基于员工流动的技术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汤建影  页数:212  

前言

  产业组织,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根据Richard Schmalensee和Robert Willig《产业组织学手册》(1989)中的解释,产业组织学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进程的密切关系及相关公共政策等广泛领域。基于上述解释,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  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在发展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把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人类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从而改善经济福利的商业行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已经不是纯技术概念,而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范畴。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创新,一般又分为相互联系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等不同层面。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技术创新和市场结构的动态演变问题始终受到关注。自熊彼特提出了大企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假说以后,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了熊比特假说的局限,将产业特性、市场力量等其他产业组织因素纳入技术创新研究,同时借鉴和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组织演进的作用机制。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视角的转换,技术创新思想已经成为产业组织理论中极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不同行业的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有较大差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及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速,在世界各国经济日渐整合发展的同时,各国的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和关系经济运行走势的带动性产业。近年来,我国能源、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及军工产业在变革中快速发展,日益成为世人瞩目的重要产业领域,它们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关系国家安全。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法规面临加速调适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时刻。

内容概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技术领域内的员工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员工流动导致的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在整合技术知识转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员工流动途径下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的一般过程,然后结合对员工心理及行为特征及其与组织情境的互动关系的剖析,探讨了员工流动导致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的内在机制,并提出若干实证假设。通过调查问卷,对323位技术员工的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统计方法,分别从技术成果绩效、知识积累绩效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分析了在员工流动导致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过程中各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与影响过程。    本书适合知识管理、技术转移,技术创新、组织行为等领域的研究者 阅渎,也可作为实证研究方法的参考资料。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1章 员工流动与技术知识转移  1.1 员工流动途径下的技术知识转移现状  1.2 技术外溢与技术知识转移:两类分析视角  1.3 员工流动途径下技术知识转移的特殊性  1.4 员工流动对技术知识转移的作用  1.5 员工流动途径下技术知识转移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1.6 本章小结第2章 技术知识转移的研究综述  2.1 技术知识转移的市场化途径与非市场化途径  2.2 技术知识转移的分类  2.3 基于员工流动的技术知识转移  2.4 技术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5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评述  2.6 本章小结第3章 员工流动途径下的技术知识转移理论分析  3.1 技术知识的定义及其分类  3.2 沟通理论与技术知识转移过程  3.3 组织学习理论与知识共享  3.4 组织认同理论与知识共享意愿  3.5 本章小结第4章 员工流动途径下的技术知识转移机理分析  4.1 技术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一般分析框架及其局限性  4.2 基于员工流动的技术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的构建  4.3 员工自主学习能力在技术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4.4 技术知识黏滞性在技术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4.5 企业文化在技术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4.6 企业吸收能力对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  4.7 技术知识距离对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  4.8 员工流动途径下技术知识转移机理的实证框架  4.9 本章小结第5章 基于员工流动的技术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测度  5.1 测度变量与实证研究方法  5.2 员工自主学习能力的测度  5.3 技术知识黏滞性的测度  5.4 共享型企业文化的测度  5.5 新企业的技术知识吸收能力的测度  5.6 员工的组织认同的测度  5.7 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的测度  5.8 技术知识转移绩效的测度  5.9 技术知识距离的测度  5.10 员工技术知识积累绩效的测度  5.11 人口特征变量与其他变量  5.12 本章小结第6章 基于员工流动的技术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测量结果  6.1 问卷投放过程与质量控制  6.2 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手段  6.3 问卷回收基本情况  6.4 量表质量检验与维度验证  6.5 本章小结第7章 基于员工流动的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分析  7.1 实证模型需要验证的结构关系  7.2 员工流动途径下技术成果转移绩效的实证分析  7.3 员工流动途径下知识积累转移绩效的实证分析  7.4 实证结果讨论  7.5 本章小结第8章 员工流动途径下技术知识转移中介效应与二次效应  8.1 变量中介效应与二次效应的分析方法  8.2 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8.3 技术知识距离与转移绩效之间倒U型关系的验证  8.4 变量间交互效应分析  8.5 本章小结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研究知识转移的学者们认为,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组织间转移,员工流动只是若干种途径中的一种。Masktts(2004)根据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是否存在技术交易行为,将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的途径分为市场化途径和非市场化途径两种,市场化途径涉及技术交易,主要包括技术转让、研发联盟、合作创新等方式;而非市场化途径则不涉及技术交易,主要包括员工流动、逆向工程、模仿等方式。  在Maskus(2004:)看来,员工流动属于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的非市场化途径之一,因此员工流动所导致的技术知识跨组织流动,应当归结为知识转移的研究范畴。与技术外溢相比,这种思维逻辑的优点在于:第一,它倾向于研究“黑箱”的内部结构,从而有可能理清员工流动导致技术知识外溢的影响过程;第二,将员工流动看做是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的途径之一,可以借鉴已有的关于“跨组织知识转移”、“企业间知识共享”等方面成熟的研究框架与研究结论;第三,它同时认为员工流动属于非市场化的途径,与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的市场化途径(如战略联盟、研发合作)有所区别,从而突出了“员工流动”这一途径的特殊性,也与技术外溢相关研究相互呼应。因此,本研究采纳Maskus(2004)的观点,从知识转移的角度来研究员工流动所导致的技术知识跨组织流动的具体过程。  然而,已有的关于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基于市场化途径的讨论,还是基于非市场化途径的讨论,都无法很好地解释员工流动对企业间技术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作用。  (1)非市场化途径方面。尽管实践中非市场化途径的技术知识转移广泛存在着(Arrow,1996),但是理论上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在知识转移的相关文献中,学者们大多关注市场化途径下的技术知识转移,非市场化途径(如员工流动)下的技术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不足,尚不足以形成可供本文参考的严密的理论体系与逻辑框架,而且不同的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的非市场化途径千差万别,如仿制、逆向工程、员工流动等,涉及的技术知识载体包括人员、产品等多个方面,能否统一在某一逻辑框架下进行研究还不清楚。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从现有的研究中发现有益的帮助,本文将研究视角后退一步,即从组织间技术知识转移的角度展开讨论,将员工流动导致的技术知识流动过程归结为以员工流动为媒介来实现技术知识跨组织转移的过程,这就需要对市场化途径的技术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基于员工流动的技术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