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英

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法]P.布尔迪厄  页数:715  译者:杨亚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尔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他运用独特的社会学方法,分析了法国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作为法国领导阶级原动力的文化资本的重要作用,从而描绘了国家精英的进化历程。

书籍目录

序言 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第一部分 学业分类形式第一章 二元论思想及对立面的妥协◇ 智者的学科◇ 自如的特权◇ 学院式平庸第二章 不认同和象征性暴力◇ 认知机器◇ 同类人的评判和教育伦理◇ 可能德性的空间附录1 全国中学优等生会考优胜者社会出身的差异(1966-1988)2 选拔和超级选拔3 两篇获奖作文的醒目主题4 四位优胜者第二部分 圣职授任礼第一章 精英的产生◇ 英式的压力和法式的压力◇ 象征性封闭◇ 二元性结构第二章 制度化的仪式◇ 为奉献者祝圣◇ 苦行与皈依◇ 是贵族就得行为高尚第三章 能力的不确定性附录 关于预备班和名牌大学生活经历的材料第三部分 名牌大学场域及其变化第一章 结构的状况◇ 模型◇ 大门和小门◇ 名牌大学的空间:X状交叉的结构◇ 偏爱的矩阵◇ 位置、习性和立场◇ 群体精神◇ 寻入歧途与误入歧途第二章 结构的历史◇ 结构变量与结构恒量◇ 宫殿里的搏斗◇ 迂回之路与庇护性学校附录1 庆典话语2 方法3 主要数据4 盲目第四部分 权力场域及其变化第一章 权力及其再生产◇ 权力场域的结构◇ 再生产的策略◇ 家族的再生产方式◇ 带学业成分的再生产方式◇ 学校的家庭式管理第二章 权力型学校与支配经济的权力◇ 国营企业家和家族企业家◇ “资产阶级贵族”◇ “精英”◇ 进化的意识◇ 新贵的特权第三章 权力场域结构的变化附录1 1972年的经济权力场域(问卷分析)2 权力场域中的位置与政治立场3 关系人物平凡的一天4 有选择的一致性,制度化的关系和信息流通5 昂布华兹·鲁“拆除里布炸弹”第五部分 国家权力与支配国家的权力◇ 国家的魔法◇ 王朝议员与国家谎言◇ 合法化环节的延长索引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家精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对名牌大学有所了解
  •   好書一本 值得擁有
  •   布尔迪厄
  •   威权政治
  •     以下仅为实在觉得肯定有问题的地方去对应原文的校订,并非对照细读的结果。
      
      全书各处出现的第一部分附录一的时段(1966-1988)均应改为(1966-1986)。
      全书各处的主导性图式均应改为生成性图式(schèmes générateurs)
      全书各处的英国公立学校均应改为公学(众所周知伊顿、哈罗、拉格比等public schools恰恰是私立贵族学校)
      全书各处与客观结构对应出现的混合结构均应为具身结构(英文为embodied structure,指各种感知和判断的范畴)
      全书各处古贝尔丹均应为顾拜旦。
      全书各处的象征性普及均应为符号普遍化/通用化。
      页9行1:不认同,misrecognition应译为误识,即虚幻的认同,恰好译反了(这是统贯全书的一个核心术语,译误导致共谋游戏不成立)
      页9行9-11:整句译错,应为确保后天获致重于先赋,主动谋取的重于消极获取的,实干重于出身,才智业绩重于世袭人脉。
      页36行3-7:Modalite一词分析错误导致整句译错,应为……具有怎样形态的关系,取决于……。
      页51倒数行4:疯癫应为异化。
      页132注1:两处皆应为伯特兰•罗素。
      页173注1:应为拉铁摩尔。(其他不少所引汉学家的名字也有问题,不一一指出了)
      页310行5:应为希区柯克。
      页399行9:迅速协调,应为无中介契合。
      页456行13:合情合理的,应为有相关意义的。
      页470倒数行4:差异最大的实践领域,应为彼此殊异的诸多实践领域。(英语为the most widely different domains of practice)
      页470倒数行3:特征上互成体系,应为各具整体特色(英语为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stic)
      页523倒数行10:应为波伏娃。
      
  •     p34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结合,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p189 苦行的力量。p193 人们出生高贵,但他们必须变得高贵。权力场域极其变化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家族试图维护自身利益的分析。最后一段对韦伯的批判发扬,以及与僧侣、骑士、劳动阶级的旧三级的比较很有意思。
  •      最近花了不少时间看完了布尔迪厄(Bourdieu)的《国家精英》(la noblesse d’etat),商务版600多页艰涩晦口的译文。杨亚平女士翻译时的艰辛,实在需要感激,不然对于一个没学过社会学的人,这无异于天书。
      
       本书的题目就很有意思,法语里noblesse和aristocrate有着稍稍的不同,前者是包含了佩剑贵族和穿袍贵族的一整个利益集团,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贵族精英”(这词源自亚里士多德,读起来很像吧),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是暗含贬义的。这本书仿佛是《区隔》一书的应用,他讨论了一个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既然每个人在权利/经济/文化场域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受弗洛伊德式的“童年阴影”所困,那大学教育,这个被寄予“鲤鱼跳龙门”意味的机构,是否可以促进阶层间的流动呢?
      
       而布尔迪厄的回答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
      
       要看清:能跳上龙门的,很多都是龙子龙孙,或是披着龙皮的鱼,大部分鱼连跳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众DS,退却吧!
      
       大学,尤其是那些老牌名校,一直被冠以救世学校(Ecole liberatric)的光环,这里的救世是两层含义:“这里保存了科学和文化的精髓”以及“这里是平民子弟凭着才智打进中产阶级的阶梯”,当然,精髓不精髓的无所谓,后者才是实实在在的。挤破头的高考简直是场噩梦,但是从中一路杀出的“才子们”,他们凭借的真的是康德所称“天赋的缪斯”吗?我们可以看看大学入学考试考得是啥:逻辑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超强记忆力。其实这三项和中世纪的贵族公学的要求类似:推演+辩论/演讲+博学。而这三项,与其说是源自个人的天赋,不如说是来自家庭的熏陶,或者更多时候在中国,是用钱堆出来的成长环境。一个真正blue blood的高富帅,在DS们小时候玩泥巴的时候,正在玩钢琴;DS们不知所云地默写课本时,人家听着蓝调在看原版小说;DS们在破教室苦苦背单词的时候,高富帅们在名牌公学和洋妞调情;DS们课堂上憋不出一句话的时候,高富帅们在高级会所和“叔叔阿姨”们谈笑风声。一个DS努力学习伪装出来的“素质”,高富帅们不经意间用平日里的“素养”就可以对付了。更何况凭借着家庭的经济资本和人脉信息上的优势,还可以选择short cuts (出国/艺术生/竞赛),而DS只知道为“再多考一分”拼命。你还别嫉妒,人家的才智是源自生活的,而不是努力训练遮掩出来的“高仿”。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国常青藤联考,便是有意将这种入学偏好合法化。“素质”这个东西,显然不是贫寒的家境负担的起的,于是大学的筛选,又对高富帅们开了一盏绿灯。
      
       所以“大学录取”这第一道关口,便已经不是自由通行的“直通车”了,与其说是“救世学校”不如说是“庇护学校”:他只筛选出那些本来就属于中产以上阶层的“二十岁的加图们”,以及那些具有坚忍品质可以顺从地做“家臣”的平民子弟:这个群体作为高富帅们的外围,将是未来的社会构架里连接不同场域顶点,防止社会断裂的要素。当然幸运踏入“高富帅乐园”的DS,往往羞于承认自己的尴尬地位。
      
       但是当丘比特万箭齐发时,隐藏在名校里的DS们就暴露了。高中生物里说过一个物种的产生,先是要靠混血,然后便是隔离了。大学的录取是对新一代基因的筛选和混杂,而大学的“内婚”便是一个有趣的隔离现象。在18-22这么个春心荡漾的年纪把一群“未来的精英们”圈起来,目的无非是最好都intra-college coupling掉。如此一来高富帅们的爹妈可以欣慰:家族血统贬低的可能性下降了,说白了便是没有穷亲戚,一身轻松啊。这方面一个有意思的隐喻便是霍格沃茨:在这里,和布莱克家族有血缘的波特家族和悠久的纯血韦斯莱家族实现了联姻,而韦斯莱家族更是将平民中涌现的天才赫敏纳入家族旗下。《龙族》里凯撒和诺诺亦是如此。所谓的自由恋爱,背后还是精心布置的家族安排。一无所有的男DS们,即便有着极佳的学术资本也是徒劳,而女生则不然:因为娶一个平民的女儿并不会分割家族的资产还能够更新家族的血液,而摊上一个DS女婿,那家族就得出大血了。即便是入赘,家族也需要给他添补经济/权利资本才能够介绍入本阶层的圈子里,总之是桩有风险的买卖。
      
       再来看看大学里教的是什么?可以说,大学里80%的课程,在毕业后的名利场中都没用:有的是太迂腐,有的太高深用不到。那为什么还要开这些令人景仰的课程呢?"贴金"这个词最形象了。越是技术性,实用性,培养技能的知识,便越是限制了一个人所被承认的职位类型,也就是说,以后你就对着这机器/报表/数字过一辈子吧。越是笼统的,博学的,培养素质的知识,便具有更大的flexibility。什么是flexibility?对于高富帅而言,便是占据企业/政府的那些看了名字也不知道负责什么的高位,对于DS便是刷盘子。所以搞技术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至于选择商科/文科和高富帅争食,舔盘子的可能性也是要考虑到的。但是大学为了显示高富帅们不同于职校/专科学生的博学,一个劲地要弄通识教育。
      
       比如,很多的大学现在开始鼓吹leadership。对于leader的子女,这是废话:这都是与生俱来的,呼吸中都透着一股leader范。所以学校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慰DS:看到么,你虽然学业资本不错,可是没有leader范啊,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啊。所以给人家打工,没什么好抱怨的。而对于“要么像拿破仑那样用大炮轰进巴黎,要么像老鼠那样钻进去”的有志青年们,如何把自己“漂白”便是十分必要了,就像是ecole poly学生中的箴言:“立刻抛弃你那难听的乡音,从今天起像个巴黎人那样说话”。乡音只是个象征而已,总之来源于外省贫寒阶层的一切不堪的回忆都要完全去除。当高富帅们偶尔陶醉于农村重金属时,披着龙皮的鲤鱼们坚定地只听爵士和充满小资趣味(总之准则是HR和总管们最爱)的流行音乐。当高富帅们搞不清自己穿的是什么牌子时,鲤鱼们开始搜集名牌手表/衬衣和古龙水的商标,YY着以后都要穿在身上。当高富帅们二话没说开始环球旅行时,鲤鱼们紧随其后,开始出没在最有名的景点和最有名的商场,总之,有名就行了。比巴黎人更巴黎人,然后才有望被那个向往已久的群体所接受。有意思的是,先一步踏入“中产阶级”的鲤鱼们,对于暴发户反而有着更切骨的仇恨。因为相信自己是凭着学业资本和“素质”的训练才拿到到今天的成就,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学院精英”集团,并且逐步和原有的“经济贵族”们融合,共同捍卫一个由经济资本维系,权利资本捍卫,和学业资本掩饰的“支配阶层”。
      
       但是并非所有的DS都能成功地钻进去,于是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身贫寒的名校门徒,对于学校有着更深的依恋,这一群体中选择去考大中学教师学衔(Agrégation)的比例也要见多。有人戏谑“在哪里可以汇聚最多的巴黎高师毕业生?不是外交部的鸡尾酒宴,也不是金融圈的俱乐部,而是外省各大学校代表来巴黎开研讨会的时候”。也难怪,他们所唯一骄傲的学业资本完全仰赖于“伟大的教育”,如果只凭经济/权利资本打拼,毕业一出校门挂掉的可能性很大。对于外省出身不高的高师学生,选择回老家的民政和文化机构“隐居”,或者一所普通大学的教职,不失为明哲保身之途,至少百年之后那些“国家精英”的同学会在悼词里假惺惺地怀念“虽然他的英才足以在巴黎闯得一番天地,但对于宁静乡间和家庭温馨的钟爱使他选择了高蹈隐居,奉献于人民教育事业。他追随了心灵的召唤,然而这却是国家的损失”。这话说的,太感人了。。。
      
       从一个平民的起点通过学校的途径往上爬,虽说不是不可能,但就像是通过议会斗争实现社会主义一样,如此龟速,没有几代人是难以实现的。一个有趣的演变便是,选择Agrégation路线的名校毕业生,他们的子女往往在学业资本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于是命中注定地面临了他们父母从名校毕业的尴尬。只是这次家庭所拥有的权利资本已经有所改善:农民和小学教师的子女可以发奋在省城谋得一个小公务员或中学教师的职位,而他们的子女如果继续努力可以进入大学执教或比较赚钱的公务员职位。下一步除了继续巩固文化上的优势(据说巴黎高师已经完全沦陷为稳扎稳打的平民子弟的堡垒了),就是向更高层甚至私人企业进发。如果保持严谨的家教和适当的联姻,这一家族最终会扩张成一个以学阀为基础的所谓“耕读世家”。但是在经济场域中,这个家族地位依旧不是很高,虽然他们可能会垄断对学业资本的解释权,但是权利/经济的巨头们可以轻易废掉他们的武功,比如国家行政学院的兴起直接摧毁了巴黎高师的地位。不过,这样的家族所提供的文化资本总会有买家的,尤其在中国随着第一代白手起家创业者的淡出,有可能会付出一些赎买费来封住怨气重重的知识分子的嘴(然后大学便成了一所收容所,专门安置出身平民又不愿追随高富帅脚步的DS们)。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从而获得合法性似乎是个自然的驱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便是大家族倾向于将最小的子女“放逐”到艺术或高深学术的领域,而将经济的继承权交予长子。这并非歧视,而是当“小儿子”在家族的庇护下有所成就之后,原有的经济霸权便获得了文化霸权的支撑,毕竟,艺术品收藏/古董/基金会,哪个不是洗钱的好去处啊。
      
       所以,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最终,还是属于高富帅们的。大学里的DS们,女生就去钓金龟婿吧,男生可以努力地把自己的泥土味洗干净,找个好领主,跟高富帅们走没错!至于不想这么麻烦的,做技术的就好好在企业混,搞学术的就好好拼tenure,然后期盼着自己的子女踩在在自己的肩膀上,向着更高,更富,更帅前进吧。当然前提是,得有高富帅一不小心掉下来才可以啊。(这不,刚掉下来一个)
  •   公学那个比较……
  •   业界良心啊……
  •   最后一句,“不厚”道啊~
  •   但是二战后发轫于美国的信息产业革命不说颠覆但至少了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这个极差,有效避免了欧洲固有的阶层固化,拓展了社会经济活力。此外,我想提及的一点是,在1977年之后的近10年间中国的高考也是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就今天的中国来说,阶层流动的通常而宽敞的大门,正在逐渐关闭!楼主,你说呢?不过,说到底,我非常认同楼主的这篇书评!
  •   刘zheng?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