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会 编  页数:352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内容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中央访问团收集的资料,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组织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民族识别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区陆续分别出版,全套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共有84种145本。这些资料集中记录了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不少变化,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调查资料的作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    本次修订再版,在尊重史实,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式的总原则下,主要是订正错误,并以修订注释的形式增补新的人口数据和地方行政隶属的变化情况。另外,原书中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因无资料可查核,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仅供参考。《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牧区社会历史调查不再单独出版。新增《吉林省朝鲜族社会历史调查》、《土家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海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4本。修订本合计为86种147本。

书籍目录

逊克县鄂伦春民族乡调查 一、概况 二、经济 三、社会组织 四、物质生活 五、精神文化 六、解放后的巨大变化逊克县新兴村调查 一、概况 二、生产方式 三、“埃勒”   四、妇女的社会地位 五、宗教 六、解放后的发展变化呼玛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调查 一、概况 二、社会沿革 三、生产和交易 四、氏族组织 五、物质生活 六、精神文化 七、解放后的发展变化爱辉县鄂伦春民族乡调查  一、概况  二、生产方式  三、社会组织  四、精神文化  五、解放后的发展变化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逊克县鄂伦春民族乡调查  一、概况  (一)地理环境与人口  1.地理环境  黑龙江省逊克县鄂伦春民族乡于1956年建立,该乡包括新鄂、新兴两个自然村。新鄂村在逊克县城奇克西南85公里的地方;新兴村的鄂伦春人由于不愿离开他们世代所习惯的猎场,故在定居时建村于逊克县道干乡库尔滨河东岸约10公里的地方。两村相距100公里,中间隔沾河和库尔滨河。乡政府设在新鄂村。  这本调查报告所搜集的主要是新鄂村的材料,有时也兼及新兴村的一些情况。新兴村的具体情况见下一个调查报告。  新鄂村位于北纬49°、东经128°,北接逊河乡,南与疙疸敏河与义气敏河森林经营所为邻,西接毛兰河与孙吴县为界,东到乌底河与松树沟乡接壤。面积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约有1100平方公里。  新鄂村四周目前只有两条通行大车的道路:一条由新鄂村通到逊河,再由此往北到奇克;另一条是由逊河向西经过孙吴县到黑河、嫩江和北安等地。  新鄂村境内主要河流有沾河、杜鲁河、布达明河、大公河、浦拉河,杜鲁河与浦拉河汇合于沾河流入逊河,布达明河和大公河也分别流入逊河。小兴安岭支脉在这里大多纵贯南北方向,因而各河的流向也是从南向北。  山岭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红松、杉松、樟子松、黑桦、白桦、柞树、榆树、杨树等,其中红松、杉松、白桦和柞树占多数。森林里和河源地带栖息着各种野兽和野禽。河流小溪中有各种鱼类。河边及山谷的草甸子上生长着数十种可食的野菜和野果。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