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民主历程

出版时间:1993-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 丹尼尔·布尔斯廷  译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人民主历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美国实际上是纯粹强制移民,完全的侵略行为,重点不是去声讨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历史行为,而是这个决定了美国的发展史和中国这种纯粹的本土居民国家在发展上有绝大部分的相同趋势和不同的细节。
      参考美国历史可以对中国未来的几十年做一个粗略的发展路径演算,有助力于当代中国青年人把握该进入的行业和地区。
  •     美国人:民主的历程/丹尼尔·J·布尔斯廷 [正版]
      内华达如何发展经济?
      作者: 阮一峰
      
      日期: 2010年8月 3日
      
      我常常以内华达为例,说明一个道理:
      
      一个国家或地区,哪怕什么都没有,依然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
      
      今天,我就把这个案例完整地写出来,推荐阅读。
      
      ===========================
      
      内华达如何发展经济?
      
      阮一峰 编写
      
      一、内华达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插图一 内华达的位置)
      
      内华达是美国西部的一个内陆州,面积28.6万平方公里,属于美国最大的州之一(排名第七),比整个英国还要大。它也是美国人口最少的州之一。迟至1940年,内华达的居民总数只有11万247人,即使到了1970年,它还是除阿拉斯加以外,美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州。
      
      在地理上,内华达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和沙漠,干旱缺水,昼夜温差大,夏季最高气温为52度,冬季最低气温为零下45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除了银矿以外,其他资源贫瘠。
      
      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如何发展经济?
      
      
      
      (插图二 内华达州地图)
      
      二、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困境
      
      20世纪之前,内华达一直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州。除了矿工以外,没人要去。
      
      1900年,银矿开采完以后,矿工纷纷离去,该州的人口顿时锐减,只剩下4万5千人,近乎是一个"无人州"。
      
      由于地广人稀,美军就选择在那里研制核武器。著名的51区就设在内华达的沙漠之中,传说是美军储藏外星人尸体的地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州的荒凉。
      
      
      
      (插图三 内华达的地理环境)
      
      三、宽松的商业法
      
      州政府为了摆脱落后,1903年通过了一部新的商业公司法,不征收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也不对发行股票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管。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内华达是美国税负最轻的州之一。
      
      但是,这部法律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还是很少有人愿意来开公司。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华达的立法者意识到了,法律也是一种竞争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四、宽松的离婚法
      
      西方历史上,长久以来,离婚一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耶稣说过:"于是,他们不再是两个人,而是成为一体了。所以,凡是上帝结合在一起的东西,人不能把它拆开"(《圣经·马太福音》第六章第十九节)。罗马天主教把结婚仪式列为七种圣礼之一,规定夫妻的有效婚姻永远不会解除。所以,教会实际上根本不承认离婚。所谓离婚,其实是指结婚不合法,而被宣布为无效。理论上讲,只有某些使婚姻无效的原因(如阳痿或重婚),离婚才能得到允许。
      
      新教改革后,离婚的条件有所放宽,结婚也不再是圣礼之一。但是,总的来说,离婚还是很困难。
      
      美国西部各州的离婚法,要比东部宽松得多。它们对居住期限几乎不做要求,任何来到这个州的人,都能要求离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西部各州刚成立不久,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不久前来到的,而且这些州急需吸引人口,将外来者变成正式居民,所以离婚法不可能设置很高的门槛。东部的富人纷纷到西部离婚,为西部各州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纽约州为了保持它那虚伪的道德纯洁性,不愿意改变严格的离婚法,从而间接资助了西部离婚业的繁荣。
      
      1906年,内华达州的律师在东部的报纸上登广告,号称:
      
      1)任何人在内华达住完六个月,就可以申请离婚,这个居留期限全国最短;
      
      2)离婚后可以立即再婚,内华达州的法律对此没有任何限制;
      
      3)内华达州不要求关于离婚事实的确凿证据。
      
      1927年,谣传怀俄明州可能把离婚居留期限缩短为三个月,内华达州就立法,将本州的居留期限规定为三个月。1931年,又有谣传说,爱达荷州和阿肯色州即将制定三个月离婚居留期的法律,于是内华达州又匆匆忙忙地把居留期缩短为6个星期。
      
      那些离婚者来到内华达后,在居留期内,会在这里花钱,会去娱乐场所散心,这都对当地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同时,内华达也放宽了结婚的法律,任何人只要在内华达停留24小时之后,就可以立刻结婚,这又招来了一批渡蜜月的人。形成对照的是,加利福尼亚州规定,从取到结婚许可到正式结婚必须经过三天的"强制等待期",而且还要进行验血。
      
      内华达州迅速成为全美的"离婚首选地"。前面说过1940年内华达居民只有11万人,但是离婚数量却高达1.1万对(1943年数字),1946年更是达到2万对。1950年后,内华达的每千人离婚数,是全国平均数的10倍,结婚数约为全国的20倍。
      
      五、赌博业的兴起
      
      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内华达也受到了打击,离婚市场变得不景气。内华达人普遍担心,其他州可能会放宽离婚法。他们觉得,仅仅缩短离婚所要求的居留期限,还不足以保证经济的复苏。于是,1931年内华达宣布赌博合法化,作为复苏经济的措施之一。
      
      赌博业的开路先锋,是一个叫做雷蒙德·史密斯(Raymond Ingram Smith)的人。他是加州人,大萧条期间来到内华达寻找生计,在一家马戏团当检票员。赌博合法化以后,他就在街边开了一家小赌场。
      
      他采取了以下措施招揽游客:
      
      1)降低赌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他发明了一分钱轮盘赌,一美分也能下注。
      
      2)大量安装吃角子老虎机,吸引那些连打扑克、掷骰子也不懂的人。
      
      3)让女性做发牌人,这样可以使女顾客不感到拘束,把她们吸引到赌桌上来。
      
      4)雇人冒充假赌客,教没有经验的顾客怎样打牌。
      
      5)提供各种便利措施,比如帮你照看孩子,使你可以放心地去赌。
      
      6)对于那些输得精光的赌客,借给他们一小笔钱,作为回家的旅费。
      
      这使得史密斯的赌场迅速发达起来,其他赌场于是竞相效仿。
      
      六、拉斯维加斯的诞生
      
      直到1903年,拉斯维加斯还是内华达州的一块荒地。铁路公司为了修建铁路,把它买了下来。1931年,胡佛水坝动工,工程指挥部就设在拉斯维加斯,从此这里开始有了常住人口。
      
      赌博合法化后,拉斯维加斯的地理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它距离好莱坞只有250英里,从洛杉矶、圣迭戈、加州南部开车过来都很方便。于是,就慢慢发展成了一个豪华的赌博和娱乐的新城市,大型的赌场和酒店不断涌现,最终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赌博之都"。
      
      拉斯维加斯现在是内华达州最大的城市,也是该州的经济中心。
      
      
      
      (插图四 拉斯维加斯夜景)
      
      七、总结
      
      内华达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资源稀缺,但是依然能够成功地发展经济,2007年人均收入排在美国50个州的第16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的成功说明了两点:
      
      1. 竞争优势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后天创造出来。
      
      2.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法律则是市场竞争的工具,可以创造GDP增长。只要更自由,就会有人来。
      
      [注] 本文的资料主要取来自布尔斯廷的《美国人:民主的历程》一书和英文版维基百科。
      
      (完)
      
  •     
      
       在这样一个亲美和反美都成为一个潮流的时代,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的著作“美国人三部曲”却没有引起多少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美国人三部曲” ——《美国人:殖民的历程》(1958)、《美国人:建国的历程》(1965)和《美国人:民主的历程》(1973)——是当之无愧的大部头著作,它们洋洋洒洒,从17世纪殖民时代一直写到20世纪60年代,跨越近三个半世纪,史料丰富,见解独特,三卷分别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和普利策奖。这套书早在1997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去年年底再版。对照两个版本,似乎唯一的不同就是,旧版里面收录了哈佛大学美国文明史博士赵一凡的一篇译者后记,但这篇后记所言甚少,对理解这套书并无太大帮助。时至今日,关于布尔斯廷的媒体评论少之又少。
      
       这套书对作者的介绍也是失之简略。在知名的当代美国历史学家中,丹尼尔·J·布尔斯廷(1914一2004)在1934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牛津大学的民法学士学位,并于当年通过英国律师资格考试,在1940年获得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1941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神秘的法学》。按照通常的理解,他在法律上的前途无限光明,但他在28岁那年,突然放弃蒸蒸日上的法律事业转到史学界,开始在芝加哥大学研究并教授历史。虽然对于他为什么突然转行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法律学术背景让他具备了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现实精神。他年轻时曾信仰过激进主义思想,后来因为对现实的失望退出了共产主义小组。1953年,他因前述经历在被众议院非美委员会质询时,向该委员会提供了当年共产主义小组其他参加者的名单,这件事成为布尔斯廷人生的一个污点。在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上世纪60年代,他在政治态度上反对青年学生运动,在芝加哥大学的授课受到抵制,被迫辞职,前往史密森博物馆任馆长。1975年起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2004年离世。
      
       布尔斯廷笔耕不辍。他完成了二十多部历史和政治类作品,其中包括最具分量和最畅销的“美国人三部曲”和“世界历史三部曲”(《发现者》、《创造者》和《探索者》),也包括不够畅销但同样重要的《美国政治的精髓》(1953)、《今日美国激进主义的衰落》(1963)、《民主和它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不快》(1974)、《隐藏的历史》(1989)、《克里奥派特拉的鼻子》(1994)等作品。
      
       布尔斯廷在公众中最为有名的当属《美国人三部曲》,它们充分展现了一个博物学家、历史学家的丰沛天分,他的广博和庞杂让人叹为观止,我相信翻过这三部书的人都会深有同感。美国麻省阿默斯特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亨利·斯蒂尔·康马杰所说:“这是我所读过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中,最深思熟虑,最有学术价值,最有争议和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书。”作为美国大学美国史教学配套用书《美国历史文献》的编者,康马杰的这句评价应该是中肯的,无论是我们作为中国读者很容易感受到的“最具启发性”,还是我们作为中国读者很难感受到的“最有争议”。
      
       布尔斯廷在这一套书中试图去证明,美国人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构成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在社会变迁的巨大张力中,又是被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凝聚在一起的。他对美国文明的生成和延续做了自己的解释。布尔斯廷在早期的《美国政治的精髓》中指出,美国文明并非来自“美国人民的任何特殊品质,而是这块大陆前所未有的机会以及历史条件的奇特而独有组合”。
      
       布尔斯廷认为美国文明源于欧洲,在《美国人:殖民的历程》中,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以英国为主的欧洲文明对移民的影响,如清教徒的正统信仰、规格教徒的殉教精神等,试图去证明美国从起源上具备了发展统一文化的根基。他非常重视《美国宪法》在延续美国文明过程中的作用,“宪法制定者揭示了新的美利坚民主的最深层精神,并体现于文字”,“制宪会议的多数成员是英裔美国人,宪法是以他们的关注焦点为框架制定的”。他强调社区对美国历史的凝聚作用,西部是以延续并更新东部已有社区模式的方式融入美国历史进程的。至于人们通常关注的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之间的冲突,布尔斯廷将这两种冲突的化解归因于一种抽象的“调和精神”。前者既借助了东部人制定的宪法对西部的约束,又借助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各自传统的淡化和西部消费社区的出现对东部社区的同化;后者则是借助了双方对美国联邦宪法的再解释和相互辩论和美国战后重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民主的历程》,它书写了从美国内战前后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布尔斯廷正好续接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未竟的历史,是我们理解美国民主历史的有益补充。不同于托克维尔,布尔斯廷认为理解美国民主的关键在于个人选择机制,技术变革和商业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人们在不断地扩大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经验。这本书呈现的美国历史,更像一部技术不断扩大美国人选择能力的历史,一部消费民主化的历史。所以,我们毫不惊讶地看到,民主并不是在国会和法院,而是在厨房、工作台和高速公路上成长的。
      
       布尔斯廷这种过于聚焦技术和商业而忽略了政治因素的写法,以及他对理解美国民主的重要问题“多元文化族群问题”的回答,都招致了很多批评。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曾经预言,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在平等的问题上永远不会达成共识。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托克维尔的预言是成立的,然而布尔斯廷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否定了托克维尔的预言。这种处理结果招来了很多批评,因为这并不符合美国历史的真实情况。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和布尔斯廷的政治立场有关。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进入与苏联的冷战时期,以麦肯锡主义为代表的政治保守主义兴起,要求重建国内秩序。史学界兴起一股清算20世纪上半叶的进步主义史学的运动,后者以对立与冲突的框架解释美国历史,强调人民与资本家之间、各个地域之间、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并将这种冲突与斗争视做历史发展的动力。布尔斯廷一直坚信保守主义,所义他也顺应潮流,淡化矛盾,强调和谐,并成为当时如日中天的“共识史学派” (Consensus,又译“和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国人”系列是他对现实的一种有力回应。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政治风潮转向,新左派政治运动兴起,进步主义史学派再次成为主导力量,布尔斯廷却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写作。在他笔下的美国,自殖民时代起,就是一个具有统一文明的共同体,既不存在明显的阶级分野,也没有尖锐政经冲突,整体上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即便矛盾爆发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种写法引起了很大争议。批评者认为,它抹杀了美国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冲突,尤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移民浪潮所引发的基层族裔冲突,以掩饰美国的社会动荡,故此有美化美国的嫌疑。布尔斯廷生前并未回应批评者对自己的批评,一直保持沉默。相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海厄姆1989年发表的《范式更迭:论“共识”史学的倒掉》中,对“共识史观”做了一个相对中肯的总结,这个总结我们不妨视作对批评者的有力回应。海厄姆认为,“共识史观”这一新近形成的范式不够稳固,也不全面,面对外界的批评不堪一击,但“共识史观” 描绘的画面是美国社会的多样性,而不是牢固的一致性,它并非要刻意逃避冲突,而是试图把美国众多族群以及他们的发展脉络都归拢在美国历史框架之内,而这种努力,恰恰是当时反对“共识史学”、主张二元价值观的“进步”学派所无法完成的。
      
       布尔斯廷试图以学术干预政治,为受到前苏联威胁的美国人重新寻找共识。这种良苦用心的是非功过真是一笔糊涂账,在不同的时代会得到不同的评价。这让人联想起当代中国学者甘阳的“通三统”理论,他提出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传统。尽管甘阳和布尔斯廷的理论都在事实方面存在争议,但都不失为剧烈变革的时代重新寻找共识的一种真诚努力。
      
  •     技术和消费塑造美国民主?
      转自2010-05-01 广州日报 作者: 王尔德
      
        美国的民主并不是在国会和法院,而是在厨房、工作台和高速公路上成长的。
      
        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的《美国人:民主的历程》出版于1973年,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这本书是他的“美国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为《美国人:殖民的历程》和《美国人:建国的历程》。这套书严肃厚重,堪称美国史的经典之作。
      
        《美国人:民主的历程》以民主为关键词,书写了从美国内战前后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历史。从时间上来看,布尔斯廷正好续接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未竟的历史,是我们理解美国民主历史的有益补充。法国青年托克维尔1831年刚到美国,就被美国的平等震惊,然后迫不及待地写下了对美国民主的观察。不同于托克维尔,布尔斯廷认为理解美国民主的关键在于个人选择机制,美国人通过自己的能量、活力和流动创造了一个不断扩大个人选择范围的国家。
      
        在这本书里,布尔斯廷很少再去关注国家机构。或许,在他看来,国家机构的基本建设在托克维尔时代已经完成了。这本书呈现的美国历史,更像一部技术不断扩大美国人选择能力的历史,一部消费民主化的历史。所以,我们毫不惊讶地看到,民主并不是在国会和法院,而是在厨房、工作台和高速公路上成长的。
      
        布尔斯廷把内战结束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增加选择的技术发明,几乎全部囊括进书中,包括辛格缝纫机、浓缩牛奶、全脂的瓶装牛奶、乡村免费派送包裹服务,电报、无线电、电车、汽车等。在布尔斯廷看来,哪怕是甜甜圈、汉堡包和汽车配件等这些毫不起眼的东西,都给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所以,他兴致勃勃地谈论了各种技术能人,既包括大名鼎鼎的发明家,如电话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儿,电灯发明者托马斯·爱迪生,还包括不大出名的技术能手,如发明冷冻食品的克拉伦斯·伯宰,发明合成塑料的韦斯利·哈特。
      
        在叙述这些精彩故事的过程中,他对技术充满了乐观的热情,而对技术本身的隐藏成本没有丝毫的怀疑。这种隐藏的成本正像我们今天经历的那样,我们感到迅速发展技术实际上在缩小个体的选择范围和选择能力。
      
        这本书在美国受到的批评多于赞美。尽管布尔斯廷写得生动有趣,但很多学者批评他过于聚焦技术和商业,而忽略了谈论美国民主通常都要谈的议题:财富的分配、医疗保障、家庭和多元族群。多元族群问题是理解美国民主的重要问题,也是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结论处提到的问题,他曾经预言,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在平等的问题上永远不会达成共识。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托克维尔的预言是成立的,然而布尔斯廷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否定了托克维尔的预言。
      
        这种处理结果招来了很多批评,因为这并不符合美国历史的真实情况。然而,布尔斯廷是有意为之,他有着比学术更为深远的政治意图。经受过法学专业从本科到博士多年训练的他,对现实政治有着强烈的参与意愿。
      
        他在政治上持保守主义立场,在那个弥漫分裂危机的时代,自然强调淡化矛盾,凝聚共识,强调美国历史中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因此,他成为美国战后“共识学派”(Consensus,又译“和谐学派”)的中坚人物。他笔下的美国自殖民时代起,就是一个以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凝聚在一起的多元族群共同体,既不存在明显的阶级分野,也没有尖锐政经冲突,整体上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即便矛盾爆发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种学术干预政治的良苦用心,是一笔糊涂账,在不同的时代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其是非功过在哪个国家都难以评说。
      
      
  •     我记得鄙人最早看过关于美国历史的书是一本苏联人写的《美国史纲》,受到那本书的影响,对美国印象是罪恶的国度,而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则是代表一切正义的国度。现在正在看的这本《美国人-民主的历程》,拜读之余颇感醍醐灌顶,不禁怅然良久:生在如苏联一样的国家,自小接受的“仇恨教育”,如我这般无知无觉也不足为奇。细思之下,忽然想起西方的一句谚语:十字架后有魔鬼。现在的我们不也正像站在“十字架前”。。。。。。   数千年前的老子在辞去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云游天下之时,留下了千古奇书《道德经》。在这提到老子,并不是本书与老子有说不清的关系,而是借老子与本书作者同样担任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图书馆馆长来说明《道德经》和《美国人-民主的历程》的诞生并非天才一时绝响,也不是专注某一方面的专家独特角度的审视。没有一生与书为伴,没有从绝顶俯视万千学说的条件和胸怀,没有自由的绅士风度。。。。。。很难想象会有两书的诞生。。。。。。。说这些并不是想把本书与《道德经》相对比,再者历史的厚重容不得我做这种无聊的对比,说这些只是为了那句无数次重复过的话:世上没有偶然的事。   写到这,电脑快没电了,由不得我再多说了。在这最后一段我不想再去介绍书的内容,我知道虽然说了这么多,但对书的内容却只字未提,并非我力不能及,只是:好书评论总是似,万千读者不深思;我若杏花指路人,只道香来不道明。
  •      布尔斯廷的美国人三步曲,是美国历史的经典之作。但阴差阳错,一直没有时间细读。直到今天,虽然心情不佳,但还是拿起来认真看了一遍。
       以前一直以为是政治史,现在才发现是生活史,是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从人们对改变的认知来描写美国两百年的历史。在对生活进步的细节描写中凸现的却是一种个体对社会发展的思考。比如第三卷民主的历程,大多人看来一定是政治的历史,但在布尔斯廷看来,美国人民主的历史,更多的是生活民主的拓展,是普通百姓对奢侈品的享受(当时欧洲定义的贵族才能消费的物品,因为美国人的组织能力、应用能力和聪明才智,使生产成本大为下降,在欧洲高不可及的物品却能在美国得到广泛即民主的运用。)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具体的个案很多很多,比如供水、摄影机、抽水马桶、卧车、浴室,还有新鲜牛肉。
       文章从细处入手,但其中关于对人类创新能力的思考深度并不亚于哲学理论。尤其是在文章末端表现的淋漓尽致。 比如文章最后,认为与其认为美国提供的是高水平的生活水准,不如认为美国提供的是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一种高水平生活,不管它有多高,它的前景是不是总会变的披平淡无味?”如果要保持广阔、开朗、生气勃勃的前景,那就必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又如文中谈到面对原子弹和太空探索的巨大成果,很多人自身反而陷入了恐惧和敬畏。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作些什么,他们知道科技的洪流滚滚向前,但逐步发现自己难以把握发展的结果,也许这就是失去自我的一种表现。人类对于自己可以随时改变方向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的下降。
      
       比如福特的T型车,是汽车民主化、金钱民主化的产物。福特的理想是要制造一种人人用得起而且永远使用的汽车,实现这一理性的办法就是找到数以百万计生产这种汽车的方法,结果就产生了一种平稳而且连续不断的生产流水线。(当然,福特并不是流水线的创始人,芝加哥的牛肉商和泰勒都在他之前发现了流水线的价值。)其结果就是上千万辆完全一样的汽车。福特的成就是靠一种固定车型取得的,但什么是消费者的爱好问题福特却根本没有考虑过。(这在现代这个消费时代也许有些荒谬,但福特不仅仅是个商人,而且还是个伟大的商人,那个时代有些保守的商人。注重的是产品的质量而不是如何营销。)通用则与之不同,通用在福特之后,如何竞争过福特,是斯隆需要考虑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年度车型的产生,斯隆更多的考虑迎合市场需求的弹性,鼓励一种健康的不满足。通用通过新奇扩大了号召力。通用不仅仅把汽车看做一种工具,更多的看做社会地位的象征,斯隆制订的消费阶梯战略以更加丰富的品牌和样式吸引顾客,而不是千遍一律的福特。……如果说是新奇让通用超越福特,但同样是新奇,特别是刻意求新的狂热却也在使新奇失去吸引力。因为现代流水线的创新从创意、设计到流水线机器的调换,需要的是几年的时间。年度车型更多的是细枝末节的改变,比如隐藏式前车灯。当人们对黔驴技穷的创新失去兴趣的时候,拒绝改变产品本身的做法,也成了一种有价值的主要特色。
       比如文章结尾的一段“随着美国文明越来越为技术所渗透,它也就越来越受到不断进步的知识的内在逻辑的支配。……有了科学的独立自由,有了科学家追求知识和发现的自由,就没有社会为了其他理由而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人们认为,他们可以想办法减慢变革的步伐,但他们不知道究竟能不能让变革停下来。……这种被动决定的新趋势,这种无所不能的新的不自由由于工业机构以外的力量而变本加厉了。……不是立法,也不是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决定了未来。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中,只有知识的发展仍然是最自发的,最难以预测的。”
      
      这是一本完全值得一读的书。无论你是想获取知识,还是发现趋势。无论你是想感受新奇,还是发现哲理。
      
  •   啥也不说了,介绍文章写得扎实,拜读起来!
  •   1988年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也有一个版本。
  •   三联旧版似乎是新闻文化处的版本。非常好奇这版的译笔。觉得一定是顶尖翻译。
  •   那这本书我到底是买还是不买了,现在正好在看《联邦党人文集》
  •   建议买,我是这篇文章的作者
  •   昨天刚看完,感受和楼主一样,打算有时间了看第二遍,一遍是领略不到精髓的,所以不便发表评论。如果打算看的话,我建议读下,很值得读的一本书。
  •   读将起来~~
  •   我们对于民主都了解太少,而对于如何做自己更是要挣扎到20岁的末期。教育真的需要改版了。
  •   这套书应该不错~备看备看,不知道要过多久了。早年书店也翻过,觉得应该是政治、生活、科技、观念、思想等的沿革史~~
  •   “……不是立法,也不是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决定了未来。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中,只有知识的发展仍然是最自发的,最难以预测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