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自由一样美丽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林达  页数:23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者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六十年前,这些孩子们的老师,想尽办法艰难地把孩子们的诗和画保存下来,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有那么一个片刻停下来,去了解——人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真实经历。也让我们有哪怕是一小段的静默时间,去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和今天的儿童们一样的孩子,有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被突然中断的童年。这些孩子,成千上万的孩子,再也没有能够长大。可是,这些诗和画的存在,给我们讲述了那个令我们无法回避的、真实的故事。

书籍目录

一、关于纳粹和位于捷克特莱津的犹太人集中营二、致力于特莱津集中营的作品及其小作者

章节摘录

插图书摘一  故事发生一个叫做特莱津的捷克小镇。可是,故事的源头,却是在德国。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了,一上来就咄咄逼人,势不可挡。  希特勒很早宣称:“要对法国来一次最后的总算账……目的是在将来能为我国人民在其他地方进行扩张。”“德国必须在东方进行扩张——主要牺牲俄国。”“不能用和平方式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取。”  为了给侵略铺路,他试图让德国人相信,世界上只有德国的白人,日耳曼人,才是强者,而“强者必须统治弱者,不能与弱者混杂,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伟大。……只有天生的弱种才会认为这是残酷的。”希特勒宣扬这样的说法:奴役和践踏他人,是维持自己“民族优越”的方式。  希特勒追求全世界对德国的服从,追求德国对“领袖”的服从,也就是对他的服从。所以,希特勒一向说,德国是不要“民主这样无聊的玩意儿的”。很快,德国街头到处都是纳粹的冲锋队员,横冲直撞。  希特勒利用了人的弱点。这就是大多数人会有自私的想法,会愿意相信自己比他人更优秀。在遇到经济困难这样的灾难时,人们会愿意找到一些替罪羊,会不由自主地相信,罪责都是他人的,而不是自己有什么责任。当自己属于一个“强大的多数”时,会忽略甚至欺负弱小的、无力反抗的少数。希特勒激励德国人民,使他们相信,善良、同情心只是弱者的感情,这种感情对改造国家不利,要让这个国家强大,德国人民需要的只是“钢铁一般的意志”。  德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伟大音乐巨匠贝多芬的故乡。即便在希特勒的统治下,也有许多人良心未泯,他们知道这是错的。然而希特勒在上台之后,立即控制了所有的报纸和杂志。并且非法地逮捕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德国人。他们只能在家里,悄悄地把不赞同的想法告诉自己的孩子。可是,希特勒最容易控制的就是青少年了。因为他们还没有成年,往往没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学校和老师教育的影响、也非常容易盲目相信和崇拜强权与领袖。  那些智慧和善良的父母,很快就不敢再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还不懂事,他们对教师的尊敬,对学校的服从,对国家和领袖的热爱,都是可能被利用的。他们可能在学校揭发自己的父母,而学校和政府鼓励他们这样做。在一个排斥人性的法西斯国家,统治者会鼓励不懂事的孩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卖自己的父母。当时德国的教育让孩子相信,假如他们的父母反对国家元首,就是反对国家,就是德国人民的敌人。所以,孩子们以为,他们虽然背叛了父母,却是在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是在做一件“好事”。在德国,一些有良知的父母,就在自己孩子天真的揭发下,被抓进监狱,受到严厉惩罚,一些人甚至因此而被杀害。  纳粹在其统治期间,始终严厉镇压少数的雅利安德国人中的反对者。例如,一九四三年,一些在纳粹上台时还是少男少女的中学生,在进入慕尼黑大学之后开始觉醒,试图表达自己对纳粹的反对,结果,他们和支持他们的教授,全部被慕尼黑的法院判处了死刑。  在如此严酷的镇压下,很快,德国社会就很难再找到什么人,敢于公开站出来反对希特勒。而报纸、广播和所有的宣传工具,都在宣传着同样的思想。希特勒又是一个非常善于煽动民众的政治领袖。在德国居于少数地位的德国犹太人,很快就失去了大多数骄傲的雅利安德国人的同情。处于多数地位的雅利安民众,在希特勒的煽动下,把德国的一切困境,归于他们的“敌人”——犹太民族。在“善”离开之后,他们心中只剩下“恨”,而“仇恨”很容易地就把“恶”塞满他们的胸膛。  在希特勒的统治下,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法律不再是一个人向社会寻求保护的“自由保障”,而是希特勒施加迫害的工具。法律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善的支撑,空余一个黑色恐吓的躯壳。在纳粹德国,希特勒的意志就是法律。希特勒为了宣扬弱肉强食的理论,煽动仇视其他民族,甚至把一些科学领域正常的探索研究,引向了一条可怕的社会改造的道路。  在一八九○年左右,许多科学家进入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研究人的进化和遗传疾病等等。这个研究在世界各地都有,在德国也做得非常深入和广泛。德国科学家们收集了大量不同的人种资料,出版了许多相关的书籍。他们还举行了展览会、讲座,张贴宣传广告,这些宣传也进入学校的教育。宣传的目的是为了从遗传的角度,达到“优生”。在当时,被称为是“德国优生运动”。可是,在这个宣传过程中,也使得人种差异、遗传差异等一些明确的知识和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模糊说法,逐渐在德国深入人心。  希特勒是“聪明”的。他在利用人类认知上的一些弱点:利用人们对于“科学”二字的盲目追随,也利用了人们对于“绝对理性”的崇尚。他夸大和强调了人类思想中科学、理性的那一面,而有意抹去人类文化来自另一个方向的、同样重要的感情和思想资源,抹去人的善良、同情心和良知。  于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的德国,人开始变得冷酷。一些优秀的科学家们,开始接受排斥了人性的“科学、理性”的思路。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既然那些精神不健全的人、残疾的人,对社会和我们的国家没有什么“好处”,我们就可以“合理”地“除掉”他们,这是“人种的卫生”。从逻辑推论上,似乎找不到这样的思路有什么问题,他们独独忘记了:人之所以是人,要有“人性”要有对弱者的爱和同情。而在扫除人性之后,“科学和理性”,有可能成为非常可怕的罪恶的借口。  今天,在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打开书本,我们会看到一些照片,惊讶地发现,照片上那些“文明的”、衣冠楚楚、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科学家们,自觉地参与了成批谋杀精神病人、残疾人的行动。在一些弱智儿童的保育院里,家长把孩子交给那里的医生和保育员,是相信自己的孩子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治疗。可是,他们万万不会想到,孩子在那里被医生有计划地集体毒杀。  在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德国朋友卡琳来我们家。她最近在以自己的家族历史为蓝本,写一本小说,为此作了很多调查。谈到这些话题的时候,她打开总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给我们看一张照片,那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女子,穿着长裙。那是她的姨婆,因为忧郁症住院,在“人种卫生”运动中,被纳粹杀死在医院里。看到书本上的历史,就这样活生生地发生在自己朋友家里,我们真是感觉很不一样。  卡琳告诉我们,听到这个家族故事,还不是她感到最震惊的时刻,不久前她回德国,向她的姨母了解姨婆被杀害的情况,她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心情。可是,她那个受着纳粹教育长大的姨母,完全不以为然。她对卡琳说,那有什么,这些人反正是“没有用”了。卡琳说,在那一刻,看到自己姨母的平静和冷峻,才是她真正感到可怕的时候。  在科学、理性的旗帜下,希特勒把“人种卫生”推向“种族理想主义”。希特勒告诉德国人,德国的大多数民众所属的“雅利安人种”,是一种最高贵的种族。他们的遗传基因最优秀,身体最健康,智力最高。而其他种族,都是相对低劣的种族。希特勒得到一些德国科学家的配合,使得当时大多数的德国人相信,犹太人在“人种学”的“科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最低劣的、甚至是罪恶的种族,整个犹太民族是德国经济灾难、政治灾难的根源。  当时在德国的电影院,播放着这样的“科学教育片”。在影片中,一群肮脏的老鼠在乱蹿,一边有这样的旁白:“这些老鼠在大自然里到处传播着病菌和疾病”。接下来,就是犹太人在街头行走的镜头,影片的旁白是:“犹太人就像人类中的老鼠一样,也在污染着人类。”我们是最近才看到这段影片,这才开始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德国人民会逐渐开始相信,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要有一个如此残酷的“雅利安种族的纯化运动”。  一九三三年以后,德国犹太人在自己的德国同胞面前,已经成了待宰的羔羊。  没有人敢反对,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就变得疯狂而嚣张。犹太人已经事实上被划出德国公民的范围,因为他们不再享有公民权利。一九三五年的纽伦堡法律,干脆宣布剥夺所有犹太人的德国公民权利。在“法律”外衣之下,他们失去工作,失去财产,孩子失去上学的机会,在街上被公开殴打和谋杀。他们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帮助,因为希特勒宣称,这是他们的“内政”,德国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他们可以殴打、杀害自己的国民,任何外人都不得干涉。  在迫害犹太人的过程中,最残忍的任务,往往是交给年轻人去做的。因为年轻人的激情最容易在挑唆之下转为仇恨。德国的大多数孩子们相信了希特勒的话,把“人性”看作是“软弱”而扫除了,这些年轻人开始变得暴戾起来。  德国孩子们,从六岁开始,就被要求加入“少先队”,“希特勒青年团”等纳粹儿童和青少年组织,那些阻挡他们加入的家长要被判刑,甚至国家有权夺走他们的孩子。这些雅利安种族的孩子们本来还来不及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又渴望着被接纳为一个“光荣集体”的一员。所以,很容易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希特勒一上台就先清洗教育,告诉孩子们,那些不赞同希特勒的作家,都是“人民的敌人”。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晚上,希特勒上台只有四个半月,就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们举着火炬游行,最后,在柏林大学对面的广场上,他们的火炬扔在了一大堆各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写的书上。新上任的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对孩子们说,“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一个新时代。”在火光下,失去人道主义思想滋润的德国孩子们,很快就变成了领袖希望他们变成的样子。  希特勒挑选那些最忠诚于“领袖和国家”的青年,组成了冲锋队,他们把冲锋队的标志SS,经常画成两道闪电,他们如闪电般地袭击他们眼中的所谓“敌人”。希特勒激励这些年轻人的办法,首先是让他们有特别的优越感。  纳粹党规定,所有冲锋队成员,必须血统纯正。冲锋队员的雅利安人的纯血统,必须追溯到至少一八○○年,也就是至少一百三十年以上,将近四五代人。由于德国一向有教堂、医院认真记载婚姻和出生的传统,所以,这样的“纯种雅利安人”的要求,在德国是不难做到的。在今天的德国,还保存了大量这样的冲锋队员的“纯种”记录卡片。冲锋队员和他们的领袖之间,就有了一种隐隐的感情上的亲密关系。是他们的领袖,使得他们在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变得“优秀而优越”,于是他们忠诚于希特勒,愿意为领袖赴汤蹈火,做任何他需要做的事情。  在德国之外的正常世界,人们当然看到,纳粹德国正在变成一个危险的国家。德国人民在希特勒的愚民政策之下,变得狂妄自大而充满侵略性。善良已经远远地离开了那里。全世界都在忧心而紧张地注视着德国的变化,尤其是它周围的欧洲国家们。因为他们和德国是邻居。假如你有一个狂暴的邻居,成天在你门口操刀弄棒的,你不可能不心惊胆战。可是,面对这样一个由疯狂的希特勒控制的国家,你能够怎么办?  希特勒和他的冲锋队正在迫害的犹太人,是他们自己国家德国的国民,他们说这是“内政”。来自外国的反对不起作用,而希特勒的侵略性几乎是他疯狂本性的延伸,他又操纵了一个国家。所以,德国将向外侵略,几乎成了大家都能够预见到的未来。可是,和德国做邻居的国家们,不论是国家领袖还是知识分子,都在呼吁“和平”。在一个正常的国家,希望和平是人的本能。只是,向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发出“和平呼吁”,实在是文不对题。最终,欧洲的政治家们也终于看到了这一点,但这些政治家们没有联合起来采取主动进攻的勇气,却做了一件令他们以后永远会感到羞愧的事情。  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一起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的意思,是把欧洲的一个小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送给希特勒。就等于是对希特勒说,你不要攻击我们,你去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你去侵略他们的时候,我们不会干涉,我们不管。堂堂的欧洲大国,把自己弱小的邻居,当作兔子,送到了希特勒的鹰爪之下。一年以后,一九三九年八月,苏联也以同样方式,出卖了波兰。他们希望,祸水引向别家,自己就安全了。  他们纵容了希特勒,最后却并没有保住自己国家的和平,仅仅五个多月,希特勒不仅得到捷克斯洛伐克、攻占波兰,继而把战火几乎燃遍了整个欧洲。引发一场世界大战,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就这样,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希特勒侵略战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编辑推荐

《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中,林达不再教你带一本书展开一段知性的旅途,这一次,“审美”作家林达这次不再“审美”,而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直面犹太家庭中的生死际遇,表现出作者深重的人文关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像自由一样美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7条)

 
 

  •   林达近来兴趣转向了犹太集中营的故事,不但译了三本书,还写了不少文章,又编写了这样一本书,是不是希望用这些对自由和对人性的寻求,来平抚国内粪青日益纳粹化的内心?最喜欢书中那个小伙子的诗,“我再也见不到另一只蝴蝶”,犹太人真是一个天生的商人和艺术家的民族,孩子们的心中有那么多艺术的种子,即使是在集中营的孩子,也比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心中充满更多的阳光,反观国内一些年轻人所说的大屠杀是犹太人为了复国而做出的苦肉计,911是美国进攻中东的苦肉计,生活在阳光下,心中却充满了难以名状的阴暗,两相对比,很让人心冷。
  •   我知道我很傻,在书店以38元的原价将此书买了下来。但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林达,因为特莱津的孩子们。有的人认为林达说的话太少,我认为,这正体现了他的良心。面对着那么多没有明天的孩子,看着他们依然充满希望的画作,读着他们稚气的诗句。我不知道谁还会喋喋不休地卖弄他的文笔和口才。只有留白,才能更好的回味每幅画、每首诗的韵味,我们不需要别人来替我们思考,我们自会得出结论。
  •   前面的故事很感人。后面的画作让我思考。 犹太人被世人认为是最聪明的人。但是这群聪明的人的悲惨故事被电视、电影、文学作品不断地倾诉。我很想知道,犹太人究竟有没有过反抗?我所了解到的大量信息是犹太人都默然接受了罩在他们头上的死亡。 如果是这样,我就觉得中国人、黑人等等通过自己的反抗获得自由的人更值得尊敬和歌颂。被动接受屈辱,只能是没落深圳消亡的。
  •   内容有点凌乱,不是很喜欢,大部分仅仅是画作的罗列。
  •   很多东西是知识、信息,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宽度。但有些东西比这更稀少更珍贵,那是因为它们提升的是人的高度,是灵魂存在的地方,导人向善,体会到永远无法改变的脆弱的生命以外坚强崇高的精神美丽
  •   那个时候是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很美的名字,却不了解它背后蕴藏着如此沉重而悲伤的历史。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手都是发抖的,这本书是疯狂的人性与纯净心灵的一次碰撞,它太让人愤怒,也太美太悲伤了。对我来说 这些诗和画比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来讲述这段历史都要来的真实。这本书的质量很好 纸张 排版 字的大小 都很优秀
  •   印刷和纸都不错 前面先是介绍了事件背景 后来是孩子们的画和作者的文字 只是翻来翻去的看有点不方便 很感人的一本书 看的时候很沉重 流泪 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一些喜欢读书的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 让他们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   我觉得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给这本书的总体感觉大大减分了!!!而且对每幅画都加上了作者的看法和联想。总觉得就有了作者先入为主的感觉。想再找自己的感觉,就难了。而且看诗和文章和图片很辛苦,不方便,要翻来翻去的。不过,这本书还是让我看到了纳粹的残酷和犹太人的坚强。他们在这样残酷无人性的环境下还能坚持不放弃美好向往,对未来的希冀。让我大为感动!!!
  •   "望你一直保存着这本书,哪怕你在一年年地长大,哪怕它在书架上放了很久,落满灰尘。只要你再次打开,你一定会庆幸,你并没有把它丢失。"我相信,一位热爱生命、热爱自由与和平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其实我是第一看这种题材的书,本觉得这样的书一定会枯燥之极,但事实并非如此.看的过程中很受感动,与其说是因为林达的文字,不如说是因为特莱津集中营里的孩子们所创作出的那些画与诗歌,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家!总之,这是一部让我无比崇拜的作品,甚至让我恨不得买个八本九本装帧漂亮,封口有可以系的丝带.秀外慧中!呵呵~
  •   还没有读,随便翻了翻,画虽然很简单但是孩子们的心很动人。
  •   把我看哭了的一本书,文字的最后,让人不能不为自由的灵魂而感动。包装也很特别
  •   纯真,美丽,坚强,残酷。很与众不同的一本好书!
  •   孩子,我爱你们。希望你们永远不会受到伤害
  •   透过林达的文字,犹太民族遭受纳粹毒害的画面生动地浮现在脑海,对于自己这种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就算情感上受到再大的冲击,好像还是觉得无法想象那些惨绝人寰的人性屠杀。
  •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这本书是林达编著,而不是林达著,这差别很大!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林达的fans,也就无所谓了,书的内容还没有看,但前面和后面有林达的几篇文章,已经足够了,我愿意消费!
  •   书是正版。 内容很感动。
  •   感人细致 真诚 插画精美
  •   书中的故事是人很震撼,值得一看!
  •   质量不错哦,很满意
  •   还行吧 。。。,。。
  •   林达写的书,都值得一看。推荐。
  •   质量还行吧东西
  •   书名就很唬人啊
  •      第一次了解这些东西的时候,是源于初中还是高中的一份南方周末上题为《奥斯维辛之中,本来有诗》的文章。当时为了这篇在图书馆偶遇的文章,曾经跑了很多歌报刊亭为了买下这期报纸。结果因为是过期的报刊,买不到的我只好又跑回了图书馆把自己喜欢的部分抄下来。虽然对它们记忆犹新可能有这段曲折经历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我相信还是被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的画作和诗篇感动的结果。
       尽管介绍的方式和文字跟当年的文章很不一样,但是感动和震撼还是依然如初。只是这次,更多了些疼痛。看到那些画作和诗篇的时候,我曾经深深的感动于那些并不大的却遭受着比很多大人还要多的不幸时的坚强和勇敢,也曾深深纠结着他们小小心里美好而单纯的欲望和他们所面临的现实的对比。可是看到这本书里那些画作前文字性的背景描述的时候,我才真正深刻的认识到那些残忍和伤害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纳粹的谎言和残忍,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孩子们的天真和可爱,与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死亡的威胁和黑暗不停地交织在一起,在面对那些残忍的故事的结尾,在面对真实的数字的冲击,我觉得自己已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心情。
       这是一段历史,一段不堪回首不会再出现,但是却被这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作一首首诗篇展现在眼前感受那么真实的历史。《像自由一样美丽》,自由很美,但是,愿世界不再有这样一种,被残忍渲染的更加美丽的美丽。
  •     关于纳粹的恶行,令人闻风丧胆,令人悲痛欲绝,令人不愿忆起。只要触及这样的题材对我而言,都是恐惧恐怖,“集中营”三个字听到、看到都浑身发抖,因此错过所有此题材的电影。不是因为纳粹恶毒的种种手段多么令人发指而不想接触,而是联想到受难的无辜的普通的犹太人所曾遭受的孽待,就感同身受,这种悲痛,承受不来。可是为什么每年都有纪念粉碎纳粹的活动,都有悼念集中营受难者的活动,不言而喻,这是在用行动唤醒旧日的伤痛,以此沉痛代价,寄望人类社会永远永远不要再有这样的反人类反人性的行为出现!
      
      这本书收集了在被囚禁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特莱津集中营的孩子们,于当时创作的一部分的画作、诗歌。前面先简略介绍了纳粹的行为,当时的历史环境,犹太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介绍了一部分在狱中献身教育事业的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着重介绍了弗利德女士,因为她是这些创作画作的孩子的指导老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纳粹、屠杀、集中营的对人类的恶性影响,确实更有说服力,在这个基调上,我得以第一次全面了解了我从来不敢了解的犹太人在纳粹迫害下经受的苦难史。
      
      欲哭无泪,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个状态。你能体会到每个孩子的每一种想家、念家的长长忧伤,能体会他们忽然从美好生活跌入无底丑陋的集中营的恐惧和无助,能想象他们面临死亡的那种心里状态,那流泪还能有什么用?他们都死了,他们还来不及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这样,在集中营被饥饿、疾病、心灵悲绝的折磨后,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你刚为一个孩子哭泣,第二个孩子的故事又让你悲戚落泪,这绵绵无法决的泪水,抚平不了他们受伤的心灵。
      
      还好,还好,书中主要想让我们获知的,不只是孩子们的遭遇多么坎坷,而是要给我们带来一个快慰的消息:在集中营的孩子,因为有像弗利德女士这样富有爱心又有技艺的教育家的存在,足以窒息孩子希望的悲痛,才得以控制,才得以疏导,孩子曾经短暂而真实地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接触过“美”的事物,从他们的画作中可以看出,往昔美好的生活场景在他们的记忆里是最珍贵的宝贝,能在他们失去自由生活的时候馈赠愉悦;蓝天白云太阳高山仍旧带给他们一如既往的好心情,能在他们笼罩着阴暗的生活中带来些许希望的光芒;他们很多时候都画花,因为他们以前的家里,总有妈妈在饭桌上插上这样一盆满是自然香气的花束。而在他们的诗歌中,尽管对于生活的绝望无处不在地侵蚀着他们弱小的心灵,可是生而具有的希望种子却早已萌芽,静静吐露新叶。
      
      到最后,我只是有种自我安慰的想法,人类的适应能力那么强大,所以我假象集中营的孩子们在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的巨变时,所承受的伤害,会因为逐步的适应而减轻痛苦的力度。我只能这么想!!!!!!!
      
      以前课本总告诉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的,是的,无知的我们曾经以为幸福是垂手可得。而我们的下一代,更以为幸福的生活是与生俱来,不费吹灰之力可得。所以作者的这本书,正要引出一个讯息:怀抱希望,珍惜生活。我必须让这个讯息时刻清晰地在我脑海里出现,让它化成我的行动和语言,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作用。
  •     希特勒的事迹和纳粹的故事一直是我的盲区,所以看着多了解一点,种族理想主义、人种纯化,这TM灭绝人性的理论,希特勒竟然能够把群众都洗脑洗干净!其手段不得不佩服!一届蛮夫,却对收买人心强权政治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手段。剑走偏锋的人才,如果有些人性,对于德国应该将会是很好的领导,只可惜了!
      希特勒的所作所为、纳粹的过往,太惊悚了,没有了人性的国家,个人强权的政治,宣扬的人种的不平等,迫使多少犹太家庭支离破碎。
      遣送的过程令人难以相信。不是被一群群德国兵抓走,而是一个个地接到通知,被勒令在指定的时间去某地报道,然后被送走。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是集中营,但是却只能顺从的自投罗网。一万五千多个孩子中最后仅有一百多个孩子幸存了下来,集中营中的生活惨绝人寰,看着孩子们的画,十几岁的孩子的画应该都是阳光明媚的东西,可如今呈现的却都是灰蒙蒙的气氛。
      绝望的生活中,他们所剩无几,只剩下一丝希望。在思想被禁锢的环境中,一个民族的信仰能得以延续,信念的力量,无比强大。
  •      一直以来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历史上那些少数强权通过洗脑来奴役很多人的事情为什么会重复的发生。面对这样的惨绝人寰的奴役和压迫,为什么民众没有依然地选择奋起反击?
       看了像自由一样美丽,慢慢觉得:强权能够洗脑,想必也是需要人性中恶的一面冲出牢笼来配合的。比如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非犹太人对于犹太人在经商上取得成绩的嫉妒。既然现在有人来除了他们,偷偷地落井下石这种心理也就滋长起来。现代的文明慢慢训化人性恶的一面,然而当极端事件,极端情境出现时,那些邪恶的想法就会偷偷溜出来,浮上水面。
       所以,对于人性的恶,要有时时刻刻的谨慎心理准备。
       另一面,只有通过历史的恶,才能不断忏悔人们的醉,警戒之,慢慢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前行。
      
  •      看完这本书,我庆幸自己还拥有一定的自由,不用被迫在肮脏的地方生活,不用被迫干繁重的体育劳动。
       这本书先是描述了纳粹的产生,在一个没有民主,言论自由的德国,国家的统一洗脑,鼓励孩子们举报自己的父母,这一切一切让我感觉特别像ぶんかだいかくめい。可见,言论的自由是多么的重要。希特勒正是因为一上台就控制了媒体,才得以一直能够洗脑整个民众。
       然后,希特勒又掌握了青少年的教育。因为他们还没有成年,往往没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容易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影响,也非常容易盲目相信和崇拜强权和领袖。在我出国之前,我感觉自己也是这样被教育的,培养了盲目的あいこくしゅぎ与みんぞくしゅぎ。但是真正正确的青少年教育应该就如书中艾辛格教授所述,“在你们这样的年龄,不要过早的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在形成观点之前,你们首先要做的,是吸取大量的知识。”即教授知识而不是观点。
       读完整本书,我感慨最深的还是那首叫蝴蝶的诗“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我感觉诗中的“蝴蝶”代表了人性的真善美,这里的“蝴蝶”是不会飞翔在被剥夺了自由的地方的,不管是在世界的哪里。
  •     林达做了很多的功课。
      看完这么多个画作,我确认人有自由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态度和能力。
      即使环境如此恶劣,即使我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活着,即使我没有了亲人,世界只剩下我自己一个人。
      看完以后我庆幸我还活着。
  •      沉甸甸的一本书。纳粹对于犹太人的罪行是会让人永远都流不尽泪水的。电影《美丽人生》里的犹太小男孩算是幸运的一位了,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的悲剧,《辛德勒的名单》里的血腥屠杀,这段历史给人留下太多的沉重记忆。令后人反思,警醒,引以为戒。
      
       开始被此书吸引的地方在于其书名提到了“画作”,一位是画册类的,本打算做放松休闲之时阅览。其实书中的精华在文字部分,而画作则是这些文字所围绕着的主线,在这一线索之下,揭开了纳粹那连孩子都不放过的恶心面孔。
      
       在特莱津集中营的一万五千多名十五岁以下孩童,最终只剩下白来名!!多么恐怖的事实!!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很想讲出他们更多的故事,我想放上他们每一个人的照片,给人们将他们过去的生活细节、在特莱津的细微感受以及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最后的呼喊和遗言。可是,没有了,就像秋风扫过的落叶。一万五千个孩子,走过特莱津,消失了。”
      
       很沉重的文字…
      
       最后,我从作者的文字中找到了这些画的真正价值。
       “这是特莱津集中营囚禁中的孩子,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遗产。
       希望你一直保存着这本书,哪怕你在一年年地长大,哪怕它在书架上放了很久,落满灰尘。
       只要你再次打开,你一定会庆幸,你并没有把它丢失。”
  •      这不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里冷静、理性和溪水般娓娓道来的舒适感荡然无存。在后记里,他说明出版此书的意图,也表示初衷是给儿童和青少年的读物,只是最终成型时,却面临两边不沾边的尴尬——给小孩读太沉重,给大人读太浅显。
       本书第一部分,将一段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以极简形态快速推销给读者,中心思想无外乎「纳粹灭绝人性,犹太人艰苦顽强」,这种思想正确、感情饱满的行文风格对国内接受过二战史教育的人来说都不会陌生。
       如果说第一部分还勉强能吞下的话,第二部分对儿童画作的解读只能让我不断联想到天朝高中技能训练重要的一环——语文阅读理解。「请概括作者的中心思想」、「文中 XXX 象征着什么?」、「作者运用何种修辞手法表达怎样的感情?」等等典型例题从脑海中闪过。无论是对文章还是音乐、绘画等艺术,可以参考作者经历、年代背景,但「解读」这种行为是私人的,其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对已故之人作品的过度剖析,并集结成册这件事本身,毫无意义。何况,林达的解读,乏味而单一。
       这些画作原本是美的,是活的;但它们现在躺在书里,是被束缚着且死气沉沉的。
      
       再扯远一点,从后人的角度来评价历史,本就有不全面不公允的地方。如果把时间框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无法否认纳粹的恶行,但事情总还是连带着有前因、有后果。仅仅追着这一段历史控诉,在给德国人最深刻的罪恶烙印的同时,也给了犹太人最大限度的同情和纵容。如果再把时间轴往后拨一拨,因为这种一边倒的炙热的喷薄的正确思想,让梅厄有恃无恐,让沙龙重蹈覆辙。
       历史永远应该是双重的、矛盾的思考。
  •     前半本关于犹太人的苦难史叙述文并没有太过于特别,也许是期望过高,但是那些个图,那些首诗,经他整理叙述,是那么的让人诧异。
      那些鲜活的幼小生命,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如此绽放。那些身陷苦难的大人,居然仍在这样努力地教育着孩子,拯救着他们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使其不至于沦为黑暗,使其抱有对善和美的追求,令人感动。
      中国人如果到那样的时刻,我们是否可以做到?
  •      二战的历史,我知之甚少,仅是高中历史学的,还差不多都忘了。只觉得二战给中国带了极其大的伤害与痛苦,却不清楚,还有一个民族险些遭遇了绝种的灾难。
       这本书,可以让我站在犹太人的角度看二战,读这本书,仿佛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体会着他们的生离死别,压抑孤独,绝望无助。
       但是这个民族,确实强大,在随时都可能被迫害的情况下,那些可敬的艺术家指导着孩子们学习艺术。让他们的思维获得自由,这是多么的可贵。我们的今天是当初他们无限憧憬却没有等到的明天~
       书中那些遗作,留到今天真的是幸运,我们接触到,是更大的幸运。
  •     正如书的最后写的那样,我会一直保存着这本书。相信有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会有这样的感觉。
      
      看完这本书需要的时间不多,因为文字并不是它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介绍特莱津集中营的历史部分对第二部分的图画做了很好的铺垫。只有认真读完并理解了第一部分的场景,你的心灵才能柔软到足够被孩子们的图画所冲击,震撼。
      
      幸福地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应该去理解这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去理解在身体受到侵犯的时候,孩子们如何用生命的力量,把正常的精神,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放下对名利的追逐,坚定地把握幸福。
      
      这本书是林达系列中最沉重的一本书,却也是最让人感动和励志的一本书,也因此是最值得保存的书:保存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更是保存了孩子们生命的力量。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孩子。
  •     这是我一直想买的一本书,因为是林达的书,林达的所有书我都有,除了这一本,这一本让我很难抉择。
      他其实并不贵,比我那本68的地理辞典便宜多了,但我潜意识觉着他很贵,比68贵多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可能贵是我自己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吧,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买了,我一定会后悔的,我不愿意后悔,所以我不愿意。
      算了,就这样吧,我不愿意,没办法。
  •     又一天离去了,
      
      被保存在时间无底的深坑里。
      
      它再次伤害了一个人,他被自己的同类俘获囚禁。
      
      黄昏之后,他急切的寻找绷带
      
      寻找那温和的手,遮住他的双眼。
      
      这样就躲避了瞪着他的白天。
      
      可是在这集中营里,就连黑暗也是一种
      
      让人厌倦的眼睛,你昼夜都无处逃遁。
      
      这是其中一个不知名的孩子的诗
      
      在那样的环境里,依然可以画出艳丽的图画...
      
      在那样的环境里,依然可以写出爱和美好的诗歌...
      
      他们挣扎、无奈、渴望自由!
      
      
  •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特莱津的捷克小镇。可是故事的源头,却是在德国。
      一战的失败,使德国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1933年,纳粹体制上台了,一上台,至高无上的“元首”希特勒就咄咄逼人,势不可挡。
      是的,他们是文明的破坏者。
      即使此时的纳粹政府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缓解了国内的紧张形势,然而集权、扩张、民族共同体理论之荒谬依然无法掩盖法西斯势力的丑恶面目。
      希特勒宣扬这样的说法:奴隶和践踏他人,是维持自己“民族优越”的方式。他追求全世界对德国的服从,追求德国对“领袖”的服从,也就是对他的服从。所以很快,街头到处都是纳粹的冲锋枪,横冲直撞。那是战争前的喧嚣与浮躁,那是生命陨落前的哀歌与悲戚。
      而这里林达以冷静客观而又不乏温情的语言为我们梳理了这段冲突迭起岁月中的坎坷史。书以林达夫妇去看芝加哥儿童合唱团的联唱——《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开篇,他们说,他们要赶去听一听今天的孩子唱出那些六十年前的孩子们心中埋藏的歌。
      奥斯维辛、特莱津、达豪这些集中营中,孩子成为了战争的炮灰。突然中断的童年,突然消逝的生命。他们并非战俘,但他们的命运却折射了那个时代两宗不同的战场伦理和生命价值观。想起王开岭在《战俘的荣誉》中所说,人,是社会文明的唯一目的和全部目的。是啊,早在十三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早已使人文主义复苏,使人性解放。可是,为何?二十世纪,这个经济日臻繁荣,文化日渐多元的时代里,人性在硝烟中消弭?带着这样的心情,去看这些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难以平复的心开始渐渐归于沉静。
      “这些孩子,成千上万的孩子,再也没有能够长大。”可是,这些诗和画的存在,给我们失落的内心予以微光。
      看到一个特莱津孩子的诗:
      黎明沿着集中营的街道匍匐前行
      拥抱着每个路上的行人。
      只有一辆车,就像是来自久违世界的一个问候
      用炙热的眼睛吞下黑暗——
      那甜蜜的黑暗覆罩在灵魂之上
      医治那些被白昼照亮的伤口......
      沿着街道,光亮在走来,而人的队列
      像一条黑色的缎带,抹上了朦胧的金色。
      
      那些画面便是黑屋子里的星光。全然不见血腥的杀戮、奴役与无限期的监禁和野蛮屠杀,正如作者所言:“尽管笔触有时或许是幼稚的,可是产生的视觉效果却撼动人心。”我也想到,这些撼人心魄的画作中,并非是在告诉我们那个非常时期的生活体验,而是在呼唤一种声音。
      那个声音或许便是现代人生命中所缺失掉的记忆,就像赫尔曼黑塞《荒原狼》中的主人公哈勒尔那样,处于两个时代的交替的人,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与劫数加以体验,而失去了生活的真正目的与感知。
      当我们满目疮痍地面对眼前仇恨的恣肆流布、报复的恶性循环以及这个马乱兵荒的动荡世界时,历史在这一时刻彻底转身,而那颗善良之心所企及的理想世界正与我们渐行渐远。当孩童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目的,成为独裁者杀戮生命的利器时,一切以美好开始的谎言都将嬗变为乖戾终结。
      所以,请深谙,生命远比政治更神圣,人性远比主义更可贵。
  •     上个月看起来很忙,好像也是突然就惯性地忙起来,使得得空时很难进入状态读读、写写。到最后,日志记录只包括一篇,然后也未尽读完书。其实这样的状态很差。
      
      昨天一早得知今天会有大停电,仅是小米便备齐了三块电池,应对停电大战。及至今日中午,吃过饭后便歇了,在家里睡了一下午,好像有很久没有享受过类此福利了。所以等到七点多的时候,借着路灯果断把书翻到最后了。而家里来电已经是八点过后了。
      
      此书和林达夫妇的系列书一样,一如既往地喜欢他们的文字。曾经听说书中段落、篇章分别是林夫妇写成的,大许是衔接地恰如其分,竟也没有任何线索、发现。
      
      此外,只是想通过键盘录入一些篇章,来加深对此书的印象。所以暂时放弃了笔记,而是直接在评论里同时录入多部分摘抄。
      
      --------++---------
      
      第7页:
      [肯尼迪艺术中心节目:芝加哥儿童合唱团的联唱《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
      
      
      第14页:
      [德国的大多数孩子们相信了希特勒的话,把“人性”看作是“软弱”而扫除了,这些年轻人开始变得暴戾起来。]
      
      在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不得不回忆起南京大屠杀事件,死亡人数约计30万。而当时日本的远征军也是由大多数的日本年轻人组成的,这些人也是一样的暴戾,一样地被扫除了人性。所以想,大凡这些侵略屠杀战争,也包括卢旺达大屠杀,其背后必定汹涌着这样一股力量,不断地煽动尚无独立人格意识形态的年轻人、青少年,不断地镇压和制造舆论,来达到自己任性自私的目的。这样子是很不能理解的。可是这样的事件在历史上起码重复发生过三次,而且不约而同地发生在不同的民族里,究竟该如何解释这样一种强权和专制的思维形态意识呢?悲剧一幕幕地重演或许不应该只是因为巧合而已。
      
      第20页:
      [你受到逼迫,你没有能维护自己的自尊,而是屈服了。有时候,这种模糊的、对自己感到失望的痛苦,甚至压倒了其他一切的感受。]
      
      然后记下这些人和他们的名字,在特莱津集中营里面他们贡献了自己的知识和大爱,他们为同样收押此地的孩子们起码带来了阳光。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力量的伟大。即便身处困境,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可以让人短暂忘却痛苦,心向光明的。
      
      【雅各布.爱德斯坦】特莱津集中营的犹太人委员会第一人主席。
      
      【汉斯.克拉萨】歌剧《布伦迪巴》的作者,编号21855。
      
      【凡特. 艾辛格】L417宿舍管理员。
      
      【卡瑞尔.珀拉克】捷克作家。
      
      【布瑟尔德.奥德纳】奥地利盲人艺术家。
      
      【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儿童教育家,编号548。
      
      【巴维尔】弗利德的丈夫,编号549。
      
      【劳勒】建筑师。
      
      【弗利塔】艺术家。
      
      【布洛克】艺术家。
      
      【乌加】艺术家。
      
      【哈斯】艺术家。
      
      【弗莱绪曼博士】医生,尤其是皮肤科方面的专家。
      
      【科特.库图克】“孩子共和国”主席。
      
      
      
      
      第47页:
      
      [她(弗利德)的学生们回忆说,没有人能够如此启迪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力。她教给学生的,是体会艺术如何萌芽,如何像一根竹子一般,先是冒出笋尖,然和,它生长、生长,终于,缓缓地展开它的第一片纯净的绿叶。]
      
      
      第55页:
      
      [他们能够说:有一些能力,是邪恶永远无法战胜的。]
      
      
      
      第69页:
      
      [作为书名:"我们也是一样的平常孩子"。]
      
      
      
      第88页:
      
      [她的学生回忆说:“弗利德说得不多,可是我记得她确实说过:‘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地球上的每个人和每一样东西都有他自己的世界。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独立的体系。当无尽的贪欲抓住了一件事情的本质,它会把你逼疯。美是神秘的。一件美的东西是一个秘密。美不是自然的一个模仿,不是它的一个肖像;它是在变化和多样性中的一个表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没有完全固定的美。绘画的宽度,是在过度的细节之中,找出空间。‘”]
      
      
      第91页:
      
      弗兰塔.巴斯的诗:
      
      家
      
      我在瞭望,瞭望着
      进入那宽广的世界,
      进入宽广的世界、遥远的世界。
      我瞭望着东南方,
      我望着,望着我的家乡。
      
      
      第94页:
      
      米夫的诗:
      
      特莱津
      
      深深的轮子碾过我们的前额
      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的记忆深处。
      
      我们遭受的已经太多,把这哀恸和羞辱凝合的此处,
      需要一个盲人的标记
      以给未来我们自己的孩子,一个证明。
      
      等待了第四个年头,像是站在一个沼泽地的上方
      任何一刻,那里都可能喷涌出泉水。
      
      同时,河流奔向另一个方向,
      另一个方向,
      不让你死,也不让你活。
      
      炮弹没有呼啸,枪声没有响起
      在这里,你也没有看到鲜血流淌
      没有这些,只有默默的饥饿。
      孩子们在这里偷面包,并且一遍遍地提出同样的问题
      而所有的人希望能够入睡,沉默,
      然后再一次入睡。。。 。。。。
      
      沉沉的轮子碾过我们的前额
      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的记忆深处。
      
      
      
      第111页:
      
      匿名
      
      一个日落余晖的傍晚
      
      在紫色的、日落余晖的傍晚
      在一片开着大朵栗子花的树木下
      门槛上落满花粉
      昨天、今天、天天都这样。
      
      树上的花在散发着美
      又是那么的可爱,树干苍老
      我都有些害怕去抬头头盔
      它们绿色和金色的冠冕
      
      太阳制作了一顶金色的面纱
      如此可爱,让我的身体战栗起来。
      在上苍,蓝色的天空发出尖利的声音
      也许是我微笑的不是时候。
      我想飞翔,可是能去哪儿,又能飞多高?
      假如我也挂在枝头,既然树能开花
      为什么我就不能?我不想就这样凋谢!
      
      第115页:
      
      弗兰塔.巴斯
      
      生病
      
      屋子里哀伤而又寂静。
      在中间,有一张桌子、还有床。
      在床上,有个发烧的孩子。
      他的妈妈做到了他身边。
      妈妈手里拿着一本书。
      她念了一个他最喜欢的故事
      马上,他就开始退烧。
      
      
      
      第119页:
      
      匿名
      
      特莱津的痛苦,在我身上击出火花
      
      十五个床,十五个装着名字的格子,
      十五个人,没有一点亲属联系。
      十五个身体,病痛和药片对他们折磨,床上污染着陈年的红色血迹。
      十五个身体渴望在这里活下去。
      三十只眼睛在寻求着安宁。
      剃光的头,是我们和外面世界的鸿沟。
      忍受折磨的圣洁,和我没有关系。
      
      空气显得可爱,一天天,
      闻着带点焦油味儿,有点奇怪。
      护士拿着体温计,
      母亲们在微笑之后慌张地摸索。
      食品在这里如此稀缺。
      长长的夜晚,跟着简洁的白天。
      
      可是,不管怎么,我不想离开
      这明亮的房间和这发烧的脸蛋,
      护士留给他们的只是一个空影
      也帮了这些小小的受苦人。
      我愿意留在这里,一个小病人,
      等着医生每日的访问,
      很久很久以后,我又会重新好起来。
      
      然后,我愿意活着
      直到重新回家的一天。
      
      
      第124页:
      
      匿名
      
      还有,爹爹,快点来
      而且看上去显得快活点!
      您不高兴的时候,妈妈就很伤心。
      而我是多么想念她闪闪发光的眼睛。
      
      您答应了给我带书的
      因为,真的,我没有书可读。
      所以请求您,明天就来,就在日落之前。
      我肯定会开心。
      
      现在我必须打住。妈妈让我捎上她的爱。
      听到您的脚步响起来,我会欢天喜地。
      在您没有和我们团聚之前,
      我送上我的问候和亲吻。
      
      您忠实的儿子
      
      
      第129页:
      
      巴维尔.弗里德曼的诗
      
      蝴蝶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第132页:
      
      爱娃.舒佐娃的诗
      
      于是,有一些人争执起来。
      其他人试着让她们安静下来。
      最后,一个又一个,她们不再作声,
      她们睡着了。
      
      还有多少各夜晚
      我们要住在这里?
      我不知道,
      只有上帝有数。
      
      
      第141页:
      
      阿莱娜.森科娃的诗
      
      我要独自离去
      
      我要独自离去,去到一个地方,
      那里的人不一样,他们更为善良,
      那个地方很远,谁也不知道在哪儿,
      在那里,一个人不杀死另一个人。
      
      也许,我们更多的人
      一千倍的坚强,
      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为时太晚之前。
      
      
      
      第144页:
      
      爱娃.波兹科娃的诗
      
      恐惧
      
      今天,集中营有了一种新的惊恐,
      被它攥在手心,死亡挥舞起冰刀。
      邪恶的病菌活跃地散步着恐怖,
      在它阴影下的牺牲者,在哭泣挣扎。
      
      今天父亲的心跳,在传达他的搏斗,
      而母亲们,在用手盖住她们低下的头。
      现在,这里的孩子们抽搐着死于伤寒。
      这是从父母那里取走的一笔痛苦的重税。
      
      我的心仍在在胸腔里跳动,
      当朋友们在告别,去往另一个世界。
      或许这样更好——谁知道?——
      今天就死,免得看着发生的一切?
      
      不,不,我的上帝,我要活着!
      别看着我们的编号都被融化掉。
      我们要一个更好地世界,
      我们要工作——我们不能死!
      
      
      
      第148页:
      
      L410的诗
      
      黎明沿着集中营的街道匍匐前行
      拥抱着每一个路上的行人。
      只有一辆车,就像是来自久违世界的一个问候
      用挚热的眼睛吞下黑暗——
      那甜蜜的黑暗覆罩在灵魂之上
      医治那些被白昼照亮的伤口。。。 。。。
      沿着街道,光亮在走来,而人的队列
      像一条黑色的缎带,抹上了朦胧的金色。
      
      
      集中营的夜晚
      
      又一天离去了,被保存在
      时间无底的深坑里。
      它再次伤害了一个人,他被
      自己的同类俘获囚禁。
      黄昏之后,他急切地找寻绷带
      寻找那柔和的手,遮住他的双眼
      这样,就躲避了瞪着他的白天。
      可是,在这集中营里,就连黑暗
      也是一种令人厌倦的厌倦,你昼夜
      都无处逃遁。
      
      
      第156页:
      
      弗兰塔.巴斯
      
      我是一个犹太人
      
      我是一个犹太人,永远不会改变,
      纵然我要死于饥饿,
      我也不会屈服,
      我要永远为自己的人民战斗,
      以我的荣誉。
      我永远不会因身为犹太人而羞耻,
      我向你起誓。
      
      我为我的人民骄傲,
      他们是多么自尊。
      不论我承受怎样的压力,
      我将一定,恢复我正常的生活。
      
      
      第160页:
      
      暮色
      
      暮色乘在傍晚的翅膀上飞来......
      是不是从那里来,替他捎来了问候?
      你能不能替他亲吻我的嘴唇?
      你多么想回到我初生的地方!
      
      也许只有你,静静的暮色,
      直到我衣襟上的泪水
      从我那渴望的眼睛里淌出
      渴望见到棕榈树和橄榄树
      站在以色列的土地上。
      
      也许,只有你会明白
      这个神的女儿
      在为她的埃尔伯河上的小城哭泣
      甚至害怕再见到它。
      
      
      ---明天继续补充--
      (备注: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da79a60100uv0b.html)
      
      第164页:
      
      阿莱娜.森科娃的诗
      
      给奥尔加
      
      听啊!
      船上的笛声响起来了
      我们一定要扬帆
      去一个未知的港湾。
      
      我们要驶出很远
      梦想就会实现。
      噢,那地名多么甜蜜,摩洛哥!
      听啊!
      是时候啦。
      
      风儿在唱着远方的歌,
      只要抬头看着天空
      再想一想紫罗兰。
      
      听啊!
      现在,是时候啦!
      
      
      第169页:
      
      我的乡村
      
      我在心里装着我的乡村,
      那是为我的,就为我自己!
      美丽的纤维在编织起来
      它保存了一个永恒的梦。
      
      我亲吻拥抱我的土地,
      在它面前,多少岁月流过。
      这土地不仅在地球上
      不论在哪里,它也在我们心中。
      
      它在蓝色天空中,在星星里,
      只要是有鸟儿生活的地方。
      今天我在我的灵魂里看到它,
      我的心立刻沉沉地盛满了眼泪。
      
      终有一天,我要高高地飞翔。
      从我身体的重负中解脱,
      自由地在广阔中飞翔,自由地飞出很远很远,
      和我在一起,是我自由的村庄。
      
      今天那是一个小小的、捧在手心里的梦
      围绕着它的却是遥远的地平线
      在这些沉甸甸的梦里
      还微微闪着战争暴怒的反光。
      
      有一天,我要走进我的村庄,
      我要享受我的家乡,
      那是我的乡村!那是你的家乡!
      那里没有“我”和悲伤。
      
      
      第174页:
      
      哈努什的诗
      
      我站在一个角落,望着窗户
      看着这个让我心碎的地方
      在床上是海德跛行的影子,
      一个失常的孩子突然举起手,哭叫着:
      “妈妈!。。。。。
      妈妈,来这里,让我们一起玩
      让我们亲吻,我们一起说说话!”
      可怜的人们,失去常态的人们,悲惨的形象,
      被冬天包裹,他们走着
      冻得发抖,想要大叫一声
      在他们的末日之前:
      
      “妈妈,抱着我,我是一片快要掉落的树叶。
      看看我是多么枯萎,我觉得好冷哦!”
      当这可怕的合唱在老兵营的房子间回荡,
      我——也推开窗户——和他们一起嘶唱。
      
      
      第178页:
      
      匿名
      
      遗忘
      
      对你嬉戏的记忆、安静的记忆一直在缠绕着我
      只是为了提醒我,曾经对你倾注过多少爱。
      也许,当你再次甜蜜地亲近我,我会微笑起来,
      你是我的信心,我最亲爱的朋友。
      
      对你的甜蜜记忆,讲着一个童话故事
      我的小女孩怎噩梦迷路和失踪,你看。
      讲着,讲着一个珍贵宝贝的故事,
      叫来小鸟,把她带回给我。
      
      飞回去找到她,轻轻地、缓缓地,问她,
      她是否有时也怀着爱,想起我,
      在你离开之前,也问问,她好吗?
      我是否还是她最亲爱的宝贵鸽子。
      
      然后快快飞回来,不要迷路,
      然后我才能去想别的事情,
      可是,你太可爱了,多半不会留下。
      可我已经爱过你了,再见,我的小可爱!
      
      第184页:
      
      匿名
      
      小鸟的歌唱
      
      他一点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
      他待在他的窝里,从不出去。
      我不知道他在唱着什么,
      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当露水在青草上闪光
      大地漂浮着晨光,
      一只黑色的鸟儿在枝头上歌唱
      在夜晚之后,向黎明问候。
      于是我知道,活着是多么美好。
      
      嗨,向着美丽,试着打开
      你的心:哪天去到树林里
      假如泪水模糊了你的小路
      你会知道,活着,
      是多么美妙。
      
      
      第188页:
      
      兹德涅克.奥尔内斯特的诗
      
      只是一点温情
      
      我羡慕你那一点点暖意,我的朋友,
      当我带着冷冷的编号数字,爬出我的床,
      当我除了冷,没有别的感觉
      却仍然被我可爱的梦想环绕。
      
      没有想到要被迫在冰冷的龙头下冲洗
      慢慢地,我被淹没,不是在我的羞耻里,而是污秽。
      哦,可爱的一点温情,哦,如此亲切得到的温情,
      我愿意在你的仁慈中温暖我自己。
      
      当我最终醒来,带着一颗沉重的心,
      我饥肠辘辘,我哭了
      想到我现在必须放弃所有的希望。
      我希望自己睡着,睡着,只是睡着。
      
      
      第194页:
      
      弗兰塔.巴斯的诗
      
      一个小花园
      充满芬芳。长满了玫瑰。
      窄窄的小路
      有个男孩沿着小路散步
      
      小男孩,甜甜的小男孩,
      就像盛开的花朵。
      花儿再次开放,
      小男孩却不见了。
      
      
      第206页:
      
      哈努什.哈申布尔克的诗
      
      画
      
      你们特莱津的画家们,
      让一小刷子的水
      浸入一个小小的碧色碟子,
      你们这些上帝的造物,要有同情心。
      你把兵营大块背景的黄色,
      默默地、均匀地,
      和屋顶的红色混在一起,
      在那有着阳光的日子里。
      
      这并不是辉煌的事情
      你们正在画画。
      这里唯有小小的云朵、梦想,
      还有被死亡诅咒的围墙。
      
      这不是世界。这只是画的屏障,
      一个色彩的嘉年华会,一个太阳和宝石的世界。
      这是伟大的太阳,光照宇宙
      和苦涩的美,苦涩、令人害怕的图像。
      
      你们特莱津的画家们,你们要把窗户敞开
      面对世界,飘浮在
      你们田园诗的云朵的背景上:
      有一天,你可能跌入痛苦的口子里。
      要挣脱那通向深渊的轨道,
      要活着,在黑暗中,仍然创造!
      
      
      第210页:
      
      贝特日赫的诗:
      
      想家
      
      我在集中营住了一年多,
      在特莱津,现在的黑色小镇,
      每当我想起我亲爱的老屋子,
      我就心疼得不得了。
      
      呵,家呵,家,
      他们干吗把我和你扯开?
      这里,人死轻如鸿毛
      他们死了,就永远不被人知道。
      
      我愿意再回到家中,
      那让我想起春花的芬芳。
      以前,我一直就住在家里,
      竟然没觉得那是多么了不起。
      
      我现在都记得那盛开的花园,
      也许我很快能回到那里。
      
      这里人在街上走,
      你碰到的人,马上就又看到。
      这就是集中营,
      邪恶和害怕的地方。
      这里没什么吃的,生长着恐怖。
      可是,我们都不要放弃!
      世界会转变,时间在更新。
      
      我们都在等待那一刻
      重新回家的那一刻。
      现在我知道家是那么可爱
      我常常想起家来。
      
      
      第216页:
      
      哈努什.哈申克布尔克的诗
      
      先锋
      
      我,一个微不足道的造物,在乞求这个世界的施舍,
      也许不用你的象足,把我踩到,
      也许不用你的火烙,将我烧焦
      让我长大,大到不需要喂养,
      像一个男人在这场战斗中挣扎。
      
      我要活!我饥渴。我对知识饥渴,
      可命运在柔滑的递给我的
      像是一袋塞了苦药的糖果
      我,一个有着甜甜牙齿的小孩,品尝
      一颗糖,先是甜的,接着,只是教训。
      时代浪潮也是同谋,而命运在缓缓地
      嘲笑我,笑着。在云层中雪在燃烧。
      时间在垃圾堆上的假花中穿过,
      而我知道许多人必须如此生活。
      
      我吸着,喝着,命运提供给我的哺育,
      虽然这喂我的乳汁已经没有甜味,
      现在,我和我的思想单独在一起
      我们吞咽下的,比需要的更多,就像
      是在上瘾。
      
      
      
      
      
      
      
  •      我想年轻的我们应该关注这段历史,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被深深吸引了,因为只有历史,才让我们看清楚世界。这不仅关于纳粹,犹太人的历史,这是全世界的历史。
       关于纳粹,犹太人,我记忆深刻的就是电影《无耻混蛋》里面的描述,但是这一次我是真真切切地被感动,无数次翻阅这本书,一字一句地读,不敢落下一句。书中不是长编地描写这一段历史,而是选择了捷克的特莱津集中营里面所发生的一切关于犹太人面对这段灭绝天性屠杀的救赎。
      
       希特勒很善于煽动人民,利用人性的弱点,让德国人愿意相信自己比他人更优秀,世界上最强大的是日耳曼人,而且不能与弱者混杂,特别是犹太人,因为他们就像是一群肮脏的老鼠在乱窜,而且会传播病菌和疾病,他们的存在是在污染着人类。希特勒甚至利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优生来让人民切切底底的相信,日耳曼人是最好的,最强大的种族。希特勒夸大和强调了人类思想中科学、理性那一面,而有意抹去人类文化来自另外一个方向、同样重要的感情和思想资源,抹去人的善良,同情和良知。这也可以说是对于希特勒个人来说,最成功的,控制人民的思想来完成他的霸业。
      
      
       当捷克的特莱津小镇被写在历史上时,犹太人大灾难也即将来临,那是一九三三年。特莱津是离布拉格不远的一个小镇,由于以前是军事要塞,地理环境貌似监狱,易进,难出,所以希特勒选择了特莱津作为集中营。生活在斯洛伐克的九万多名犹太人将经历人生中最残酷的对待。
       集中营里有严格对犹太人的规定,这些规定也已经完完全全剥夺了他们的自由。 在九万多被关押的犹太人中,最可怜的是那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被单独关押起来,不能和父母和大人们在一起。这是十分残酷的,因为他们没有做错过什么,就因为出生在一个犹太人的家庭,而这是他们没有办法去选择的事情。孩子是敏感的,他们变得自卑,胆怯,恐怖像影子一样紧紧跟在他们后面,而且没有办法可施。
       但是值得欣慰的就是,就算在这如此恶劣,没办法知道未来的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不愿意放弃的人站出来帮助这些迷茫的人儿。因为他们清楚知道,自己是无法活过这场战争的,唯一希望能存活下来的孩子们成了他们的继续生存的希望,所以他们必须帮助这些孩子们。出于这样的原因,犹太人委员会也就成立了,因为当时资源的严重匮乏,所以多争取给小孩就意味着必须牺牲一些人,但大家都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除了生命其他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意识到,只有丰富他们的灵魂才能让他们支撑下去,他们要把知识,艺术和良知,交给孩子。由于纳粹严禁对孩子进行任何教育。于是他们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让小孩子们上课。从而也就有了接下来,《先锋》,孩子画画的出现。
       我记忆深刻的一段话:一个孩子在杂志上写道:”当世界上别的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房间,我们只有30cm*70cm的一个床位,别的孩子有自由,我们却生活得像被锁链拴住的狗,当他们的衣柜里赛面了玩具的时候,我们在争取让自己的床头有一小块遮蔽的空间,你要知道,我们只是小孩,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样。或许,我们更成熟一些(这要感谢特莱津),可是,我们也是一样的平常小孩。
      
       在孩子们的画里面,没有建造武器去邪恶的拼杀与报复,在弗利德的指引下,他们选择用希特勒一直抹杀的良知,善良去对待世界,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冲锋队的是可悲的人类,因为连最基本的人性都已经没有了。他们在构筑一个有着宁静幻想的,健康心灵的,也是愉悦视觉的美好境界。面对强势,他们能够说:有一些能力,是邪恶永远无法战胜的。这是要多么大对人性理解才能说下这样的话,心情无法平静。
       一万五千多名曾经生活在特莱津的犹太孩子,只有一百多名存活下来。出生在这样的一个罪恶的年代,是他们无法选择的,他们承受着本不应该是他们承受的灾难。战争中,最无辜的就是小孩。是的,他们应该跟我们的小孩一样,过着孩子应该有的生活,但历史却上演了,他们是主角,这个无法改变的。我们只好接受这样的,愿他们像自由一样美丽吧。
       书是在图书馆借的,要自己保存一本,因为哪怕是我一年一年的成长。哪怕是放在书架上铺满的灰尘。但是只要有再打开,很庆幸我没有丢失,而且一直都还在。这也许是历史的魅力。
      
      至今,德国也承认了自己在二战时候的行为,也为此做出了赔偿,至少,它承认了这段历史,而且通过反讽的电影方式来叙说这段历史,这颇为一种较好的手段,因为他们的的确确承认了前人所犯的错误。而日本至今都还没承认侵华,相比之下,这是多可悲呢。
  •     我以前觉得风景画很单薄,没内涵。
      还整日骄傲地对朋友说,我喜欢人文风景。
      这就像是让自己,与单薄,划清了界限。
      
      现在,我开始对风景画有了新的认识。我突然明白,
      清澈明亮的眼睛才能看到美景,纯真原始的心灵才能画出美景。
      可是为什么,饱受欺凌,身处无限的寒冷黑夜中,这黑夜给了我们的黑色眼睛,我们却创造得光明的美景呢?
      
      因为这是自然风景画中的哲思,它不仅不单薄,甚至还很沉重。小鸡不懂,小鸡不懂。
      
  •     林达在后记里写道,希望这本书的读者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不过主要是儿童。
      当然我们不会希望儿童带着历史学家式的谨慎眼光翻阅这些画,只希望他们看到美好,纯真,爱和希望。这些画是宝贵的艺术品,但愿人们不要用纯粹审美的逻辑去解释它们(至少现在我仍然不能赞同康德对美和快适的分割),犹太儿童在黑暗里睁大眼睛,记忆和想象力帮助这些眼睛寻找光明。苦难不是历史性的,正如我相信爱和信仰也能超越时间,人类对于苦难似乎有与生俱来的真切感受力,因此,当他们思考的时候他们是高尚的,也是本能的受感情支配的,这便是人的精神,是精神得以冲破有死性生命的束缚,在绵延不尽的永恒里世代相传,薪火不息。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相信精神的力量,或者是像我一样死死抱着“生存”的保险柜,差点以为那是畸变了拴在肚皮上的心脏。说实话我现在的思绪混乱,语无伦次,大概我想表达的就只有,依然可以相信爱,相信美好。
      只要人活着,他生活的意义就还未完成。
      生活的意义在于,他的灵魂还未完成。
  •     冲着林达的招牌,我心想应该不会多差吧。再加上林达在《扫起落叶好过冬》(?记不大清了)中有过几篇关于犹太画家在集中营教孩子绘画以及犹太女孩汉娜的小皮箱的散文,给我的感觉还挺好,于是看书名就买下来了。
      
      但是不得不说我比较失望。
      
      林达的细致还是适合于搭配上理性又善意的文章。如他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美国大事件他可以抽丝剥茧徐徐道来,起码看上去并无偏激而是努力站在双方立场着想;小事他可以温柔细腻慢慢刻画,《历史深处的忧虑》末封描写美国人民淳朴善良的信真看得我热泪盈眶。然而他不适合这本书。
      
      可能是我心理年龄渐长,人变得有些自傲,但终究不喜欢别人诱导性的说话。不管事情有多令人愤怒,你把事实描写出来让我知道就好,至于它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看待,那就是我自己的事,我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我讨厌别人的倾向性太浓,好像不这么写我就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似的——总有点把我当幼儿似的轻慢。比如“安徽少女拒绝官二代求爱遭毁容”这种耸动的标题,我一嗅出造句者诱导舆论的意图,就顿生反感,甚至反而会不自觉站在反边。
      
      林达这次的书就是这样。虽然纳粹的残忍有目共睹,但是我不需要作者连叙事的时候都要说“残忍的纳粹军官……”,或许爱憎分明是好的,但是我不喜欢这么煽情式的、叙议不分的爱憎分明。我已经是成年人,有分辨能力,我需要的是能直击人心的文字力量,而不仅仅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本里的故事。更何况我就是喜欢林达感情充沛又能以理智约束的笔触,才对他这本描写犹太集中营的书深抱期待——我以为他能妙笔生花,将人生命的高贵、艺术的纯洁和爱的美丽写得百转千回而不失力度,结果他只是把人人都可以知道的故事写了出来,而没有再多的反刍。就像我点了一道咸烧白,厨师给我牵出来一头生猪。
      
      当然,林达写得还是可以。也许是期望太高,导致失望愈大。
      
      另外,还有一点读后感——林达的书似乎是越来越不耐看了。唉。
      ——————————————————————
      今天把这本书看完,才发现林达写作对象是“和这些小画家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才会有这样的文笔。多少我是错怪他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这本书,是称职的。
      
  •     因为对生命的热爱与坚持,对自由的向往...老师们毫不吝惜的、不遗余力的将自己奉献给充满希望的孩子们。孩子们经受着压迫与无法想象的困难,却拥有着世界上最纯真的想象与希望...孩子们的画中,看不到绝望、看不到仇恨,而是对世界、对自然的热爱,充满憧憬的想象...就是他们,冲击着我们因为过于世俗过于麻痹而变得冷漠死板或过渡疯狂的心灵...
  •     林达的一本书《像自由一样美丽》
      
      
      
      整本书讲了一个故事:纳粹统治下的捷克特莱津的犹太集中营。
      
      
      
      整本书让我的一颗心碎成了一包渣:特莱津集中营的小孩子们的故事和他们的作品。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蒲公英在招呼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只是,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
      
      
      
      林达是负责任的作者,给我最震撼的历史,让我辗转反侧。
  •      提到二战,我们也许第一个想到的是黑白胶片中希特勒指挥部队的情形,或者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德国总理下跪请罪,再或者是《辛德勒的名单》里漫天飘散的骨灰。但是有这样一本书,它告诉你关于这样一场惨绝人寰战争中的灵魂之美。
       这本书的内容想必从副标题就能看出来——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1938年9月30日,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一起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送给希特勒占领,这个欧洲小国家被周围的大国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人岌岌可危。纳粹欺骗他们,要在特莱津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我管理的小镇,实际上是在这里建立一个集中营,集中看管犹太人,同时作为一个“中转站”,不断的将犹太人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杀害。犹太人信以为真,以为在特莱津真的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刚开始,不少有名的犹太建筑师、艺术家自愿来到特莱津,改建这个小镇。犹太人被迫放弃所有财产,幻想着也许这个全是同胞的地方可以安度晚年。后来,纳粹露出了真面目,士兵封锁了小镇,他们成为了纳粹的囚徒。在这里,人口拥挤,生活条件很差,虽然有犹太人的“自治委员会”,但是得到的权利很少,生活不能得到改善。1942年1月,特莱津发出了第一批向“东方”死亡营遣送的囚徒。在国际红十字会来视察的时候,纳粹带着视察人员沿着事先确定的路线巡查那些事先安排好的“表演”,让这里的人表现的祥和安宁,混淆全世界人民的视听。
       在这样一个集中营里,有一万五千名犹太儿童。这里规定,八岁以上的孩子不能和父母一起住。在特莱津,男人、女人、男孩、女孩被迫分开居住。孩子们的生活中没有他们本该拥有的食物、亲情、希望和教育。他们生活在恐惧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送上通往死亡的火车。然而在特莱津还囚禁着犹太民族杰出的艺术家、学者,这些成年人开始想,是不是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们,减少苦难带来的伤痛,有一点正常孩子该有的欢乐?因为这里的犹太人有一定自治的空间,管理员可以带孩子们做游戏,唱歌。纳粹禁止孩子接受教育,但是一些教师开始偷偷给孩子们上课。艺术家们教孩子们绘画、唱歌、写诗,教给孩子们如何发现美,如何诠释美。他们用节省下来的纸作画,用过的表格纸也成为材料。老师们将学生们的画作保留下来,放在一个箱子里埋在地下,这些画在德国战败后被挖掘出来,重见天日。
       在集中营里的每个人没有名字,只有编号。但是老师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画上签名。这些画的作者,大多数在十几岁的年龄时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杀害,幸存者很少,最终成为艺术家的更是凤毛麟角。画作中不乏对特莱津黑暗压抑环境的描绘,但更多画的却是不属于这里的美好景象。画中有犹太传统节日中点燃的蜡烛,家人团聚的情景;有美丽的花,盛满了水果的盘子;有广阔的原野,以前去过的公园。我在想象,在某个放满了架子床的狭小房间里,老师教孩子们画房子画树,带他们回忆外面世界中的美好,回忆某片飘落手心的树叶,回忆全家一起的烛光晚餐,似乎能嗅到花朵的芬芳,听到溪流的叮咚。一万多个孩子中,最后幸存的只是极少数。我想当时的老师们只是想让孩子们接受正常的教育,在活着的时候感受快乐,让艺术支撑他们的灵魂。然而在战后,活下去的孩子因为这样的经历不会完全被战争所打败,它就仿佛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心灵的苦海。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还在传承,那么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希特勒一定不会想到,在他残酷的人种净化行动中,犹太人大批大批的死掉,但是在特莱津的小房间里,有人将他们的文化传递下去,还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有压迫就有反抗,极端的逆境开出怎样的花朵。这些遗存的画作就像废墟中顶开砖头小草一样让人惊羡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群人,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将最好的东西给予孩子们,这个东西就是发现美的眼睛和保存美的心灵。即使没有自由,也要让灵魂像自由一样美丽。【好久没写文章了,随便写的】
      
  •     关于犹太人,关于集中营,关于杀戮和灾难,相关的书籍和电影不胜枚举。林达的这本<像自由一样美丽>,写的是集中营中的无辜儿童。六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看着当年犹太儿童在集中营写下的诗歌,涂鸦的画作,心情异常沉重。人类的历史灾难深重,儿童也不能幸免。一万五千名曾经生活在捷克特莱津集中营的犹太孩子只有一百多位存活下来。有时候,在灾难之下,有信仰的人会不由追问,人世间这恶究竟是来源于哪里?尤其是当这恶是施于那些无辜的孩子!所以,在罪与罚中,人类质疑到,如果我是那个上帝,我会哭干了眼泪。如果人人都必须赎罪,也包括这集中营中的孩子,以这样的苦难换取未来的和谐,换来天国的入场券,那这要价也太昂贵了,我觉得我还有太多的仁慈,无法在天国里生活。
      
      读读下面的诗歌,让和平世界的我们珍惜今日弥足珍贵的自由和幸福。
      
      
        我要独自离去,去到一个地方,
        那里的人不一样,他们更为善良,
        那个地方很远,谁也不知道在哪儿,
        在那里,一个人不杀死另一个人。
        
        也许,我们更多的人
        一千倍的坚强,
        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为时太晚之前。
      
      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残酷的。在特莱津集中营,绘画依然美丽。对于那些犹太孩子来说,他们绝大多数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对于今天在公园里追逐风筝的孩子们,我们有责任捍卫他们的自由和幸福,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告诉他们,那些生活在集中营里的孩子们的故事,让今天的孩子们看看那些穿越黑暗的画作。
      原来,在阳光下牵着自己的孩子散步,是一种如此奢侈的幸福。想到那些画,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我不由潸然泪下,为过去的孩子,也为今天的孩子。
      
  •     2011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因为许久为看电视,电视节目里的迎新节目自然吸引不了我,音乐也好,跨年也好,也不抵一本好书的吸引力。
      
      当我翻看这本《像自由一样美丽》,因为知道这是一本描述纳粹集中营儿童的书,抱着单纯想了解那是怎样一个经历,那是怎样一段历史。
      
      读书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没有勇气继续翻阅,每当我们回顾前人所受尽的苦难与折磨时,方知,今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来之不易。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所体悟的有两点:
      
      1.在特莱津,很多犹太的艺术家,教育家被带入到集中营,而这些艺术家所想的最多的事,他们怎样让集中营里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灵早已被摧毁,在他们的父母早已不知去向的情形下,给孩子们多上课,让孩子们还留有一丝的希望,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以为女教育家(名字我已记不得),为了能够给孩子们更好的上美术课,进去之前,把她的被单染了颜色,她说,这样孩子们可以用她的被单作画。在被禁止的条件下,我们的教师想尽一切的办法给孩子们上课。
      
       这些都让我反省,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以及一个教师所应担当的责任与义务,尽管我们的时代在变,愿我们不忘前人,让我们将这种精神传递,这些为爱而付出的努力,不论时间与空间,不论国度。
      
      2.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言,他们希望,这本书,更多的是给我们的青少年读者,是啊,我们的孩子们多么需要去看看这些集中营孩子们画的画,去看一看,同样都是孩子,而我们的前人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所渴望的仅仅只是自由,这美丽的自由。
      
       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记住历史教予我们的珍惜所有,记得龙应台说过,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你们不懂得珍惜前人为我们所作的努力,不懂得去感悟前人所遭受的苦难,那么当你在遭受苦难的时候,也没有人来关爱你,这将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历史虽已走远,可我们,我们的下一代,需要铭记每一段历史,需要珍惜前人的每一个脚步,方知今日所有来之不易。
      
      
      
       最后,与大家分享全书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
      
      
      
       集中营里的艺术家,为孩子们编了个歌剧,叫做《布伦迪巴》,原本很想找给我的学生看看,可惜,网上我没有能找到这段视频,这个歌剧,如今还在上演,可是,在当年的特莱津上演时,挑选的小演员,总是不断的在换,因为每一次演出完,就会有孩子被送走,我想我们都知道这送走的意思,每次都需要换新的演员来演这部儿童剧。
      
      
      
       请记住我们的历史,请记住那些优秀的老师,那些为些许美丽的自由而努力的孩子们。(读后些许感悟,与您共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