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看大门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维一  页数:3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在故宫看大门》作者维一自幼居北京,初中肄业后先到内蒙古农村种庄稼,又到西双版纳农场砍树种橡胶。后来,回到北京闭门读书,到故宫博物院看大门。“文革”结束后,先在北京的研究所和科隆的大学读考古,又到哈佛大学及法兰克福大学访学。《我在故宫看大门》是作者“发掘”自己记忆残片的一组文章,不光是“我在故宫看大门”:“拎在手中的家”因“外事”需要而添置了大衣柜,手摇唱机和好友慷慨相借的唱片,自己组装“无线电”(收音机)的门道,知识青年“扒车”(今天叫“蹭火车”)的道道儿,云南吃马肉的学问,“文革”刚结束时的“内部电影”,淘旧书的荒唐事;还有北京四中的“先生”称谓的讲究,儿时的朋友,王世襄先生的“锡庆门行走”,和张光直先生一起回忆母校的老师,冯爷的外语和学问……一些事,让你喷饭,另一些事,令人心酸。

作者简介

  维一:上海出生,自幼居北京。初中肄业后,先赴内蒙古阿荣旗农村挑水种庄稼,再去云南西双版纳农场砍树种橡胶。后回北京闭门读书,到故宫博物院看大门。
  “文化大革命”结束,先在北京的研究所和科隆的大学读考古,后到哈佛大学及法兰克福大学访学。现居美国。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
湖南与上海
拎在手中的家
老章和小章
柳雯姐
蛮仔
冬至日读《湘潭黎氏家谱》
北京四中的“先生”
扒车
吃马肉的经验
我不怪门合同志
我在故宫看大门
再忆“锡庆门行走”
诫器
6V6
派克金笔
“安能吾得”——兼忆京城的“委托行”
我的“灵格风”
前后“点绛唇”
淘书最忆是荒唐
“内部电影”
旧事重提:“废除高考制度”
忆光直先生
忆冯爷
樊洋人
风雨如晦忆故人——我所知道的俞伟超先生
望之先生二三事
洋镜头里看中国
开封犹太教“脱拉”的流散——有感中国
开封犹太人聚落的凋零
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初访荫余堂

章节摘录

  湖南与上海 我是上海出生的北京人,祖籍湖南。对湖南和上海两地有着不 多的一点乡党情结。 湖南人的乡党情结是有名的。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体验过,发现 湖南人爱惜“乡党”已经到了不讲原则的地步。 那是在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有次过旧历年的前夕, 母亲带我在西单菜市场排队买菜。因为当时食品极端缺乏,为了过 年,购物的队伍排得像个长蛇阵,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大家都是清 晨四五点钟起床摸黑来的,很不容易。而且每一类食品,无论是鱼 肉,还是蔬菜,都要单排一队。像我们这种人丁不兴旺的家庭,只 好由我和母亲在几个队伍中游走,分别占上位置。但是这种活动要 时时刻刻让前后左右的人认可并不十分容易,需要永不停止地在各 个队伍里周旋,反复认证自己的合法地位。 果然很快我就在一条队伍里遇到麻烦。这是一条买带鱼的队, 尽管湖南人过去并不喜欢这类蹩脚的海鱼,但“形势比人强”,也就 只好将就。谁知道就是买这样的带鱼,后面一个人也开始怀疑我在 队伍中的合法位置。他冲我大喝一声道:“这个小鬼没有排队!”可 以想见,他是想先声夺人,而且听得出来,他的口音里有很浓重的 长沙腔。 正好我的母亲就在身边,便耐心向他解释说,我们是在各个队 伍里来回排队,所以有的时候不在,但绝对没有“加塞儿”的企图, 母亲还特意将“塞儿”的儿化音念得尽量平顺一些。排在队伍里的 其他人这时也都纷纷挺身出来证明我的合法性。那人自知理亏,然 而却冒出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辩词,他对母亲说:“听得你讲长沙 话,都是湖南人,冒得哦里(意为:没有什么),算得咯,算得咯。” 回家的路上,母亲对我发起她的感慨:“这算什么话!都是湖 南人就可以不排队么?!要不是湖南人难道排了队也是白排了不 成?!” 我倒并不完全同意母亲的话。尽管那个湖南同乡冤枉了我,但 我想他一定是认为在京城里湖南人是少数,所以大家要精诚团结, 共度时艰。不过从此之后,我便认为守望相助乃是湖南人的习俗, 而且为了“乡谊”可以妥协到完全没有原则的地步。 然而后来我又发现,在湖南人自己的圈子里也并不一定是完全 没有原则的团结。 那是“文革”结束后,湖南考古所的熊先生到北京来出差,在 研究所里碰到我。同事给熊先生介绍说,以我的籍贯而论,也算得 上是湖南人。熊先生听说我这个一口京腔的人居然也是湖南人,来 了兴致,就跟我说出一件他信以为真的旧事。据说“文化大革命” 之后,一些劫后佘生、大难不死的湖南名流在长沙迁京的湖南餐馆 曲园里聚会。当“三家村”硕果仅存的人物廖沫沙先生步入正厅, 看到许多同乡故友仍旧健在,便故作惊讶地调侃道:“哦,还有这么 多的湖南人,看来还可以再搞得一场文化大革命!” 一些年以后,我在朋友家中碰到廖先生的女公子,本想向她求 证这段佳话,但一时匆忙竟然忘掉了。不过我想,至少这位湖南来 的熊先生非常认同此说,也可见湖南人真是相当好斗且以斗为荣, “文革”不也肇始于湖南人斗湖南人么? 为了寻找自己身上湖南人的秉性,就需要追溯我的籍贯,但是 祖父死得早,这使我上溯祖籍和家世遇到了不少的困难。至今留在 我手头有关先祖的证据仅仅是一张坟茔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墓地 周围的环境不算太差,墓碑似乎也还有些气派,大致有三四公尺宽, 一人多高,中间起拱,碑文分作三部分,中间的文字是“十八世黄 公履卿大人”,右侧是立碑的时间为“民国十五年夏历丙寅……”, 以下的字被草遮掩,无法看到;左侧是“男仁浩、仁杰、仁淦、仁 澍、仁衍;孙厚培、厚基、厚载、厚垣、厚坚、厚均、厚圻、厚 堃……”,以下的字也同样被墓前的草丛遮掩。 遗憾的是,我根本不知道祖父的名字,所以无法知道他是其中 的哪一位。在这些名字当中我也没有发现父亲的名字。好在我知道 父亲是以字行,他名字里面辈分排序的中间一个字正是“厚”,而在 民国十五年他只有八九岁,按照长幼有序的规矩,他应该排在较后 的孙辈位置上,所以我推测他的名字是掩在草丛中了。如果这推断 不错的话,我的祖父应该是墓主儿辈里那五个人之一,但究竟是哪 位我无法得知。幸运的是由此得知我的曾祖名讳为黄履卿,其他情 况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我的祖父,如今我能够见到他的唯一遗物是民国十七年 (一九二八年)在汉口一家照相馆里拍摄的照片。照片装帧是按照当 时普遍的做法,嵌在一页半分厚夹纸板做成的相框中。相框质地相 当结实,也算讲究,在中间开一椭圆形窗口露出照片,而照片显然 有意将色调加工成淡棕色,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风尚。拍摄的确切日 期和地点都很清楚,因为在相框的背面有毛笔写的几行小楷,这看 来是出自祖父的笔迹:“中华民国十七年阳历五月廿壹,阴历四月初 叁摄于汉口振亚照像馆。” 我曾听祖母说过,我的祖父曾经在北伐军中当过一名职位不高 的军需官,后来在军旅中患病殁于途中,遗体运回家乡埋葬。祖母 还提到过祖父是因脖子上生疮而亡的。祖父这张照片上的样子看来 约莫有三十几岁,果然还可以见到他脖子上裹着白布,面部也似乎 多少有忍受着痛苦、勉强克制的表情。可见当初祖母的话还是有迹 可循的。 P5-8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在故宫看大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7条)

 
 

  •   《我在故宫看大门》

    名字取得很讨巧,一下就让人记住了,并且有一种好奇。书一打开,才知道是一本传记,写的是自己。不是那么出名的人物写传记,也可以写得很精彩,刚看完齐邦媛的《巨流河》接着又看了这本维一的《我在故宫看大门》,虽然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很大,可以说是两代人,齐邦媛是快到三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维一是五六十年代出生,两代人也就有了不同的命运,经历了不同的故事。

    维一是地道的北京人,上学的时候赶上文革,于是失学十年,山上下乡,去了西双版纳,这可不是人家给分去的,是维一全国考察了好几个地方,从内蒙到黑龙江,最后选择了西双版纳,因为那里给点工资,就去了。不到两年就回到了北京,闲了几年,然后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那就是给故宫但保安。最后回复高考的时候,这个只上了初一的学生竟然考上了研究生,后来又到德国留学,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之路。

    因为从小生长在皇城根,所以遇到过无数奇人,很多都是被埋没的人才,也有一些过气的名人,还有一些我们很难接触到的故事,于是就写成了这么一本书,其实说的是传记,里面讲的更多的是别人。

    其中柳雯姐的故事让人感叹,一个出生在维也纳到北京时满嘴英文的多么有才华的音乐天才,能够考入北大清华的优异成绩,一个举止文雅美丽优秀的女孩,小学的大队长,大学生,最后竟然被时代折磨得变成了农村未老先衰的家庭妇女。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虽然书里并没有一个主线,看似非常散,但是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却又都那么有着鲜明的个性,并且都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其实中国从来都不缺少人才,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把人才给浪费掉了。可惜可叹,这写被浪费的人才,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和民族的悲剧。希望以后这样的悲剧能够少一些。

  •   书有点意思,像是一个老人家的自传,写一些人生经历有意思、有感触的人和事。也佩服作者的阅历,认识的人好像都是牛人,大学者之类的很多。
    虽然书名是“我在故宫看大门”,但真正写故宫的事不多,要探究故宫秘密的人可能要死心了。
  •   一直都很喜欢三联书店出版的书,这本《我在故宫看大门》是精品。
    维一重现了那个独特年代的生活经历,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景观。。
  •   本来以为是一本说故宫和老北京事的书,结果翻完发现并不是。
    那十年的动荡,以及那十年的动荡所留下的影响,正在渐渐淡去,只是偶尔存在长辈们一句带过的话语中。看完此书,虽然不能全面的了解,却也会对那样一个年代多一份了解。历史,时间会给一个公正的评断,在每一个经历的人身上,都会有着清晰的痕迹。谢谢他用文字记录了他所有的感慨,还念了那些我们曾不知道的人的琐事。看看,也许会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社会。
  •   最初是受了书名儿的影响麻利儿的就买了。收到后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关于故宫的一本书,挺失望。但是读过之后觉得真的不亏,相当值得。维一先生经历丰富,这像是一本回忆录又像是杂文集,关于人事物的叙述都透着睿智豁达和幽默,并不像有些所谓的文化人儿那样拿腔拿调的端着。同时又具有知识性。非常好。










  •   开篇有些失望。当初冲着书名,以为介绍的是故宫解禁后的种种,却不想是一本回忆录式的旧事。前几十页边翻边觉**、不情愿。忍着半本看下去,却竟不愿释卷,那些特定年代的文人琐事,遗留的文人风骨,点滴过往,仿佛解开了另一个世界。看书这回事,开卷未必有益,却常有不期的惊喜。
  •   很受教,了解不少故宫历史
  •   初步看题目还以为是炒作文章,后来网上了解作者后,仔细读了该书。想进一步看相关文章,似乎无法在网上看到
  •   他好像是阿城的小学同学。
    我看了《忆冯爷》这一篇。写的很漂亮。文笔自是没的说。幽默,自然,聪明。
    还没看完。。。。
  •   这书挺有意思!作业阅历挺多,读完知道了好多原来的事
  •   母亲特别喜欢这类题材的书,这本书能真实反映那个时代的事,不错。
  •   我喜欢作者的文风,特别是他这里讲的一些小故事,还是很让人受益的。
  •   对作者不熟悉 应该是考古学者 文字很洗练 没有多余的话 内容质朴幽默 好似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其实自己只是个引子 娓娓道来的是当年的久闻趣事 很舒服 读起来
  •   文流畅,事清晰,可读性强。
  •   阿城发小,文字沉郁,苦后回甘。
  •   非常值得一读,从个人角度了解那段历史,其中有几篇非常精彩,短短一篇文,一个人的一生都在里面了。感觉作者是个性情凉薄的人。
  •   回避了沉重的历史,写的是比较轻松的一些经历。有趣。
  •   作者学识渊博,经历不凡,文笔轻松,书很好看。
  •   作者以生动平实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趣事,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作者出身草根,靠自己努力奋斗,成为一名学者,值得学习。
  •   还没来得及看呢,应该很好
  •   就如一位老者在和你娓娓道来自己一生的经历,从字里行间能体会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让人遐想。
  •   文笔非常好,值得一读,强烈推荐。
  •   朋友推荐的,好书
  •   我喜欢那代人的故事
  •   人很容易被煽动。保持清醒的头脑,善良的本性。什么时代都是一样的
  •   浅显易懂,让人感动。
  •   为啥这么有才华的人都移民了呢?书写的很棒
  •   值得60、70的人看的东西,不错
  •   送货时间快,包装好,正版书
  •   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八错
  •   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   发货快+服务态度好~
  •   人性如此平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   小角度展现历史。
  •   很好的一本个人历史
  •   反映很好。
  •   在读者杂志上看到其中的一段,就去买来看了。
  •   ……

    ……

    ……

    好书
  •   第一次敲字快了,一下子出来的是“大名鼎鼎的薛蛮子些的书,不看不看!”
  •   很不错也。
  •   好书,中国教育再不改革,我们那什么挽留我们的精英们。
  •   往日故事,满纸温情,默默人文,情真意切,由外看内,独具慧眼。
  •   叙事冷静平淡中见真味,文字功力非凡
  •   小杂文,很清新!值得一看!
  •   真正算是有点小意思了,消磨时光时可一读。
  •   除了是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出品,这本书似乎就没啥特别的说法了,作者似不是名人,至少百度的结果是这样;书中收录的也是作者的一篇篇平实的回忆小文。在此情况下,书名《我在故宫看大门》都甚至显得有些虚张声势,呵呵!

    可也正是这样,才像是三联书店干的事。只有平实“乏味”至此,才适合让三联书店做书帧,做出品,别有一番滋味。这一类的定位,在《读库》系列也有所展现,那里的选材,甚至将“作者是不怎么能百度到的”作为一个条件。

    如题,这类书的阅读质量很依赖于互动,且看读者你今天心境如何,今日之阅读所图是甚。而我很是幸运,挺恰当的心境,赶上翻开了这本书,成全了不错的一天。预期中的大台风爽约了,一天中被迫要斩出好些时间对付无聊的工作,这之外我只想看些落在纸上的平凡事,切莫煽情,切莫轰烈,如茶如烟,最好。

    于是,这书真挺好看的。
  •   看到各种推荐,很想知道在故宫门口看大门到底是种什么感觉
  •   挺有意思的 不过写得大部分是作者的生活 而故宫的只写了两张,用此作为书名有些炒作的意味吧
  •   去过一次故宫,所以买来看了,还行!
  •   没有亮明自己的尊姓大名,这点我比较欣赏和佩服。作者算是老北京了,也经历过一些事情,见识过很多文化名流,是硬生生的被京城的文化氛围内熏陶出来的,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成长太重要了,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   这本书的印刷不太好,内容可以。作者写的是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从书中可以读出一些老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
  •   躺在床上看这本书,如同和隔壁的大叔聊天听故事一样,增见闻、长知识、识人心。心情好的时候读此书特爽。
  •   刚到,还没看。不过封面跟预想有差距,比较薄!建议包装一下
    内容应该还不错,看到微博上在推荐的
  •   只看了前三分之一,后来好像丢在图书馆了,伤心啊。
    很适合闲暇时候读来放松一下
  •   很早看过,是借来的。这种书,可以看了再看,无非是好玩,别和成功挂钩。
  •   这是一本怀旧的书,写人、记事、忆风物,于朴实见真情。
  •   人是不可能平等的 应为环境不同
  •   这本书是薛蛮子推荐的,阅读过半,对书中描写的那段历史和人生很感兴趣,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那段历史更多只能从父辈的口述中了解一二了。
  •   对这本书感觉不错。挺满意的。
  •   快递送货挺及时的
  •   喜欢!正准备细读!
  •   优美的文笔
  •   感觉不错,可以看看
  •   很不错,开始有点逗趣
  •   挺好看,有共鸣
  •   评了就该给点分啊,可别成“贫”了!
  •   故宫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本书写得不错,值得推荐。
  •   书名确实很吸引人,但是看了书,发现没有太多与故宫有关的了。书中大部分是一些记事散文,间或有对老朋友的回忆!如果觉得需要打发时间的话,还是可以读一下的!
  •   本是被书名吸引,但实际写故宫的事很少.作为休闲的随笔,可以一读.
  •   这本书出版的时机太好了,要不是赶上今年故宫事多,估计就不会买这书了,结果一看书还真没什么意思
  •   作者就当年所从事过的在故宫当门卫的一段往事,写下了数篇有意思的随笔,读起来饶有趣味。
  •   如果你想看到故宫的文物文化趣闻或者知识,那么,你会失望的。
    只有一点点文字涉及到故宫,有点失望
  •   忘了看什么帖子推荐收藏此书的了 隔了很久才买 看了没感觉 老人老事回忆录 不合口味
  •   书中写的都是作者的陈年琐事,不很无聊,但也没有多么有趣,书名只能算是噱头吧
  •   很凌乱的散文,没懂作者的动机
  •   看完了没什么收益,又是一本打发时间的书。
  •   看了看,没啥感觉,是的,没啥感觉
  •   那个时代毕竟离现在生活太远了,看上去象20年前的书,没看完
  •   有点意思的文字,随意读读挺好
  •   他觉得还好
  •   就像有个老朋友和你一边喝茶,一边嘚吧他的经历。
  •   跟个人喜好有关吧,不太喜欢此类书。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没啥深度。
  •   欢迎您撰写这本书
  •   只是随想
  •   平易近人的气息
  •   三联出品,必属精品
  •   故宫看大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