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范少言 等著  页数:310  
Tag标签:无  

前言

区域和城镇发展问题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城镇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传承延续着先进文化的“基因”。探索区域城镇成长过程,是研究区域并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发展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丝绸之路沿线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生态基础脆弱,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相对落后,区域“人一地”关系复杂多样。丝绸之路曾在促进东西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来世界文化的融合和沿线城镇的兴盛;中世纪后,东西交通方式的陆海转换和我国政治经济重心的东移,丝绸之路渐趋式微,沿线城镇也是盛衰有别。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环境、能源问题的一体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因其地理区位和环境特质再次受到高度关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诸如,从东西部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和谐稳定、资源永续利用等方面科学认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战略功能定位,发挥沿线城镇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引领作用,促进沿线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曾提出“空间结构是历史发展的函数”的命题。《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一书从时间和空间即从历史发展脉络和空间地域结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入手,根据影响城镇发展条件要素的时空组合分类探讨城镇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归纳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历史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剖析了黄土高原、河西绿洲、沙漠荒原、青藏高原四个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区典型城镇的兴衰演变,对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城镇萌生、兴盛与衰亡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初步归纳和总结。该书参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文献资料翔实,逻辑结构严密,研究结论具有新意,对西部地区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从丝绸之路和城镇演化的历史脉络入手,系统研究了两千一百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的原因和动力机制,根据城镇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组合分类探讨城镇与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归纳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区域作用范围、结构类型、作用机制、功能构成、人地关系历史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剖析黄土高原、河西绿洲、沙漠荒原、青藏高原四个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区典型城镇兴衰演变历史,系统研究典型城镇兴衰内外动因的作用机理,对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城镇产生、兴盛与衰亡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政权的稳定与繁盛的经济贸易交流是西北多民族地区兴盛发展的必备条件,而沿线生态的合理利用则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书籍目录

第一章总论
一、城镇与丝绸之路
二、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的基本规律
五、研究对于区域城镇发展政策的借鉴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一、丝绸之路概念的历史渊源
二、丝绸之路路线的历史演变
三、丝绸之路演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丝绸之路沿线地域条件对城镇建置的影响
一、黄河流域地域条件制约下的历史城镇建置
二、河西走廊地域条件制约下的历史城镇建置
三、沙漠绿洲地域条件制约下的历史城镇建置
四、青藏高原地域条件制约下的历史城镇建置
五、总结
第四章丝绸之路沿线城镇时空变迁特征
一、沿线城镇建制历史轨迹
二、丝绸之路沿线城镇时空变迁特征
三、丝绸之路沿线历史城镇分布形态特征
四、丝绸之路历史城镇规模形态的演变特征
五、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功能结构特征
第五章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机制分析
一、城镇兴衰影响因子体系的建构
二、生态环境变迁与城镇兴衰的关系
三、政治军事与城镇兴衰的关系
四、经济贸易与城镇兴衰的关系
五、科技文化与城镇发展关系分析
六、交通驿站与城镇兴衰关系
七、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机制总结
第六章丝绸之路沿线典型城镇兴衰剖析
一、衰亡型的城镇
二、动态发展型城镇
三、兴盛型城镇
四、稳定型城镇
第七章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的启示
一、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规律
二、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的启示
三、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正视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对区域资源环境的作用,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沿线城镇的建设,研究制定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地区稳定等条件下的城镇发展策略。经济发展与城镇兴衰演变的历史表明,受干旱半干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类活动主要被局限于面积有限的绿洲地区,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绿洲经济和绿洲城镇。历史上,人类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土地利用,使河流萎缩、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的溯源恶变,进而使绿洲经济衰败,城镇逐渐消亡。自然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某些民族和国家走向衰败,甚至从此崩溃灭亡。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外围,呈一种典型的环状分布格局。然而,河湖生态环境的溯源恶变,绿洲面积的不断萎缩,使这一城镇分布环向外围扩大,曾繁盛一时的楼兰、尼雅、精绝等故城均被淹没在茫茫的沙漠之中。因此,未来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务必要正视这一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开发规律,汲取这一历史教训。在保证生态环境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以水资源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承载力,实施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为重点,实行以“精小、综合、星散、通活”为主题理念的城镇建设模式,切忌发展过多的特大、超大甚至巨大城市。

后记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将横贯欧亚大陆的陆地贸易交通线命名为丝绸之路以来,引起众多学者和探险家们对丝绸之路的关注和广泛研究。历史上,西北地区曾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沿线繁星点点的城镇,架起了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北古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一书是按照汪光焘部长指示,由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2006年委托的重大研究课题的成果。那年3月,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大学、新疆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应标申请“丝绸之路沿线小城镇兴衰研究”课题,经专家评估,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和陕西省、青海省建设厅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研究小组中标课题研究任务。2006年4~6月,小组进行了研究前期工作,系统梳理和查阅大量历史史籍和文献资料,拟定专题研究提纲,展开项目初步研究。2006年6~8月,项目组分三路开展实地调研,初步分析总结了丝绸之路线路、沿线城镇数量和分段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2006年9~12月,项目组分两路进行第二次实地考察,完成专题研究。2007年初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听取了课题组阶段性成果汇报。其后,课题组按审查意见对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与国内相关学者开展了深度学术交流,结合地方建设部门的意见系统补充修改完善了研究成果。这一期间,作为委托单位的村镇建设办公室多次与项目组沟通交流。2009年3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在京组织召开项目评审会,专家们高度评价该项研究,认为课题委托视野广阔,研究成果史料翔实,结论归纳丰富多彩,研究难度大,创新观点多,成果国内领先,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城镇发展演变的理论,部分填补了西部城镇发展历史研究的空白。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开出版研究成果。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重点研究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著名学者系统论述丝路沿线城镇发展衰落历史,很有历史价值
  •   写的不错,很使用,一次买了10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