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与模式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美]Joshua Kerievsky  译者:杨光,刘基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开创性地深入揭示了重构与模式这两种软件开发关键技术之间的联系,说明了通过重构实现模式改善既有的设计,往往优于在新的设计早期使用模式。本书不仅展示了一种应用模式和重构的创新方法,而且有助于读者结合实战深入理解重构和模式。书中讲述了27种重构方式。
本书适于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重构与模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这本书中的内容不太好懂,即使你看了Martin的《重构》和四人帮的《设计模式》,最好还是把里面的代码敲一遍,并仔细的重构,体会整个过程。在重构的过程,会发现一些新的体会。
      
      
       关于设计模式,我推荐《设计模式之禅》和 Head First 的那本设计模式。。1995年,四人帮的设计模式,有些旧,也比较难懂。
  •     之前还没看过模式那本书,所以不知道那些模式。
      现在看完只是对重构有一部分的了解,因为里面的代码为Java,而我是用objective-c的,但代码都是通用的。只能在之后看完了重构和模式两本书以后再回头看,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现在对项目的重构有了一点的帮助,很好。
  •     又一经典被蛋疼的翻译给毁了,我越看越不淡定,实在忍不住在书上画满删除线,大爆shit,第六章开始讲正题就充斥大量没标点的长句,带语病,好不容易加个标点,还能标错。看到译者序里写:"在准备写这篇译者序的时候,我终觉得很难,因为译者序类似读后感,是要到出翻译时的特别感受,而我在翻译的时候没什么特别的触动..."还以为您似张无忌学太极,无招胜有招了,原来敢情您是真没感受,机器翻译都比这。。。哎,出版商无德啊,找来的译者水平真是...这种书就得找社区里的狠角来翻译唉
  •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好书。
      “重构的目的是设计模式”作为全书的核心,简直是一语中的。
      设计模式应该是一门深入面向对象思想骨髓的内功,而不是表露其外的外功。为设计而设计的思路并不适合大项目。逐渐重构到设计模式才是设计模式的王道。
      读此书应该有面向对象语言的扎实功底,并应有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
      此外本书里面不少说明有些依赖Java。有些概念的描述过于书面、晦涩和啰嗦。
      另:第100页有笔误。数组扩容应该是增加10,而不是增加10倍。
  •     只是看了一半,因为其中每个例子都含有作者实践过的真实代码,非常适合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运用设计模式进行重构,解决眼前存在的难题!
  •     不要在设计之初就采用复杂的设计模式,这一点我非常认同作者。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应对变化。在设计阶段难以预见系统变化。推荐采用简单的设计模式,例如工厂方法和组合方法。
      这本书告知读者,复杂的设计模式(例如访问者)产生于不断重构。在重构过程中完善系统设计,应对未来变化,才是真正的可行之道。
      目前市场上的设计模式类书籍,都注重描绘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例如GoF的经典著作。在现实项目中少有书中所讲的典型应用场景。因此,当读者面对实际问题时,仍会无所适从。
      当然只有通过阅读精良的代码,了解其演化过程,并自己动手编写大量程序,才能够将设计模式融会贯通。
  •     之前看过不少有关设计模式的书,《java与模式》,《Head First Design Patterns》,《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但是这本《重构与模式》,确实最实在的一本。《重构》从最基本的最常用最简单的重构方法开始介绍,实在是受益良多,对以前对设计模式的理解加深了很多,终于达到真正实践的程度。而《重构与模式》无疑对模式的实践和在实际中的应用,起到了非常好示例作用。GOF的《设计模式》无疑是非常最经典,但是教科书式的风格,总觉得非常晦涩,看完之后也是一知半解,离实践的的地步,实在有点距离。
      《Head First Design Patterns》用非常生动的图片和对话形式,来诠释设计模式,非常生动,看起来也津津有味。但是《重构》,确致力于消除代码中坏味道,甚至最细小的改进 -- 改名。
      而《重构与模式》无疑是《重构》的有益补充,并且结合大量实际代码,在既有代码的基础上重构到设计模式,而大部分有关设计模式的书都是从设计的角度上去考虑应用设计模式,貌似水平还达不到那种程度,在编码开始之前,已经想好用什么什么模式,还真的很难。都是代码到了一定规模,发现种种坏味道的时候,来结合《重构》和《重构与模式》中的方法,一点点的开始重构,觉得最实在。。
  •     最近刚看完<重构与模式>这本书, 这本书很适合我的一直以来的观点, 大多数情况下, 模式的应用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 坏味道也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 而在一开始就想到用这个模式, 那个模式的, 很可能导致设计过度. 貌似重构与模式有一种天然的关系. 重构是手段, 模式是目的, 同时模式也为重构指明了方向和原则.书的原名<refactoring to parttens>很好的揭示了这本书的内容, 反而是中文名.....
      <重构>林林总总的列出了我们会用到的各种重构手法, <设计模式>向我们描述了23种模式是个什么样子, 何种情况适用. 而这本书很好的将二者联系起来.
      重构方法有很多, <重构与模式>中重点关注了几个重构手法和模式的关系, 而这几个重构手法相对来说不怎么好用, 或者很少人能用到, 可以归类为重构的高级用法. 我就是这样^_^, 大部分情况下重构的手法可能就是重命名, 抽取方法, 抽取类等等.
      本书从创建, 简化, 泛化, 保护, 聚集操作几个方面来讲重构到模式, 对我个人而言, 简化和泛化应该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每一个重构到模式的讲解按照<设计模式>的风格来安排(动机, 优缺点, 做法, 示例), 不过我觉得UML类图一目了然, 真正的是达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过几次,感觉距离head first 那本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让我很投入,或者看后有所思考,可能是我经验不足。
  •     这本书更多介绍了复合重构和测试驱动重构,如果对一般的重构手法和设计模式都不了解,读这本书会比较吃力。如果有过不少的项目经验,读这本书更合适。
  •      重构与模式还有极限编程,我根本不会指望从书本中入门。
       一个项目,几个项目之间总结出的经验,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这些书,也许会有些共鸣,或者修补一些经验的遗漏,至于入门,领会了皮毛只会造成滥用,最近在看ajax设计模式,尤其有这种感觉,一种理论,从形成到滥用的过程比从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要快的多。形成文字的东西,可以有入门的部分,但是通篇入门,读者还需谨慎入手。
  •   同意,翻译比较生涩。影响阅读。
  •   同意。翻译的太有的问题了。
  •   请问有其他类似的书推荐下么
  •   "在准备写这篇译者序的时候,我终觉得很难,因为译者序类似读后感,是要到出翻译时的特别感受,而我在翻译的时候没什么特别的触动。从本书的第一个重构直到最后一个,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作者给出的每一个建议,每一个告诫,每一次小小的改动,给我的感觉都是水到渠成的。现在想想,其实重构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就是每个软件开发人员自然而然应该做的事情。有句话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用来形容重构,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自己不说人话,能把别人的话说完么?即便是吐槽,也不必“授之予柄”吧?
  •   我本来还以为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呢。。原来大家也都是同一个意见:翻译的实在是太烂了。。。
    好多句子非常的难懂,如果工作经验不足,就更加看不懂了。。。哎。。坑爹呀
  •   “如果进一步采取措施更好的话,做法建议使用以委托取代继承重构。”
    我觉得翻译主要还是得靠语文水平而不是英文水平。
  •   不知道13年出的修订版的翻译怎么样了
  •   13 年的版本我买了,其实后来的重印就是把原来的拿来换个封面,加 10 几块钱就拿来卖了。
  •   有参照,有比较。看完你的评论我知道选那本书了,谢谢!
  •   项目实施本就应该先实施,再重构,这重构过程中为了消除坏味道自然就会考虑应用Patterns。这样的Patterns应用才是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而不是套用。
  •   看了2/3了,总体来讲翻译的不错。内容上并没有宣传上的那样经典,甚至谈不上经典,不过作者对测试驱动重构的提法也算有新意,对如何通过重构实现、取向和去除设计模式也总结的很好,其实我们平时的工作都下意识地这样去做,但是作者清晰的讲解和概括是非常有价值的。
  •   没有人指望能从书本中入门,没有比较多的项目经验,对书中所述不能产生共鸣,这样的书应该先放下,过段时间再拿起来。
  •   赞同,先做项目据再看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