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寄生虫病图释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林金祥 等主编  页数:133  

前言

1988年和1992年,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吉田幸雄教授先后将他编著的《图说人体寄生虫学》第一、二版赠送给我的时候,我就被该书图文并茂的编排所吸引,尤其在书中编排了许多他本人搜集和积累的实物标本照片,使该书显得格外生动。当我读罢林金祥主任等主编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图释》的样稿后,感到这本书的编排更富创意,令人具有更加贴近寄生虫病防治实际之感。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深被其以图释文的表述形式所吸引,文字简练、直观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查实用、颇具特色。是一部集理论性、实用性、专业性和普及性于一体的简明而实用的著作。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该书的素材是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仁在林金祥主任的率领下,利用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认真收集的各种实物标本及实物资料中,沙里淘金,集腋成裘,实在是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通过阅读便于全面掌握这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生活史、各期病原形态特征、临床表现、诊治与预防等要点,它既可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疾病控制中心等单位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又可作为基层专业防治干部培训和对群众的科普宣教之用。有鉴于此,我郑重地向读者推荐此书,相信它一定会在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控制、教学、科研与卫生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林金祥主任是一位备受业界尊重的寄生虫病专家,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奋斗在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第一线,贡献卓著。我对他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推崇备至,尤其感到他数十年来勤奋积累起来的寄生虫病病原实物标本和防治工作实践经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食源性寄生虫病图释》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审时度势,把握我国当前寄生虫病流行的新特点,即肠道线虫病危害大幅下降,而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的危害近十年来呈迅速增长的态势,为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发展作出的又一实际贡献。为此,谨向林金祥主任和本书全体作者表达由衷的敬意。

内容概要

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定义、种类;食物与寄生虫、寄生虫与人和动物的关系;寄生虫对人的危害;食源性寄生虫感染人的方式;食源性寄生虫的种类;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各论按不同类的食物源,依次介绍鱼源性寄生虫病、肉源性寄生虫病、贝类寄生虫病、甲壳类寄生虫病、蛙蛇类寄生虫病、昆虫类寄生虫病和植物源性寄生虫病。阅读后能全面掌握各种食源性寄生虫的生活史,识别各期病原形态特征、临床症状表现、诊治要点和食物病原的检查方法。本书收集了许多珍贵图片,以图释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可读性强。     本书既可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参考书,又可成为基层医疗、预防人员防治培训、科普宣传的教育用书。

作者简介

林金祥,1956年自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前身)毕业后一直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曾任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兼扁虫病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先后聘为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50多年来,发表论文246篇,其中第一作者131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科技成果进步奖27项。曾和同事首次报告了日本棘隙吸虫、福建棘隙吸虫、东方次睾吸虫、狭睾棘口吸虫和埃及棘口吸虫的人体自然感染。主编、副主编或参与撰写有关寄生虫病专著9部。被评为福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防治血吸虫病先进个人。1995年获陈嘉庚教育基金会集友科技成就奖。享受国务院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节 食源性寄生虫病定义  第二节 食物与寄生虫的关系  第三节 寄生虫与人和动物的关系  第四节 寄生虫幼虫对人体的危害  第五节 食源性寄生虫感染人体的方式  第六节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种类  第七节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各论  第一节 鱼源性寄生虫病    一、感染方式    二、华支睾吸虫病    三、东方次睾吸虫病    四、钧棘单睾吸虫病    五、扇棘单睾吸虫病    六、台湾棘带吸虫病    七、日本棘隙吸虫病    八、福建棘隙吸虫病    九、颚口线虫病    十、异尖线虫病    十一、阔节裂头绦虫病  第二节 肉源性寄生虫病    一、猪带绦虫病    二、猪囊尾蚴病    三、牛带绦虫病    四、旋毛虫病  第三节 贝类寄生虫病    一、广州管圆线虫病    二、徐氏拟裸茎吸虫病  第四节 甲壳类寄生虫病    一、卫氏并殖吸虫病    二、斯氏并殖吸虫病    三、三平正并殖吸虫病  第五节 蛙蛇类寄生虫病    一、曼氏迭宫绦虫病    二、裂头蚴病    三、舌形虫病  第六节 昆虫类寄生虫病    一、西里伯瑞列绦虫病    二、短膜壳绦虫病    三、长膜壳绦虫病    四、犬复孔绦虫病    五、猪巨吻棘头虫病  第七节 植物源性寄生虫病    一、蛔虫病    二、鞭虫病    三、姜片吸虫病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总论第一节 食源性寄生虫病定义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me parasitic disease)是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饮食传播的人体寄生虫病。随着食物来源及饮食方式的多样化,由此引发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已受到公众关注。食源性寄生虫病在食源性疾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病原包括:原虫、吸虫、线虫、绦虫和节肢动物等100多种。通过食品传播的寄生虫包括经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两大类。动物性食品包括鱼类,蛙、蛇类与禽、畜类等肉类食品。植物性食品主要是指粮食、蔬菜和瓜果等。第二节 食物与寄生虫的关系一、食物本身含感染期寄生虫,在加工过程中未将其杀死而导致进食后感染,这些食物称为寄生性食物,以动物性食物为多见。二、食物本身不含寄生虫,只是在生长、运输或加工过程中,被寄生虫的虫卵、卵囊、包囊、囊蚴所污染,进食前未将其洗净或杀死以致进食第三节 寄生虫与人和动物的关系寄生虫幼虫进入人体或动物后,能发育到成虫者称该人体或动物为适宜宿主;否则,称为非适宜宿主;有的人体或动物只适合幼虫阶段发育,称为中间宿主;有的人体或动物使寄生虫仅仅很少发育或不发育,称为转续宿主。如卫氏并殖吸虫,小鼠是其转续宿主,而猫则是其适宜宿主,当猫捕食了这些带幼虫的小鼠,原来在小鼠身上不发育或少许发育的并殖吸虫童虫,又可在猫体内迅速发育为成虫,并出现种种严重危害与症状。

后记

1956年,我自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前身)毕业,分配到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至2006年退休。我同寄生虫病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在长期的防治研究实践中,牢记恩师我国知名的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教授的教诲,重视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和标本的收集与比较。恰巧福建省又是号称为“热带病之乡”、“寄生虫病王国”,动植物资源丰富,为寄生虫病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几十年来,我在努力完成防治任务的同时,随时随地收集各种标本,妥善保存、分类、比较,并在20世纪90年代在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里建立寄生虫与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标本室,收集了800多种4万多号标本,为一些研究单位和高校提供了研究与教学的参考资料。我和同事们先后报告5种人体寄生虫新虫种、14种新宿主。有的新虫种还完成了生活史实验研究。为证实日本棘隙吸虫和福建棘隙吸虫对人体的致病性,我和同事多次做自身吞食囊蚴试验,取得切身体会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2006年本单位被正式列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重要寄生虫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使标本的收集、整理更加规范。我深深庆幸几十年的艰辛没有白费,终使这些标本有了更好的归宿。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传统用人粪施肥的方式,逐步被化肥所代替,致使经粪便传播的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病和原虫病,感染率大幅度降低。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运输的便利和饮食方式的多样化,使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和患病人数逐年上升。因此,要使从事疾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认识这些疾病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类疾病,是通过哪些不当饮食传播的,怎样诊断与鉴别,应如何预防等等,显得非常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大部分是幼虫阶段移行引起的危害,病程复杂,症状、体征多样,加上病原难于查及,容易造成错诊误治,使患者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痛苦。为减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漏查、误诊、错治,在单位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促使我们产生编写《食源性寄生虫病图释》的预想。在一次审定书稿会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再学编审相逢,她看到本书书稿,决定将本书列入出版计划,使本书得到顺利出版面世,对我这样已退休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本书蒙南京医科大学资深专家吴观陵教授在百忙中作序,他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对本书的特点和我的工作作了高度评价,令我感激之余,又愧不敢当。高兴致、洪性台(韩国)、张鸿满、常正山、蔺西萌、方悦怡、何国声、王中全、周卫川等教授为本书提供了一些珍贵标本或照片,有些图片由网上下载,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我们地处一隅,加上水平有限,难免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食源性寄生虫病图释》是林金祥和李友松编写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食源性寄生虫病图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