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王士贞 编  页数:432  

前言

本书是根据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及卫生部教材办公室于2007年12月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关于编写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研究生系列教材主编会议的精神,由全国19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的研究生规划教材,主要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研究生学习使用。本教材针对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体现与本科教材内容的连续性和递增性,突出中医特色以及重点、难点、疑点的阐述,着重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路、科研能力以及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体现中医的特色优势以及中医经典理论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力求反映本学科目前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本教材共分五篇。第一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基础,包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理论体系特点、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中医耳鼻咽喉科辨证要点及治疗要点等内容。针对耳鼻咽喉为清空之窍的特点,在内治法中,特别提出通窍、利咽、开音法的运用,并对耳鼻咽喉专科较常用的通窍类及利咽开音类中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此外,本篇对具有中医特色的16种外治法及针灸疗法用了较多的篇幅,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治法的历史源流、临床应用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同时对基础研究领域的耳鼻咽喉与脏腑关系的现代研究概况以及近年来临床工作中的新问题“围术期的中医药干预治疗”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选择中医治疗具有特色和优势的25种常见病及疑难病进行了重点介绍,每种疾病下分概述、历史源流、辨病与辨证、治疗、临床思路、医案医话、古代文献分析、研究思路等栏目,其中病名定义及证型与本科规划教材基本保持一致;“历史源流”与“古代文献分析”着重阐述古代医家的认识,前者以病名为线索从“源”到“流”进行了纵向的系统梳理,后者则以古人对本病病因病机与治疗的认识为线索,从横向上进行综合分析;“辨病与辨证”针对研究生学习中容易混淆的问题,着重阐述中医诊断的两个层次,提出中医辨病的主要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阐述该病的总体辨证思路、局部辨证要点,最后逐条列出各证型的辨证要点;“治疗”详细列出该病的内治、外治、针灸疗法等各种临床上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临床思路”介绍各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如何合理选择及配合应用,提出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并指出该病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值得注意的相关问题;“医案医话”选择已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医案或医话并加按语进行点评;“研究思路”在回顾该病的现代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供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时参考。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五篇。第一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基础,包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理论体系特点、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中医耳鼻咽喉科辨证要点及治疗要点等内容,对"围手术期的中医药干预治疗"亦进行了介绍。第二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是《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的核心内容,选择中医治疗具有特色和优势的25种常见病及疑难病进行了重点介绍,每种疾病下分概述、历史源流、辨病与辨证、治疗、临床思路、医案医话、古代文献分析、研究思路等栏目。第三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古典医籍简介,选择了与耳鼻咽喉科关系密切的具有代表性的27部古典医籍进行介绍,期望能起到古典医籍导读的作用。第四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当代名家简介,选择了在中医耳鼻咽喉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12位当代名家,对他们的生平及学术思想进行简要介绍。第五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科研思路与方法。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基础 第一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理论体系特点 第二章 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一节 耳与脏腑经络  第二节 鼻与脏腑经络  第三节 咽喉与脏腑经络  第四节 耳鼻咽喉与脏腑关系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三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的辨证要点  第一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的辨证特点  第二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的辨证方法 第四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的治疗要点  第一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内治法  第二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针灸疗法  第四节 围术期的中医药干预治疗第二篇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 第一章 耳科疾病  第一节 旋耳疮  第二节 耳火带疮  第三节 耳疖  第四节 耳疮  第五节 脓耳  第六节 耳胀、耳闭  第七节 耳鸣  第八节 耳聋  第九节 耳眩晕  第十节 耳面瘫 第二章 鼻科疾病  第一节 鼻疔  第二节 鼻疳  第三节 鼻窒  第四节 鼻槁  第五节 鼻鼽  第六节 鼻渊  第七节 鼻衄 第三章 咽喉科疾病  第一节 喉痹  第二节 乳蛾    第三节 喉痈  第四节 喉喑  第五节 急喉风  第六节 梅核气  第七节 鼾眠  第八节 鼻咽癌第三篇 中医耳鼻咽喉科古典医籍简介  第一节 《五十二病方》  第二节 《黄帝内经》  第三节 《伤寒论》  第四节 《金匮要略》  第五节 《肘后备急方》  第六节 《诸病源候论》  第七节 《脾胃论》  第八节 《丹溪心法》  第九节 《口齿类要》  第十节 《证治准绳》  第十一节 《外科正宗》  第十二节 《景岳全书》  第十三节 《外科大成》  第十四节 《辨证录》  第十五节 《医宗金鉴》  第十六节 《喉科指掌》  第十七节 《重楼玉钥》  第十八节 《尤氏喉科》  第十九节 《咽喉经验秘传》  第二十节 《温病条辨》  第二十一节《疫痧草》  第二十二节《喉症全科紫珍集》  第二十三节《咽喉脉证通论》  第二十四节《医林改错》  第二十五节《温热经纬》  第二十六节《血证论》  第二十七节《白喉条辨》第四篇 中医耳鼻咽喉科当代名家简介  第一节 干祖望  第二节 王德鉴  第三节 张赞臣  第四节 杨志仁  第五节 何宗德  第六节 李鸿全  第七节 郑景岐  第八节 耿鉴庭  第九节 黄莘农  第十节 蔡福养  第十一节 谭敬书  第十二节 熊雨田第五篇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科研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科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科研工作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临床学科发展现状对本专业科研工作的迫切要求  第三节 专业学科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四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构成要素  第五节 研究方向与专业人才成长过程的关系  第六节 研究方向的确立及其优势培育 第二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研究工作分类  第二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程序  第三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文献研究  第一节 文献研究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研究对象(疾病)的确定  第三节 确立相关古文献查找范围、纳入与排除标准及综合分析 第四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基础研究 第五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临床研究 第六章 耳鼻咽喉科中药新药研究常见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中药新药研究法规文件简介  第二节 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第三节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常用人物、事件的概念  第四节 药物临床试验分期及保存文件要求  第五节 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若干问题 第七章 科学研究的实施与专业学术发展  第一节 科研选题  第二节 科研立项  第三节 科研课题的执行  第四节 科研课题的总结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第八章 科研标书实例剖析  第一节 标书实例分析  第二节 标书技术问题剖析  第三节 课题研究工作对研究团队学术主攻方向的影响

章节摘录

插图:在耳鼻咽喉与脏腑关系的现代研究中,有关耳、鼻与肺的关系,也有一些报道。(一)耳与肺有人进行了家兔右侧急性胸膜炎病理模型实验,在一组实验家兔一侧胸膜腔注入无菌松节油,造成急性胸膜炎病理模型,此时用耳廓染色法观察,发现家兔耳部的“胸肺代表区”有染色区别,并且具有耳穴低电阻点,与在一侧胸膜腔注人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从而认为肺与耳、肺与耳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关性的。还有人从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方面研究,认为气管、肺和咽鼓管、鼓室、乳突气房的胚胎发育、解剖结构、组织学构成和功能与出生后形态发育几方面看,肺和中耳是同源的,具极高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为中医学上耳窍病从肺论治的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客观依据。从解剖学和生理学来看,咽鼓管阻塞可使鼓室负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分泌亢进,鼓室产生积液,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等病的产生。而导致咽鼓管阻塞的诸因素中,鼻炎、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这些大多在中医学属于“肺系”的病变。(二)鼻与肺鼻与肺之间存在“鼻肺反射”、“鼻反射神经症”,早有国外学者所阐述。所谓“鼻肺反射”,是指清醒或麻醉状态下的人或动物都存在着这一生理现象,即鼻腔阻力增高,气味、液体、机械等因素对鼻黏膜的刺激均可引起支气管收缩,从而影响肺通气量。这一现象定义为鼻肺反射。其解剖学基础是存在于鼻肺之间的反射弧,传人纤维是鼻黏膜内的三叉神经末梢,传出纤维是直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中枢神经核是三叉神经核和迷走神经核。由鼻塞等因素导致的胸闷、气喘、心悸等,则称为“鼻反射神经症”。许多哮喘病人是由变应性鼻炎发展而来的,或两者并存,因而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在《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影响的指导原则》中指出,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发生于同一气管,两者是“一个气道,一种疾病”。

编辑推荐

《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内容不错,适合中医研究生及中医爱好者!
  •   额有鼻炎,西医看不好,中医把20年的老鼻炎给去根了,相信中医,力挺中医。了解鼻炎不错的书籍
  •   临床实用参考书。
  •   研究生教材,此套书非常有水平,越读越有味,收藏学习。
  •   书有点脏,但是质量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