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炎医说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于智敏//王燕平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于智敏编著的《永炎医说》是一部系统总结整理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王永炎院士医论、医话、医说的书籍。全书共分访谈录、谈治学、谈治病、谈方药、论医及传略等六部分,重点介绍王永炎老师的治学方法、治学理念以及学术思想,通过探寻王永炎老师崇尚国故,追思前贤,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的成长历程,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种能"举重若轻"的中医学习、提高与成材的途径。虽然《永炎医说》理论性较强,侧重观念与思路的阐发,但不晦涩难懂,也不高深莫测,不仅适合于中医药理论研究工作者,更适合于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各类各级从业人士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于智敏,河北省承德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病因病机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医学博士,王永炎院士传承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著名专家学术思想传承以及疑难病的中医诊疗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并出版《走出亚健康》、《中医药之“毒”》、《常用中药的毒性分析与配伍宜忌》、《智说中医》、《周超凡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等学术著作8部。  王燕平,北京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行业专项办公室副主任。曾与于智敏合作,在《中国中医药报》连载发表“熟读经典勤临证,发黄古意创新说——王永炎谈治学”24篇。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访谈录
第一章 窥古鉴今话“传承”
第二章 格物致知辨“学术”
第三章 继承验证看“科学”
第四章 质疑创新拓“思维”
第五章 本立道生谈“文化”
第二篇 谈治学
第一章 精研小学探医源
第一节 辨章考镜,求书究学
第二节 由博返约,精读心悟
第三节 览观杂学,开阔视野
第四节 勤求古训,溯本探源
第五节 融会新知,继承创新
第六节 案头之书,每日翻检
第二章 医理之外悟真传
第一节 读书临证,修身为先
第二节 事理圆融,医道何难
第三节 通儒道释,医药精专
第四节 明德自医,临证万全
第五节 胸有洞见,手不释卷
第六节 先发五心,仁术便览
第三章 言醇理正善用意
第一节 开示悟人,事理昭然
第二节 医者易也,上工专擅
第三节 心怀五要,规避风险
第四节 脉理精微,诸诊合参
第五节 慎用医药,心泰身安
第四章 病不乱治发机先
第一节 病不乱治,药勿轻投
第二节 大病先防,小恙早痊
第三节 盲目进补,危殆立现
第四节 祛病养生,远离四患
第三篇 谈治病
第一章 五脏六腑皆令人“喘”
第二章 “心为噫”,嗳气治心
第三章 抓主证,有维有守
第四章 示从容,有胆有识
第五章 求病本,揆度奇恒
第六章 用有纪,诊道乃具
第七章 诊合微,不失人情
第八章 伏其主,先其所因
第九章 极于一,移精变气
第十章 临床医案选编
第一节 口僻案
第二节 颤证案
第三节 痿证案
第四篇 谈“方药”
第五篇 论医说
第六篇 王永炎传略

章节摘录

  具体到对中医学概念诠释的启示,我们应该借鉴书中强调的对能力的要求,即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和注重对意义的探寻。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只有拥有高概念和高感性的诸多能力,才能在未来有所作为。  于智敏:书中所言,世界已进入概念时代。高概念、高感性的知识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对比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该如何理解高概念、启动高感性、创造新思维?  王永炎:当今是一个推崇形象思维的“概念时代”。这里提到的概念是“高概念”,它包括诸多种能力,如创造艺术和情感美的能力,发现格调和机遇的能力,构思令人满意的故事的能力,把看似毫不关联的东西组合出新奇发明的能力。中华优秀文化启蒙教育所重视的训诂、考据、校勘、注疏、笺证等“小学”知识,实际上就是在用“高概念”的方法阐发经旨,只不过把相关的成果融于文中而已。阮元《十三经注疏》可以作为其中的代表,历代医家对《内经》等经典著作研读亦属此类。  高感性涉及到共情感知能力、洞悉人际交往精妙之处的能力、探寻内心愉悦并帮别人找到这种愉悦的能力、跳出日常琐事追寻目的和意义的能力等。中医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的认知方法,“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医者易也”、“医者意也”的认识思辨模式,无不是对概念高度抽象、高度感知、认知、证悟的结果。其所蕴含的理解、感染、超越、包容、平凡以及寻求人生真谛的精神,则与中医的“疏五过”、“征四失”、“治病有五难”、“病有六不I治”、“不失人情”、“用药如用兵”、“大医精诚”何其相似!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永炎医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一代大家的学术思想,院士的学术继承!
  •   内容很好,值得读
  •   书很好,而且很干净,全新
  •   作者是院士,但理论创新不够,只是修补原有的中医学说,难成大家。
  •   名医之所以能成为名医,有其独特的经历,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