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并非皇帝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邵飘萍 著  页数:346  字数:34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邵飘萍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是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壮烈牺牲的报界先驱之一。邵飘萍的民国现场报道,当年是为天地立心,为万民代言,讨伐专制,呼唤民主,启迪众生;今天看则不啻一部“活着”的民国编年史,字里行间仍然闪烁着智慧之光,昭示我们抚今追昔,倾心倾力铸造当今,迈向未来。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飘萍乃笔名)出生于浙江东阳大联镇紫溪村。因为生辰八字奇特,身为晚清秀才的父亲邵桂林对他有了“三戍冲辰祸不浅”的预感。家境贫寒,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了三世同堂八口之家的生计,先是典女,后是迁家金华。饱经漂泊之苦的邵飘萍少即聪颖,14岁即考上秀才,名震乡里。1906年(中国科举制度废除的第二年)当邵飘萍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时,一笔不菲的学费还是难住了老秀才邵桂林。好在朋友的馈赠,邵飘萍才走出金华,走向人文胜地——杭州,从而走向东京,走向北京,走向报界……邵飘萍诞生和成长在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毫无悬念地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风雨飘摇中的末代皇朝,无奈地任由列强肆意地夺取大量财富和无耻地炫耀血腥暴行,中国的老百姓则生活在最耻辱最惨烈的状态之中。敏捷的才思、独特的个性、艰辛的生活、苦难的时代,造就了邵飘萍勤奋的学习习惯、倔犟的性情品质、强烈的家国理念。还是一名在校学生时,就已显露出他日后“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素质和才能。受金华好友张恭创办《萃新报》的启发,邵飘萍与同学陈布雷在“新闻救国”理念的感召下,创办《一日报》,还模仿梁启超的政论文章为《申报》写地方通讯,为他日后专门从事新闻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个性中“任侠”的方面也逐渐表现出来,他的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辛辣的文字差点儿让自己被校方开除。他还和《中国女报》的创办者、名噪一时的女侠秋瑾建立通信联系,并在随笔中表达了因其壮烈牺牲而愤懑不已的心情。1911年,受老报人杭辛斋的邀请,毕业后回到家乡任国文教师的邵飘萍再返杭州,成为《汉民日报》主笔,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新闻事业中去。从此邵飘萍就像是开足了马达的机器一样努力地在新闻战线工作着。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新闻记者”;首创编译社;创办《京报》,成为中国的早期职业办报人;建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编写理论书籍,揭开了中国新闻学教育与研究的序幕。1919年5月3日,他在北大学生大会上登高一呼,报道巴黎和会的信息,号召大家为救亡图存而奋起,诱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他曾说:“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从1911年到1926年,短短15年的时间,因讽刺袁世凯和揭露曹汝霖,两度流亡,三次入狱。但“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只要条件允许,邵飘萍的时评与通讯如同雨后春笋,一发不可收拾,不仅数量惊人,且对事实鞭辟入里,读来叫人痛快万分,令当局胆寒。1929年,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发生了“三一八”惨案。邵飘萍于白色恐怖中出生入死调查采访事件真相,连夜写出讨段檄文《世界空前惨案》。惨案发生后12天内,邵主持的《京报》为之发文113篇,其副刊为之发文103篇。同时《京报》还印发特刊50万张,唤醒民众奋起讨贼,北京当局被搅得心惊胆寒。冯玉祥将军称道的“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绝非虚言。因而反动势力必欲除之而后快。奉系军阀张作霖大打出手,先是散发传单,诬邵为“卢布党”,继而监听邵的电话,监视他的住所。在邵避难期间又悬赏诱捕、派兵缉捕,终于4月24日逮捕邵飘萍。4月26日凌晨,将邵“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这年,邵飘萍刚到“不惑之年”。  念兹在兹。斯人早已远去,但他所留下的大量时评、通讯和专论,至今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本次选文的落脚点在于“现场报道”四字。当代信息图像技术的综合高效发展为从业人员提供了较多的方式和较好的平台,“现场报道”做起来相对比较轻松。可是在邵飘萍所处的时代,因缺乏上述手段,“现场报道”除了对于记者的访问能力要求较高外,还需要撰稿人的生花妙笔与对时政的敏感:追踪线索、捕捉信息、传送文字,环环相扣,一个报人的能力要和今日的一个报道小组相仿,这些恰恰是邵飘萍的长处和优势。1911年到1926年,历史的发展没有让封建王朝和专制政府逃过注定的轨迹。辛亥革命就像是一声惊雷,让末代王朝的幻想彻底化为乌有。但彼时新政府的成立又注定带有几分悲剧色彩,袁世凯复辟,窃取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义”运动果实。袁氏皇帝梦未醒,又跌落在红尘乱世之中。北洋政府内部矛盾重重,黎元洪、段祺瑞、张勋、张作霖、冯玉祥等一干人各怀心思,上演着一出出绝世好戏。国外势力也不甘落后,纷纷插手其间。于是,护国战争、府院之争、南北内战前后相继,《二十一条》中日借款、罢工浪潮、血腥镇压纷至沓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邵飘萍就像一位骨鲠在喉的史官,立志“尽自己的天职”、“平社会之不平”。他不仅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而且毫无顾忌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在阅读邵飘萍的时评通讯时,就仿佛在收看时下流行的时事评论秀,忽悲忽喜、欲哭欲笑、又苦又甜。有人认为,其实邵氏从事新闻记者的职业,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希望以此入政,只因去世过早,未能达成。以文来勘,邵飘萍对于政治的敏感程度实非一般人等,若果入政,也许能成就一番,不过,就性格来说,终是一场悲剧。但也因此使他的新闻稿件更具有观摩和玩味的价值。本次选文尽量结合历史大事件,选择邵氏笔下具有情节化的报道,同时也兼备一定的现实意味。历史虽不可复制,但后人在品味时总会产生些许感悟和启迪,就是所谓的“前车之鉴”吧。多少不论,总归是“善莫大焉”啊。  邵飘萍的文章充分体现着具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品性,对事实的叙述与评价往往客观深刻。独立之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而言,不啻是一种先天的禀赋,但也需后天的锻造。邵飘萍的个性独立,多少受到家庭环境和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自身品性的作用。他曾在自己的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撰文强调“品性为第一要素”。当众多报纸都因接受军阀或外来势力的资助并不得不被其左右时,邵飘萍迫于报馆的生存和自己生活的需要也得到过一些赠与,但办报方针却从不为此动摇,尽管被时人诟病,却使他能够在15年的记者生涯中始终保持乱世中弥足珍贵的个人色彩和独立精神,造就了他好针砭时弊,陈述客观公正,评价尖锐且直指要害的新闻报道风格。袁世凯图谋窃取大总统位之初,世人大多混沌无警醒,邵飘萍却在时评中愤怒地表示“孙总统有辞去总统之权,无以总统让与他人之权。袁世凯可要求孙总统辞职,不能要求以总统与己”,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临时政府“欲保目前之和平”而采取“即授总统于袁以了事”的方式,本质上不过“是总统为皇帝之变名”。在指摘国父孙中山的严重错误时,也让袁世凯的阴险企图成为司马昭之心。更可贵的是,面对袁氏的利诱和威胁,邵飘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刚直的性格,丝毫不为所动,继续用自己犀利的文字不断向大众介绍和分析事件的发展态势。若以今日某些流行的价值观来判断,邵飘萍的此种言行貌似甚不合时宜。但恰恰因为这满腹“不合时宜”,他所留下的文字才具有真正意味的历史客观性。那些被某种思想或主义垄断的文字或许读来更加激动人心,却不能给我们冷静地指出现实的误区。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邵飘萍对于民主的期盼是强烈的,对于新国家的建设是充满热情的,但他坚持原则,认为这种热情不能以迷信某一领袖为代价。新国家、新政府、新领袖,对于1911年后的中国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邵飘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文章中提出这种警告,实在是非常罕见。只可惜彼时报人的地位实在低下,而时局混乱不堪,舆论只能由利益把持,邵的怒吼也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河流中。  作为民国时期的报界从业者,能够在报纸文章中宣扬民主平等的观念,并将之落实到新闻报道内容题材中,造成广泛影响的人不算多。特别是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受到国内封建残余势力和军阀、国外列强的多重压力,践行不易,亟须舆论的大力鼓吹。生于艰难困苦之中的邵飘萍,自小受父亲熏陶,对于国家之强盛、百姓之安居这一美好图景有着急切实现的渴望,自然而然地成为报界宣扬民主和平等的旗手。因此除袁世凯复辟事件中的言论,在二次革命、府院斗争和南北内战中,邵飘萍也曾有诸多相关议论。但是邵飘萍反对以武力解决一切问题,认为“夫果武力而可以解决时局,以武力解决时局而果为国家万世之利,则吾人即出重大之牺牲亦不敢辞其苦”。表面看来,邵的言论有些骑墙派的意思。其实这种反战并非一味懦弱,而是从民情和外交两方面考虑其恶劣影响:“民国成立,元气未复,忽焉而有二次革命之大举。浔阳宣战矣,徐州宣战矣,沪渎宣战矣,孰为救民水火?孰为涂炭生灵?”“傀儡之决斗愈烈,国家之糜烂愈深,而在他国则愈为有利。”邵飘萍从民主观念进而有了早期的民生思想,无论大事小情都能真正为民众考虑,为底层百姓的生活而谋划。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报界壮士,他的勇气和智慧,他的果敢和细腻,不仅使《京报》赢得了政治界的重视,也吸引了普通百姓,造成社会反响和报纸销量的双赢效果。  那个时代里中国多数记者的地位完全不似今日,他们常常为人所鄙夷和轻视。但邵飘萍却改变了这一风气,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分析当时社会不欢迎访员(记者)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新闻事业在当时的地位不高,二是由于访员的素质不高。对于前者,邵飘萍在大学里倡导学科建设得以改善;对于后者,邵飘萍除了举办学习班外,自己也身体力行。在他的文章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也可以看到他高超的采访技巧和报道方式。一个合格的记者,除了独立的人品,也要注意自己的服饰装扮和言行举止。邵飘萍对于自己的内在和外表都有极高要求,他花费巨资购置华服,还买了一辆当时不多见的轿车供采访专用,因此有时被人诟病,其实现在看来,这不过是时下流行的公关和包装技巧。邵飘萍以时政报道为主,庄重高雅的服装配饰为他能够自如地出入于政府机关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打开了诸多本来艰难的访问局面。他谈吐儒雅得体,使得“恶见新闻记者”的“北京大官”也“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他常常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又因为敏感性极强,“数语已得要领”。报道中口气恰当,“其有于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何也。”邵飘萍为了新闻线索往往彻夜不寐,他曾向爱人祝文秀抱怨“真正苦死了”,骨子里却乐此不疲。如府院之争中段祺瑞被黎元洪驱逐下野后重新回京任职时,其他媒体没有任何相关信息,邵飘萍首先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并机智大胆地买通门卫进入段府并为之通报。当众人以为肯定无功而返时,未曾想到二次上台的段祺瑞此时正有向外炫耀的心理,不仅没有发火驱赶,而是得意地答应了采访,更在采访过程中就当前局势侃侃而谈。采访顺利结束后,邵飘萍立即返回报馆将之记录刊发。整个流程实在有如精彩至极的大片,令人拍案叫绝。  情与理如何调和,常常令新闻报道者深感困惑,其实,万物皆以情理为因,至情则至理。读邵飘萍的新闻通讯,除了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之外,他的一腔热血激情也令人久久难忘。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他为新纪元的开创激情澎湃;国内军阀混战,他为百姓的痛苦而焦灼万分;外国列强巧取豪夺,他为民族兴亡长吁短叹。情感起伏鲜明可见,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深入骨髓的爱。有人认为和黄远生相比,邵飘萍的文笔要略逊一筹,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这一时期新闻从业人员的杰出代表。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铁肩辣手”的担当,也来自于“鹿死不择音”的自励。而其语言叙述和思想表达的能力相较于同时期的记者来说,也并不逊色。他的文章常常情不自禁地通过轻松自然的景物描绘来烘托新闻事件的紧张气氛,两种色彩相映成趣,互相交融,颇有些虚实相生、欲扬先抑的手法。这或许是受到早期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学习经历的影响吧,但读后确实叫人难以忘怀。例如为后人所看重的“中央通信”第八十一篇中,作者开头用清丽舒缓的语言描写北京总统所居之地:“当此杨柳依依,莺声婉转,市尘不到,清风徐来,一履其地,便令人愁虑俱消也”,让读者浑然有出世之感。下面则笔锋一转:“谁知半月以来,政海浪涛起于仅十字之命令。遂使鼙鼓惊天,烽烟满地,四郊多垒,万姓咨嗟,兄弟各蓄其戈铤,甥舅斗于原野,此如何景象也哉”,将出尘之心瞬间抖入凡尘。这一段音调谐美,前后相应,更是反衬出了府院之争带来的恶劣影响。  邵飘萍的新闻报道中可见出其广博的知识和对万物的关怀。邵飘萍的新闻报道包罗万象,并不拘泥于某一素材或形态。他的报道篇幅或长或短,或多或少,但都联系实际。有关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的部分,也有关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部分,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各个层面,可谓大事小情绝无遗漏。更重要的是他的分析和论述在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同时也不失学理性,这当是基于邵飘萍深厚的历练和勤奋的学习。一个有抱负且能取得成就的新闻人不正该当如此吗?近年来有学者特别加强了对于邵飘萍新闻报道中法理精神的研究,比如轰动一时的罗文干案,确实透露着邵氏浓厚的法学精神和普世观念,值得探讨。毕业于牛津大学、履历光鲜的罗文干,曾在解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22年被吴佩孚笼络进由其操纵的“好人政府”,因为对外借款一事中得罪了中外相关势力而于年底被逮捕入狱,期间经历两次出狱、入狱,共计一年多的时间才获得自由。在这一案件中,邵飘萍特别撰文公开为其被诬一事鸣不平,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法律意识外,大约也因为自己有过相似的遭遇吧。只可惜,罗文干最后洗刷了清白,重返政坛,而邵飘萍却因为犀利的言辞终了于刽子手刀下。  大漠苍烟,紫溪地灵。故人已然远去,但愿我们在寻摘历史留存的文字的过程中能撷得更多英华,慰藉心灵,感悟生命。

内容概要

  《可以触摸的民国·现场之一:总统并非皇帝》结集了邵飘萍的重要新闻报道与时评文章,记录报道了民初社会政治新闻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态势与言论实态,可说是一部“编年体”的民国简史。

作者简介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振青,浙江东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报人,中国新闻教育与研究的开拓者。1918年创办《京报》,被称为“新闻全才”。

书籍目录

总序:民国何在…石钟扬
导言: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石艳艳
中华民国成立直前勇往
须弃冯袁
定国安民之刍议
呜呼前清之资政院议员
临时政府暂设于金陵
公与义
再思临时约法
悼健儿烈士
驳严复
中华民国有总统之第一日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临时大总统更换袁氏多诡
忠告
袁求总统之位
袁贼之罪
袁氏狡计
临时政府成立新政府之建设
参议院何以对国民
统一政府亟宜成立
临时国会亟宜组织
吾民求福
临时政府财政风波外债之议
统捐与病民
爱用国货
列强欲监理财政
欢迎侨商
呜呼我爱国之国民乎
唤醒虞签事
哭告蒋都督
宋教仁遇刺案刺宋案今日预审矣
异哉律师之野战
宋案之观感
二次革命中央之威信
一片望风独立声
袁黎孙黄之纪念品
是何逃将军之多也
34哀民国
二次革命
成例乌可循耶
南京大掠
江苏之两问题
间岛问题关于间岛问题之过去和现在
日人心目中之间岛问题
珲春事件之责任
日本侵占间岛之阴谋
日本军阀之愚弄国民
撤兵与随时出兵
间岛日军之自白
袁世凯称帝日人观察帝政问题之表里
日本对我帝制问题之三说
日人论其政府之对我警告
英俄法日之同时一箭
今后外交之形势如何
东邻外交界要闻
帝制延期中之日本态度(一)
帝制延期中之日本态度(二)
我国加盟风说与日本言论
东京外交界最近消息
日人对我特派大使之猜测
东京外交界要闻(一)
东京外交界要闻(二)
东京外交界要闻(三)
东京外交界要闻(四)
日俄同盟日人所希望于俄国特使者
东京外交界要闻(六)
东京外交界要闻(一一)
日支银行设立日本对于银行政策之进行
日本与南洋华侨
东京外交界要闻(七)
东京外交界要闻(八)
国会重开疯狂
不党
政府与国会
中心势力
记国会议员谈话会
大总统与议员之茶话会
汤济武之忧时
汤议长之谈话
选举副总统之详情
对日借款借款
借款之真相
中日借款之丧权辱国
借款之内幕重重
离奇怪诞之合同
矿约修改之磋商
兴亚借款存在
老西开交涉案中法交涉渐和平
外交云雨覆翻
老西开案之近情
老西开案之忽变
老西开案何以不早交议
府院之争徐州会议之消息
政界之谣言蜂起
许世英辞职原因
段内阁之前途
政局之混沌初开
总统府官制草定
内阁之进退两难
宪法争斗之是非
政象之沉闷
府院感情渐洽说
院秘书长之逐鹿
改组内阁之鼓吹
解散国会之谣传
旧历新年之政局
段内阁春梦方酣
新总理通过众议院
昨日之北京政局
政变之前因后果
北京之马嵬驿
伍博士不畏强御
批准条件之真相
国务院今昔沧桑
李内阁与交通系
张勋复辟清室之祸首
三日来北京居民之惨状
段芝泉奏凯来京
张勋失败后之倪嗣冲
黎冯之会晤
中德断交与宣战我国与世界战局(一)
我国与世界战局(三)
中德邦交之现在
昨日之外交会议
昨今之北京外交界
时局停顿之原因
协商国之希望
协商国最近之行动
德国之答复已到
我国与世界战局(一五)
第三步进行困难
今日之国际政务评议会
汪外交总长之交谈
十日之国务会议
十三日之特别阁议
宣战案发表之情形
南北战争云南问题与政府
军民分治说重提
西南问题之真相
西南形势与纠纷
78两广形势之复杂
外人干涉说真相
段内阁之告一段落
主战派终归失败
王内阁欤
王总理辞职
张作霖自由行动
时局转机之关键
和平派之分量增多
段内阁前途黯淡
主战派完全分裂
政务已完全停顿
和平声浪风靡京津
中日签订《军事协议》中日条款已签字
中日共同之陆军条件
出兵问题与国防问题
外交风云益形紧急
国防交涉之真情
五四运动请看日本朝野与山东问题
国民对待外交之准备勿以空言塞责
外交失败第一幕
速释学生
研究对外之办法
再告工商实业界
我国不签字之影响
拒绝签约后之一致对外
唐山矿工惨死政府与社会各界亦知唐山有六百工人惨死否耶
唐山惨案如何解决
废弃《二十一条》英日续订同盟问题
助日本侵略中国者谁乎?
批评日本所提之鲁案提略
导中国于国际共管之路者
二十一条之提出于大会
可注意之日本对俄压迫政策
警告东三省同胞
一片外交失败之声
京绥京汉工潮京绥京汉两路之重大风潮
此薪何不早抽
罗文干案政治风潮须解决于法律
王阁宜速退
快刀斩乱麻
在蛮荒世界中谈法理
北京律师公会之通电
堕落
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教育界之奋起与无廉耻者战
议员多数为受贿者
问有多少凉血动物
哀求彭氏清夜扪心
“二七”罢工910昨日长辛店枪击工人大惨剧
津浦路罢工风潮之非常激烈
两院优秀分子起而援救工人
张绍曾辞职张内阁抱何目的而来乎
大混乱之局成矣
恋位即其政策
请看张绍曾对于本报之表示
张绍曾关于时局之重要谈话
愿张敬舆勿徒愤怒平心思之
危急之财政与倒阁问题
冯玉祥对于目下政潮之态度
临城劫车案要你们许多督军巡阅何用
劫车案之责任及今后之治安
异哉所谓十七国说帖者
田中玉等议处无下文
外交团之临案节略
军阀觉悟之程度如何
无识官僚误国之一例
各国之忘其所以
曹锟贿选总统滑稽的调和
反对不足虑
可见言行相顾之不易
念及人民否
五卅惨案外人枪毙学生多名巨案
英日尚不速悟乎
不合作
帝国主义者激成大风潮而后
外国绅士暴徒
国民之对外宣传
质问英国外交副大臣马克尼氏何谓租界之法律
外交上之重要消息
滑稽矛盾之各国覆文
“三一八”惨案世界空前之惨剧
小沙场之战绩
警告司法界与国民军
诛人类之蟊贼
敬告法大学生
凶杀案如何解决

章节摘录

  发排用92.5的,一定要记住导读1911年10月10日,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日子。武昌城隆隆炮响,是中华民族铮铮铁骨对腐朽时代宣判死刑的吼声;革命军猎猎旗展,是炎黄子孙拳拳真心对华夏大地承诺光明的血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垂死挣扎的清政府便在各地起义军的呐喊声中显露出土崩瓦解之象。虽有冯国璋、袁世凯之流逆革命浪潮而行,借维护清廷之名大肆屠戮掠杀革命军,以此邀功请赏,却依旧挡不住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民国之成立已然成为我神州大地有志男儿相与共勉的坚定信念。乱世乱相,又有所谓前清资政院议员之辈企图利用议员身份行挑拨离间之势而阻挠革命进程,实在可笑。思想变革实不易行,先进如《天演论》译者严复亦提出:“人民程度未至,不适于共和”,令人不由怅然恨之不已。好在前辈们理念坚定,未曾动摇。于南京组建临时政府,推动临时约法的商定,积极筹措军饷,使清政府受到极大的震慑并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掀开了亚洲国家人民争取民主与自由进程的新篇章。只是,这一进程中也潜伏着重重危机,伴随着血雨腥风,书写着奉献牺牲……直前勇往  武汉之师1911年10月下旬清军进攻武汉,先后占领汉口、汉阳。11月3日,黄兴在武昌就任革命军总司令,率领湖北民军与清军血战。,以孤军迎敌,不食不饮,血战至百数小时,阵云惨淡,炮雨纵横,为古今中外未有之剧战,令人闻之心为悚而神为壮。  今南京既下,东南已平,各省联军岂容置武汉而不顾·岂容置北部而不征·  中华民国成立总统并非皇帝惟大军向北,需款甚巨。宜速筹国债办法,以敷军用。各处绅商,亦宜共同一致,劝募军饷,以成此一篑之功。事成则幸福无穷,事败则死亡无日。吾辈既出于背水之阵,惟直前勇往乃有生机。如以余言为然,幸勿迁延观望。  (原载1911年12月1日《汉民日报》,署名振青。)  须弃冯袁  冯国璋清廷于1911年10月24日任命冯国璋为第一军总统,率部进攻武汉民军。11月27日冯国璋以攻下汉阳有功,被清廷赏授二等男爵。以奴隶之性,贪残之心,焚掠汉阳,惨杀同胞无算。  呜呼!此非人道主义之毒蛇猛兽人人得而诛之者乎·乃袁世凯之内阁方以其能涂炭生灵,赏给二等男爵,然则袁贼之居心可知矣。  粉冯之骨,碎冯之身,为汉阳人民吐冤气。褫袁之魄,斩袁之头,为中华民国定大局。  呜呼,男儿勉乎哉!  (原载1911年12月2日《汉民日报》,署名振青。)  定国安民之刍议  大局早定一日,则全国人民早安一日。此记者所以亟亟希望中华民国之完全成立也。  乃南京光复之电甫至,而汉阳失败之警旋来。得一南京不偿失一汉阳。然则大局之危,诚有如千钧一发者。  虽然,犹幸也。使汉阳失败而南京未下,则联军不能离南京而援武汉,又不能出奇兵以攻北京,是诚可危也。今观于昨晨之电,程都督原江苏巡抚程德全1911年11月3日被民军推为江苏都督。已从容莅沪,吾浙汤都督汤寿潜,字蜇仙,浙江绍兴人。原浙江咨议局议长,1911年11月5日被推选为浙江军政府都督。且即日赴沪会议。是南京全局已定,东南一带之师,皆有暇晷,可以援武汉而攻北京。汉阳之败,固无损于中华民国之万一。  虽然,天下事无大小,凡成功必有机会,机会一失,不可复得。今日之机会为何·即京津一带兵民之渴望是也(参观昨日本报确凿有据之来函)。夫大军北上,谈何容易,器械军饷,在在为难。窃谓今日欲攻北京,兵不在正而在奇,不在多而在果。换言之,则所谓不必鼓行而前,以数十百敢死之士,与夫运动游说之客,奋勇前赴足矣。  夫鄂军一呼,万响皆应,不数日间光复者十余省。他省不具论,吾浙九月十四之夜,固未闻鄂军之鼓,未见鄂军之兵也。霹雳一声,白旗满目,夫亦由于人心之渴望而已。然则北京之易下,亦独何不然·  至于武汉,为长江流域重镇,民军重要之根据地,断不可以不守,宜急选东南精锐,星夜赴援。诚如昨日之电,民军已一鼓而复汉阳,则甚善也。即未能,而以东南全力克复汉阳,直指顾间事。一面坚守武汉,一面即统各省编成北伐之师,陆续进发,为敢死之士与夫运动游说之客之后盾。北京一动,虏前不得进,退无所归,不十日而犁庭扫穴之功见矣。昔韩信之败陈余,即斯策耳。  虽然,吾不尝言北上之非易乎·即以东南精锐,星夜而援汉阳,亦岂可无器械与军饷乎·故今日未赴战地之爱国志士,望韩信之成功,宜人人以萧何自任,结国民协济之团体,或以口舌,或以纸笔,派往各处,从事筹饷。目前筹得者,用之于武汉。陆续集成者,用之于北伐。本省经济之恐慌,则以军用钞票维持之。各处土匪之猖獗,则以民团商团镇抚之。万众一心,实力进取。无论汉阳之败,无损于中华民国之万一,即中华民国之完全成立,非即在此最后之十五分钟乎·仓皇之际,言不成文。爱国男儿,其亟兴起!  (原载1911年12月3日《汉民日报》,署名振青。)  呜呼前清之资政院议员  鄂江潮涌,谷应山鸣,不转瞬间,东西南十余省,咸树独立之旗,振北伐之鼓。声威所播,虏庭惊詟,既临渴而掘井,当已雨而绸缪,将伯助予谓他人父病之已革,无药不施。于是寡廉鲜耻、数年以来无所建白之资政院议员,乃意气扬扬,昂首擐臂,暗受袁贼之指挥,如冯妇之下车,为毛遂之自荐,方自以千载一时之会,一举足而消融民军于乌有,存假立宪于万世。故使虏廷下摇尾乞怜之书,定欺人自欺之法,欲以动四万万人之衷,求一己四品京堂之位。谁知人心已去,警耗频来。国将亡,听于神。乃又怂恿小丑,对于其痛哭泉下之乃祖乃父,宣誓信条,有如对簿。甘为人奴之资政院议员,亦颜厚盈寸,匍匐于长林丰草禽兽居之之太庙,随同行礼,受宠非常,虽羞不惜。在若辈之心,方谓虏为我用,今乃知议员之尊。而虏酋惊魂渐定,谓以汉灭汉,洪杨时代厥有前师,大悟议员之可用。举最不知耻之议员,为傀儡为走狗,各因其材,初利用之,以借款于法,继利用之,以借款于德,前后百兆。无耻之议员,既直接为满虏奴隶,又间接为奴隶之奴隶,戢戢然尽听命于袁世凯一人之下,辇金百万为运动报馆离间军队之举。呜呼,若辈盖自命为具有永久不灭之资格,故敢然出现,以坏大局。讵知自武汉起义,全国之宣告独立者,已十有七省。是各省之资政院议员资格早已消灭,其理甚明,人所易晓。夫资政院议员,所以令表全国之意见。全国之大多数既起革命之师,主共和之政矣。而资政院议员,犹从事于助桀为虐,伪改宪章,借款增兵,违背人道,以尽歼同胞之命。是议员之意见与全国之意见,非惟不能代表,且绝对立于反对之地位。既非代表,则非议员也。又资政院议员之所自出,为各省咨议局议员所复举。今各省光复,咨议局解散,无咨议局则无资政院,无资政院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又安有所谓资政院议员哉!记者之意,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后对于此种人物,宜称之为前清资政院议员。我民国之负外交责任者,亦宜对各友邦正式宣告。庶袁世凯之清内阁更不能假资政院之名义,肆其阴谋鬼蜮之伎,以损我中华民国之名。各省同胞尚乞注意。  (原载1911年12月6日《汉民日报》,署名振青。)  临时政府暂设于金陵  临时政府之组织,为民军惟一重要事宜。此不独汉人之同意,抑亦北敌所深悉也。  故北军之攻武汉,出其野蛮之死力,焚烧杀戮,残暴无人理,其目的在破坏我所最重要之临时政府。  今以临时政府暂设于金陵,使北军失其目的,北军之气必衰,而我军之视武汉,则宜较国都所在为尤重。一方面对于临时政府迅速为完全之组织,敌既失望,我军倍增,汉阳不足复矣。  若以武汉非临时政府所在,辄懈其援助之心,然则金陵而外皆无足守之地,岂吾轰轰烈烈之民军所宜出此哉!  (原载1911年12月8日《汉民日报》,署名振青。)  公与义  欲使一国之人,人人急公好义,必先使一国之人,人人知何谓公,何谓义。  何谓公,何谓义,非一言所能尽也。故发行白话报,组织演说团,为当今惟一急务。  军书旁午之时,需饷浩繁不待言矣。然徒言筹饷,饷何自筹·能从事于鼓吹,使人人知公义之不可辞,则众擎易举,万事皆成,筹饷特其小焉者耳!  昨日国民协济会开发起人谈话会,所定方针亦注重于发报与演说,其殆知此义矣。然我汤都督亦曾言之,惜未知其实行之在何日也。  (原载1911年12月13日《汉民日报》,署名振青。)  再思临时约法  临时会之议场,高与广不过十余丈。苟议员之心目不能透过玻璃窗而观察全国与世界之大势,则共言鲜有可行者矣。  世界不暇论,以全国大势言之,吾国今日果为如何之现象,议员所宜知也。然试观于少数人之言论,则对于全国之大势,竟若佯为不知者。  都督应否负责任,以事实上能否使都督负责任为断。能否可两言而决,则应否亦两言而决耳。  言普通审查,查者未必加懈;言特别审查,查者未必加奋。普通与特别,与审查人数之多寡,本有关系。乃普通原定十五人,特别则减为十人,因某言之,而仍为十五人,又因多报一人,而遂变为十六人。其间需时三十分,此可谓特别之至矣。然此非可讥,特无预备之故也。何谓临时·何谓约法·愿诸君再思之。  (原载1911年12月15日《汉民日报》,署名振青。)  悼健儿烈士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居今日而读是诗,能不潸然泪下·  昨日沪军都督为历年殉义诸烈士及此次战死诸健儿,开追悼会于上海。精魂有知,亦可以少慰矣。  然而记者之意则以为,我苟生平抱大志,志未竟而天夺我年,则痛哭我者之爱我,不如竟我志者之爱我为尤甚也。人心大抵相同,诸健儿烈士之心何独不然!  势危矣!事迫矣!本追悼之意,合力一心,以竟死者之志,健儿烈士虽暴骨沙砾,当含笑于九泉。若以斯会为对于死者之应酬,而北伐之举终如水中月、画中饼,徒争目前,不顾大局,则死者后死之痛苦难受,且甚于炮子枪弹也。亦何必多此追悼为哉!  (原载1911年12月18日《汉民日报》,署名振青。)  ……

编辑推荐

  民国人对民国大小事情的现场报道(新闻)与现场评论(时评),堪称民间版“民国实录”。这些还未来得及被加工成史著、制作成文学的实录,或许能让人们一睹民国真容——一个原汁原味的民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总统并非皇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内容好,纸质和包装都很正,赞!
  •   有塑封,还没有拆开,感觉书不错
  •   民国系列里不错的书,很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