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

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静  页数:19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3)“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观”之研究成果。运用2005年以来收集的问卷、访谈、历史文献、财产纠纷和资产处置案例等资料,研究采用定性经验分析,《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的观察主题是社会成员持有的公正观念。包括:当人们对是否“公正”作出评价时,通常使用什么根据,其中是否存在共识性的核心价值几原则,影响其“公正感”的因素是什么,在不同领域的事项上面,人们的评价标准是否存在差异,在社会变迁及转型过程中,人们有关公正评价的价值和尺度是否发生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

作者简介

张静,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中国社会变迁。主要出版物有:专著《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利益组织化单位》、《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分歧》、《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社会学论文写作:学生帮助手册》;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国家与社会:研究及批评文集》;随笔《哈佛笔记》、《香港读书四年》。

书籍目录

前言社会公正观研究访谈研究公正观访谈:初步发现问题与假定样本描述生活意愿选择生活意愿选择和个人特征基本趋势小结“自身作为”与“公共利益”问题提出已有研究三种能力类型主要原则:自身作为“自身作为”原则的运用辅助原则:公共利益两个原则的关系两个原则一致两个原则不一致两个原则交互框架的解释力公正原则:通用性与专用性变迁问题提出公正原则的种类公正原则:领域模式与序列模式公正原则何以变化?资料来源和分析框架土地改革之前的公正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正原则修正的领域模式:通用性与专用性的混合分领域的序列模式:正当性秩序影响机制:国家的角色其他资源:回到不平等结论与讨论案例研究不同关系中的衡平原则“中国人的公正观”关系分析的框架疏远关系亲近关系对比和讨论基于“比较”的公正观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公正原则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公正观乡村资产分配中的公正观村民的差序资格基于“比较”的公正观平均与平等:历史纬度的比较平均与衡平:村民之间的比较结论与讨论社会言论:正当性理据的变化问题预设和方法三个案件及社会言论正当性理据变化潜在趋向公共、个体、公民性致谢

章节摘录

“自身作为”与“公共利益”问题提出在前面的论文中,杨琨发现,来自公有制单位的被访者,更多地偏好计划体制的生活环境,非公有制单位的被访者,更多地选择市场体制的生活环境。但是,他同样也发现,有不少来自公有制单位的被访者选择了市场体制的生活环境,同时,一些来自非公有制单位的受访者选择了生活在计划体制的环境中。选择“市场”和“计划”环境的人数比,在公有制企业是32.1%:57.1%;在非公有制企业是66.7%:20.8%;在行政和事业单位是51.4%:32.4%。已有研究怎样解释上述选择分歧呢?显然,受访者职业的所有制性质无法给出全部答案。大致上,以往对于中国人分配正义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集中在主流舆论的讨论中:人们通过“公平”和“效率”来理解分配公正的原则。“标准的新古典福利经济学认为,公平和效率不可同时兼得,必须以两个步骤分别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林毅夫、刘培林,转引自姚洋,2004),“既能够快速发展经济,又能够使人民均享发展带来的利益,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能够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国家为数寥寥……正因为如此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焦点”(林毅夫、刘培林,转引自姚洋,2004)。可以看出,这一视角认为,分配正义本身就包含两个对立的原则,即效率诉求和公平诉求,它们之间具有不可避免的张力。此种观点认为,效率的达致必然对公平产生威胁,公平的分配一定会有碍效率的提高,这时的公正具有较强的平均主义色彩。林毅夫和刘培林的观点虽然更进一步,认为,“公平和效率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互相割裂,而是共同受到一个国家(地区)所奉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林毅夫、刘培林,转引自姚洋,2004),但是不变的是,在他们那里,公平还是具有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这显然不能解释人们对市场体制生活环境的选择和对多劳多得的坚持。

编辑推荐

《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型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公正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大问题,是各界都可言说却难以言明的深层次问题。此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提供有关中国人的社会公正观的初步分析报告。本书运用的很多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当然,由于多人撰写,风格不一,所以该书算不上一本系统性的研究著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