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刚  页数:356  
Tag标签:无  

前言

  毫无疑问,现代管理学科发端于西方,西方是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源地。这种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以企业为基本管理单元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借助市场经济与技术革命这两大机制,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深入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实践。时至今日,中国管理教育以及企业管理实践的基本架构依然建立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  在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管理总体水平较低、企业基础管理建设落后的大背景下,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传播与普及有助于中国企业迅速改变管理落后的现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管理水平上的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系统地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以来,战略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基础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受到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管理手段已经为企业所关注,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了质的飞跃。  管理学是最具实践性的科学,在运用西方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我们的国情,不能全盘照搬,否则,就很容易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的“水土不服”现象。原因很简单,企业管理体系的架构包括工具、制度、精神三个不同的层面,在技术、方法等工具层面实施“拿来主义”并不难,只要资金、人才有保证,收效往往非常明显;如果功夫到位,配套措施完善,制度层面的问题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借鉴西方成熟的办法来解决;但由于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的积淀,精神层面的问题却很难靠全盘西化来解决。可见,全盘西化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接受,并且有创新地发展。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修齐治平”这一由己及人、由内及外的逻辑思维以及西方现代管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综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的思想精髓。旨在构筑一个集“修己”、“安人”、“谋攻”与“定邦”于一体的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有助于实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在理论体系、语言范式上的对接。    第一篇“修己”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企业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升过程。从思想意识、品德修养、言行举止、修养途径等方面,弥补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者自我修养关注不够的不足。    第二篇“安人”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与管理过程。从领导艺术、管理方式、团队协作、创新与权变等方面,不断完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学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篇。谋攻”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战略管理、企业竞争与市场营销过程.从环境分析、战略选择、竞争方式、系统思考、辩证思维、危机管理等方面,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进行了有效的对接。    第四篇“定邦”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强调企业应正确处理义利观。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确保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建立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作者简介

刘刚,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MBA项目中心主任,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现代企业研究会秘书长。曾在哈佛商学院、INSEAD、兰卡斯特大学、得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进修、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管理思想、企业战略与文化、消费者行为、物流管理等。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出版各类著作23部,代表作有《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危机管理》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在畅销财经类报刊发表专栏文章130余篇。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近20项。获4项省部级奖励及2007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篇 修己  第二章 反求诸己  第三章 三达德与为将五德  第四章 三忘精神  第五章 三贵之道  第六章 四毋追求  第七章 修己之道第二篇 安人  第八章 上下同欲  第九章 无为与有为  第十章 在位谋政  第十一章 莫贵于人  第十二章 和而不同  第十三章 法德相济  第十四章 事因于世与悬权而动第三篇 谋攻  第十五章 求之于势  第十六章 正合奇胜与中庸之道  第十七章 务在知时  第十八章 阴阳调和  第十九章 不争之德  第二十章 知难而退  第二十一章 祸福相倚第四篇 定邦  第二十二章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第二十三章义与利  第二十四章 无信不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古代生产经营实践及其总结。春秋时期的范蠡,战国时期的白圭,明清时期的徽商及晋商等,在各自的商业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用的经营管理之道。以范蠡为例,在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国之后,他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几经辗转,最终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将自己的老师计然提出的计策用于经商,积累了许多财富,被后世称为“陶朱公”。范蠡采用的经商之策,如“务完物,无息币”、“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旱则资舟,水则资车”①等,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桓宽的《盐铁论》等著作,则集中记载了当时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商人的经商之道。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百科全书类著作,也有许多关于生产经营管理之道的论述。  第四,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红楼梦》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战略管理、竞争谋略与领导艺术等方面的管理思想。  (2)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指的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蕴涵的管理思想。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物质基础是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18世纪末瓦特发明蒸汽机,拉开了欧美工业革命时代的序幕,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工厂,尤其是公司制的发展,既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提出了迫切的需要。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是19世纪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实证主义哲学,它强调哲学应仿效实证科学,以事实作为知识唯一可靠的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丛林等三个阶段。

媒体关注与评论

  西方科技如果缺少了东方智慧,就会变成瞎子;东方智慧如果缺少了西方科技,就会变成瘸子。  ——爱因斯坦  过去十年,“日本管理哲学”之类的书盘踞西方市场;未来十年,相信与“中国管理哲学”有关的书将会成为畅销书。  ——彼得·德鲁克1997年预言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  ——《荀子·议兵》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编辑推荐

  管理者终身学习  且学·且愚·且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旨在构筑一个集“修己”、“安人”、“谋攻”与“定邦”于一体的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有助于实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在理论体系、语言范式上的对接。
  •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加以提炼、总结,并与西方管理科学理论相结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实在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推荐。呵呵
  •   中国文化可谓渊源流长,而其中涉及到管理学思想的又是博大精深。一直寻求一本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与管理实践的参考书,昨天上课,正好听到刘刚老师提及此书,便迫不及待的网上定了一本,昨晚下单,今早到货。细细拜读!
  •   中国传统文化好西方管理结合
  •   这是一本有益于把传统文化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好书,值得一读!
  •   真觉得一个人的知识不需要多宽泛高深,只要把一门知识学好就足够了,受益无穷!
    文章的道理看上去熟悉,但传统文化真不是任何人都信手拈来的,作者知识够渊博
  •   非常好的书,强烈推荐,我是老师的学生,听过他的课,读这本书,别有韵味。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老师,非常好,受益匪浅
  •   比较理论的一本书,慢慢读。
  •   值得看,对工作有帮助,尤其不是专业财务人员的管理者
  •   内容完整性可以,但深度不够,像是硕博学生编撰的作品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关注和支持。
  •   之前上学时候看过前面一部分,就很不错。所以买到手继续看看学习学习!
  •   还没有仔细阅读,但是印装质量很好,大体翻了一下,内容应该也不错O(∩_∩)O~书皮略有点磨损……
  •   还没看,但是一定会帮助自己的,
  •   好书,我听过作者的讲课,非常好,有深度,有广度。希望能够被大家认可。
  •   通过阅读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使用价值
  •     坦白说,这本说有点堆砌名言警句和管理案例的意思。不过欣赏作者的逻辑结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把企业管理分成四大部分,即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管理业务及社会责任。这是一种思路,实际上很多管理相关的培训也有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
      最后,必须赞叹作者的国学功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