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沙滩·未名湖

出版时间:2008年5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乐黛云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乐黛云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忆,也可以看作关于自己与北大的自叙传。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作者从1948年进入北大生活开始写起,写了整整60年的北大记忆: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哈佛、柏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学术生命从这里开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到比较学的研究,从文化上的理论实践到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文化实践,我们看到一个富有学识、执情、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学者。  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寅初、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等,还有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北大人物:在特殊年代中非正常死亡的解放后北大第一位女研究生朱家玉、北大中文系书记程贤策……这些都是时刻萦绕于作者心间的美丽之魂!他们都是北大抚育出来的优秀儿女,北大的精英!

作者简介

乐黛云,1931年生。自小在贵阳长大,1948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至今。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这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比较文学研究》(合著)、《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自然》(中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面向风暴》(英文版、德文版、日文版)、《我就是我——这历史属于我自己》、《透过历史的烟尘》、《绝色霜枫》。
  主编:《跨文化个案研究丛书》(14卷)、《中学西渐丛书》(5卷)、《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2卷)、《跨文化对话丛刊》(20卷)等。

书籍目录

我的选择 我的怀念(代序)初进北大四院生活我在北大中文系——1948快乐的沙滩附录 不能忘怀的友情阶级斗争第一课历史的错位空前绝后的草棚大学从北大外出远游世纪末访意大利从“不可风”到“可见”我与中国文化书院我们的书斋美丽的治贝子园优伤的小径献给自由的精魂怀念马寅初校长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三真之境永恒的真诚一个冷隽的人 一个热忱的人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李赋宁先生与中国比较文学心灵沟通的见证透过历史的烟尘“啊!延安……”绝色霜枫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从不伪饰,总想不益于人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章节摘录

  初进北大  1948年,我在贵阳的许多朋友,抗战胜利后,都纷纷回到“下江”。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南京,有的在上海。高中三年级时,我已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群山封闭的高原之城。我一个人搭便车到重庆参加了高考。这是一辆运货的大卡车,我坐在许多大木箱之间颠簸,穿行在云雾和峭壁之间。久已闻名的什么七十拐、吊尸岩等名目吓得我一路心惊胆战!好学容易到了重庆沙坪坝原中央大学旧址,西南地区的考场就设在这里。大学生们早已放假回家。我们白天顶着三十九度的高温考试,晚上躺在空荡荡的宿舍里喂早已饿扁了的臭虫。那时是各大学分别招生,我用了十天参加了三所大学的入学考试。  回贵阳后,得知的我中学已决定保送我免试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不久,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陆续寄到。我当然是欢天喜地,家里却掀起了一场风波!父亲坚决反对我北上,理由是北京眼看就要被共产党围城,兵荒马乱,一个17岁的女孩子出去乱闯,无异于跳进火坑!他坚持我必须吊在家,要上学就上家门口的贵州大学。经过多次争吵、恳求,直到以死相威胁,父亲终于同意我离开山城,但只能到南京去上中央大学。他认为共产党顶多能占领长江以北,中国的局面最多就是南北分治,在南京,离家近,可以召之即回。我的意愿却是立即奔赴北京,去革命!母亲支持了我,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她的倔强的个性使她愿意支持我出去独闯天下,另一方面,她也希望我能在北方找回她失踪多年的姐姐。我们对父亲只说是去南京,母亲却另给了我十个银元,默许我到武汉后改道北上。  ……

编辑推荐

  1948-2008,60年北大生涯!生者和死者,光荣和卑劣,骄傲和耻辱,欢乐和喜,痛苦和泪,生命和血……60年一个生命的循环,和北大朝夕相处,亲历了北大的沧海桑田,对于那曾经塑造我、育我的成人,也塑造培育了千千万万北大儿女的“北大精神”,那宽广的、自由的、生生不息的深层质素,我参透了吗?领悟了吗?我不敢肯定,我唯一敢肯定的是在那生活转折的各个关头,纵然再活千遍万遍,我的选择还是只有一个——北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院·沙滩·未名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本书语言平实质朴,但仍旧可以察觉作者天生的幽默和智慧。是一本好书,但乐先生写的类似的书太少了,建议多写几本!
  •   送货及时,书品也不错,我们眼见于丹同学从四中的小造反派成长为咬着腮帮子摇唇鼓舌以鼓吹论语和昆曲出名的大法师,从一个灰头土脸的小混混,成长到一个八面玲珑、能言善辩的大作家,终于意识到,中国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   很有文艺范
  •   我喜欢这学校,所以买了
  •   我向来关注中国近现代学坛中的伉俪,他们最重要的感情基础我想就是互相间的欣赏与仰慕吧,比如钱锺书杨绛伉俪、梁思成林徽因伉俪,还有汤一介乐黛云伉俪。在燕园,每天傍晚,乐黛云和丈夫汤一介并肩漫步在未名湖边,与众多仰慕他们却对他们并不熟知的学生擦肩而过。作为北大乃至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拓荒者,乐黛云对于学科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不可磨灭的擎旗之功。其丈夫是汤用彤之子,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她1948年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此期间与哲学系学生汤一介相爱,并于1952年大学毕业时结婚。在书中乐先生用看似平淡实则深刻的笔调描写了她所经历的这60年与北大,与时代分不开的历史。受指派劝沈从文留在祖国大陆,以“摘帽右派”身份登上天安门,一边放猪一边背诵《诗经》等等往事让读者唏嘘感慨;对北大的一往情深,与丈夫互为精神支柱,对汤用彤老先生的崇敬,这些事展现出乐先生的大爱情怀。我以前看过一期采访乐先生的《大家》节目,片头和片尾都是两位先生绕着未名湖漫步同行的镜头,令我特别感动,这幅场景有个很美的名字: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岁月流逝,他们共同经历的往事使其情意弥深,他们每年都要拍一张双人照,照中人虽年岁渐老,但赤情不变。有读者评论说,“作者所描写的事情不深刻,60年的北大生涯,我相信依照作者所具有的高层次的思想水平、写作能力和观察事物的敏感度,经历过那么多的事和人,经历过那么激烈和残酷的运动,不应当写得如此平淡。”但是我想,见惯了大描大写大揭露的“翻箱底”似写作的我们,这种平淡中的宽容与参透,我们又能悟出几分呢?
  •   不错,现在社会进步了.言论自由了,想说的都可以说.也让我们对历史及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有了一个更客观的了解.
  •   这本书先是在报纸(作家文摘)的连载上看到,看了几次,觉得不错.但实际上真的拿到了手,觉得也不过如此,尤其后面部分.首先没有同类型书读后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其次,所描写的事情不深刻,没有深入进去探究.60年的北大生涯,我相信依照作者所具有的高层次的思想水平、写作能力和观察事物的敏感度,经历过那么多的事和人,经历过那么激烈和残酷的运动,不应当写得如此平淡。
  •   了无生趣,不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