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琐语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义遒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前言

  活在世上四分之三多个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是蜷缩在一个“点”上。我不但不觉得郁闷、窝囊,反而为之庆幸、荣耀。因为这不是一个寻常的“点”,这是一个令多‘少人向往、高雅灵秀的“点”。它依傍著名的未名湖,湖水涟漪,波光粼粼;雕梁画栋,塔影荡漾;冈峦起伏,柳枝摇曳;景色秀丽,气象神奇。“未名”,永远的未名,让人激发出无穷的遐想,不竭的求索。这里演出过多少激动人心的人间活剧,这里产生过多少扣人心弦的人杰故事。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自然会思绪万千,谈兴泛起,文如泉涌。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话题,写不绝的议论。于是我投入这样一群说话人的行列,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陆续在《北京大学校报》(原为《北京大学校刊》)上发表了一些随笔、散文、小品、短篇,说的无非是北大的一些名人逸事、从教治学之道理、管理处事的心得,以及个人的人生感悟,等等。这里既没有微言大义,也不是危言宏论,只不过是北大历史长河中的雪泥鸿爪,个人有感而发的闲想琐语。不过“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君子读了或许还觉得有点意思。  这样,这些文章居然博得了一些人的青睐,受到一些读者的称道,有的文章还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等报刊转载。特别是季羡林先生和侯仁之先生两位名师对我的鼓励,使我一发不可收拾,一旦心有所感和抽得空闲,就敲打起键盘,做起文章来。《校报》副刊为我专门开辟了专栏,先后有《谈学话教》、《湖边琐语》和《抱拙居闲话》,我报之以每年一篇的高校校报的新闻(言论)奖。  近年来,不少读过我的小文的朋友见到我时,总要怂恿和催促我把那些小文结集出版,校报和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加以鼓励和支持。于是,我就大胆把这些专栏文章和历年在《北京大学校报》和其他报刊和书籍杂志上发表的一些随笔、短文,以及序跋、回忆、纪念等汇集成册出版,总名冠之以《湖边琐语》,以纪念我在未名湖畔度过的大半生涯。我不期望这本书能发挥什么作用,如果有读者喜欢,引起心灵的愉悦或共振,我就心满意足的了。  感谢鼓励过我的人,感谢《北京大学校报》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同事们的信任、支持和帮助!  王义遒  2008年4月于蓝旗营

内容概要

  《湖边琐语》是北京大学教授王义尊先生的文学作品集,这些文章不仅文笔诙谐流畅,面且寓意深刻,深含哲理,读来脍炙人口。虽数百字的小品,便都包涵着大道理。用这种文体发表要校刊上,自然会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并给他们以启迪。

作者简介

  王义遒,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9月生,浙江宁波人。195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6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相当于现博士)。在核磁共振波谱学、量子电子学、原子钟和时间频率计量,以及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领域有许多国际或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出版有专著《量子频标原理》(与人合菩)和《原子的激光冷却与陷俘》,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等奖项。1985年以后从事大学行政管理,曾任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处处长、教务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主任等职,在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建树和论述,多次获国家教学优秀奖,被评为1998年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著有《谈学论教集》、《文化素质与科学精神——谈学沦教续集》、《文理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现任全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高等理科教育研究会顾问,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书籍目录

自序一、抱拙居闲话《抱拙居闲话》序保守也是与时俱进——《抱拙居闲话》之二文化的失落与大学的责任——《抱拙居闲话》之三让两个轮子转起来——《抱拙居闲话》之四大学校长的无奈——《抱拙居闲话》之五大学管理,我们向外国学什么?——《抱拙居闲话》之六来一些“自由职业”教师——《抱拙居闲话》之七高校教学评估,二十年后见分晓——《抱拙居闲话》之八八角雪花与文化尊重——《抱拙居闲话》之九不求完满,但要更好——《抱拙居闲话》之十人定胜天?——《抱拙居闲话》之十一创新洪流的沉渣泛起——《抱拙居闲话》之十二从黄禹锡事件我们应吸取什么?——《抱拙居闲话》之十三如此奖励,福耶,祸耶?——《抱拙居闲话》之十四免俗难,要免俗!——《抱拙居闲话》之十五研究与寂寞——《抱拙居闲话》之十六从名师学求知与治学——《抱拙居闲话》之十七说话西南联大——《抱拙居闲话》之十八以“评”制“评”,怎一个“评”字了得?!——《抱拙居闲话》之十九“评灾”之源——《抱拙居闲话》之二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第十个年头!——《抱拙居闲话》之二十一翻译的妙用——《抱拙居闲话》之二十二“兼容并包”,正逢其时——《抱拙居闲话》之二十三自由的旗帜不可丢!——《抱拙居闲话》之二十四二、湖边琐语《湖边琐语》开场白学会选择——《湖边琐语》之一专家指引——《湖边琐语》之二博通与专精——《湖边琐语》之三“美”的一角——《湖边琐语》之四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湖边琐语》之五学术为根——《湖边琐语》之六文、雅、序、活:营造大学文化环境的目标——《湖边琐语》之七揭短与扬善——《湖边琐语》之八直与曲——《湖边琐语》之九校园与水——《湖边琐语》之十未名湖的灵气——《湖边琐语》之十一大和小——《湖边琐语》之十二热闹与门道——《湖边琐语》之十三再谈博与专——《湖边琐语》之十四文化文化,关键在“化”——《湖边琐语》之十五志趣的庸俗与庸俗的结局——《湖边琐语》之十六育人如治水——《湖边琐语》之十七一流大学闲想——《湖边琐语》之十八不妨因人设课——《湖边琐语》之十九名校风范——《湖边琐语》之二十诺贝尔奖与独立精神——《湖边琐语》之二十一“国际接轨”与独立精神——《湖边琐语》之二十二从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想到的——《湖边琐语》之二十三创新与“知旧”——《湖边琐语》之二十四……三、谈学话教四、短文贺评五、前言序跋六、人生感悟

章节摘录

  辞别湖边,迁入新居,我有了一方可以自成一统的天地,名之日“抱拙居”。寓意做“傻子”已过70年,自当坚持,终此一生,不得更张。门两旁自书对联一副:“为人所弗为,乐自得其乐”。活脱脱一副“傻子”的真实写照。或日“何以见得,请举例以明之”。承应校报主编之命,续辟专栏,自作多情、自作聪明地继续敲击着毫无意义、毫无用处的键子,即其一端。  蜗居赋闲,说的自然是“闲话”。《抱拙居闲话》就这样出笼了。  “闲话”贵在“闲”字。“闲”当然是“消极”、“无为”、“懒散”、“松懈”、“平静”、“庸碌”的代名词。在这突飞猛进、瞬息万变的时代,谁不愿意做个拼搏奋进,只争朝夕的人,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闲人”,对社会无足轻重,对进步毫无贡献。因此,“闲”背离时代精神是无疑的了。但是,我想也不尽然。“闲”还有它积极的一面。王维有诗云:“人闲桂花落”。人只有“闲”了,才能对自然与人生观察得体贴入微,有所领悟,有所发现。要是成天都忙忙碌碌,来去匆匆,哪有“闲”工夫去看一下桂花落不落,恐怕连香不香都不会在意。这样,不但诗做不出来,画画不出来,文学艺术也就繁荣不起来。所以,尽管时代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还得有点“闲”工夫;至少,一部分人有点闲工夫,人世间才能显得千姿百态,生机盎然。  不光文学艺术,科学何尝不是如此!一些奇思妙想,科学发明其实是科学家在闲暇中进发出来的。古时候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萌发“地球引力”的想法,近代量子论和原子物理思想,不少是物理学家漫步在像德国格丁根大学那样的幽雅林间和田野小路上“闲聊”和争论出来的,而维纳“控制论”的发端是在咖啡馆里和非同行学者,包括医生等人的聊天切磋。有人宣扬,现在是“大科学”时代,科学不再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而主要是靠集体和组织了。确实,那些涉及国家发展、国防安全或商业利益,有强烈功利目标的重大科技项目正是这样组织起来的,但是细查诺贝尔奖,有多少不是靠科学家自由探索得来的?恐怕不多。可见,原创性科学成果,事先规划和组织得到的极少。当年爱因斯坦不能预言相对论的实际应用,海森伯也难以判定量子力学对人们生活会有什么直接关系。同样,今天因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BEC)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自己也说不清BEC到底有什么用。这既是基础研究的神秘之处,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我多次说过,科学在中国还没有扎根,就是因为真正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在我国至今还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  科学家和诗人及艺术家其实是最相通的。因为他们都要出神入化地观察自然和人生,领悟自然与人生,只不过他们解读的角度各异,阐释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种观察和领悟要非常细微和精致,急匆匆绝对不成。因此,好诗、好画、好作品,原创性的科学思想与原理,甚至对未来的深谋远虑,皆出自“闲情逸致”,出自高谈阔论的“闲聊”。这c。闲,,是动作上的平缓,而思想却在激烈翻腾与碰撞着。这“闲”是表面宁静,内里热动。  所以艺术和科学都是需要“闲适”的。大家不妨“忙里偷闲”,在忙碌之余找点“闲暇”。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一“弛”、一“闲”也许多少会有助于忙活呢。  这样,我这个“闲话”或许还可有点告慰,而不致成为大家匆忙前进的绊脚石了。  (《北京大学校报))1014期,2004年2月15日)  旧时,从西校门进来,过桥往北,到外文楼西南侧,可见一座日晷,是燕京大学遗物,20世纪30年代某届毕业生建赠母校留念的。历经风霜,人为摧残,原物已不见了,基石尚存。记得汉白玉台座的两侧,有分别用英、汉文刻的一组词:“ConservationandReconstruction”及“保守与改造”。路过这里,有时会驻足凝视,若有所悟。  “保守与改造”,实在是对事物发展和历史演化的深刻写照,是揭示了真谛、抓住了本质的。事物在发展和演变中,总是既是它而又非它。“是”就是“保守”,“非”就是“改造”。所以“保守”是与变革俱来的另一面。我们搞改革,革故鼎新,把不适应新时代的东西丢弃,从头架构新体系、新制度,却总是要坚持某些旧东西,否则,就丢了根本。我们要通过改革、开放把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这个国家还是中国,而不是变成别的什么国。这中国是万万要“保”住的“旧”东西,所以,这“保守”很重要。可是,由于我们过去很“革命”,把“保守”等同于“反革命”,声名狼藉。那时我真纳闷,英国的保守党人何必要顶着个“臭名”不改呢!原来这“保守”还有褒义。确实,人们有时是会歌颂保守的。“中流砥柱”,不是对那在咆哮万钧的黄水冲击下能屹立不动、而不随波逐流的砥石的最好赞美么!  也许是人们太热衷于“革命”和“求新”了。改革中废弃旧的容易,而保持旧的困难。比如,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创新被提高到了应有的地位(且不管其实际效果如何),有人就想对我们一贯强调的“打好基础”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旧”的,正是“过分强调基础”束缚了中国学生的创新。可是,我翻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传记,不管是德国的、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更不用说中国人李政道、杨振宁了,都没有说基础妨碍创新的,恰恰相反,他们都强调新事物中保留着旧东西,基础是创新的根本。例如,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英国诺贝尔奖得主克里克说过:“无论在科学还是非科学领域中,新观点总会保持旧观念的某些方面,因为新事物只有建立至少是部分建立在现存的传统之上才最有生命力”(克里克:《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之我见》,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又如,因发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原理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物理学家汤斯,思想非常活跃,美国从响尾蛇导弹到星球大战的军事技术和国防政策,他都曾参与其事。在他的自传中,却强调他学生时代下的苦功夫:“花了11小时来看3页教科书”,当研究生时做完了导师所编教材的全部习题,等等。这些使他在研究工作中“深受其益”(汤斯:《激光如何偶然发现——一名科学家的探险历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前些时候,数学菲尔兹奖的唯一华裔得主丘成桐的认为“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是“自我麻醉”的观点在《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7日)发表,也着实给我们现在教育的削弱基础敲了警钟。看来,基础不但没有和创新相矛盾,而且确实是创新的“基础”。  然而,基础也是与时俱进的,今日的基础,非昨日之基础。什么是今日的基础,与昨日有什么不同,这是需要仔细研究的大课题。要保持我国高等教育基础扎实的优势,是省不了这种审时度势的扎实研究的,所以,保守不易,保守也要与时俱进。而要真正保守得住,保守还真是与时俱进的!  2004年1月30日  (《北京大学校报》1017期,2004年3月15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湖边琐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