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高校公共课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曹顺庆 编  页数:284  

前言

  自20世纪末以来,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当代国际竞争现状表明,民族的生命力和国家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经济、政治、军事力量,还取决于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因此,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央适时地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加以建设,以更好地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供精神动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汉语及其承载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当代“汉语热”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表明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正以语言为媒介扩张着其影响力。从这方面看,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公共课,不仅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人文素质的作用,还具有传承中华文化、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我们在借鉴前人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过去二十余年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经验,重新编写了这本《新视野大学语文》。我们希望这本教材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汉语文化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有助于他们培养中国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使传统文化通过年轻一代的修习而继承下去,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与现有的其他“大学语文”课教材不同,《新视野大学语文》之“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以汉语知识和文学知识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目前很多教材都以各种文体的选篇构成主要内容,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涵泳名篇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语文兴趣和能力。我们认为:阅读学习具体的篇目固然是重要的,但仅仅学习少数的美文,容易使学生限于“见木不见林”的知识状况,不容易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语言文学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印象。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没有将本书编成一个单纯的文学篇章选读和赏析的选本,而是以介绍汉语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学知识为主线,采取基本知识介绍与例文阅读赏析相结合的方式来编排教材。

内容概要

  《新视野大学语文》之“新”体现在如下三方面。1.以汉语知识和文学知识为主要的结构方式。2.重点突出对本国语言和文学的学习,贯通古今来编选文学篇目。3.突出语言实践能力的指导和训练。本教材在准确简明地介绍汉语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基础上,选取与知识点密切配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范文作为例证来加以阐发,使本书具备传输知识、启迪思想、传承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素质、激发创新能力的特点,既使学生点面结合地把握文学与文化的概貌,切实提高汉语运用水平,又使他们获得审美快感,感性地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作为大学语文教材使用,也可以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汉语基本知识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一、汉字的起源二、汉 字的演变第二节汉字的结构与语音一、汉字的结构二、汉字的语音第三节 汉语语法、词汇与修辞一、汉语的语法二、汉语词汇与修辞第二章 中国文学创作基本知识第一节 声律一、押韵二、声韵三、律诗四、词五、散曲第二节 对仗一、对仗的解释二、对仗的一般规则三、对仗的种类四、对仗的避忌五、对仗的运用第三节 用典一、典故二、常见用典的方法第四节 练字一、什么是“练字”二、“练字”的分类第五节 比兴一、基本定义二、举例与说明第六节 叙事一、春秋笔法二、白描三、章回结构第三章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与写作第一节 古诗一、古诗文体特点及演变二、古体诗欣赏三、古体诗的写作第二节 格律诗一、格律诗赏析二、格律诗的写作第三节 词与散曲一、词的赏析与写作二、曲的赏析与写作第四节 辞赋一、辞赋特点及演变二、辞赋的赏析三、辞赋的写作第五节 对联一、对联的性质与特点二、对联写作的基本技巧14l三、对联创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四、古今难联求对第六节 古文一、古文赏析二、古文的写作第七节 小说一、小说的赏析二、小说的写作第八节 戏曲一、戏曲的赏析二、剧本的写作第四章 中国现代语文赏析与写作第一节 现代新诗一、何谓“中国现代新诗”198二、如何欣赏中国新诗三、中国现代新诗的写作第二节 现代散文一、散文赏析二、散文的写作第三节 现代小说一、现代小说赏析二、现代小说写作第四节 应用文一、应用文的含义及历史演变二、应用文的功能和结构三、应用文的特点和分类四、应用写作过程的特点五、几种常见应用文文体的写作第五节 现代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含义、功能和分类二、学术论文的特点三、学术论文的结构四、学术论文的写作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汉语基本知识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几千年来,它经历了从起源到发展的漫长演进历程,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群众性的造字从未中断,从甲骨文时代的4500个左右,增益到今天的五六万字(《中华大字典》),折射出中华文明进步的影子。文字起源的意义,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 “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那么,汉字是怎样起源的呢?  首先汉字的起源与社会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日常记事符号美学化的结果。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炼、发掘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性认识,汉字的产生与发明是约定俗成的,但需要统治阶级加以规范并使之法律化,然后推广使用。也就是说由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发明的汉字,经过少数人如远古社会的贞人、巫史等文化人加以规范整理赋予每个符号形、音、义,再由统治集团通过法律手段推广传播。  其次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首先令人想到殷商晚期的甲骨文。19世纪末发现的甲骨文曾令我国古文字学、历史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和运用水平看,显然不是草创时期的汉字,但甲骨文已有三千个以上的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词、形容词等词类,有长达一百七八十个字的记叙文。据《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改夏命。”也证明殷商文字成熟到足以形成典册。所以骨甲文不能看作是中国文字的源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1世纪全国高校公共课规划教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