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精讲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俞平伯  页数:2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精选《诗经》、《菩萨蛮》、《浣溪沙》、《清真词》等古诗词进行讲解,深入挖掘了古诗词所包含的意喻与情怀,为读者了解古诗词、研究古诗词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国古诗词文学研究作出了贡献,作品讲解深入,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讲  诗经·周南·卷耳第二讲  诗经·召南·行露第三讲  诗经·召南·小星第四讲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第五讲  诗经·邶·柏舟第六讲  诗经·邶·谷风第七讲  诗经·邶·北门第八讲  诗经·邶·静女第九讲  诗经·鄘·载驰第十讲  温飞卿《菩萨蛮》五首第十一讲  韦端己《菩萨蛮》五首第十二讲  南唐中主《浣溪沙》二首第十三讲  南唐后主词五首第十四讲  史邦卿词四首第十五讲  《清真词》(一)第十六讲  《清真词》(二)第十七讲  《清真词》(三)

章节摘录

  第五讲 诗经·邶·柏舟  一 邶·柏舟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想,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标。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以抒写性情,三百篇中每有一往情深,百读不厌之佳篇,而作者何人,本事若何,盖茫然也。吾人苟诚能涵泳咀味其趣味神思,则密察之考辨不妨姑置为第二义。无奈有些所在,若不明其人其事之若何,则情思之大齐虽可了知,而眇微之处终觉阂阻而不通。此所以考辨与鉴赏盖不可分为两橛也。  但我们虽喜明辨,却和迂儒不同。他们喜冒充内行,喜强不知以为知;我们不然。我们觉得“不知”比“知”多是正当的事。多多知道固然是我们的希望,但不知更多也是我们的希望。“知”是努力的成效,“不知”是努力的材料和机会。老子说:“无之以为用。”然前人的观念却正正相反。我们所谓学人是黑暗中的挣扎者,是不知中的彷徨者;他们理想中的学人,却是光明的使命,是以一物不知为耻的全知。他们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把希望又投得太大;后来酒没有了,便搀进水去朦混一下。这是我们所不肯、不能,且不屑干的。  《柏舟》便是一例。这诗在三百篇中确是一首情文悱恻,风度缠绵,怨而不怒的好诗。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将胸中之愁思,身世之畸零,宛转申诉出来。通篇措词委宛幽抑,取喻起兴巧密工细,在素朴的《诗经》中是不易多得之作。我们读到“耿耿不寐,如有隐陇”,“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作者殆有不能言之痛乎?“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殆是弱者之哀嘶乎?“兄弟不可以据”,又“愠于群小”,殆家庭中相煎迫乎?既不能同流合污,无所不容,又不能降心相从,苍黄反复,则拊心悲咤信是义命之当然,岂有他道乎?综读全诗,怨思之深溢于词表,初不必考证论辩后方始了了也。  但怨可知,致怨之故不可知;身世之牢愁畸零可知,何等身世不可知;作者是守死善道之君子可知,而为男为女不可知。何则?诗无序故。其人其事不载本文,又无序以实之,何从而审知之耶?现存之序,伪托无论;即真,亦无益于事。《序》所言“仁而不遇”,直与无说等耳。其人为仁人,我固知之,其人为不遇之仁人,我尤知之;何劳《序》说耶!至于所谓“卫顷公之时”,言诚凿凿矣,奈不足使人信何!姚际恒之言曰:“既知为卫顷公,亦当知仁为何人矣,奚为知君而不知臣乎?”其驳殊隽。可见《序》全是向壁虚造之谈。既托之毛公,又托之子夏,甚而托之周之太师,宜乎于《诗》之大义必了了然无所不知矣;而其技竟止于此,可笑孰甚焉。  兹约举各说观之。毛、齐两家这释,暧昧不了,姑置不论。(毛只言君子,见《传》。齐只言穷居之仁人,见《易林》。)韩说虽见于《外传》,但亦恐无涉于本义。刘向治《鲁诗》而所说互异:其一见于《列女传·贞顺篇》,以为卫宣夫人作;其二见上封事,以此诗为小人害君子。马贵与曰:“夫一刘向也,《列女传》之说可信,封事之说独不可信乎?”夫一人之言而前后相违,其为臆说,明甚。以宣姜为此诗作者,尤谬于历史事实,前人已屡驳之。向之言未必《鲁诗》之本义也。大约解此诗者,卫、郑为一派,朱为一派。卫、郑并以为群小之陷君子,朱则以为妇人不得于夫。故“日居”两句,朱遵郑义而所释不同。朱子既信《列女传》而又疑非宣夫人之作,故改说为庄姜;其间去取,毫无准则。郑则将此诗密重重安上君臣字样:于“兄弟”下则日同姓臣也,于“群小”下则日众小人在君侧也,于“日月”下则以为取喻君臣也,于“不能奋飞”下则以为臣不忍去君也。诗无明指君臣之文,而郑言之凿凿,若不可移易者然,何耶?从郑者姚际恒,从刘向、朱熹者王先谦。姚之说曰:  篇中无一语涉夫妇事,亦无一语像妇人语。若夫“饮酒”,“威仪棣棣”,尤皆男子语。  且如是,孟子引妇人诗以言孔子,亦大不伦。  夫说此篇为女子受侮而作,义亦可通,何必涉及夫妇事方得谓为女子作耶?至所谓不像妇人语,尤觉未当。“微我无酒”两句本系假设之词,言虽饮酒遨游未足写忧,无碍于女子口吻。且“驾言出游”,《泉水》《竹竿》之四章也;上言“女子有行”,岂亦皆男子语乎?彼为实叙既犹可通,岂此乃虚设反不可通乎?威仪之盛固似男子语,但女子独不许有威仪乎?至于孟子曾引此诗比孔子,证为非妇人诗,更不成立。子太叔赋《野有蔓草》,而赵孟曰:“吾子之惠也。”岂二人相与为私恋乎?子太叔赋《褰裳》,而韩起曰:“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岂起以荡妇况子太。叔乎?诗有本义,有断章之义,姚氏既非不知,乃混而同之何也?孟子于《诗》喜随意立说,姚氏引以为重,失所据矣。  王先谦之说本于《列女传》,略同朱熹。唯他拘拘于三家,以《列女传》为鲁说,必释此诗为寡妇所作,亦邻于武断,不知朱子之瑕瑜互见。朱子有疑古之识,无疑古之胆,故往往亏一篑之功。他以《柏舟》为妇人所作,又疑其非宣夫人,所见已卓。唯不能自守其壁垒,一面既妄测为庄姜作,一面注孟子又从《小序》以为卫之仁人作,徘徊不定,致召陈启源,胡承珙,姚际恒诸人之诮。朱子之病不在于疑古,乃在疑古之不彻底。他说此诗,不屈于古代之权威,毅然以其词气之卑顺柔弱断为妇人之诗;虽复不能自持其说,而视迂儒之盲从曲说,固九泉之下有天衢也。  我于此诗,除审度其情思外,非另有所见,前已言之。唯观其措词,观其抒情,有幽怨之音,无激亢之语,殆非男子之呻吟也。一章曰:“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忧既隐曲,而又日如有,胸怀何其幽郁也?二章曰:“我心匪鉴,不可以茹。”逆来顺受,忍无可忍,故云然耶?又曰:“薄言往想,逢彼之怒。”依托兄弟已邻弱怯,而又日往想逢怒,似身不能自主者然。姚氏谓无一语象妇人语,我确觉得无一不像妇人语也。四章“觏闵”以下四句,言无抵拒陵侮之力,于明发之时,拊心椎击,自悲其身世。五章以忧思喻不浣之衣,就近取譬,更足想为女子之诗。又言“不能奋飞”,若为男子,曲终奏雅或不若是其卑弱也。凡上所析,良非确证,只足供读诗者参镜耳。夫言为心声;就诗之风裁词气以推之,则作者之面目亦思过半矣。  就篇章而观,“汎彼柏舟”一章,毛《传》以为兴也,朱熹以为比也。而其实二说初无大殊。毛公说:“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汎汎其流,不以济度。”郑释之曰:“兴者,喻仁人之不见用。”是毛、郑之所谓兴,兼比喻也。朱熹说:“言以柏为舟,坚致牢实,而不以乘载,无所依薄,但泛然于水中而已。”实与毛、郑之释同。夫毛《传》释《诗》只标“兴也”一语,并无“比也”、“赋也”之文;朱子则臆增之,非毛公之意也。  故此诗首首两句,毛郑、朱三家并以为比喻,而朱子特标“无所依薄”一语较为高卓。今按:“柏舟”之名两见于《诗》(《鄘风·柏舟》),以柏为舟,或系古人所常用,故即因以起兴;非必为怀才不遇之意,乃借以为喻也。“柏舟”之所以有取,正因其“无所依薄”,观本诗之意自明。既曰“汎彼柏舟”,又重言之曰“亦汎其流”,仿佛今言:“柏木的舟飘呀,在水波上飘呀!”侧重之点在于萍浮絮泊,取喻身世之畸零,与全篇风格为谐调。必如毛、郑之说,揆之前后,文情不免枘凿矣。  以下三章无费解之处。第五章:“日居月诸”,颇有异说。姚际恒及郑玄、朱熹并以为比喻,而以姚氏之言较直捷。唯王先谦用《韩诗》义,释“胡迭而微”为胡常如微,与各家异。此诗之大义,上既辨之,则诸家以此为比,实不如王氏之释作赋体为优。郑以为喻君臣之分不明,朱以为喻嫡庶之位不正,其妄谬无论。姚以为喻卫之君臣皆昏不明,亦系臆说。观此诗全篇并不见有此义,前既言之,则姚说亦无可信之价值,与郑、朱同。此两句若不从韩训“迭”作常,则于义无取,于文为不词。若从韩改字作释,方合幽人憔悴之音。日月,人间之至光辉者,但何为于我独常如微晦而不明乎?言幽忧之甚,虽日月照临并失其光耀也。外状缘逐内心而转,其情旨至为微眇。故我以王先谦之说为长,诗中训故视大义如何而定其说者,此类是也。  论此诗结构:第一章以“柏舟”喻飘泊之思,以“不寐”见隐忧之深。“微我无酒”两句极言忧思之难销,犹宋词所谓“奈愁浓于酒,无计销铄”矣。第二章首言吾心非洞然无有,如镜虚明者,故不能薰莸杂会,黑白同茹,忍无可忍,思一吐为快。继言可告之人宜莫过于兄弟矣,然我往想则逢彼之怒,是兄弟犹途人耳。至亲如兄弟尚不足赖,则疏于兄弟者不必言矣。既不能茹,又不能吐,穷之甚也。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我既不容于家人,岂有过失乎?——然而威仪固至可观也。岂我有他道以趋迎时尚乎?——然而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也。第四章言被小人之害,无力以复之,故椎心自叹。第五章言幽忧之甚,日月失明,辗转寻思,不能自脱。五章之诗始以舟之汎汎动飘泊之怀,终以鸟之翻飞兴无奈之嗟,其结构层次实至井然。

编辑推荐

  中国古诗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形成发展的。因此,运用古诗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既是中国古代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又是历史学科与周边学科的整合,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需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诗词精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中国是是诗歌的王国,在这里有很多大师级的人物
  •   不错,但阅读需要有一定的功底。
  •   大师作品必须是超五星好评的。
  •   过于专业,深奥,一般人读不懂。
  •   质量和包装都很好
  •   犹如聆听大家的讲座,开卷有益!
  •   孩子高二,有点深,不适合读。书写的太专业。适合于专业人读。不是赏析。
  •   大师之作,名不虚传.
  •   内容有点深!这个价钱,用这种纸,有点失望!
  •   内容不错,编的很详细
  •   3分还不错——这本书还不错,还算满意。只是发现活动结束之后,不少书价格更低了,感觉参加活动没得到多少优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