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的哲学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拉斯·史文德森  页数:167  译者:李漫  
Tag标签:无  

前言

  时尚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中影响最深远的现象之一。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活动领域已经被时尚征服,而且时尚几乎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二本性”。因此,理解时尚有助于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如此,实际上时尚长久以来一直被哲学家们所忽视,原因也许是时尚被认为是所有现象中最肤浅的一种,相对于像哲学这样“深刻”的学科而言,时尚几乎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研究对象。但是如果哲学是一种能增进我们自我理解的学科,而且如果诚如我所言,时尚一直那么有影响力(事实上它就是那么有影响力),那么时尚理应被视为一种严肃的哲学研究对象。  本书酝酿时间较长,但并不艰难,在写作过程中曾屡加修改。尝试过不计其数的方法,都因行之无果而最终放弃。最后的成书却并非如我当初之所构思,至少,它成为了一部比我当初所设想的更具批判性的作品,因为研究主题促使我采用了一种逐渐批判的视角。先前我在写《无聊的哲学》时,就开始打算写一本关于时尚之书。在《无聊的哲学》一书中,我仅用较少的篇幅粗略触及了时尚这个主题。翌年,我出版了《艺术》一书,该书主要着力于世界的美学化,时尚当然是该语境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我感到这两本书都对某些话题言犹未尽,应该用一本关于时尚之书相联,作一完结。

内容概要

时尚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对西方文明——或者应该说是现代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现象,但是作为“肤浅”的代名词,极少有哲学家愿意为它浪费片言只语。我们也许忽略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号称跟时尚绝缘的人,实际上都已经是时尚世界的子民。你为自己挑选了一件衣服或者一双鞋,请别告诉自己是因为以前的都已经完全不能使用,你只是觉得,是的,它们的样子有点过时了,或者它们旧了。时尚的原则就是对新无止尽的追求,为了新而新,而这一点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购买,它更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以及对生活节奏的感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普通人像今天的人一样害怕落伍。  在作者看来,时尚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审美哲学,它跟政治、艺术、哲学之间的关联耐人寻味。作者充满睿智地揭示了时尚标准的虚妄,充满趣味地分析了时尚的强迫性和个人风格之间喋喋不休的争吵背后的动机。  透过时尚,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自己以及我们的行为。

作者简介

拉斯·史文德森(Lars Svendsen),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哲学系副教授。他的作品包括:《邪恶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Evil)以及虽有争议仍受热捧的《恐惧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Fear)、《时尚的哲学》(Fashion: A Philosophy)和《无聊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Boredom)。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一种关于时尚的哲学——时尚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词第二章 时尚的原则:新颖——裙子变得更短,是因为它们一直都是长的第三章 时尚的起源和传播——寻求时尚变迁的法则,可能劳而无功第四章 时尚和语言——时尚可以成为一种交流方式吗第五章 时尚和身体——裸体、美容、塑身的意义何在第六章 时尚和艺术——我是一个艺术家,不是一个裁缝第七章 时尚和消费——穿名牌,就能够构建认同吗第八章 作为生活理想的时尚——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结语——时尚正在实现它的目标

章节摘录

  早在15世纪,时尚在法国就被视为非常重要之事,以至于有人请求查理七世设置独立的时尚部。’尽管如今极少有人会恳请设立这么一个部门,但时尚的重要性却绝没有降低。自18世纪以来,从不再是一小群富有者的专属品这个角度来看,时尚已经日渐民主化,当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现代人能脱离其影响。报刊经销商的货架上摆满了时尚杂志,色彩艳丽,纸张光亮,而且时尚素材充斥各种生活类报刊的页面。在巴黎、米兰、纽约和伦敦上演的时装秀,甚至得以在全球电视新闻机构中播放。  显然是因为时尚具有足够的重要性,才能够保证如此规模的关注,也许可以反而言之,正是有这些关注才使得时尚显得如此重要。我们似乎已经摒弃了以前广为流传的观念——只有女人才对时尚入迷,如今时尚对男女两性都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被引入时尚的轨道中。如果我们拓宽视野,不局限于服装领域,而将时尚视为渗入所有其他消费领域的一种现象,并且时尚的逻辑也渗入了艺术、政治和科学的范畴,那么很清楚,我们讨论的时尚就是一种近乎位于现代世界中心的现象。  尽管很多人会否认,时尚影响着大多数人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态度。然而,这种否认却常常与我们的消费习惯相矛盾,因此,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自己时,尤需重视这种现象。时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与现代性有一个相同的主要特征:与传统的割裂以及不断逐“新”的努力。正如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iamin)所写,时尚是“永恒重生的新”。我认为,理解时尚对于充分理解现代世界很有必要,尽管这绝非断言时尚是唯一可以提供这种理解的“万能钥匙”。  同时,时尚似乎是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最不重要的事物。在很多文字中,使用前缀“时尚”,比如“时尚哲学”,就等同于使该词丧失主旨和重要性。在其肇始之初时尚就受到批评。在14世纪就有文字这样描述,人们的穿着如果脱离严格意义的服装功能是多么可笑。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时尚的“严肃”研究,对其所研究的主题仍抱有道德谴责,甚至蔑视的倾向。然而,在过去的20年中,一切有了转变。本书对时尚主要还是批判反思,但并不谴责它,旨在建立一种与时尚更具反思性的关系,以此来改变我们对时尚的态度。这不会将我们从时尚中解放出来,但我们可以相对独立于它。  这不是一部时尚史,尽管本书会很重视时尚的历史。。它也不是一项规范性审美研究,尽管我试图评估多种时尚的价值。在美学领域中,本书的目的更多是描述性的,而非规范性的。总而言之,对时尚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而最吸引我的问题是:认同的形成与时尚之间的相关性。既然这是一项哲学研究,我打算更多地致力于关注时尚的概念,时尚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时尚能够带来的主张,而不是实际的时尚设计。您可以认为,我的研究主题是对时尚的论述。  本书的各章内容彼此相对独立,可以自由阅读。它们涉及的话题很广,因为时尚与许多领域相关,比如服装、身体、消费、认同和艺术。尽管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时尚,我打算主要集中讨论服饰时尚。时尚不仅仅是服饰,它还可以被看作一种机制或者一种意识形态,自中世纪晚期以来,它作用于现代世界中几乎每一个可以想象得到的领域中。然而,这种机制在服饰领域的作用尤其明显,因而在后续篇幅中它将会成为讨论问题的主要舞台。  “时尚”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词。而且,是否能够将某种事物无可非议地称为“时尚的”,即时尚的充分必要条件存在与否也是极其可疑的。一般来说,可以将我们所理解的“时尚”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时尚就是服饰,另一类则认为时尚是一种总体性机制、逻辑或者意识形态作用于众多领域,而服饰领域只是其中之一。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最早给予时尚重要地位的哲学家之一,在他的人类学研究中,时尚占有重要地位。亚当·斯密认为,时尚最先并且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那些品位概念占据中心位置的领域。时尚尤其适用于服饰和家具,但同样也适用于音乐、诗歌和建筑。在亚当·斯密看来,时尚对于道德也有一定影响,尽管相对而言影响较小。  伊曼努埃尔·康德(Immanuel Kant)关于时尚的描述,则着眼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所有的时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生活之多变的方式。”然而在人类生活方式中发生的一些变迁几乎不能被称为“时尚”,对此想必康德也会认同。  浪漫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写到,人类生活仅有的“真正进步”只发生在道德领域里,而生活中的所有变迁都“无一例外是时尚,仅仅是变动,仅仅是无关紧要的改进”。哲学家、社会学家齐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在其著作《时尚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Fashion,1904)中,对时尚和服装作了区分,他将时尚视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作用于所有的社会场所,其中服装仅仅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西美尔认为,尽管服饰占据了时尚最中心的重要位置,但是像语言的使用、礼仪这类领域,也属于时尚范畴。与这一观点类似的还有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Gilles Lipovetsky),他写道:“时尚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形式,独立于任何一个特殊个体;它首先是一种社会机制,这种机制的特征是一个显然很短暂的时间跨度,以及多少有些随意的变迁,这种特征使得该社会机制能够影响相当广泛的集体生活领域。”

媒体关注与评论

  拉斯·史文德森关于无聊、时尚和恐惧的三本书立意入微,巧思新奇,它与此前我读过的以乳房、阴茎、眼泪乃至茅厕为主题的泛人文专著近似,都是在文化软肋人性褶皱处下刀,噗的一声让人进退失据。惶然错乱。  不过,拉斯·史文德森所站位置刚好就在乳房之类对面儿——就好像一座镶满碎花玻璃的教堂站在Shopping Mall对面儿,一座荒革没关的墓园站在富豪排行榜对面儿。  在烃斯·史文德森笔下,无聊逼近伟大,对尚血战无聊,而这一切,都来自我们与生俱来的恐惧——它是我们生命的默认后缀,也是我们赖以为生的欣悦之源。没有它,肘尚、无聊顿消,生命之宴也随之索然无味。  ——作家、语词收藏人  黄集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时尚的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写时尚的人有好几个,各有特色,不错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特别好看,内容很好。研究时装理论的人士可以看下,很有帮助。
  •   书挺好,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   这本书很不错,值得一看

    只是我发现网上付款提交订单的速度比货到付款的慢。
  •   适合闲暇时候看看
  •   开没看,老师推荐的
  •   还没来得及看 包装很好 收藏版的感觉
  •   有专业见地。还要仔细阅读,以后再评论
  •   说到时尚,总是会认为与娱乐挂钩了,所以认为的时尚总是会局限于穿着之类的,也是相当的“肤浅”。总是不能区分时尚与流行的概念,而此书中,作者的观念是时尚是过去式,而不是现代发生的或者是未来发生的,现代发生的是流行,未来发生的是不可预见性。而流行恰恰是时尚死亡的前奏,时尚是一种哲学。对于时尚的定义没有一种标准,可是当下的时尚是外界强加或者压迫性的被接受,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了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一些社会现象。。。
  •   这本小册子写的还是可以的。西方人写书都是这样的,从柏拉图到罗兰巴特再到本雅明,汲取梳理了一些。但是感觉力度还不够
  •   看着有点不太懂~~~~
  •   希望能够有收获,阅读中
  •   期待书的到来
  •   买书最不满意的一次
  •   和书无关,物流慢就算了,书到手的时候封面烂的像个二手的,看着这样的封面我都不想看书了,简直不能在无语,当当不是卖二手书的地方吧!
  •     作者开篇即说,时尚作为“肤浅”的代名词,极少有哲学家愿意为它浪费只言片语。我想除了它很“肤浅”之外,大概还因为时尚真正拥有影响力的时间并不太长,而这期间的大哲学家寥寥可数的缘故吧。不过,作者已经用了整本书的篇幅,至少为时尚去掉这“肤浅”二字了。
      
      过去的时尚是至上而下的,并非是每个人都享受得起,范围很有限。比如某有号召力的贵妇穿了一件新款式的衣服,于是其它贵妇们纷纷效仿做了相似的穿上,这就叫时尚。但是在大部分人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人们在意一件商品更多的还是其使用价值,衣服能保暖耐穿就行了,以至于像书中说的“下层社会的人所希望能继承的最贵重的东西,可能就是一件服装”了。而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机器的运用,衣服的大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容易,这时普通人才被真正被吸进时尚的领域。人们的生活改善得益于工业革命技术的变革,时尚也因之而有了发展扩大的可能。
      而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中,时尚早已尽席卷了整个地球。人们可以即时的观看地球另一面的时装发布会;美国歌手的英语可以响彻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和农村;苹果的新款手机可以在全球同步发售。没有人能够超然独立于时尚之外了,每个人都是时尚帝国的臣民。哪怕你反抗它,否定它,因为“否定一种标准并不比肯定一种标准更能使人成为独立的个体”。
      因为物质文明的日益发达,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有资格追逐时尚,也使时尚帝国的疆域越来越庞大。时尚不一定再由上流社会往下传递了,上流社会丧失了一部分话语权,他们不能再颐指气使地告诉人们这季度流行什么了,也会有大众不买账的时候。一些亚文化开始变得具有影响力,通过网络,草根也可以受到追捧。时尚的周期开始变得越来越快,,恰如康德所说:“所有的时尚,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生活之多变的方式。”只不过如今这生活变化的方式似乎太快了点。
      
      时尚虽然朝秦暮楚,但它所追崇的东西,大概都还是符合某一时刻人们的审美观念或者能满足人的情绪宣泄的。前面说上流社会丧失了一些话语权,也仅仅是一点而已,这个社会的阶级划分相比过去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然存在,划分的标准也不止一种。时尚之所以为时尚,是有其排他的独特性的。一种时尚的生命终点,也就是它流行最广的时候,而在此之前,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人早已经去追逐下一个新宠了。而这些走在时尚前沿的人,仍然会是“上流社会”的人们。
      人是会模仿的动物,社会不平等让人的欲望总是瞄准比自己社会层次更高的人。通过这些模仿来获得上层的认同,并且好像要和层次更低的人区分开来(用时尚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装B,呵呵)。而这股各个阶层皆有的向上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时尚上,因而关于欲望的产品通常都超越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流行时装肯定主要不是为了取暖,穿它的人看重的是其后的符号价值。
      “布尔迪厄指出,所有形式的资本都有可能通货膨胀。”享有某种时尚的人越多,占有这种时尚的独特价值就会下降。特别是服装行业,当各种高仿、A货充斥市场的时候,这个品牌和它的消费者都会强烈支持打击这些盗版的。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品牌推出新品的速度越来越快的一个原因,而时尚更新的速度恰恰是人们向上层看齐的欲望强度的体现。
      
      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风渐盛,如今的“时尚”是要有个性,要做真的我。然而这样的口号确实与时尚所矛盾的,比如一些品牌打着口号“不走寻常路”,但大家都去买这样的商品走的路也必然一样了。一些商品早已经超越了最初的使用价值,它试图在商品上附加越来越多的符号价值。顾客虽然不会被完全洗脑,但是“广告是有影响力的,要不然它就不会存在了”。广告总是描绘一些让人羡慕的美好场景,好像你用了它的产品就像广告主角一样漂亮了、有气质了、成功了,其实都是胡扯,顶多给你一些心理慰藉。追逐这些时尚符号的人,一直在不停的实现自我,一个他们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自我,因为时尚的脚步永不停止。
      时尚真的是蕴含着两个对立的因素。追逐时尚的人说,我很潮,必然是对更多不那么时尚的人说的,才会有如此的底气。他既是他所在时尚圈里的一员,又要有足够多的圈外人士供他排遣,这个人数比例很关键。人不能太少,要能够扛起这面旗帜,也不能太多,让他们对外还能表现得有自己的个性。时尚的人永远处在个人与顺从之间,太少的人能够视时尚如无物了,追之无谓,弃之无谓,因为这样的人会被唤作另类。
      然而,无论你在时尚之中偏向自我还是倾向顺从,时尚本身都已经毫不客气的改变了世界,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而所有的你我他都是这力量的源泉。
      
      书中引述康德的话:“成为一个处于时尚之中的傻瓜,总是要比成为一个处于时尚之外的傻瓜要强。”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再合适不过了,反正都是傻瓜,大家看着办吧。
  •     我感觉很糟但看起来很好。
      
      ——Bret Easton Ellis
      
      
      Depeche Mode乐队有这样一段歌词:
      
      事情必须要改变,
      我们必须为它们做安排,
      要不我们就必须让它们离开。
      我说的一切,
      就是一个游戏,
      不值得一再重玩。
      
      我们成为决定者。生活成为游戏,可以选择通关或者不,而一次就已足够。
      
      
      1. 个人主义在解放了我们的同时,也交给了我们一个任务——塑造并展现个性。
      
      由于个人主义的影响,一个人被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就是必须成为自己,实现自己独特的特性。现代人的角色不在于实现某种既定的品质,而在于通过创造自我来实现自我。
      个人主义的兴起意味着个体的文化解放,但也意味着个体为自己获得了新的责任,去成为他自己。一个人通过形成自我认同而判断出,什么对他有意义,什么却没有。但当大多数的新生事物对一个人来说都有意义时,他就很难从这些意义中归结出属于自己的认同。
      在集体性社会中,只要个体参与其中,他便就自动获得了认同。而在后现代社会中,认同基于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维持一种生活方式要比维持一种社会阶级成员的身份难,因为它要求持续的活跃性。
      当商品、知识与技术开始统治人类,人已经被他自己所创造的客体性精神呼来喝去,玩弄于鼓掌之间,个体“越来越由非人性的内容构成,并且这些非人性的内容试图取代真正的个人特点与性质”时,个体会试图强调自己是特别的,以保留这些最私人化的特点与性质,因此,展现个性也是符合我们内在的诉求的。
      于是,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我们被交予定义自己的义务,但后现代的多维空间最终成功地超出了人类个体定位自己的能力范围。
      
      
      2. 创新性和独特性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魔咒。
      
      
      “年轻”正逐渐地不再是一个专门描述某个特定年龄群体的词汇,而倾向于变成一种描绘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词汇。时尚产业的工作者亦将时尚上升到生活态度的层面,将哲学意义加之于它,于是事物有了符号的作用,有最新颖的符号的事物被称为时尚的。于是,美也不再是审美标准的中心地位,被追求新颖取而代之。
      时尚中有一个现代性的关键特征:对传统的摒弃。尼采强调时尚是现代的一个特征,它是从权威以及其他约束中得到解放的一个标志(换一套服装,便有新生之感)。
      西方思想的主旨是追求进步,陈旧意味着衰老,新颖意味着青春。在这里,时尚与恐怖主义相似,都以带来人脑海中持久的恐惧为己任。后者赖以为生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前者是对缺乏、被遗弃和不能被满足的恐惧。
      因此,反思性自我动员成为人们的精神惯习。如果一个人要追得上时代,就必须不断评估,到底在何种程度上,还要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或者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反思性自我”不可避免要在选择中持续寻找另外的可能性,并成为一种惯习。时代是一条鞭子,抽着人流往前行进,鼓励大多数人走它认同的大道,这条大道在现代社会中就是:永远年轻。
      
      
      3. 个人主义意识与消费社会的结合为时尚提供了息壤。
      
      
      永远不再无聊,这是消费者生活的准则。消费有两种目的:
      1. 希望体验舒适和愉悦。
      2. 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
      西方社会的发展至今也形成了两种背道而驰而又相辅相成的思想观念,一种是体现于文化和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另一种是追求进步和理性的现代资本主义。这两者在消费社会中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调和:
      1. 浪漫主义的消费者依赖新产品的不停流入来满足他的欲望。幻想中的产品与真实的物体之间、想象中的对象与真实的对象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一种“持续的欲求”,正是这种欲求推动了消费。
      2. 当消费者不停地购买新东西,资本主义便能继续运转。
      从前,消费很明确地隶属于道德标准。而现如今,我们已经脱离物质贫乏的时代,那些道德和社会标准的有效性如今再也达不到那种高度。因为如今一个人的生存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再是由生存需要所决定,而是根据‘文化性的最低生活水平’来决定。比如这种水平是:这个夏天,一个20-25岁生活在都市中的女孩必须有一条波西米亚风的长裙。
      市场文化是总体的、完全的,它养育了这些男人和女人。他们是自己所鄙视的系统的必需品。他们为市场提供能量和定义,受市场驱动,他们在世界市场中被交易。这就是他们存在的理由:为这个体系提供活力,让它永远运转下去。
      
      
      4. 消费社会中的时尚对我们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
      
      
      成为一个理性行为者,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着明确的意图,即要让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在行为结束之后仍然继续存在,而不是随着行为的完成而结束。而消费不鼓励理性行为,因为如果人们每件事都照理性的标准来做,那必定将遏制消费。并且人们也不愿意被理性所束缚,因为生活的精彩程度和多样性大多是由感性冲动而提供的。
      由此形成了消费者的本质:
      第一, 他哄骗自己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找到能够满足其欲望的东西,这种追求就会结束。
      第二,他已经意识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真正满足他的欲望,因此他就将这种追求本身作为他的主要兴趣。
      因此,时尚对我们造成了以下三种影响:
      1. 追求当下可以得到的满足的行为。“直到死亡将我们分离”已经变成了“直到厌倦将我们分离”。爱与友情变得越来越服从于消费的模式。
      2. 能够消费的选择太多,在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得到一样的代价是必定要失去另一样。既然丰富是最接近理想状态的,那么选择一条路就意味着贫瘠。因此,“永远也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反而成了一种慰藉,因为标准总是在变动,终点线永远也不会靠近,我们渴望通过消费达到的完美状态永远不能达成。
      3. 个性在被崇尚的同时被质疑。人始终被对贫乏、失败和孤独的恐惧困扰,认为一个人如果遵循自己直接的意愿和欲望,他就可能走错方向,从此之后无法走向完满的生活。
      
      
      5. 不能抗拒和永远不能达到的时尚。
      
      
      在古典时代,感官被认为是不可信的,而今,感官是获得认知和经验最可靠的方法,欲望是合理的,因此追随时尚成为人的本质需求之一。
      大规模生产允许人们组合出自己的风格,时尚更多的成为一种个性化选择。但占服装销售总额四分之三的主要服装连锁店,是从相同的时尚预言家那里购买建议并且更具其建议生产服装的。
      就像现代时尚的任务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是最大程度地从商品中寻找自我、接近自我,而不可能通过时尚去创造自我。
      抗拒时尚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用去抗拒时尚。因为被排除在这个游戏之外,并且意识到自己被排除,本身精神上就是在其领域之中。
      变化不再是罕见的,随机的,时代为了其自身的动机而随时孕育着变化。但有作者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了每一个有思考力的人类,这是永远不变的:
      1. 我该如何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2. 上帝赋予我一些的天资,是否我就有责任成为某一类人?什么样的生活能实现自己的天赋?
      3. 怎样抵抗热衷于琐事或是次要事物的瘾疾,形成丰富而又有意义的生活?
      
      也许,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们便能够暂时脱离时尚,喘一口气了。
      
  •     真实生活——到处充斥着模仿,
      真实生活——我和你说着密码,
      真实生活——真正的虚幻想象,
      真实生活——我躲在衣服后方。
      
      ——[Touch Me] Weeping Willows
      
      
      这本书其实是一种尝试,一种用理性解释感性的尝试。Stevenson引用了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的观点,将思考的自由留给了读者。
      
      
      1. 衣着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衣着影响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衣服的样式其实不是重要的选择,但却让我们觉得重要。
      人的一种自然倾向是:将自己的行为举止与某个更重要的人物作比较(孩子与大人相比较,较卑微的人与较高贵的人相比较),并且模仿他的行为方式。这种模仿是为了显得不比别人更卑微,进一步则还要取得别人的青睐,这种模仿的法则就叫时尚。这种动机没有内在的价值,同时它产生一种压力,迫使人们一味跟从社会上众多人向我们提供的样板的引导。
      如果要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购买以及购买什么,那么,对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人的爱心与关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我们在意的人,我们需要与他们创造共同语言。而普世的共同语言,在年轻人乃至所有现代人中,便是时尚。
      因此,衣着的社会意义是,创造认同的标准,并满足人们对获得认同的需求。
      
      
      2. 服装可以成为一种表达自己的语言吗?
      
      
      有人认为,服装是一个人的视觉词汇。因此一个衣服不多的人,只能通过衣服表达有限的信息。服装承担了语言的作用。它有宣称性,像群发短信一样将个人信息一步到位传递给周围的人;同时它也有暗号性,暗示自己有怎样的需求,有相同需求的人会读懂这样的暗号。而我们为何要传递信息?因为他人对我们是重要的,即使是路人。
      服装的语言可以通过材料和色彩表达,但这种表达比较宽泛。心理学的统计告诉我们,喜欢红色的人比较热情,喜欢粉色的人比较纯真;喜欢牛仔的人比较随意,喜欢丝绸的人比较温柔,等等。而在消费更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往往不再拘泥于这些表达的限制,会尝试更多的服装类型,因此,服装更多的不再是用来表达性格,而是表达心情等更转瞬即逝的信息。
      服装的语言更多的是通过符号化来传递的。时尚通过符号表现人的生活态度,试图赋予其哲学和精神意义,使哲学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融入到人的生活中。已经绝对个体化的、无法求助于任何集体性的人们会在触手可及的符号价值中去寻找认同,通过购买拥有符号价值。为了抵抗持久性的缺乏,我们不停地找寻新事物,拥有更多的符号,因此,追随时尚更多的是一种壮大词汇库的过程,而我们通过这种过程来实现和表达自我的多样性。
      
      
      3. 品味可靠吗?
      
      
      首先,品味是分等级的,因为品味要获得正当性,就要拒斥另一种品味。
      与每一个等级的社会位置相对应都有一种惯习(或者一种品味),它由社会性的条件作用所引发。社会制约性条件是“铭刻在身体内的”(比如购买力),而身体是价值的载体。
      因此,品味不完全是“内在的”东西,它很大程度上是被社会规训所培养出来的。社会结构决定人们的个体行动和偏好,但同时,这些个体本身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些结构的存在。我们所选择的,其实很可能是强加给我们的。
      人们的购买力大到已经能够逐渐消除等级了,但社会制约性条件仍存在,对品味的定夺移交到了拥有较松社会制约性的人群手中。一些品牌和式样可以传递给人们一些信息:穿这衣服的人有时尚意识,并有很多钱购置服装。这种表达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并不一定拥有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人对品味的取舍已经变得越来越个人化。
      
      
      4. 时尚与审美到底有何关联?
      
      
      首先讲本能的审美。
      美使人本能地感到快乐。这美可能是莫奈处理的光线,可能是波提切利笔下维纳斯的面容,我们说不出它们为什么美,这些美只是供人欣赏的。
      每一个现代人都有将自己变美的意识和义务,因为它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还是认同形成的关键。时尚工业让我们能从时装店购买现成的服装,商品将美分解成可购买的理性选择,只需具备一些元素就能使周围的人形成对我们审美的认同,便捷地解决了我们把自己变得更美的艰难任务。
      其次,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认同决定的。
      时尚是一种人类冲动的证据,这种冲动渴望让身体逼近那难以捉摸而短暂的理想,因此可以说,时尚是人渴望超越本质所赋予的东西去接近理想的一种病症。比如,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向我们不停地展示身体性自我(或生理性自我)的理想状态,使得节食、健身、慢跑成为一种自愿奴役的新形式。影响大多数人的规训力不再是那种在监狱高墙之后的强制力,而是人们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态度,以此接近社会所认同的审美。
      
      
      5. 是否可以说,我们想要赖时尚而得永葆青春?
      
      
      我认为是的。
      首先,时尚的新颖性给了我们慰藉。
      工业社会要求专业化,而专业化的背景下,人倾向于成为工具,而逐渐失去了人的特性——动物性(便是生命力)。我们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衰老,因为这个时代是永远处于更新的状态:在更新成为主体,经典不再被信任的时代里,衰老意味着被淘汰和被解除公民权利。
      同时,人在被社会——这个机器吸收的同时,本身的动物性从未被磨灭,他需要新鲜的供养以维持其清醒的生存。时尚便成为一部分人的鲜血,他赖此生存,希望向永生靠近。为何我在此将时尚比喻为鲜血,因为这些人的生存是依赖于外部的供给的,他通过消费实现预期的满足,以此为生。
      
  •     时尚很多,时尚的表达方式更多,历史上尝试诠释时尚的人更多。书的中文名称有些误导,万万不是要布道所谓“时尚”,而是去理解。对于文化研究者来说,时尚是不可回避的话题。通常解读的角度总是离不开权力,阶级以及民主。民主是个好东西,时尚可以是一种民主的形式。尽管时尚总被与消费主义挂钩,但是我还是无比热爱时尚。时尚能让我感觉到社会的跳跃着的脉搏。
  •   对时尚的理解有新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