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之境 人格魅力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中江 编  页数:390  字数:345000  

前言

张岱年先生是我们当代杰出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今天是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逝世五周年,我们大家聚在一起纪念这位哲学大师,是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除了领导和亲友外我们许多人都是张先生的学生,或者是张先生的学生的学生。学生对先生——他们的老师总是怀着一种亲切的感恩的感情,他的为人为学是我们学生辈的楷模。    张先生的学问广且深,我没有能力作深入地研究,但我听过张先生的课,看过他的著作,有一点心得体会。    我们大家都知道,张先生提倡哲学的“综合创新”。对哲学说,必须“创新”,但“创新”必是在前人的哲学理论上的“创新”。但中外古今哲学派别众多,很难把所有的哲学派别综合起来,所以“综合”就必有选择,特别应注意选择对我们国家民族最有影响,最能解决人类社会存在问题的哲学学说。我认为,张先生的哲学也许是和张申府先生一样,是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孔子的哲学思想和罗素的分析哲学三者综合在一起,创造新的中国哲学。我们能不能说,张先生所创造的新中国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作为理论基础,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民族精神的动力,罗素的分析哲学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这样构成了张岱年哲学,而贡献于现代中国哲学。    张先生1937年的《中国哲学大纲》的“自序”中说:“近年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颇盛。但以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的书,似乎还没有。”确实如此,此前所写的《中国哲学史》,如谢无量、胡适、冯友兰等的“哲学史”都是以历史的论述为主,而张先生是把“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分门别类,按照中国哲学自身的理论结构,构成一个整体的中国哲学体系。这样研究哲学的模式虽然在西方也有,但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模式无论如何是张先生首创的,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样式。    张先生特别关注“唯物论”的问题。通常对宋明哲学的研究大多注意程朱的“理学”和陆王的“心学”,然而张先生除关注“理学”和“心学”之外,特别关注“气学”。在《中国哲学大纲》的“本根论”中有两章是讲“气论”的。我有一个看法,不知道对不对。在西方哲学中的唯物论虽也有多种多样,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哲学如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都有重要的唯物论哲学家。但中国的“气论”却是和西方唯物论的一种不同的特殊的“唯物论”。在“中国哲学”中的“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生不息的有机体。因而,张先生指出张载的“气论”可以说是“唯气的根本论之大成者”,并对此作出了多方面的分析。就此,我想也许“中国哲学”不一定都要按照西方哲学模式来把中国哲学的不同派别都分“唯心论”或“唯物论”,而也可以考虑用“仁学”、“理学”、“心学”、“气学”等等来考察中国哲学派别分野。    张先生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可以说表现了一种为人师表的风范。我常常想到,张载《西铭》中的两段:一段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先生正是一位有着广阔“爱人”、“爱物”大胸怀的哲人。另一段是:“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人生在世必须尽伦尽职,也就是说对社会人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平静安宁地离开人世时,将是无愧于心的。张先生的一生虽历经不少苦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即古代的君子儒)的高尚人格。    我们纪念张先生就是要很好地学习、继承他为我们树立的做人做事的风范。    2009年5月25日

内容概要

  人文传统的演进通常是在承前中启后、在返本中开新,亦即所谓“薪火相传”。这部文集是以“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会议的论文为基础而编成的,内容主要由回忆张岱年先生生平事迹的随笔部分和学术论文两部分构成,它既反映了研究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和生平的新成果,也反映了中国哲学+些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号宇同,原籍河北献县,世界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先生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著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发微》、《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等,以及《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和《品德论》等“天人五论”。

书籍目录

代序
追忆张岱年先生
追求中国哲学的复兴
从师问学忆略
我的三个疑惑谁来解
哲坛泰斗,后学楷模
——缅怀张岱年先生
岱老与我的治儒学之路
致爱长存
张岱年先生的“为学之道
——“心知其意”和“虚心体会”
我所知道的张岱年先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追忆“‘德’‘哲’双馨”的
张岱年先生
直道而行
——追忆张岱年先生
张岱年的读书观
游武夷山,忆国学大师张岱年
张岱年与20世纪中国哲学
张岱年早期思想中的哲学、理想与解析
张岱年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及其启示
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
——自然、人和价值
“综三合一的新唯物论”
张岱年哲学体系的名称
解析的唯物论与逻辑的新理学
——兼论张、冯二先生之“气象
张岱年“新气学”思想述要
中国哲学之与“两个世界
——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
张岱年教授在中国实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
张岱年与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
中国哲学研究的四个范式
性两元一元与二性一性
——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性论的
分析说起
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
张岱年的王夫之哲学思想
研究述评
张岱年对中国哲学价值观的分析
张岱年人生价值论的重要特质
“兼和”论
——为纪念恩师张岱年诞辰
一百周年而作
学习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与品格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
张岱年先生“兼和”思想研究
——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文化哲学研究的伟大先驱者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从1978年6月起做张先生的学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一次全部写出来。所以张先生去世后,我写了《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其中回忆了我在念研究生和博士生期间跟张先生的个人交往,因为当学生的这一时期是我跟张先生往来最频繁的时期,也最值得回忆。1986年我出国访学,1988年返国,然后从北太平庄搬住城里,离学校渐行渐远;1989年小孩开始上学,每天早中晚都要接送小孩,所以我到学校的时间大大减少。又因为常常出国,所以到张先生家的次数,比起80年代当学生的时候,也明显少了。当然,这种减少也是正常的,因为随着我们自己由学生变成老师,随着学问的成长,学术上面的许多问题我们可以经过自己的研究来解决,不必像初学时碰到问题就问老师,或写了文章就请老师阅改。反而,我们自己要逐渐多花一些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阅改学生的文章。同时,由于科研和教学工作繁重,时间总是不够用。于是,除了在开会的场合跟张先生见面外,一年里头,去张先生家不过三两次。当然,张先生有事会给我写信。现就有关张先生和我的个人交往,再写一些回忆。 “戒穿凿,也要戒肤浅” 1979年夏“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课结束,大家交了作业后,张先生召集我们十个同学一起谈话。他对每个人的作业都作了简要的评点,其具体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上来先评李中华的作业,说“李中华同志很会写文章”。在这次谈话的前一堂课,张先生把我考研究生前寄给他的文章还给了我。1980年6月12日张先生就大家的论文选题召集大家谈过一次话,讲了做学问的一些方法。这次谈话我留有简要记录,记录了主要的意思,他说: 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此可谓好学也矣,这是子夏的话,顾炎武因有《日知录》,做学问也要这样。 作论文,对重要问题要有新见解,选择题目,要考虑客观需要、主观水平,再三考虑,做出选择。 作学术工作,应当学有中心,一专多能,荀子《解蔽》说“未有两而能精者也”。代表著作要细读,才能事半功倍。 也要注意学术界的争论问题,看看《哲学研究》、《历史研究》、各种学报。班固说“司马可谓勤矣”,勤还是重要的。要常写文章。 写论文要谨严,没有充分根据不下结论,结论不超过材料证明的限度。戒穿凿,也要戒肤浅。 关于修养问题,从前儒家讲修心养性,老子讲修道养寿,修即是改,养即是培新,提高精神境界还是重要的。陶渊明的诗“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望云惭高鸟,临水羡游鱼”,唐裴行俭“先器识后文艺”,这些古人的境界都很高。子张“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龚自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皆为稻粱谋”,这都要注意。以上是我的简单记录,这个记录我是在张先生去世后才发现。张先生这次谈话是讲写论文和做学问的方法,但其中还说:“新实在论说‘客体实在,共相也实在’。”为什么扯到新实在论,已经记不起了。张先生习惯说“谨严”,少说“严谨”,他曾经在课上对我们说,他自己治学的特点就是“比较谨严”。从张先生的这次谈话也可看出张先生主张的治学方法,这就是“好学”和“谨严”,也就是张先生常讲的,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后记

尽管在哲学越来越专门化的过程中,人们所从事的哲学领域同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信仰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这使我们很难想象,再会出现古希腊苏格拉底或东周时代孔子那样的把哲学同他们的生活和信仰统一起来的哲学家了。但即使是这样,在从事中国哲学或广义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种学术共同体中,人们仍然常常把“为学”和“为人”、“做学问”和“做人”两方面的一同升华作为心向往之的目标。同其他的话语一样,这句话同样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敢说,张岱年先生在为学和为人两方面都令人敬仰。作为张先生的弟子之一,我对先生的风范也略有感受。曾承蒙张先生之大公子张尊操先生和诸位师友的厚爱,在张先生的骨函安放天寿园的仪式上(2005年10月),我诵读了《祭岱年张先生文》,其中称颂先生云:    如先生之享九五之仁寿者,盖已稀矣。然吾辈仍嘘欷、嗟叹而情不自禁者,岂非痛失先生亲临祝贺盛会之机缘、而先生亦抱憾而别哉?国家多难,人生不济。先生时运多乖而终不可掩者,端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之浩气。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谓先生之写照。    穷则善其身,潜默而思大道;达则善天下,言传而著华章。先生困踬,厥有“大纲”;期于邦兴,乃有“六论”。晚岁争时光,笔耕尤为勤;陋室写新篇,综合而创新。    好学而深湛之思,先生治学之法门;儒雅而君子之风,先生为人之境界。先生之智,大智也;先生之仁,大仁也;先生之勇,大勇也。大智,故道通天地,学贯古今中西而不惑;大仁,故悲天悯人,厚德载物而不忧;大勇,故忍辱负重,寡怨从命,直行其道而不惧。呜呼,先生之逝也!    欲言而词穷,欲述而文拙。志道立言,驰播一纪之弘声,创哲学和文化之典式,垂恒久之盛业,可为先生颂矣;据德从善,操守百年之独行,树人格和精神之风范,建不朽之表仪,可为先生赞矣。    高山仰,景行行。弟子不敏,然心向往之。先生之愿,乃吾辈之愿;先生之念,乃吾辈之念。斯文薪传,前哲后哲一脉承;大德川流,希圣希贤代有人。      为纪念这位我们十分敬仰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泰斗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扩展对张先生哲学思想的研究,光大张先生的风范和精神,助推我国哲学和文化的新发展,2009年5月,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孑L子学会和张岱年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和机构共同主办,在北京达园宾馆隆重地召开了“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光临盛会的各位先生、同仁和同道在“张岱年先生与中国哲学”这一主题之下,就“张岱年先生的哲学和文化思想”、“张岱年先生的哲学研究”、“哲学家思想与生命”、“百年中国哲学研究的反思”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从各个方面回顾了张先生的治学和人格境界。这本纪念文集就是这次盛会所收论文的结集,内容包括回忆张岱年先生生平事迹的随笔部分和学术论文部分,既展现了研究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和学术的新成果,也展现了对中国哲学一些问题的新认识。题名为“学思之境,人格魅力”,旨在反映张先生在为学和为人两方面的大家风范。    由我来主编这本文集,我深感荣幸。对北大哲学系王博主任鼎力支持这部文集的出版,对张尊操夫妇对这部文集的关心,对北大哲学系李少华女士、博士后匡钊等的费心联络,对北京大学出版社田炜女士的辛苦编辑,我深致谢意!    王中江    2012年1月2日于北京集虚室

编辑推荐

  自强不息,厚德载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行有恒。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思之境 人格魅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是一本回忆张岱年先生的文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