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资料

出版时间:1998-9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程舜英  页数:450  

内容概要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资料》主要供师范院校教育学科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资料》是一本资料书,又是主要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扼要概述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发展史的读本。其体例特点是专题之下按编年系统地陈述;并尽量注意专题内容的概括性。作者的简单概括和说明是以所引用的资料为基础作出的。

作者简介

  程舜英,1920年生。1944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教育系,留校任教。1952年后长期任教北京师大教育系,执著于挖掘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宝藏,著有《两汉教育制度史资料》、《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资料》,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今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教育大辞典》等多种著作中被聘为中国教育史学主要撰稿人。晚年不顾老病腿残,孜孜写作,著述共约百余万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隋代的教育第一节 隋代学校的兴废一、文帝初年奖励学术、振兴学校二、文帝晚年废学三、炀帝恢复学校四、学校教育的内容第二节 科举制的创立与实施一、科举制的建立二、科举制的特点与实施第三节 私人教育一、私学的特点二、教学和学习方法三、妇女与家庭教育第二章 唐代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第一节 崇儒的文化政策一、尊孔二、提高儒生地位三、重儒学,皇帝亲临太学与博士讲儒经四、重视儒经的研究,颁《五经正义》于天下第二节 佛教、道教受到政府的尊崇一、关于佛教二、关于道教第三章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实施第一节 科举制兴盛的原因一、建国初急需大批干练官吏二、兴科举反映了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第二节 科举制的发展一、唐初确立了科举的系列制度二、高宗时进士科有所发展三、武则天时进士科定于一尊四、玄宗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备五、唐中后期科举制的概况第三节 科举制的实施一、考生来源及报考办法二、考试科目、内容与方法三、录取人数、及第后的礼仪和待遇四、科举的作用和流弊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第四章 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唐初学校之盛二、高宗以后学校开始衰落三、玄宗时期学校的整顿与复兴四、天宝末安史乱后学校日益衰败第二节 学校制度与实施一、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体制二、学制系统三、入学资格、学生与师资定额四、学科设置与修业年限五、假期、考试与束修礼六、教学与国学生活拾零七、郡县学校第五章 唐代的私人教育与家庭教育……第六章 唐代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第七章 佛教对教育和书院制度的影响第八章 五代十国的教育

章节摘录

  武宗的毁佛,不是偶然的。早在代宗大历之末,剑南东川观察使李叔明就曾上书指出,佛、道二教,无益于社会,应加淘汰。德宗即位以后,很以李叔明的建议为然,下到尚书讨论。都官员外郎彭偃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道教有名无实影响不大,僧尼秽杂影响大;每人生来都有应尽的天职,而僧道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五个劳动力不够一个僧侣衣食所需的费用,以此来计算,天下僧尼的耗费可知;要求僧道不满五十岁的,每年交绢四疋,尼及女道士每年二疋。经过讨论,大家都赞成他的意见,德宗也赞成。但大臣们由于佛、道二教已行之多年,不敢鲁莽行动,因此未能施行。其他人如裴伯言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从这里可以看出尽管佛教的意识形态对唐统治者起着支持的作用,但同时佛教的发展,在阶级关系中形成了僧侣大地主阶级,产生了世俗和僧侣大地主之间的矛盾。在唐代佛教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僧侣寺庙占有大量土地,引起世俗地主的不满;尤其重要的是佛教徒不耕而食,按武宗时天下僧尼二十六万计算,当时需要一百五十万户去供养他们,而天下户口只有八、九百万户,另外要五百万户去养兵,只余下一、二百万户供给国家其他一切开支。佛教发展的结果,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威胁着国家的财政,这样不但统治者不满,世俗地主不满,也影响着一般民众的生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资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