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凌  页数:250  

内容概要

  目前研究表明,企业中的大部分知识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而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价值最大同时价值流失最多的也是隐性知识。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将隐性知识最大程度地沉淀到企业内部,最终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益。鉴于企业隐性知识普遍存在的现状以及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张凌编著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丛书: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将认知地图作为一套体系化的工具与流程,引入大型国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帮助企业挖掘隐性知识来提供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并给出实际案例,具有可操作性,紧密结合现代企业的决策环境,提出企业直觉决策情境下的认知地图构建、合并与分析体系,帮助企业沉淀和共享隐性知识,并且做出管理决策。
  《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丛书: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可供信息管理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研究生和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张凌,1981年8月生。本科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数学系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英国拉夫堡大学信息与知识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信息经济。现任教于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之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认知地图相关概念及多维度解析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组织隐性知识
2.1.2 心智模型
2.1.3 认知映射
2.2 相关理论基础阐释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知识组织理论
2.2.3 直觉决策理论
2.3 认知地图的多维度解析
2.3.1 意义维度
2.3.2 途径维度
2.3.3 范畴维度
2.3.4 分析维度
3 隐性知识的泛化管理——基于认知地图的意义维度
3.1 广义认知地图的提出
3.1.1 广义认知地图的提出背景
3.1.2 广义认知地图的范畴
3.1.3 广义认知地图的统一方式
3.2 广义认知地图实例——解析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知识图谱
3.2.1 引文时序图(Historiograph)——揭示引文联系
3.2.2 寻径网络图谱(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 Map)——揭示趋势联系
3.2.3 多维尺度图谱(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ap)——揭示意义联系
3.3 意义维度下的认知地图的微观比较
3.3.1 比较节点的隐喻
3.3.2 比较连线的隐喻
3.3.3 使用情境评价与总结
3.4 认知地图的演进与发展
3.4.1 学科角度的演进与发展——从无形到有形
3.4.2 方法角度的演进与发展——从古典到模糊
3.4.3 狭义认知地图的特征解析
3.4.4 狭义认知地图的优越性及发展方向评述
4 隐性知识的表达——基于认知地图的途径维度
4.1 狭义认知地图的全面解析
4.1.1 狭义认知地图的结构解析
4.1.2 狭义认知地图的表达视角解析
4.2 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流程
4.2.1 确定节点的来源
4.2.2 分解节点成为概念
4.2.3 连接两个相关的概念
4.2.4 量化相关概念的关系
4.2.5 对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4.3 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挖掘与建构方法
4.3.1 交互性半结构化访谈——因果映射会议
4.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本编码方法
4.3.3 认知地图与其他方法之间的关系
4.3.4 综合方法的提出
5 隐性知识的共享——基于认知地图的范畴维度
5.1 认知地图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的理解
5.1.1 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的关系
5.1.2 个人与组织的概念限定——认知共同体的引入
5.1.3 个人心智模型与共享心智模型——共享机制的阐明
5.2 认知地图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
5.2.1 从单射到群射的转变
5.2.2 认知地图的合成与分解
5.3 认知地图对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意义
5.3.1 认知地图可以帮助构建组织记忆
5.3.2 认知地图可以导向问题的解决
5.3.3 认知地图可以促进群体知识创造
6 隐性知识的再表达与再共享——基于认知地图的分析维度
6.1 认知地图的分析方法归纳
6.1.1 已有的不同的认知模型和工具
6.1.2 已有的认知地图分析方法与指标
6.2 针对局部的逻辑性分析方法——概念网络分析
6.2.1 有凝聚力的子族群(cohesive subgroup)
6.2.2 自我网络(ego—networks)与限制力(constraint)
6.2.3 分级(ranking)
6.2.4 区块模型(block model)
6.3 针对整体的计算性分析方法——ANP法和仿真方法
6.3.1 ANP法
6.3.2 仿真方法
7 实证研究:企业直觉决策情境下的认知地图管理方案构建
7.1 引入研究对象
7.1.1 研究情境设定
7.1.2 研究对象说明
7.1.3 研究内容说明
7.2 基于认知地图的直觉决策案例构建与分析
7.2.1 基于认知地图的决策问题的定义与表征
7.2.2 基于认知地图的决策问题的分析
8 结束语
8.1 总结
8.2 应用建议及前景展望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3.4.3狭义认知地图的特征解析 3.4.3.1 管理模式的综合性 认知地图的构建符合了认知范式和行为范式。作为一种获取个体对某问题认知的图形表征的方法,在使用该方法时,通常先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得到被试关于某问题的认知情况,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与建构,形成认知地图。 依据Nonaka和Takeuchi的知识创新模型,可以对隐性知识采取以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针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编码化,再利用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二是针对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交流,拥有者直接与需求者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让隐性知识的拥有者相互学习,扩大组织内个人知识的影响。这分别对应着隐性知识管理的编码化(eodification)策略和个人化(personalization)策略。 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在日本公司,强调创造合适的气氛和条件,以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比如岗位轮换、师徒制、长期雇用等等。 中国的知识管理模式讲究采用平衡“编码化”(codification)及“个人化”(personalization)策略的中庸之道。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非常强调“实用”,希望短期就能看到具体收益,所以很多企业喜欢投资于建设知识管理IT系统。但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的历史及文化传统,中国人一般喜欢非正式和隐喻的交流形式,通过人际关系交流来传递知识,所以人们习惯在自己的小圈子内通过口头的方式来分享知识。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又称认知映射,cognitive mapping)作为一种综合了流程与技术的知识管理技术,在作cognitive map.pin9解时,它提供了对隐性知识的强化、显化、固化的流程化管理思路,强化和固化体现了人际化(personalization)策略,而显化则体现了编码化(codification)策略。所以说,认知地图的综合性模式切实符合了中国的知识管理现状。 3.4.3.2研究方法的双重性 定量研究的过程尤其是定量因果分析的过程,其实也是研究者对社会现实进行建构和简化的过程。故而,认知地图具有建构主义与实证主义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存的双重研究思路。 认知地图构建过程基于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因为认知地图通常产生于访谈,所以它们代表的是被访谈者的主观世界。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论假设:人类是主动地创造和构建他们的个人认知世界的,个体间通过相互作用对现实世界赋予了各种意义,人们的行为是建立在原因和结果的模型建构基础之上的。 但同时,在定量研究方面,认知地图是一种具有开发规范的形式化建模技术。认知地图特别是模糊认知地图(FCM)的显著特点就是系统之间具有简单的可加性,并能表示很难用树结构、Bayes网络及Markov等表示的具有反馈关系的动态因果系统。模糊认知地图可以执行认知模型并研究模型的动态行为。

编辑推荐

《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丛书: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可供信息管理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研究生和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