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麻宝斌  页数:290  字数:30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八章。第一章着重就我国社会双重转型的特点和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政治参与在社会转型时期具有双重效应,为了避免因参与膨胀而导致的负面效应,政治参与必须向制度化与组织化的方向发展。第二章主要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发展作简要的历史回顾。
第三章分析了政治参与活动中的主体——各种在社会转型时期逐渐分化而形成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第四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群体性政治参与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阐述了制度化政治参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和反制度化政治参与等三种群体性政治参与形式。第八章是结论性部分。

作者简介

麻宝斌,1973年生,吉林省敦化市人,政治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吉林省青联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和公共行政学。在《政治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主编、参编《公共行政学》、《西方政治思想史》等教材6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群体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以及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双重社会转型的特点
一 从计划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利益结构的分化
二 从人治到法治——政治理念的更新与治国方式的变革
三 从单一到多元——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文化传统的冲突
四 从身份到契约——个人地位的凸显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政治参与——基本内涵及一般理论
一 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
二 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因
三 政治参与的外在功能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一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
二 政治参与主体与组织化发展趋势
三 政治参与方式与制度化发展趋势
第二章 当代中国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群众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群体性政治参与发展的第一阶段
一 简要的历史回顾
二 概略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模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
二 政治参与模式的主要变化
三 社会转型:群体性政治参与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当前群体性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当前群体性政治参与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二 政治参与主体的状况制约着参与水平的提高
三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深度不够
四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渠道与技术短缺
五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程度有待提高
六 依然受到物质与信息上的制约
七 政治参与法律和制度保障的欠缺
八 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存在偏差
第三章 当代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利益主体分析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阶层结构及其特点
第二节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的分化与重组
一 社会利益分化的主要原因
二 社会利益分化的基本状况
三 社会利益分化引发的主要社会矛盾
第三节 社会利益分化与冲突在政治参与方面的反映
一 各社会利益群体政治参与的状况与特点
二 影响各社会群体政治参与的若干因素
三 社会利益冲突引发的公民政治参与
第四章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社会心理分析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变迁中的社会政治心理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
一 工人阶层的政治参与心理
二 农民阶层的政治参与心理
三 知识分子阶层的政治参与心理
四 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的政治参与心理
五 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心理
第三节 群体心态与群体性政治参与
一 群体心态的含义与特征
二 群体性政治参与中的群体心态
第五章 制度化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第一节 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一 社会协商对话的含义与特征
二 社会协商对话的发展与意义
三 社会协商对话的问题与对策
第二节 公民团体政治参与制度
一 公民团体与团体政治
二 政治团体的历史发展及功能演变
三 社团组织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与问题
四 进一步完善公民团体政治参与制度
第三节 公民来信来访制度
一 信访工作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 信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 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四节 基层议事制度
一 农村村民自治
二 城市社区自治
第六章 群体性事件——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形式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
一 群体性事件的几种基本类型
二 群体性事件的最新发展态势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分析
一 群体性事件的功能分析
二 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分析
三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分析
第三节 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分析
一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措施
二 应对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策略
第七章 反制度化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稳定与反制度化群体性政治参与
一 政治稳定是中国压倒一切的大局
二 维护政治稳定必须高度重视反制度化政治参与
第二节 反制度化群体性政治参与形式及基本状况
一 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暴乱
二 邪教组织活动
三 恐怖主义
四 民族分裂主义
第三节 危机防范与应对措施
一 宏观的危机防范战略
二 微观的危机管理战术
第八章 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发展与机制重构
第一节 政治参与和民主未来
——在国家与社会的两重视野中
一 民主的双重存在形态
二 中国民主政治的目标模式
三 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途径
第二节 完善社会调节机制
一 确立社会正义理念——达成民主社会之共识
二 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培育民主的生活方式
三 促进第三部门发展——增强社会自组织能力
第三节 重构政治参与机制
一 加强党的领导机制建设
二 加强政治参与渠道建设
三 加强法制保障机制建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我们之所以选择采用这样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阐释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政治参与状况。我们知道,政治参与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中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在同一政治共同体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政治参与也会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参与体现为一种相当复杂的政治现象。从参与主体方面来讲,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的冲击,不可避免地造成原有社会阶层的利益分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崛起,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会选择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对由于社会变革而受到深刻影响(或受损或受益)的那部分社会群体加以分析,是研究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参与问题的重点所在。在本书中,我们把政治参与主体界定为普通公民,既考虑到要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心态与政治参与行为,同时也要考虑到本书的研究主题——群体性政治参与——要求选用一个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从参与客体来看,我们采用了一个最为广泛的范畴,把参与主体试图加以影响和推动的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与行为都纳人研究范围,这样较有利于对各种不同意图和动机的政治参与行为的整体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状况。从参与途径来看,我们同样采用了一个较宽泛的界定方法,没有把非法政治参与形式和被动的政治参与形式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这是因为,在现实中,自动参与和动员参与、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和平参与和暴力参与的界限从来不会像在理论中那样容易分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同一次群体性政治参与事件中,往往包含了多种形式的政治参与,而不同政治参与形式之间的界限又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只有将多种形式的政治参与都纳入研究的范围,才能较为全面地揭示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参与的全貌。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帮同事买的,书本质量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