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语境下的传承与对话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古大勇  页数:4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10年10月长假刚过,我飞往福建泉州出席“光复初期台湾的社会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有一天空闲,我到泉州师范学院举行了一场关于文化问题的讲座。受该院人文学院院长黄科安教授委托,具体接待我的就是本书作者古大勇博士。他在陪同我游览老君岩的途中说,他有一本书近期将要出版,希望我能写一篇序言。我素来不愿意辜负年轻人的厚爱,又值游兴正浓之时,就漫应道:“可以。”我返回北京不久,这部厚重的书稿就寄到了我原来的单位。书名是长长的一串:《解构语境下的传承与对话: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文学和文化思潮》。写作的目的,是想回答在这个价值标准失范,人文精神面临巨大危机的时代,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鲁迅文化遗产的问题。这使我感到亲切,又感到恐惧。

作者简介

  古大勇,男。1973年生,汉族,安徽无为人,2002年6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泉州市优秀引进人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鲁迅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转载,担任一部高校教材副主编,主持一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和多项市厅级项目。参与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一 课题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二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三 1990年代后文化语境的“解构性”特征——兼及1989年后当代文学的转向第一章 1990年代后关于鲁迅的论争思潮第一节 传承、颠覆与对话——1990年代后关于鲁迅的论争思潮述评第二节 对抗?抑对话的可能?——鲁迅与世纪之交的“儒学复兴”浪潮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鲁迅与自由主义第四节 如何对待“被描写”?——鲁迅与后殖民主义第二章 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第一节 “微观政治”和“乡村权力”下的“国民性”图景——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国民性”主题的一个局部考察第二节 “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的阿Q文学后裔第三节 “除了鲁迅,我并不同中国大师对话”——鲁迅与残雪的“新实验文学”第四节 “吃人”命题的世纪苦旅——从鲁迅《狂人日记》到莫言《酒国》第三章 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第一节 “鲁迅风”杂文随笔与“后鲁迅风”杂文随笔第二节 “对于时弊的攻击”——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的“社会批评”主题第三节 “黑色染缸”的“中国”——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的“文明批评”主题第四节 “不悟自己为奴”——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的“知识分子批判”主题第五节 “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杂文随笔的创作特色第六节 “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张承志“后《心灵史》”阶段的鲁迅“参照”结语 无法“解构”的文化遗产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奴性文化与等级主义文化  在摩罗那里,有一个他经常提及的关键词:“耻辱”。他提出了“咀嚼耻辱”的思想文化命题,陆续发表了《耻辱是我们的精神资源》《耻辱与耻辱意识》《咀嚼耻辱》《奴隶的痛苦与耻辱》《描述耻辱》《鲁迅比我们多出什么》《知识分子的奴隶体验》《知识分子的覆没》《个性主义与人性尊严》等有关耻辱主题的文章。“耻辱是以尊严为坐标轴对生存状态的价值评价。”耻辱感的丧失是因为“尊严意识的丧失文化理想的丧失和自我要求的丧失”。耻辱是一种奴道主义,“中国文化中最致命的罪恶因素不是别的而是奴道主义,当西方畅行所谓神道主义时,他们的人性只是被神威所压,一旦解放出来即有光辉闪烁。而奴道主义则是一种内在的变质。人性的一切内容都已经彻底腐烂。奴隶精神成了灵魂中唯一的内容。即使外部压力消失,即使主子死去,奴道主义的阴魂不散。何况那奴隶主的空缺,即使可以递补。因为我们全民皆奴。广大的奴隶队伍乃是产生奴隶主的最好资源。”“耻辱”是摩罗生命体验中抹不去的印记与伤痕,同时也是中国人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解构语境下的传承与对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