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理论时代的来临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宋伟  页数:335  
Tag标签:无  

前言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曾被体验为一场危机。需要用新的观点和新的办法来解决那些已被人们认识到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就此而言。理论话语可以解读为对历史危机所作出的反应。对动荡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反应,以及对由先前稳定或熟悉的生活和思维模式的解体而引发的社会和知识骚乱的反应。新理论和新观念阐述了新的社会经验。因而,新兴话语的激增意味着社会和文化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  ——贝斯特、凯尔纳  它们既是理论又不是理论。是理论之不可能性的普遍理论。……无论什么东西都无法克服对理论的抵制,因为理论本身就是这种抵制。文学理论的目标愈高尚。方法愈完美,它就愈加变得不可能。

内容概要

  “后理论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理论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同时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这就要求理论自身不断地去追求变革与转型,以获得面对急剧变化时代的阐释能力与批判向度。  《后理论时代的来临: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批评理论重构》是作者关注后现代转向及其当代文化思想范式转换这一理论题域的阶段性成果汇集。

作者简介

  宋伟,笔名宋一苇,哲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著有《批判与解构:从马克思到后现代的思想谱系》、《审美视界》、《狂欢时节的张望》、《美学基本理论》、《摄影艺术教育》等学术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马克思美学原典的文本学解读;曾获吉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书籍目录

导言 后理论时代的批评理论如何可能第一章 现代性终结:从现代性危机到现代性批判一、现代性的多副面孔二、现代性谱系与历史时间三、哲学事件与事件哲学四、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阈中的当代美学第二章 后现代理论: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一、后现代范式与后形而上学思想二、工具理性神话与知性思维的消解三、形而上学谵妄与本体思维的解构第三章 启蒙的神话:从理性建构到理性崩溃一、理性的奠基二、理性的确立三、理性的吊诡四、理性的崩溃五、艺术化返魅第四章 主体性黄昏:从大写的人到生存的人一、当代哲学转向与主体性哲学终结二、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三、镜像自我与语言建构的主体四、生存困境与人的无限敞开性第五章 生存论美学: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一、存在的遗忘及其克服:进入诗意栖居的澄明之境二、人的异化及其克服:从劳动实践到审美实践第六章 实践存在论:从实践论美学到存在论美学一、苏联模式:彻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二、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三、后形而上学的境域融合: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第七章 语言学转向:从对象性到非对象性的诗性道说一、拒斥形而上学的语言学转向二、言说不可言说的诗性语言观第八章 文化工业:从文化生产到文化批判一、批判理论视阈中的大众文化研究二、文化生产与传媒文化政治三、资本逻辑、消费社会与艺术商品化第九章 视觉文化: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一、凝视帝国中的形而上学二、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三、机械复制时代的视觉文化四、绘画的本源性与艺术现象学第十章 景观社会:从乌托邦到异托邦一、都市景观的物化与异化二、都市景观的欲望化解码三、都市景观中的放浪美学四、娱乐狂欢与笑的文化精神第十一章 空间转向:从时间与存在到空间与存在一、空间转向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二、空间生产与空间表征三、空问转向与身体转向四、空间转向与文学理论范式的当代转换后记

章节摘录

  在此,我们主要从本体论理论层面人手,看一看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如何在形而上学的改写之中被本体论化、认识论化和实证论化,并尽可能地辨识其改写过程中所固持的形而上学真实面目。从本体论层面看,董学文对.“实践”进行了“实体本体论化”的理解和阐释,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改写为“物质本体论”的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董学文以“物质统一性”或“物质一元论”为本体论根据,在否定“实践本体论”进而否定“实践一存在论”的前提下,指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物质本体论”哲学。他说:“实践不能决定物质的客观存在,不能决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也不能涵纳人类的一切行为和世间的万物。因此,实践不能作为本体,也不具备本体的意义”;…实践一元论是‘实践本体论’的另一种说法。这种观点认为,世界和人类社会依据‘实践’而存在,‘实践’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这就取消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实践一元论’代替‘物质一元论’,不是走向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而是滑向了‘唯心主义的’实践”;“倘若把马克思的本体论说成是·实践存在论’,认为马克思的哲学终结了传统的物质本体论,建构的是一种新的本体论,那就和马克思本体论的原意不相符合了”。在此,董学文十分明确地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本体论的哲学,而且是“物质一元论”的物质本体论哲学。  虽然,关于本体论这一概念有各种各样的翻译及解释,但作为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第一哲学”,本体论奠定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形而上学根基。无论将其理解或翻译为,关于“在之所以为在”的学说(在论、有论、存在论),还是关于“是之所以为是”的学说(是论),就传统意义上来说,本体论都应该被理解为,是一种以追问世界终极存在为理论目的的知识形态,一种试图通过逻辑规定的“是”来探究终极实在的“在”的哲学思维方式,亦即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之最高逻辑抽象的演绎与“在”之终极超验实在的追问,构成延续两千年之久的“本体论诱惑”或“本体论承诺”的西方哲学传统。“是”与“在”的一体结构,使本体论哲学深陷于抽象与具体、超验与经验、逻辑与实在、本质与现象、终极与变动二元分裂的形而上学深渊之中。  本体世界、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分离,认为在现象世界、经验世界背后隐藏着支配决定万物的超验本体,超验本体是世界存在的本原、根据和基础,现象世界、经验世界不过是超验本体世界的变相和变体,确信通过逻辑概念能够揭橥经验现象背后的超验本体。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本体论既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它的最高目的和立论前提,又是它用以研究各种问题的理论原则和思维方式。当代哲学将其指认为“本质主义”、“基础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在场的形而上学”,均可以理解为,是从逻辑规定的“是”与终极实在的“在”这两个不同方面或层面,对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性质加以理解与定位的不同表述方式董学文将马克思哲学指认为以“物质统一性”或“物质一元论”为基本原则的“物质本体论”,不仅使马克思哲学倒退到近代形而上学的框架中,而且将其倒退到更为原始古老的形而上学传统之中。古希腊哲学家按照因果关系的思考模式追究世界的第一因,这种追本溯源的思考方式把某种终极物质、理念、上帝或心灵看做是全部现象的本体根据,并不同程度地设想终极本体的存在,由此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其实,无论是物质、理念、上帝或心灵都是哲学反思的最高抽象而形成的概念,这些概念在其合理性上只能作为理解和说明世界的逻辑根据,而不能作为事实上、实体上或本体上的根据。而形而上学哲学总是倾向于把这些本体概念看做是指称某种实在的本体,从而把概念实体化或实体概念化,这就是西方两千年实体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作为形而上学,它只能抽象地设想某种超验实体的存在,或超验的设想某种抽象实体的存在。显而易见,这种实体本体论只能抽象地设想“物质”、“精神”等概念实体或实体概念。因此,从实体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上看,无论是唯心主义的“精神”、“主体”,还是唯物主义的“物质”、“客体”,都不过是一种抽象地本体论设定。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唯物或唯心,而是这种本体论的抽象预设,即形而上学的抽象预设。从此意义上说,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以至于主张消灭或终结哲学,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抽象设定  相较而言,对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抽象设定,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直接将其称之为“概念哲学”、“抽象哲学”、“意识哲学”或“精神哲学”,而对于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抽象设定,则往往容易忽视或难以把握。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所创立的实践哲学,既批判唯心主义,又批判唯物主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后理论时代的来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