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雷声  页数:409  字数:530000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理论,它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带有任何的宗派性。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理论,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证明,是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也是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富强起来,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指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

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级经济学本科,1981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级经济学研究生,1987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第六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初会科学规划课题评审组(马克思主义)成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北京市经济学总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讲座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特出教授。普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教学名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人民大学“嘉诚奖教金”,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常务工作者”等。独著有:《美国经济》、《寻求独立、平等发展——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论》、《经济建设与全国小康》、《张雷声论文选》等,合著有:《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我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从马克思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主编有《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获吴玉章一等奖等。

书籍目录

上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基础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二、高度重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
三、坚持整体性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四、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统一
五、处理好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
一、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首要科学基础
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直接科学基础
三、研究已达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学科支撑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进程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演进的启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
中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构成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特点
三、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要求
 第七章 六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
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 、
五、“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
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一、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促进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一、科学界定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与时俱进地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民族性
四、海纳百川、勇于创新
 ……
下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不断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和发展,从对实践的探索中提升理论,丰富教学的内容;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进行教学,研究新教法,使教学走入深层次,而不是满足于对教材中现有知识的传授;就可以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把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带入理论研究,带进课堂教学,必将对大学生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首先体现在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协调统一的新价值观上。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价值观念往往是用社会价值排斥个人价值,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在这种价值观念下进行教学,必然是一种说教,必然忽视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只有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即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人的需要,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协调统一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确立起“两个主体”的教学观,即教育者是教学主体、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教学主体,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表现为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自己积极参与教学的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也就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的说教和硬性注入的现象,在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人的能力和个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必须体现在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上。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能否实行创造性教学至关重要。所谓创造性教学,应该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因为对教师来说,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是已知的,教师把已知的东西原原本本地讲出来,是无创造性可言的,只有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境界,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可见,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是创造性教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应该鼓励大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鼓励大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拓展大学生思维空间、实现认识的飞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应该帮助大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分析、解决问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并对大学生的质疑问难给予合理的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应该起着加强训练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导向作用。为此,建立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是必要的。这一教学体系涉及课程设置、学术活动、学习考核、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是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作者常识渊博,划时代巨著!
  •   作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结项成果,这部著作与预期确有一定差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