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

出版时间:1988-4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西德] 凯·赫尔曼,霍斯特·里克 整理  译者:戴明沛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在德国刚一出版就成为一本畅销书。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个个都争相传阅。
这本书本来可以不存在。因为起初只是两位记者——凯·赫尔曼和霍斯特·里克为了研究德国青年问题而打算广泛进行采访。一般地讲,这类采访往往是感人而有趣的。然而,当他们去采访克丽斯蒂娜的时候,谈话刚进行了几分钟,两位记者就被这位姑娘那流畅、生动的叙述所震惊了。他们当机立断,毅然放弃原先的计划,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专心致志倾听克丽斯蒂娜和她母亲,以及他们周围有关人的叙述。
这位年轻姑娘感人肺腑、坦诚细腻的诉说生动描述了她如何抽第一支“白面烟”开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开始在放学后被迫外出卖淫,以图赚钱支付她那每天所需的两针海洛因,这当中还穿插着姑娘妈妈悲痛的忏悔,从而使得本书成了一本独树一格的写实作品。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吸毒、绝望及至今天世界之腐败的活生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
正如霍斯特——埃贝哈德·里希特教授在他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令人肠断心碎的书为我们所描述的部分青年的不幸和苦恼,远远胜过几十篇由社会学家写出来的分析报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十三岁,妓女,吸毒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这是九十年代初看过的书了,当时还小,书橱里一直摆着这本书,爸妈却不让看,说会不学好。所以.............只能偷偷看,当时以为会看到什么不该看的,却意外发现没有什么色情、暴力描写,满满的是叛逆、伤寒、悔悟、麻木和悲哀..........这么多年过去,克里斯蒂娜应该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吧,我记的里面的医生对她妈妈说过,如果继续吸毒,她活不了多久。书中的最后,她去了汉堡,呆在叔叔婶婶家,还长胖了。她戒毒成功了么?她还在么?德国留学或工作的人,能给打听一下么?好想知道她的近况
  •     生命一开始就是脆弱的
      像没有灵魂一般飘荡在 需要继续存在着 没有什么理由
      青春本来就是应该放荡着 青春本来就是需要堕落和挥霍
      迷离和腐烂的奢华 高雅的坠落 看看王家卫的电影 那是一种忧郁
      我们都在寻找所谓的秩序 寻找高尚 寻找道德 寻找真理 我们越来越迷失 越来来越沉重 世界所谓的文化是那么地沉重 撕掉书本 把衣服都脱掉 一个人去荒芜的地方 把自己埋了起来
      生命生来就是有差距的 人类却希望人人平等 希望每个人要为所谓的国家秩序 所谓的道德体系 所谓的人格尊严 所谓的物质利益
      我们真正成了高级的动物 和普通动物的本质还是一样的 都是被圈养 被所谓的规则 所谓的欲望 所谓的制度 存在着 直到消亡 我们无法去脱离本体去思考 我们只有不去呼吸 不去吃饭 然而我们做不到
      我们没有觉醒的意识 觉醒是要脱离才有机会 没有脱离的机会 一旦脱离了 又没了思考的条件 只能去活着
      今天看到两只公狗和一只母狗在街上野合 它们甚至都没有思考的机会 它们就是动物规则下 本能被欲望驱使着 动物性地存在着 似乎也没神马意义 人类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上帝死了 上帝存在过吗 我们现在的人类 不是和那街上的狗差不多么 我们只是被更复杂的东西所驱使 这种东西就是所谓的人类学 我们存在的意义是我们自己告诉自己的 我们需要告诉自己 有这样的一个东西存在 其实格式塔在视觉上对我们的启示 远远不及它的心理方面带来的启示多 人类如果可以自省的话 那么人类首先肯定不存在了 是先有的蛋 还是先有的鸡 是人类的意识先灭亡 还是躯体 人类死后还会思考么
      小的时候 觉得玩具就是玩具 好人就是好人 英雄就是英雄 一定是好人长得英俊 坏人长得丑陋
      但玩具也能变成杀人犯 美国电影告诉我们的 英雄长得其实也很普通 现在的中国电视剧告诉我们的 好人也不一定是好人 坏人也不愿意当坏人 这是香港电影 无间道 告诉我的
      我们就是这样 一直在否定从前的意识形态 总会有新的出现 往前一看 才发现 所有的都是错的
      中国的民主进程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虽然我们的文明史有几千年 美国的民主进程却有好几百年 虽然美国人没有自己的历史
      我们不用去惊讶外国人吸毒有什么问题 我们要了解 自由很重要 生命多长 一定要把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的意识形态融进去 那么就错了 至少 你错了
  •     
      
      克里斯蒂娜的自述,闻不到堕落不堪的味道,但她确实堕落了。就算我一直在看一直在听,还是没有那种作为旁观者一眼望到头的清醒,和怒斥她赶紧停下来的冲动。为什么?也许是除过不是吸食大麻的吸毒者之外,何尝不是一个上了毒瘾,而且是被现实逐渐侵蚀的吸毒者。没有文艺作品里吸毒者堕落的那种残酷,暴力,虚妄那么夸张,其实上瘾的结局就是这么平淡的渐渐走来了……这一路,有人突然清醒了离开了一个群体,有人进来了,然后不能自拔或是根本不想自拔进入了一个群体。死亡,天真,迷惘,绝望,开心,爱,依旧在每天发生着。
      谁说过的一句话:“历经了许多,终于明白:其实,所有来自外界的说服,都不是真正有力量的。我们在等的,不过是一个有关“时间”的答案。一个到了“时间”尽头再无退路的出口。”
      ……
  •     “戴维·波维的演唱开始了。他的歌声和形态太棒了,几乎完全跟我想象中的一样。不过,当他刚唱起《已经太迟了》这首歌的头几句时,我就觉得难过极了,因为这首歌所描写的也正是我眼下的处境。
        音乐会结束的时候,弗朗克几乎没有力气站起来。我们遇见戴特莱夫的伙伴贝尔恩德。他说得想办法给弗朗克弄到一针海洛因。可我们身上的钱不够,于是,我搬出我那讨厌的绝招:“我没有钱买地铁车票,请大家帮帮忙吧!”来参加音乐会的人多数身上都带着不少钱,而且这时候刚刚散场,街上的妓女还来不及缠上他们。所以我刚开完口,一大批硬币就像雨点似的“叮铃当啷”落在我的塑料口袋里。”
      
       ——克里斯蒂娜自诉
      
      
      书里我看到这一段时,感触很大,真的是一个敏感而充满灵性的女孩。这是她第一次吸毒前做的,帮助别人筹钱,也正从此,她便踏上毒瘾之路。
      
      克里斯蒂娜超过年龄的智慧,美丽精灵的少女看透生活宁静下的荒诞,便纵身一跃,扑向毒品,不再起身...
      第一次尝试毒品时,那侥幸心理,就仿佛我们中的所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而依赖着电视,依赖着围脖,依赖着他人的意见,依赖着别人的赞赏,依赖着父母的恩赐。
      
      最后都上瘾至无药可救!
  •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
      是在90年代初,那時
      我還中學沒畢業
      那個夏天的下午
      我一個人
      在圖書館的藏書室裡
      很有耐心的瞎躥
      ------我偷偷溜進去的
      這本書,老實說
      僅僅是標題吸引了
      我正在成長的身體,以及思想
      但是
      它一點都沒有影響我的發育
      也沒有影響我的成長
      僅僅一本書而已
      僅此而已
      
  •     这是一本很早读过的书;
      那一年,十万人才闯海南!
      那一年,我在海口读到这本书!
      记忆深刻;今天,23年之后;怎的,又有人的页面里出现!
      勾起:回忆。。。。
  •     还没看这本书前,我先入为主了,把这本书想像的太好,也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没有原来作者的那种引人入胜.
      
      我是个典型的书迷
      因为内容并不是那么出众,导致我看这本书,花了两个下午才看完、
      
      
  •     能不能这么说。
      
      所谓失足少年,如果去探究背后的原因,经常会是家庭不和睦,或者在学校成绩不好,和朋友同学老师相处不好,总之就是一点点微小的事情得不到解决,或者放低要求说,得不到关注。
      
      也许人注定是群居动物,而青少年更难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特立独行,接受或者忍受自己与周围的不同,有多少人能有big bang里sheldon这样的魄力(而说到底sheldon是有家人和朋友爱他的)。他们不断讨好周围的世界来企求融入却不得。而越是得不到的,越倾向于去表现自己的不屑一顾。他们不屑父母老师的管教,不屑于与周围同学为伍,很大的可能性是他们没有得到认可,尝试了,失败了。无法讨爸妈的欢心,无法讨老师同学的欢心,于是去寻找其他的圈子,去接触完全不同的人,立新的目标和偶像,试图与新的圈子融为一体。
      
      书里的christina,先开始吸大麻,后来开始用海洛因,归根结底,原始目的是获得认同和关注。再后来,吸毒成瘾,不得不去拉客。
      
      有时候人们会对这个世界茫然无措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们需要爱和关怀来帮助我们不断看清自己,从而认识世界,所以人需要去建立和维系各种感情。那些走上吸毒的人很多都是不被包容和接纳的人,他们看不到其他出路,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走进了死胡同。
      
      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也许是不那么极端的事情。如果说灵长类动物基因里存在着对美好的追求,那么学习成绩不好就活该被人看不起么,先天不足的孩子就不配得到爱了么?说到男女之间,我可以理解人最初以及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对方的外貌所吸引,那长得不美的人,除非有办法去颠覆一个社会对美的定义,只能认命自己得到爱神青睐的几率小与貌美的同类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外貌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注定是不公平的?
      
      当然,得到别人的肯定的确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但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仅在于他人的意见时,那这个人的心理防线就很难经受任何冲击了。
      
      我们该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解呢?只有获得不依靠周围人的认同独立建立自信心和生活的勇气的能力,才能解放自己。
      
      而谁能说成年人又一定比孩子less messed up呢?
  •     从母亲、牧师、当事人、戒毒所的心理分析、法院判决等各个角度,客观的叙述了一个十三岁问题少女的两年吸毒经历。
      这这些角度不同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家庭的力量十分脆弱。当孩子逐步走向成人的时候,她面临着从一个自在的儿童时代走入复杂的成人时代。而家庭不能帮助孩子解决由这个过渡阶段所引起的心理冲突:孩子无法和忙碌的母亲交流,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不知道未来在何方。孩子需要一种力量来帮助她成长。这种力量不能够从母亲(家庭)那里得来,她就试图从学校中得来。然而她成绩不好,又是乡下人,要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总是困难重重。于是她就选择和学校的非主流呆在一起,试图用这种方法引起人们的注意,找到力量。在这个寻找力量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药物,药物带给她虚幻的世界,服用过药物以后她充满了勇气。因为这种获得力量的方法实在容易,这使得她放弃了其它方法——用良好的成绩获得尊敬,与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帮助等等。而她越不对现实作出努力,她对于药物的依赖就越严重。到最后,她主动接触了海洛因。
      这个孩子一开始就知道接触海洛因的下场。她甚至早已见过很多被套牢的、快死的以及死掉的人。然而她仍然要接触它。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已经完全丧失了对这个社会的兴趣。她将自己的人生全部寄托在虚幻的毒品中,以求自欺。当一个人对于现实失去兴趣的时候,对于疾病、死亡也就无所谓了。她对海洛因上瘾,是从心理依赖开始的。
      当她戒毒后,她无法重新融入这个社会。她首先渴望的是获得来自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必须强大到与毒品抗衡。然而歧视处处存在,她自己也没有生存技能——她无法被社会接受。于是,最快的获得力量的方法,就是重新吸毒。于是尽管戒毒的过程十分艰辛,她仍然毫不费力的摧毁它。反反复复。
      
      吸毒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它是一种社会问题。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往往使得人有强烈的不安。如果这种不安很难通过现实的方法、按照社会的规则去解决,那么人们就会寻找其他的方法。压力越大,问题越明显。
      所以,在当时的西德,那群吸毒的青年大多是学徒工,或者被隔离的成绩很差的学生。因为他们地位卑微,上升的空间有限,生活没有希望。
      
      联想到一些明星,他们其实也是一样。
  •     今晚才读完。很快联想到电影[浪潮]。同样是德国人的自省。浪潮的原形发生在美国(真发生在德国不知道又会被说成什么样子),对老去的原形主人公采访的大意似乎是就算现在也仍然会发生已经发生过的惨剧,因为对社会不满和失望的青年仍然不在少数。书里的病态老头亨利,克里斯汀娜对他的描述有一句我认为相当精准:他也上了瘾,只不过是对年轻姑娘;他应该也去戒毒所,只不过是去精神病院。那么年轻的孩子,看事情却比成年人透彻不知道多少。这个社会远没有达到我们憧憬的大同,仍有许多肮脏和压力。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病态的瘾:对吃上瘾,对网络上瘾,对说教上瘾,对权力金钱上瘾。于是强迫自己去做些自己都厌恶想吐的事情。现在有很多暴饮暴食的报道,其中一个纪录片讲一个很漂亮的17岁女孩,会买两大袋子甜食和垃圾食品,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吃,最后强迫自己全部吃完,然后抠着喉管再全部吐出来。去指责他们,骂他们变态堕落腐败社会的人,是不是该扪心自问,自己真的毫无瑕疵么?当面对茫茫未来的时候,我总是害怕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淹没,永无出头日。难道所有人都强大到可以自如的应付这些黑暗时刻了?
      
      “憎恨城市。”是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是一脸的贪婪。每个人都为了物质在奋斗,却没有通道排泄奋斗产生的压力。一种瘾理所当然的成为避难所。我那快要考试的同学总会抱怨,自己肯定是通不过考试了,虽然脑子里的弦快要绷断了,却宁愿看美剧来逃避。虽然其实已经头脑昏沉根本不想再看。
      
      中国似乎要好一点。因为中国式的家庭毕竟还是温柔而美好的。请,请再好一点。请再让我有信心面对时时来袭的低落情绪和对未来的失望。
  •     封面的克里斯蒂娜,戴特莱夫,巴浦西,还有陆续出现在插图的几个西德青年,都很漂亮呀,是不是太年轻,太漂亮,生活又太富裕,才会这样糟践自己
  •     人的代名词就是自私,在这个混乱而黑暗的世界。
      
      撇开时间背景,这种现象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重复上演。而文章提到如果把孩子们走上脱离社会的道路看成是他们产生那种无可救药的孤独感的起点,那将是大错特错,因为这种孤独感早已存在。因为这种孤独感的产生正是由于他们同那些负有给他们带来关心和支持使命的人缺乏可靠而牢固的联系。
      
      除了父母,没有人对一个人的成长负有必须承担的责任。这么说来,有点害怕要生一个baby了,因为自己对自己都负不了责任。自私是每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克里斯提娜的母亲因为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作为放任克里斯提娜的理由。每个人的目光都只局限在自己的经历里,大家都是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改变周围的人、事和物……而什么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都是为了给人自私的行为找一个看起来合理的借口和所谓的秩序。
      
      在公司里,老总说“不要抱怨,如果抱怨,请提出解决方案”。我要抱怨,但是我也提不出解决方案,如果说非要有解决方案的话,我惟一能提出的就是“自私吧,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别想太多了,以后的事让后人去折腾吧!”
  •     克里斯蒂娜的自述容易让人沉浸在那些字当中。
      我用了几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这本书,每一次看过之后心情都会受到影响抑郁一阵子。
      她的人生从第一次接触大麻开始就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悲剧色彩。
      一个13岁的女孩与吸毒者联系起来无疑是令人震惊的,文字中的老成和历练更是让人格外替她难过。
      吸毒者没有朋友,连爱情也是难逃一针海洛因的诱惑。
      出卖,堕落到最终的自我毁灭,每一步都像是烙铁在吸毒者身上烙下的悲惨印记一样,一生都将无法磨灭。
      特定时代的特定童年造就了1975年的柏林,克里斯蒂娜没有能逃脱。
      看着伙伴们一个个死于毒品,她醒悟过却仍然难以摆脱心瘾地追击。
      
      封面的克里斯蒂娜确实是个美丽的姑娘。
      她13岁开始的毒品生涯却让她的内心的伤痕再也难以平复。
      
      希望13岁的人都看这本书,我们再也不要觉得毒品离我们是如此遥远。
      
      
  •     本来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生活,可是结果呢?一步步走入罪恶的深渊,这不单纯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的缘故,更是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这个社会带给了他们什么呢?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反省......
  •     我是下载的电子版,一口气读完的书。
      
      我感觉克里斯提那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漂亮、敏感有灵性的女孩子。
      
      刚才看到封面上那个女孩子的面容,我的心都要碎了。
      
      果然是一个聪明、漂亮、敏感又坚强的女孩。
      
      她对细节的记忆和阐述,对事物独到的感觉,对爱情的坚持。
      还有自述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感觉。
      
      从抽大麻、使用迷幻剂到使用海洛因,到毒瘾发作……
      非常细腻的感觉,逼真生动的心理活动。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有和她合二为一的感觉。
      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厌恶感、对男孩子力量的羡慕、想要努力加入一个团队的渴望、面对类似自己的女孩子的喜爱和故作孤高……
      
      她太聪明了,在实习护士给她做静脉注射时她会告诉它“这根血管已经硬化了,你应该打更下面那根”。
      
      她观察自己,分析自己,她要弄懂自己。
      她很有毅力,好强。
      
      我猜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她才有可能肉体成功脱瘾那么多次呢。
      
      如果她惹上的不是海洛因这么强大的对手,
      她可能只是按照一个小太妹的方式成长。
      心中向往着爱、光明和健康。
      只要多给她一点点爱和关心,
      她就能回到“正常的”世界中来。
      
      
  •   说的很好
     
      我们该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解呢?只有获得不依靠周围人的认同独立建立自信心和生活的勇气的能力,才能解放自己。
  •   看了题目就下一跳!!!什么13岁
  •   呵呵,题目写的倒也是事实,就是不太讨人喜欢。。。
  •   在我没有十三岁的时候,看了这本书。
    觉得特黑暗,很不可思议。
  •   那你现在到十三了没。。。
    我都小三十了我看了也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没活在一个地球上的感觉
  •   哈,那是快10年前的事了
    当时看的感觉就是完全把我从我在的世界中抽离出去了
  •   好事好事,我们的心脏就需要这种锻炼。。。
  •   题目也太刺眼了……
    文章内容太写实
    哎,我也不想长大
    但不得以的早过了13岁这个年纪
    记得10岁的时候觉得姐姐13岁了,好大
    可现在……
    好多事情都回不去了
    自己也变了许多,并且仍将改变
    烦恼……如果我也像主人公那样
    固执的以那么单纯又叛逆的想法来生活
    生活是否会因此而被颠覆
    看来,我还是适合小心翼翼的长大成人
    可这
    实在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   是咧。。可再小心翼翼
    成长也好像总是没法顺利
    说到底,保有孩子心灵和感觉,终归是件危险的事-_-
    可是好不想放弃啊
    这才是最大的无奈
  •   26的时候看一个13岁的孩子的陈述,发生在30年前……
    惊悚啊~说不出的被吸引着往下坠落的感觉……
    攀爬是多么艰难而又痛苦的事情
    坠落好像轻松得多,之需要闭上眼睛,塞上耳朵,放松四肢……
  •   huhu,改天我也看看吧,不过很不适应这种看了难受的书呢
  •   你终于找到这篇了。。。
    不是很难看下去的,有很多人的生活和我们的翻天覆地的不同
    有各种各样别样的欢乐和痛苦,呵呵
  •   就是容易看得自己很难受,好几天缓不过来
  •   书没读过,但你的这篇东西写得真好。
  •   十年前如果能看到这一本书 那现在的我又是怎么样的呢
  •   精神跟物质不成正比的
    克里斯蒂娜似乎谈到过他们为何是这个样子
  •   如果这样说,真的是不理解他们。其实只要家庭温暖,很少会有这么小年纪的孩子会愿意出去鬼混。况且克里斯汀娜家并不富裕。她对于她父母的描述就能完全体现为什么她会变成那个田地。
  •   我在德国住了半年多.发现德国人确实很多都蛮漂亮的
  •   富裕?看书了没?
  •   我不是这个意思,你知道,富裕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
  •   其实 事实真是如此
    能力挽狂澜 改变世界的人 基本为0
  •   有句话很冷,但是很真实,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不要寻找多少其他理由,比如说父母怎么不爱你、不关心你,或者整个社会怎么怎么的。但是,吸毒了死亡了是你自己,谁也没办法。的确,假若是我身处堕落的处境,确实也希望整个社会、家庭关爱和安危的。但是,自作孽真的就很难活。 看这本书,我也和你一眼很压抑。尤其是看到那种她朋友死亡报道,她却仍然被毒品给束缚不能自拔,令人很压抑也很困顿感。想想,我们未来也为人父母呀,这是我们应该注重的教训和警示。
  •   er,可以提供电子版的下载地址吗?
  •   我比你好过拉
  •   求电子版地址~
  •    http://www.tianyabook.com/renwu2005/js/h/heerman/wsjn/index.html
      
      以上目录地址
  •   谢楼主
  •   非常好的书评!!!
  •   完美的 一口气读完
  •   看看 谢谢楼主啊
  •   找不到电子版的,在学校只能用手机下,谁有链接
  •   求电子版,KINDLE看的
  •   你们可以这么在www.bing.com上搜索嘛 ,词条是:我是妓女吸毒者:txt 这是一种专业搜索方式 应该在新浪的共享里边有的 能够搜索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