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冯骥才  页数:145  
Tag标签:无  

前言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年来,举凡中化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若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内容概要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书籍目录

序 第壹页苏七块 第叁页刷子李 第玖页酒婆 第拾柒页死鸟 第贰拾叁一页张大力 第叁一拾叁一页冯五爷 第叁拾玖页蓝眼 第肆拾柒页好嘴杨巴 第伍拾柒页蔡二少爷 第陆拾伍页背头杨 第柒拾叁一页认牙 第柒拾玖页青云楼主 第捌拾伍页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第玖拾壹页泥人张 第壹佰零壹页绝盗 第壹佰零柒页小达子 第壹佰壹拾畚一页大回 第壹佰壹拾玖页刘道元活出殡 第壹佰贰拾柒页题外话 第壹佰畚一拾捌页醒俗画报(插图解释) 第壹佰肆拾页

章节摘录

死鸟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有人的外号当面叫,有人的外号只能背后说,这要看外号是怎么来的。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但故事和故事不同,有的故事可以随便当笑话说,有的故事人却不能乱讲;比方贺道台这个各色的雅号——死鸟。贺道台相貌普通,赛个猪崽。但真人不露相,能耐暗中藏。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跟得太慢,遇事上不去,叫上司着急;跟得太紧,弄不好一脚踩在上司的后脚跟上,反而惹恼了上司。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上司骂人,不准是你的不是,有时不过是上司发发威和舒舒气罢了。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叫上司记住了。从此,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说完他伺候头儿,再说他伺候鸟儿。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小胖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打江苏常州老家歇假回来,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 “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林先生笑道: “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它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教,保准有出息。”贺道台也笑了,说道: “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一时极难驯服。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 “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午觉也没法儿睡。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环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 “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咯咯笑了半天。

编辑推荐

《俗世奇人(修订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俗世奇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冯先生在后记题外话里说:有个日本人问他为什么书写得跟冯梦龙差不多?他和冯梦龙有什么关系?冯先生非常幽默的回答:因为他和冯梦龙都姓冯,本来就是一家子嘛,书写得像也就不奇怪了! 老实说,冯梦龙开白话文小说先河的《三言二拍》我没看过,但他的大名却是如雷贯耳,两个《拍案惊奇》想听赛(似乎的意思)未听是很难的。由此观之,“冯氏一家人”写的《俗世奇人》也不会差到哪里。 冯先生的确没说大话,这本书甫一翻开,那天津卫浓浓的市井味儿、人情世故味儿扑面而来,各色人等在冯先生笔下活灵活现。忽然发现此书要用天津话读出来那才更绝!(可惜小子不会,勉强用京片儿读之也能得其几分神韵!)已仿似穿越回那时、那地、那人、那景,以旁观者的视角体味书中各色人等的尴尬、情义、狡黠、智慧、感慨、那纷繁的人间百态……每一个小故事读完,长舒一口气后才发现自己又穿越回来了,仍是身处现世,这种让读者在彼时与现世间乐此不疲的时空轮回不停穿越的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而每个小故事总能让人静静回味、发人深省、掩卷长叹(也可能是拍案惊奇)。 在我看来,这真的是一本要读出来才有“味儿”的书。 奇哉,壮哉,斯书,斯人。
  •   觉得和看"西游记"感觉一样的——都不会觉得故事腻、旧。初次看到也是在语文书上的。诶呀!看了就迷上了,真是非常喜欢呵。
  •   书脊被压弯了。书比较薄,也没有几篇文章,一会儿就看完了。
  •   读起来一股浓浓的天津味道,那个年代的众生百相鲜活起来。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奇人,他们被世俗谈论,却没有被还原成最本真的自己。很精简的文字,叫人特别喜欢!大师对文字永远那么认真,别有风味,文字也能这样写,真真是潇洒!
  •   内容不错,可以了解下民国时的市井百态。但感觉有点做,一看就有文人学痞的感觉,还贫过了头,反而感觉不到文人应有的那份深邃的关怀,算不上一流的作品。还有就是故事就那么几个,作为一本书来出版的话太少了点,有兴趣的网上看看就得了,没有必要买书。
  •   我很喜欢这本书,在语文课本上看到过其中几篇文章,便深深的被它吸引了。同时也就更多关注到了作者,对于冯老师最近在全国各地奔波,为了保护民族文化,很是感动。也对他所说的“承担文化”颇有感触
  •   很满意。送达速度快。购买过的书字大易看,质量很好。
  •   就这几个小故事。。。。。。感觉出版社定价高了。。。
  •   本书趣味性较强,可以闲时翻阅!
  •   透过作者老辣的文字,让人感受到旧时天津卫的藏龙卧虎,人才辈出。
  •   当时看介绍发现都是给小孩子买去看的,不过还是奔着书名买了。内容不长,翻着翻着就看完了,无事消遣看看感觉不错。
  •   简直就是经界但内容偏少不解馋
  •   正版,不错,配图很好。
  •   好书,冯骥才作品里很别致的一本,喜欢,喜欢,喜欢冯骥才
  •   有上学时候课本里讲的故事。里面的画挺有趣的。
  •   这本书实在是很有趣。自己很喜欢。推荐一下。书的质量也还可以。
  •   不错给孩子买的我也看了挺好
  •   经典名作,再次重温。
  •   书不错,卖家多
  •   没看 孩子买的
  •     现在太多大人物,大事件的书了。相反绝大多数主角的普通人却无法成为主角。很感谢作者的书。身边的人和事,恐怕对很多作者来说是不值得下功夫的吧。毕竟没有大名号大事件怎么好卖出价呢。但反观,历史中真正被人记住的正是这种简单真实的事吧。
  •     读之前看着故事短小才看的,没想到读起来如此有趣,体验到一种少有的快乐。
      毎篇故事看似简单却并不平淡,从中还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道理。看后不尽大笑的"死鸟",被人算计的蓝眼,还有泥人张出神入化的手艺。
      看完这部短篇,还想再读冯骥才的其他作品!
  •      冯骥才笔触有古文人风范,带有浓厚的天津本土特色,小故事尽是些能人风范,不以三六九等分之,不论你所能何事,刷墙的、捏泥人的,即便是有能的小偷也被记叙在列,可谓是唯能是用。在文中当官的有钱的似乎都奈何不了能人,唯当技不如人时,方觉低人一等。能人即是在某方面有转能的人,而从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先人们崇尚能力,做事专注。
       观现今之人,似乎哪哪都行,深究之,倒又像是哪样都不行。
       大凡想有大成者,还需得专心致志、一心为之。
  •     
       这篇文章跟《俗世奇人》没多大关系,只是回忆回忆老辰光。
      
       我家乡是个文化相对贫瘠的小城市,屈指可数几家书店,卖的主要是教辅。少量杂七杂八的书掺杂在铺天盖地的教辅里。
      
       教辅做来做去做不完。别的书,借来看,租来看,省晚饭钱买来看,略比手抄强点。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漫画《美少女战士》和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是不一样的。家长和老师以为都是闲书,不该看;我们也以为都是闲书,都想看。
      
       初中的隔壁就是一家新华书店。每天下午下课后晚自习前,我总到新华书店里站半小时,一本接一本,不花钱地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就是这么站着看完的。
      
       天天去,守店的阿姨脸色就不好看了。一开始是趁着你入迷的时候过来掸灰扫地让人看不安生。然后是你离开的时候非要摸摸肚皮怕你偷书夹带在衣服里。最后直接轰人。到这地步,也只好勉为其难掏腰包买上一本意思意思。记得买了《红楼梦》,北京燕山出版社的,上下册,带脂评。
      
       别的就没有什么了。
  •     书拿到手,在家里端端正正的看,读得几篇,却总觉索然无味,少了几分颜色。
      
      今天和家人去外地,卷着这本书路上看,奇了怪了,这一路上下来,无论是车里,饭馆,马路边,都读得入了味儿,放不下了。
      
      忽然琢磨出味儿,这市井里来的书,就该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市井闹市里读才有趣。
      
      喧闹的环境一星半点的都没影响到我读这书的感觉,这还是之前从没有过的。
      
      所以,老老实实的一个人我在家里安安静静的读,就没了书里的那股子热闹金劲儿,也读不出面红耳赤热血翻涌的劲头。
      
      市井里来的东西,就该到市井里去瞅瞅。
      
      就是这你我都看不透说不清的俗世,再养得了这千千万万的奇人异事。
      
      忽然想起冯骥才在书里配得插图,按他的话说,和文章没什么关系。就是让读得人明白那个时候的模样,知道了,才能读懂了。这倒是与今天我读书的境况不谋而合了。
      
      所以说,老话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听得俗的紧,也越嚼越觉得有道理。
      
      多说一句,冯骥才也是有趣的很,后记里那句,倘若再写,算我无能。说不尽津门的爽利。
  •     医生苏七块,看病先放下7块银元,规矩不能动。
      
      刷子李,黑衣服上没有一点白
      
      酒婆,掌柜的酒里兑水酒婆没事儿,掌柜的良心发现不兑水了,酒婆交通事故了。
      
      张大力,石锁
      
      冯五爷,偷吃偷拿的厨子
      
      茶汤杨会说话,李鸿章
      
      牙医认牙不认人
      
      津门泼皮讲义气,经手义气不经手钱,和杨月楼的交往
      
      盗贼冒充人家爹,去砸抢。
      
      活出殡,看看生前的朋友仇人如何表现。
      
      道台养八哥,骂荣禄这个王八蛋。
      
      
  •     看完《民间灵气》,想起冯骥才的《神鞭》之类,竟然却已经很难买到。
      于是买了这本《俗世奇人》。
      在这本书中,冯骥才以乡土的笔墨,朴实的写法,记录下苏七块、刷子李、张大力、好嘴杨巴、李金鏊、泥人张、刘道元等奇人奇事,展示出津门昔日年代的民间精神。
      在这本书中,生动的民间语言熠熠生辉。没有拗口、费解的长句,但简练的故事、活泼泼的人物让人手不释卷。
      至少,我以为这本书讲故事的技巧是后无来者的
      
      这一版中,配以《醒俗画报》(后名《醒华画报)图片做插图,看起来很古朴,漂亮的书腰至今没舍得扔
  •      《俗世奇人》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市井人物,书中描述的人物确实是奇人,不是身怀绝技就是聪明绝顶,一方面生动的描写出了人物的奇,另一方面也暴露当时人们生活的俗时代。
       印象极深的是“好嘴杨巴”,他那反应的程度是当今社会中想上位的人需要锻炼的。心想要是“好嘴杨巴”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在人际交往中肯定是游刃有余的。
       书中还有许多稀奇的人和事,是值得一读,值得玩味的。
  •     《俗世奇人》
      
       很早以前就读过这本书,读过了,心里就一直喜欢,喜欢冯骥才模仿魏晋笔记的风骨,喜欢书里面描写的那些俗世中的奇人。
      
       苏七块的医术和为人、刷子李的出神入化的刷子、张大力的力大无穷、华大夫治牙的专心、泥人张神气活现的泥人、绝盗中两个光天化日之下的偷儿、大回钓鱼的绝技,还有冯骥才风趣奇绝的文本。如果算奇人,还应该加上一个冯骥才,天津卫的大冯。
      
       这几天把这本小书找出来,在女儿临睡前,又给女儿读了一遍,读到妙处,我和女儿都哈哈大笑。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读过一本叶兆言的《五异人传》,还有余秋雨的《酒公墓》,都是些一些身怀绝技的小人物的平淡生活,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奇人。记得在毕业十周年的时候,我也写了一部小说《八八七班异人传》,可惜只写了十个人。转眼又快十年过去了,回头再看当年我们班中的那些异人,不禁心生感慨,人生真快,毕业已经快二十年了,当年的同学有的已经物是人非,有的却还丝毫未变。当年的同学命运地位已经相差很大,但是却很难说什么样的命运是最幸福的,因为毕竟还有几个二十年等待着我们。
      
      附:《八八七班异人传》
      
      http://fushundushuren.blog.hexun.com/14102950_d.html
      
      
  •      俗,但不是庸俗、粗俗,是雅俗、民俗,语言平实,词藻平淡,没有深刻的寓意,但读起来津津有味,故事源于市井民间,反映当时民间生活情境,既有好人,也有坏人,但他们都是"奇人"、"能人",窥一隅而知全部,即为茶余饭后一谈资,也为深夜点灯一消遣.
  •     俗世奇人》共有19篇作品,是作者的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作者独具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的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     没读过单本的,柏杨先生在世的时候为冯骥才编了一套文集,全套12本将近1000,价钱比较贵所以一直没买下来,但是全部读完了。准备哪天一个激动放下血或者卖个画挣个稿费什么的犒劳一下自己。喜欢柏杨先生也喜欢冯骥才,朋友们一向说我是找冯骥才这个路子走得,或许这就是一种共鸣吧。我似乎是在推销了,不过呢冯骥才还在世所以还会出作品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柏杨先生这套书我觉得确实是有价值。
  •     一本值得收藏的俗世奇书。
      
      一口气读完十八个故事,个个传奇精悍,妙趣横生,合卷之后回味无穷。文字简练、流畅、神气得不行。让人不禁对那个五方杂处、风习强悍的旧时天津卫心弛神往。从《醒华画报》选取的插图更是一绝,把那个时代的面貌与气质烘托得无比浓烈。
      
      又被冯骥才先生书后“题外话”中的一句深深打动。冯先生说,写完了《神鞭》、《三寸金莲》,又把肚子剩下的一大堆人物写成了各自成篇,互不相关的《俗世奇人》之后,“便宜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狡兔三窟,一窟必死,倘若再写,算我无能。”
      
      一个作家勇于对驾轻就熟的文本做这样决绝的道别,当是大家。
      
  •      我们高中那年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酒婆》的阅读理解,当时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偶尔想起还会回味那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结局,也就是这样,我对冯骥才这个名字有了多一层的亲切感。
       10月份的时候,我在不安中等待雅思的成绩。心血来潮去逛书店,然后我看到了这本书,异常兴奋,立马窝在角落里看完了。我只想大呼过瘾,这感觉就像跟着大人去看了一场戏,回去的路上,还在回想其中的精彩戏码,浑身上下都被感染上那种或市井或淳朴或戏谑或从容的气息,这感觉好不畅快!
      
  •     这本书本是小朋友的暑假作业,被我闲时拿来消遣。书很薄,由19篇小故事串成,讲的是天津卫的一些奇人异事。每篇的篇幅也很短,但作者只寥寥数笔便把一个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倒似是看着一幕幕原汁原味的短剧,把我带回了十里洋场天津卫。可惜那时的许多绝活现在都已失传,如今也只能从书中了解那些出神入化的手艺了。我最喜欢的是《酒婆》和《好嘴杨巴》两篇。酒婆喝了半辈子假酒,都能安然渡险,只掌柜的良心发现喝了那一次没兑水的真酒,却枉断了性命,可叹这世间事儿真真假假、是福是祸,又有谁能说得清,道得明?!而《杨巴》那篇则让我颇有感悟,做事不仅要会做,还得会说,光做好了不算好,要做得好还说得好那才叫真好。不然,有些事情,只做了不说也是白做的!当然,这其中不包括那些光会说不会做的!那样的人,早晚露怯!此外,《大回》那篇最后一句“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让人心理颇不是滋味,却也值得深思。
  •     看的时候真的好怀疑是不是真实的人,佩服冯骥才的文笔。每篇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每个人物的形象,事迹都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写人就是这么写,受教了。
      
      印象最深是《大回》和《泥人张》。前者那句“能人死在能耐上”让我悚然一惊,后者贱卖海张五那件事儿真是做得绝了。
      
      语言很有说书人的味道,特别有FEEL。
  •     要说天津卫这地界,还真的没有发现如此有趣,因为是水陆码头,所以上上世纪和上世纪来,大凡大灾大难大危大险面前便会首当其冲。要说怪也是怪,大事小事芝麻事奇事怪事不算嘛的事,真是嘛事都有。
      
      冯骥才的这些文章篇幅简短,却言简意赅,愣是把个天津卫说的光怪陆离,妙趣横生,让人实觉可笑可哭可气可叹可怜可爱可悲可恨可容可耻。正可谓雅俗共赏,都有看头。
      
      话说天津我也去过一次,呆了十几天,去年年初,正赶上天津风大嚣张的时间,哇塞,那风不分早晚,愣是碰着嘛就鼓起腮帮子吹嘛,不把那东西吹跑了似乎对不住自己的名号。我曾在被大风揭起四角的塑料帐篷中的小吃摊上嚼果子喝豆腐脑……天津卫那地界当时只有说不出的不喜欢,一座座翻新十足的别墅式小楼房就让瞅着就觉得赛火柴盒似的,毫无生气,建筑多红黄灰色,更像极了被扩大了不知多少倍的火柴盒,可火柴盒终究是火柴盒,再怎么瞅都美不起来。大概当时四处碰壁,弄得满脑门子的灰土,所以才瞅着这天津卫无趣。读了冯骥才的几本书,倒是越对这地界感兴趣了。
      
      回头有机会一准要再去瞅瞅天津卫这地界。
  •     今天下午在纸老虎看的,呵呵,把书店当图书馆了。
      
      很薄的一本小书,十几个故事,都是市井之间颇有些传奇色彩的人和事。很快读完。说是传奇,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磅礴大气,有的只是平凡人身上那么点儿闪亮的火花。那些火花,有的是因为身怀绝技,有的是因为人格魅力,有的是因为傲人风骨,不管怎样,有了这样闪亮的火花,人生便不再只是活着。这就是平凡与平庸的差别。
      
      故事都是发生在天津卫的。天津是一个很俗的城市。这里所说的“俗”不是跟“雅”相对的那个意思,更不是文艺界人士要反的“三俗”,而是世俗之“俗”。以我在这个城市生活过多年的体会,这是一个过日子的地方。天津人很朴实,很实际,想的只是踏踏实实过日子。这个城市出的是马三立这样的艺术家,拍的是《杨光的快乐生活》这样的电视剧。你可以说天津人胸无大志,可是无法掩盖他们身上那些闪亮的火花。那样的奇人奇事出现在这个城市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者冯骥才,天津人,一直着力于弘扬津味儿文化。这本书可以说是津味儿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光书中的人和事代表了天津的精气神儿,书中的语言也充满了天津话的形象和俏皮,读起来很舒服,很有乐趣。
  •     如果在学生时候看到这本书,我会关注故事中的趣味性,体会浓郁京津地方色彩的文字,还有作者高明的叙述技巧。说真的,冯骥才写的故事,改成相声段子那绝对是经典,可爱可乐。
      但现在不会了。读的时候很轻松,很开心,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平和,一种温暖。
      在哪个纷乱时代里,奇人也好,凡人也好,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没有去寻求什么宗教皈依、主义信仰。他们质朴、简单、豁达、努力,具有深厚悠长的原生力量,这是他们的生活观。是的,很多人都是这样活过来的。
      作者极为高明。他用过去的人事,散发着关怀,传达着力量。爱生活,就是爱自己。
  •     这书是因为课本上有两篇文章一是泥人张,二是好嘴杨巴。看后蛮吸引我的,恰巧在书店又看到这本书,便买来一读。
      天津卫的奇人多,应该是正常的,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奇人,而书中的这些奇人是冯先生挖掘出来的。当时的社会为了生存,每个人必须都要有一技之长,因此也就有了这些俗世奇人。
      蛮喜欢这本书的装订的,有点复古,不错。但是书中的一些插图我搞不清与文章内容有什么关系,书后的题外话(插图的解释)也说了这图与文章内容无关,无关为什么有要加上去呢?书中说是助读。
      这本说了的奇人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十分生动,所以是蛮推荐大家去看看的。
  •     以前在讲精读课文的时候,总喜欢捎带着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当然,以好玩为主。讲《草原》的时候,会再介绍几篇老舍的幽默小品,让孩子知道,除了写课本中这些抒情性的文章,老舍其实是个很有趣儿的老头,用他善意、宽容却又锋利的笔笑世界之形形色色,《牛天赐传》里写一个七八岁的城市小讨厌的一段,就曾让孩子们听得前仰后合,不信?你看——
      “黄绒团似的雏鸡很美,长齐了翎儿的鸡也很美;最不顺眼是正在换毛时期的:秃头秃脑翻着几根硬翅,长腿,光屁股,赤裸不足而讨厌有余。小孩也有这么个时期,虽英雄亦难例外。‘七岁八岁讨狗嫌’,即其时也。因为贪长身量而细胳臂蜡腿,脸上起了些雀斑,门牙根据地作“凹”形,眉毛常往眼下飞,鼻纵纵着。相貌一天三变,但大体上是以讨厌为原则。外表这样,灵魂也不落后。正是言语已够应用的时候,一天到晚除了吃喝都是说,对什么也有主张,而且以扯谎为荣。精力十足,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翻着跟头睡觉;自要醒着手就得摸着,脚就得踢着,鞋要是不破了便老不放心。说话的时候得纵鼻,听话的时候得挤眼,咳嗽一声得缩缩脖,骑在狗身上想起撒尿。一天老饿。声音钻脑子,有时候故意的结巴。眼睛很尖,专找人家的弱点:二嫂的大褂有个窟窿,三姨的耳后有点泥……都精细的观察,而后当众报告,以完成讨厌的伟业。狡猾,有时也勇敢;残忍,无处不讨厌。”
       —— 呵呵,还有他的《致富神咒》《考而不死誓为神》,一下子拉近了与大师的距离,我的目的嘛就是先从大师最好玩的作品入手,能开始读,能读进去,就一切“OK”了!所以,讲鲁迅的时候,补充他的《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简直像武侠小说一样紧张刺激,男孩子最喜欢不过。(虽然有可能误读,但是总归读了,将来也有机会“拨乱反正”嘛:)
       终于盼到了讲冯骥才的《珍珠鸟》,因为一直喜欢他市井气息极浓的小说,可以借这个机会推荐《俗世奇人》,他专写生活在俗世中小人物的“奇闻逸事”——正骨医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取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还有维新时剪了头发闹出笑话不得不再留长的“背头杨”……各有各的脾气,各有各的“各色”,若能用地道的天津话读出来就更好玩了(我试验过,让天津籍的孩子读,得了个满堂彩!)
       这本书捧在手中看也好,因为它是“绘图绣像本”,古版装帧,彩色封面,书中配有若干清光绪末年天津《醒华画报》所载石印画页,以及日本画家纳村公子为每一篇文字制作的墨线插图;一边看它插图,一边读它文字,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如果说别的书是道大餐,那么这本书就是一道可口的下酒小菜,吃罢,回味悠长呢:)
      
  •     最近有朋友提到冯骥才的《神鞭》,尤其是小说结尾,傻二毅然割了辫,废了神鞭,改玩洋枪,一句“鞭没了,神留着”,给当年听“长篇评书联播”的少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于是想到这本《俗世奇人》,翻箱倒柜地找了出来。冯骥才自云,写罢《神鞭》、《三寸金莲》,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着,终于一一“笔录”下来,虽互不相关,“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小书不厚,台风夜重读,津津有味。
      
      冯骥才的这组故事,与汪曾祺的“高邮人物”颇有相似之处,诸般奇人妙事总与当地风土息息相关。看《俗世奇人》,那九河下梢的码头味道扑面而来,绝错不到旁的地界儿去。那语言,结实、神气,看得人恨不能自个儿开讲评书。比方说,卖石材的候家门口摆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上面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张大力“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面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张大力》)这“使手问一问”,写得妙来……冯骥才还好在得其神、不拘泥,像这句:“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蓝眼》)。“报纸”啊“媒体”啊,都是新词,用在此处却绝不突兀。
      
      再说回刚才那个张大力,他“轻轻一撼”,那石锁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似摇一个竹篮子”,可谁知举完了,聚合成的老板笑嘻嘻地过来,不紧不慢地提醒他,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呐。张大力误会老板想蒙事,遂再举一次,这回看清楚了,那上面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双方人物,尽当得起沈从文“妩媚”之评价,更兼些北地豪气。全书此等故事甚多,读来不亦快哉。
      
      冯骥才在后记里说:“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那《俗世奇人》便既是绝活又是绝唱,虽出版有年,仍值得再三推荐。特别说一句,日本女子纳村公子为这本书作的插图,谐谑、传神,更“有时代之味道”,难得!难得!
  •   站读的苦与乐,使人想起林海音的《窃读记》~
  •   没看过林海音这篇啊,什么时候找来看看。
  •   。有2000年的绣像本
  •   哎呦=V=
  •   我觉得酒婆这篇并不是要突出“人生世事难料”之类的道理,她反而想表达的是一种社会现象,酒婆是个女人,但却被人们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柄,就算死后也没有任何人同情,只要调侃
  •   好的很,教科书里都有选节
  •   你看的这个2008版是有插图的么?
  •   有说冯是宁波人。
  •   看你的评论 跟你的三星有关系?
  •   我在天津上学 没听说过奇人出没 现在该没了吧
  •   我去。。。典型的语文老师。
    老师,不是您写的不好,但是作为学生,我真的受够了这种语言!
  •   你中间插的这段“好在得其神”很有味道
  •   几年前连着看了两遍,印象最深的是粉刷师傅。
  •   说书的!呵呵,够有意思的了!张大力,来吧,看者有吃,玩者有钱赚!最好不过的了!
  •   恩,得找来看看。
  •   一直很想看冯老爷从前打篮球的英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