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幸福力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凯文·布朗  页数:240  译者:方仁馨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幸福的迷宫理论“啊,又碰到山路了!只能再换条路重来了!”女儿撅着嘴对我说。那是女儿5岁的时候,我和她玩一个“地图卷纸”游戏。这个游戏是在一张纸上画一幅地图,地图的末端有个漂亮的目的地,比如花园或者城堡。而在起点到末端之间,则有许多路径,有的通向山路,有的则会让你走到海洋……而其中只有一条通往最终目的地。两个游戏者,一个负责把地图卷起来,作为测试者;另一个则是受测者,要在这张卷起来、看不到通往最终目的地的正确路径的地图上,选择前行的路。游戏开始,受测者即开始用手指选择路径,慢慢前进;测试者则慢慢打开卷纸,看是否能畅行。受测者若是选错了,就会碰到山路或者海洋的阻滞,重新再来。“地图卷纸”游戏就像人生之路,遥看未来,前路不明,且可能随时受挫,重新来过。但远方的尽头却有一个我们理想中的乐园,激励催促着我们冒险前进。迷宫与洞穴“地图卷纸”游戏,就像我们的生命之旅,总是在探路与摸索,偶尔似乎走出了幽暗的隧道,但不小心好像又进入另一个死巷,仿佛在走迷宫。是的,人生的道路就像是走迷宫,经常会出现此路不通的阻滞感。但是,挡路的高墙或是湍急的河流这些阻碍,只是告诉我们该换条路试试了。人生总会有出路的,就如迷宫无论再复杂难行,总有出口。上帝会为我们的生命安排一个你想不到的出口,但如果你不去发现,不去探寻,在遇到生命中的高墙或湍流的时候,就只能愁眉苦脸,沮丧,停滞不前了。忘了尝试,忘了改变,也忘了与最终拥有的幸福比较,眼前的挫折其实多么微不足道。你或许会问:“路在哪里呢?”有句谚语说:“要知去路,只要问回来的人就知道了。”这句话可以改成:幸福在哪儿?只要问现在幸福的人是怎么思考的,答案就清楚了。最怕的是,浑浑噩噩、活在自己的狭小世界里,以自己的狭隘认知与负面思考来理解人生,那就会拒绝幸福来敲门了。让我们打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所著的《理想国》(The Republic),翻到书中著名的“洞穴理论”。洞穴中有一群囚犯,因为手脚都被捆绑住了,所以难以转身,看不到背对洞口的真相。在这些囚犯的身后,燃起的火堆将他们以及身边的物象,映照在洞穴的墙上。因为洞穴黑暗得无法看见任何东西,因此囚犯们以为影子就是真实,连洞穴外的人对洞内说话,洞内的囚犯都以为是影子在出声。 洞穴理论告诉我们,人往往容易陷入有限的感知,受所处环境所限,将假象误为真相,和走在迷宫里面一样,因空间的受限影响了心境的开阔。我们清楚了解世界上有迷宫内的遭遇,但也有迷宫外的天地;我们也不是洞穴里长年受困的囚犯,只知伸手不见五指的幽暗洞口,而不知光明的外在世界。所以,我们清楚这世上没有走不出的困境,有着优游自在的广袤空间。那么,告诉自己:幽暗是局部的,迷路是一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替心灵寻觅有光源的幸福空间。改变想法,换来新世界或许你现在正身处迷宫,茫然失措;或许你的人生与囚犯没有两样,充满了各种限制,处处有动弹不得的压抑感受,你会说:“我困在这种情况里已经好久了,但是始终改变不了环境。”我只想告诉你,不要寄望突然出现巨大的力量,帮你瞬间翻转人生逆境,那是赌徒一把翻盘的“乐透思维”,最可能实现的改变是让一个好的观念、正面的想法,慢慢地发酵茁壮,在无形间一步步累积成为可观的改变力量。先从释放心灵做起,先从改变观念做起吧!当内心自由、想法积极向上时,你会惊讶地发现生活已经开始一点一滴地慢慢改变。就像我常说的,幸福的人生,是思考差异的比赛。是否拥有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念,是区别幸福与不幸之人的有效工具,也是能否走向人生幸福快乐的唯一指南。《圣经》说:“让神改变你们思想的方式,改造你们成为新人。”其实,我们自己就可以改造自己。改变想法,从“心”开始,思想方式会决定认知,而认知则影响行动的改变,仿佛在内心植入了一颗健康活力的种子,种子会在最适当的时机,以强劲力道迸出泥土,开花结果,茁壮成长。然后就会发生如美国知名宗教家、教育家诺曼•文生•皮尔牧师(Norman Vincent Peale,1898—1993) 所说的那样:“改变你的想法,接着就改变你的世界。”如果人生只能选一堂课,那么“幸福课”,应是我们的首选。在“生命的觉知课”系列中,我讲述了长年与学生、朋友、家人探讨幸福主题的所得,希冀拼出幸福地图,和每位读者一起顺利地通往期盼的梦想之境。

内容概要

  “生命的觉知课系列”作为直击亿万人心灵的幸福能量书,由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同步推出,在生命的觉知课系列2——《当下幸福力》中,作者基于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从崭新的视角提醒人们觉知生命点滴,感受寻常生活的幸福,对于现今浮躁的人们可谓是一捧清心明智的甘泉。
  学会失败:当身处困境时,不要寄望突然于出现巨大的力量,帮你瞬间翻转人生逆境,那是赌徒一把翻盘的“乐透思维”,最可能实现的改变是让一个好的观念、正面的想法,慢慢地发酵茁壮,在无形间一步步累积成为可观的改变力量。
  远离抱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只狼正在打架。其中一只是愤怒抱怨的、报仇心强的,有暴力倾向的;另一只则是友善的、可爱的、温和的。你喂食哪一只,哪一只就会获胜!

作者简介

  凯文?布朗(Kevin
Brown),励志心灵导师作家。退休教授,长期环球旅行。曾经主持教育培训工作,并长年参与慈善工作。对生活哲学有深刻体悟,近几年潜心于心灵励志书的著书立说。

书籍目录

前言 幸福的迷宫理论
第1章 “天下第一惨综合征”
第2章 魔术数字
第3章 快乐风向标
第4章 思考幸福的技巧
第5章 水晶球报告
第6章 “赚”生活
第7章 生活中的数学
第8章 孩子,最好的老师
第9章 梦想的翻译
第10章 生命项链
结语 世界第八大错误

章节摘录

第三章 快乐风向标“爸,你看丹尼尔好高兴呀。”记得女儿克丽丝廷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参加郊游,指着她的同学丹尼尔说。“哦,为什么丹尼尔这么高兴?”我顺着女儿的话问她。“丹尼尔的爸爸送给他一个遥控机械金刚玩具,所以他很高兴呀!”丹尼尔正玩着一个看起来就不便宜的高级玩具。“丹尼尔有了玩具就这么高兴吗?”我笑着问女儿。“当然呀,因为别的男生都没有,只有他有呀!”女儿理所当然地回答我。小孩可以因为物质而轻易快乐,但也许就像女儿的回答,高兴的真正原因不是来自于物质,而是与别人比较后的优越感受。聪明的克丽丝廷,说出了真理。快乐指数(GNH)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学者怀特(Adrian White)曾经针对“生活满意指数”(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dex)展开全球抽样调查(8万人),于2006年发表“世界幸福地图”(World Map of Happiness)。身为社会心理学家的怀特发表的这份调查报告,再次证明了快乐与金钱并非成正比关系的古老智慧。这份为世人关注的调查,结果之一是:不丹,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国,在全球178个国家中的“生活满意指数”排名第八,是亚洲国家的第一名。先来看看不丹这个国家。据说,前不丹国王曾经花了两年时间徒步走遍全国,想了解“人民真正需要些什么”。这是一个优秀的领袖最该持续关切的问题。后来,不丹国王发现,不丹的男女老幼,不分阶级与经济条件,都想“快乐一点儿”。不丹国王因此体悟:抽象的心灵,反而才最需要拥有实在的感受。因此他创设了国民快乐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不丹施政的政策重心,推行了30多年。怀特教授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成果显著。不丹的面积不到5万平方公里,国土有1/3是山地,与先进国家相比,这里教育落后,且依照国民年所得计算,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是不丹国王施政的理念是“国民快乐指数比国内生产总值更重要”,国民的快乐增加比国内经济提升更重要。尽管不丹的领土、人口、财富等各项资源和文明程度,都远不及先进国家,但这个贫穷的国度却有世界“最先进”的快乐感受。后来,法国总统萨科奇也建议统计国民快乐指数,并希望把国民快乐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一起作为评估经济增长的依据,英国也随之跟进。我真希望世界上的国家都能统计考量这项快乐指标,那么幸福的人一定会更多。不丹的例子,以及怀特教授的调查所引起的反响,是启发并让我们重视快乐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的很好的开始。现代人应该好好思考,在强调效率和生产、忙碌竞争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牺牲了快乐来换得其他?但是,随着“快乐指数”的问世,有一个问题让我不禁想问:快乐可以量化吗?现代社会强调数据管理、科学验证,每种目标都以精确的数字作为衡量的标准。是的,科学精神讲究的数字精确是解读真相的必然要素,但是还有很多的情况确实很难通过精确的数字进行考量。快乐,不是股票的指数,也不是商品的价格,更不是具体可见的物品,抽象感官的快乐,其实是很难量化的。研究所用的参考指标,有一定的可信度,但若说要完全测量出快乐指数有多少,就好像我让你回答 “你今天有多快乐”一样,你的答案可能是“很快乐”、“不太快乐”、“很不快乐”等,只是无论你怎么形容,我也无法精准测知你心里面的快乐含量。我要说的是,快乐指数是供我们参考用的,但是否生活得快乐,还要看你的感受如何。就算你把研究测量快乐指数的指标都放入你的生活里,也未必就能帮助你导出快乐的结果。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并理解:“为什么他们比较容易感到快乐?”我读过的一本书中曾提到一个对比。日本人家庭生活中要用到的生活必需品超过8000种。日本是先进国家而且重视生活细节,这个数字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其他的先进国家也同样会需要数目庞大的日常用品。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国家,他们的国民,只需要不到20种必需品就能生活了。没错,这个国家就是不丹。富有未必快乐,古老的智慧早就告诉我们了。物质欲望不强、“够就好”的乐天知命观念,就是97%的不丹人自觉快乐的主要原因。生活态度是幸福快乐的风向标,它的转向会决定幸福的来向。所以,“为什么他们比较容易感到快乐?”问题的答案之一就是:满足于“够好”的心理。快乐的语句我们可以私下对身边亲友进行“快乐地图”的调查,看看自己是处在氛围轻松快乐的高气压,还是气氛凝重的低气压。其实判断方法很简单,听听对方说话的语气就略知一二了。快乐的时候,说的话一定不一样。比如说,克丽丝廷小时候,我一问她“今天在学校还好吗”,她若是说“还可以”,我就知道大概不太好,因为女儿是个高度敏感的女孩,一点点的快乐都会表露无遗。其实通过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多少可以揣测他内心的想法。当我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教导他们,心灵快乐最重要。而我的教育方法就是让他们尽量通过快乐的语气,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小养成习惯,慢慢地形成健康阳光的人生观。影响孩子心灵快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考试成绩,可能是父母的零用钱,可能是一次学校社团活动。各种测量指标中,有一个判断的天秤,就是是否因为“匮乏感”而不快乐。我对孩子说,只要你的心灵没有匮乏感,就比较容易快乐。匮乏感,多半是来自物质欲望,使得我们在追逐过程中因为失落、因为相对不足,而有了不快乐的感受。所以我告诉孩子的快乐秘诀就是:够了,就好。但是,克丽丝廷问我:“生活要多少,才足够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会相同。我回答克丽丝廷的答案是:“生活要多少,才能满足呢?”反过来想的时候,就容易找到足够的满足点。欲求不满足的人会说:“要是有……就好了。”他们脑中充满的是多多益善的观念;但是懂得满足的人会说:“够了,够了,这样就很够了。”从人们的日常回答中,就可以测知自己或他人到底是属于哪一种生活追求。“想要”是没有止尽的黑洞,再多的物质都无法填平;而“需要”是一个盛水的容器,有了上限,多了就会溢出来。因此只要达到目标,就满足了。即使没有说出来,我们的心里也常会隐约出现一种声音,就是“我还想,我还要……”,虽然自己无法获得,但阻碍不了想要的念头产生。因为这些念头萦绕不去,可是却又无法实现,所以我们产生了焦虑和不安。追求不到、无法拥有、物质的不满足,都是陷入痛苦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语言表达习惯的改变养成知足心理,诸如“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其实没有什么不好”、“上帝对我真是够好了”,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理情绪也会跟着改变,这样就不容易从负面思考问题。懂得感恩,满足现状,让这些好的语句“优化”自己的心理意识,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你不知道的欲望心理学为什么快乐感受要从“够好”的说法做起,那是因为贪婪的欲望是不快乐、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大家都知道,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可怕的欲望会让人沉沦。很多人分不清欲望的定义与范围,有的人会以“事业心”的说法,来解释自己的欲望,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对。他们会说,“我不是贪心,我是怀抱着强烈的事业心,那是我的梦想。”怀抱事业心当然是好的,我们要对未来有个清楚的想法,树立崇高目标,敦促自己向着它一直跑,这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但是欲望,则不同于事业心,欲望是为了满足自我享乐的物质需要,甚至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所以,要厘清欲望的出发点,以及达到欲望的方式是否正当。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欲望的人,很容易失控脱序。理解欲望的破坏力是自我约束的重要一步。我看过一位专家对欲望的解释:“给一个,不够;给两个,刚好;给三个,就太少。”这句话乍看很奇怪,假设我们给孩子糖果,给一个,孩子可能会嫌太少,这可以理解,给两颗糖果,或许刚好让孩子不再吵闹,但是心理学家为什么说,给了三个反而太少呢?这种现象相信有教养经验的父母,一定是亲身体验、完全认同的。心理学家完全掌握了人的心理。我们的心理有一个临界值,一旦突破这个临界值,就会上瘾,开始索求无度。所以当给了三个以后,孩子不但没有停止吵闹,反而会提出吃更多糖果的要求,比如会以做完功课再发给两颗来作交换。上瘾,是很麻烦的症状,在自制力降低的情况下,会使人的言行都陷入失控的状态。强烈的欲望真的很像毒瘾,会使我们莫名其妙、不受控制地做出某些事情。如果缺乏自制力,被欲望冲昏了头,自己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克制不住欲望,人就会成为最恐怖的动物。”欲望让人兴奋、疯狂,甚至沉沦,一个健康的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欲望不可以超越理性,否则就会非常危险。有过多欲望的人是永远不会快乐的,他们追求欲望的过程,看似活力无限,追求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目标,但这些目标往往是不切实际的。他们会通过不理性、不正当,甚至不道德的手段去设法实现目标,很容易在焦虑不安、与期望值高度落差的情绪下,跌入痛苦的谷底。许多宗教都会说,痛苦的最大原因是得不到。欲求无法满足,心里的期望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使得心灵有了缺口而无法填补,这样就无法快乐。“得其所爱,是成功;爱其所得,是满足。”能够得到喜爱的东西,就是一种成功;而无论得到了多少,都能够珍爱拥有的一切,就是一种满足。前者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后者是我们生活的定力。懂得满足的人,会感谢已经拥有的,诚心悦纳生命的赐予。因为感谢,所以满足。快乐的定义就是“爱其所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当心里没有贪婪的欲望,快乐就会自动上门了。生命就像摩天轮我当学生时经常会问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容易不快乐?该如何才能快乐幸福呢?”每个人都有对生命的疑惑和好奇,或许很多人也有这样的问号。记得一次在课堂上,我和学生聊天谈到生命的意义。我请学生们想想自己认为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有的学生说,生命的意义,就是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尽其所能帮助别人;也有学生说,生命的意义是培育下一代,好让人类生生不息。这些都是各有道理的答案。当时东尼的答案很有趣。东尼说,人生的意义很像是坐摩天轮。这个新奇的说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都好奇地看着他,想听听他的高见。东尼说,他觉得人生应该如同搭乘摩天轮。原因是,“当坐在位置上的时候,即开始期待一趟惊险有趣的旅程,随着摩天轮慢慢爬升,会越来越有新奇的感受,每每使自己连连惊呼。而最主要的是,随着爬高眼界开始开阔,会看到与出发初期截然不同的风景,最后在兴奋中来到最高点,摩天轮会在此滞留好一阵子,让你体会旅程高点的感受。等到我们离开高点,慢慢下滑的时候,就会因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而感到紧张。尤其当下滑速度加快的时候,一颗心吓得仿佛要跳出来,就如同中年以后的人会担心未来的人生。但这时候,我们会重回曾经经历过的每一个高度,看着曾经观赏过的每一处风景,回味之前同一处高度时的熟悉感受,心里知道自己要开始下半场的人生了。随着慢慢地下降,这趟惊险之旅即将完成,最后在我们还意犹未尽的时候,摩天轮停了,就像生命一样,走过圆满的一圈后,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东尼说完之后,全班静默了几秒钟,然后有同学说:“哇,没想到东尼说得这么有画面感!”是呀,东尼形容得很好。摩天轮的比喻,告诉我们:生命最后都将回到起点,重点是在过程中,我们要历经惊险、恐惧、尖叫(不管来自兴奋还是害怕),看到不同地方的风景,然后收获快乐。生命之旅就像摩天轮之旅,每一个人在过程中,不必也不可以带多余的东西搭乘,太多的物质,反而会成为我们的累赘,成为生命之旅的负荷。我们要轻松搭乘,用心体会过程中的精彩,这种精彩更多来自于心灵之旅,而不是物质的获得与满足。在上一册中我曾经提到过,网友曾倡导一种活动,就是将自己生活中“多余”的东西打包,然后丢弃或拍卖。通过这个活动,检视生活里面到底充斥着多少不必要的东西。这个活动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响应。当我们静下心来从实际需要的角度去取舍生活用品的时候,就会赫然发现,可以打包的多余物品竟然如此之多。有些网友将自己的成果张贴上网,好几大包的“多余”物品,令人不禁感叹:除去多余之后的“够用”物资竟然可以如此简约。网友将多出的空旷生活空间与人分享,引起很多的讨论。原来我们的消费欲望、拥有欲望,往往是不经济、不实用的。可不是吗?环顾四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用不到却占着空间的“垃圾”?我们生活中所需的物质,真的是够了,就好了。糟糕的记忆力快乐,并非你是什么,或者你拥有什么,而是你会在生命中思考什么。快乐是内心感受的反映。所以有人说,快乐,不是你历经什么,而是你还记得什么。如果记得的都是快乐的,对于讨厌的情绪与事情,尽量不要记得太清楚,那么整体感受就会偏向快乐。于是,“为什么他们比较容易感觉快乐?”这一问题的答案之二就是:努力忘掉不愉快。萨姆与乔治,是两个有健忘症的老人。他们的好朋友托马斯过世了,得知消息的萨姆想告诉乔治。“有个不幸的事情要告诉你。”萨姆说。“什么不幸的事情?”乔治说。“哦,是托马斯的事情……”只开了个话头儿,萨姆就停下来了。过了几分钟后,萨姆终于继续说,“我刚说的事情,你觉得呢?”“我觉得没事。”乔治说。“哦,没事就好。对了,下次说话不要停太久,刚一直在等你说话呢。”萨姆说。“好的,我知道了,托马斯。”乔治回答。两个人继续高兴地聊天。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如果正常的人因为记忆力不好而忘掉不愉快的事情,那并不是坏事情。就如作家丽塔•梅•布朗(Rita Mae Brown)的一句人生趣解:“快乐的关键之一就是糟糕的记忆力。”关于埋怨、仇恨、不公平等等一切不好的负面记忆,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我忘了。”也许你真是记忆不好,不记仇,不记恨,比较健忘,或许你是刻意训练自己,只要是不好的记忆就一笔抹去,无论如何,结果都是好的,那就是你心里面堆积的快乐比较多。我的一位心理医生朋友给他的患者开了一个药方:“想象你是一位画家,有两个地方可以让你作画,一处是岩石,一处是沙滩。当你想画下美好的事物时,请到岩石前作画;当你想画下不好的事物时,请在沙滩上绘图。理由是:岩石上的画作可以保存长久;而沙滩上的画作,风一吹、浪一卷,就不复存在了。”健忘,在不愉快的累积上,可真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毛病。把坏事情忘得快、忘得多,那快乐的指数就容易上升。投资心灵的快乐你一定同意,有100万美元的人,不会比有90万美元的人更快乐。金钱买不到一切,尤其是快乐。人是有灵性的动物,感觉是抽象的,幸福快乐的感受是由心灵制造出的综合印象,财富固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某种程度的享受与愉悦,但是我想每个人都会同意,能够跟幸福画上等号的,绝对不是财富的多寡,而是内心的感受。金钱买到一些物质上的满足,但奇妙的是,一旦习惯以金钱物质换取“快乐”,反而往往换到更多的不快乐与空虚。那该怎么做,怎么获得快乐呢?其实很简单,很多活在不快乐情境中的人,都忘记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投资心灵的快乐”。每一本理财书,都教导大家如何以钱生钱,如何重视复利的威力,如何看懂股市、汇市的指数,找到有潜力的投资标的。但是,如《圣经》上所说,若赢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失去自己除了指健康以外,其实更大一部分是心灵的满足快乐。投资心灵的快乐,比投资金钱的快乐,有意义太多了,可是多数人忽略了投资心灵的重要性。如果,从财经投资学的角度来看心灵的投资,它同样需要我们寻找好标的,长期持有,时时看管,懂得持续加注投资。很多生活快乐高手,就是懂得从生活细节入手,以不花钱的方式,寻觅小小的快乐。也许是读了一本好书,也许是信步游走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优美环境,也许是增长了知识等,这些小小的快乐,都不是以财富物质为前提,但却有最强的心灵感染力,每一件小事都像是一个个的网结,最后会结成一张快乐的大网,把自己网在幸福里面。当我们的幸福感,不是从物质,而是从心底深处而来;当我们的快乐可以来自于生活中的小小发现;当我们不再只是“想要”,而是“需要”之后,就开始懂得“不要”的重要性,那么容易满足的我们距离幸福快乐,就绝对不远了。你快乐吗?该怎么样找到快乐的根源,建立属于自己的快乐指标呢?不要急着找答案,先检视自己的生活态度,答案很快就会出来了。

后记

结语:世界第八大错误                                                                                                                                                                        甘地曾经提出“世界的七大错误”(Seven Blunders of the  World):空有财富却没有工作,徒有欢愉却欠缺良知,拥有知识却没有品德,经营商业却忽略道德观,发展科学却泯灭人性,崇拜神祇却不肯牺牲,从事政治却不讲原则。甘地把人性与世界的错误针砭得非常精准,每一项中所列的缺点都是破坏该项目的最大原因。是的,无论一件事情本意多么好,若缺乏了关键的要素,再好的立意都会功亏一篑。同样的,追求幸福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世上有第八大错误的话,那会是什么呢?我的答案是:只想幸福,却没有行动。我大学时候的哲学老师威廉先生说过,世上很多的争议是来自一个选项,就是信与不信。就像是对宗教的认知,里面谈到的神迹或是难有确证的事情,若你深信不疑,那就是“宗教派”;若你质疑所说,非得眼见为凭,那就是“科学派”。前者认为,先要相信为真,确立信念才是关键;后者则认为,得先证明为真,才愿意相信。两者的步骤次序不同,前提设定不一样,于是衍生出很多的争论,包括人类的由来、宇宙的形成、是否有前世、是否有复活等问题。你的选项是什么呢?不管你是宗教派还是科学派,我强烈建议你利用这两派的精神与观念,成就你的“幸福派”。如果我们吸取了这两派的精神,就可以拉近与幸福的距离。科学派与宗教派让我先从科学谈起吧。什么是科学呢?科学讲究证据,合乎科学就必须是一种可以反复验证的结果。若这么问:你所追求的快乐与幸福,可以用证据来证明吗?我想你会说太多了,包括和谐的亲子关系、理想美梦的实现、融洽的夫妻感情、坚贞可靠的友情等。虽然幸福看似抽象无法触碰,但是你可以举出很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快乐是有根据的,而不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空想。任何一种“美好感受”的情境,都是引导我们跨进幸福领域的路径,就像证据一样,可以证明事件的因果性。幸福可以反复验证吗?可以的。当你在实验室做实验时,若在试管里面放入相同的元素,每一次都会产生同样的实验结果。因为具有可反复验证性,因此你所进行的实验,就被称为科学实验。如果我们同样把幸福当做实验,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放进友善、尊重、努力、诚恳、正直等元素,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就会出现良好的幸福成果,可能是一段美好的爱情、一段融洽的亲子感情,或是一段足以回忆的坚贞友情。正如科学实验一样,只要你放入的元素不变,多半就能得出同样的幸福结果。要相信,幸福也是一种科学,投入实验的参数不变,多半可以得出期待的结果。反之,若投入的元素是抱怨、愤怒、争执、懒散、不友善等负面言行,不用等到实验结果出炉,答案就已经很清楚了,出现在你眼前的多半会是不幸的画面。当你把幸福也视为生活中的必做实验,明确该如何设定环境、该放进何种元素,自然知道该怎么着手了。那宗教呢?怎么将宗教的精神运用在幸福的追求上呢?想想宗教家常常持有的生命信念与做事态度吧。宗教家永远生活在真理当中,以所信仰的真理作为行事的准则,他们对教义衷心服膺,并将推广教义视为传达福音,认为每一个世人都该接触这么美好的义理,才能受到恩赐与庇佑。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哪怕面对的是对教义一无所知的民众,对信仰的执著与分享的热情也会激励他们挑战困境、攻克难关,一点一滴地传递心中最美的福音。太多的故事描写了宗教家如何持续耕耘、无私地付出。让我们把宗教改成幸福,发现了吗?几乎完全适用。当你以幸福为行事的准则,并且衷心服膺,而且抱持宗教家的热情精神传递幸福的福音时,不仅使自己受益,也与他人分享了美好。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幸福,因为我们都是上帝所拣选的幸福国度的选民,没有一个人应该被世间遗忘,这么想的时候,就在心灵里面注入了热情的动力。从类似科学验证的可证性、类似宗教福音的执著性,你已经替幸福找到了最好的心灵驱动力。人们多半没有注意到,当我们想要幸福、想要过更好的生活的时候,已经替自己的未来做了“预言”。预言是带领身心前行的通关语言,而只有行动能让预言成真。在推动电器革命时,电力是相当昂贵的,爱迪生的心愿是让电力变得便宜,他还幽默地说:“有钱人才会用得起蜡烛。”这不啻为一句预言式的调侃,但他让这句话变成了推行电器革命的力量。事后证明爱迪生说对了,一百年后,以单位价钱来计算,电力很便宜,反而是蜡烛因为用途减少而相对昂贵。有了念头,接下来就是展开行动。你必须将幸福当做是预言,相信自己、激励自己一定要做到,让预言成真,幸福必将来临。幸福生活的亮度“先不说我要做什么,等我做到了再说吧!” “不告诉你,万一我没做到那不是很丢脸。”不少人总是这么想,怕被嘲笑、怕被轻视,所以把很多的想法藏在心里。不少父母也都要求子女做到再说,以免被人认为浮夸,只会做梦。实际上,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方面,先说出想法是给自己目标,我们会因为害怕被嘲笑而奋力实现目标;另一方面,当说出目标的时候,知情的朋友也会看机会给予适时的帮助。将目标说出来,会有助于行动力的发挥。有一次我到一家以创新菜品闻名的餐厅用餐。餐厅墙上贴着一句标语:“如果什么都不改,就什么也改不了。”这句激励语言真是太好了!这家餐厅的菜品以及服务的内涵经常创新,因此生意相当不错。这句话对我们每个人也是一种启示,但可以修改一下:“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就什么也做不了。”关于幸福,太多的人只是心里想想,看着别人的幸福快乐,觉得它距离自己很遥远,与自己无关。而事实是,必须采取行动才能接近幸福。只有想法,欠缺行动,你就犯了世界第八大错误,当然,与你犯下同样错误的人比其他七类的犯错者还多得多。想法与愿望能否实现的关键,就在于为了这些想法和愿望,你愿意付出多少努力。“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这是我母亲最喜欢引述的谚语,从小她就对我说,“多跟抱怨说再见,快乐一定会加倍。”一直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有效作为。任何谈到愿望力量的书籍,都不是让大家消极地等待成功。愿望,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但是只许下愿望就幻想幸福与成功,那反而是失败的征兆。许多人抱着心想事成的观念,不停地购买彩票,自认为只要坚持,就会换来幸运的眷顾。错了,有这样想法的人即便是中了大奖,也是偶然的。只是不停地做梦,而没有付出努力,这不是成就幸福的真谛。虽然成功的意念很重要,但是实现生命中的每一个愿望都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努力,才有可能收获成果。“上帝不会帮助只会在家里念‘阿门’祷告却毫不作为的信徒。”葛恩牧师说得对。就如在停电的黑夜,不肯起身点燃蜡烛,光明就永远不会到来。生命的光彩程度,不是来自于生命的长度,而是来自于幸福实践的亮度。用行动实现了心中的多少幸福,生命也就会燃放出多耀眼的亮度!感谢你分享了“生命的觉知课”系列的第二册,在下一册的内容里面,你将会读到“什么是奇迹”、“如何找到心理平衡的智慧”、“如何仿效上帝,写出生命的丰富剧本”、“单身与婚姻的幸福意义”等人人关切的生活主题。期待与你继续分享幸福的深度意蕴。

编辑推荐

《当下幸福力》编辑推荐:生命的光彩程度,不是来自于生命的长度,而是来自于幸福实践的亮度。我们总在寻觅幸福、渴望幸福,殊不知,幸福其实真的很简单——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如果你还未感知到,就请翻开书,随本书作者一同品味寻常生活的幸福,换个角度看你的生活,有时改变你的想法,就改变了你的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下幸福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内容易读易懂,但意义却让人深思,值得推荐。
  •   没看完,这种类型的书都差不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