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研究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郭金林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12出版)  作者:郭金林 著  页数:259  

内容概要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是国内外国有企业治理变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管理类·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研究:产权契约分析的视角》从产权契约视角分析一般公司治理本质人手,研究国内外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个产权契约关系的治理。从产权契约视角研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问题为国有企业治理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点。从产权契约视角构建我国新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是国有企业产权契约治理模式是替代传统行政型治理模式的现实选择;二是国有企业产权契约治理模式是提高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绩效的关键;三是国有企业产权契约治理模式是确保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国有企业产业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  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指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相应的内部激励、监督与决策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包括外部激励与约束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市场制度、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法律制度等。评价公司治理的绩效标准包括金融绩效和非金融绩效。公司治理的金融绩效标准强调公司经营者要最大化股东价值。非金融绩效标准主要包括工作条件、产品质量、革新与顾客满意等。公司治理绩效测度要坚持成本最小化、科学决策等一系列原则,并建立全面、综合和科学的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公司治理本质上体现了产权契约性质。因而公司治理的根本机制是产权契约治理机制,包括内部产权契约治理机制和外部产权契约治理机制。从产权契约视角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是指关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产权契约治理安排。其特点是以产权契约关系为纽带的治理关系。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产权契约具有重要的治理功能,主要包括降低交易费用、激励与约束、配置各种经济资源以及提高公司治理绩效等。  就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产权契约分析视角来说,分为发达国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产权契约分析、发展中国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产权契约分析和转轨国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产权契约分析。就发达国家来说,意大利国有企业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直接干预、受软预算约束影响、多重委托代理和经理人员的自由决定等。其治理对策主要有预算约束体制由软预算约束体制向硬预算约束体制转变、实行股份制和产权多元化改革、私有化和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等。英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问题表现在受政党政治影响;缺乏长期的、协调一致的政策支持;决策权由政府和议会掌握,且条块分割,高层管理人员缺乏自主权等。其治理对策包括建立健全包括议会、政府和企业内部等多元监控机制,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从微观干预向宏观干预转变。法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治理主体分散,公司对主管部门和经理人员的责任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企业的自主经营与国家直接干预之间存在冲突等。其治理对策包括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高层人员任免契约和产权稽核关系等。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层人员的选择受到官僚程序和官僚控制影响、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竞争性市场约束等。其治理对策包括完善产权约束、签订管理合同、完善竞争性市场约束机制和扩大经营自主权等。转轨国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受两种转轨路径、严重内部人控制和软预算约束等影响,以及过分依赖国家和政府干预过多等。治理对策包括从“休克疗法”向渐进私有化转变、把治理和国有企业重组结合起来、实行股份制改造和设立投资基金、改革国有股管理和控制方式等。  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主要表现为在委托-代理关系、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等方面正从行政治理向产权契约治理转变,如行政激励与产权激励并存、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外部治理力量较弱、治理成本较高、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私有化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和国有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的产权契约关系不健全等,如委托代理链过长,政府责任多重化,行政权力控制,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对国有企业经理缺乏有力的约束,国有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存在行政化、结构冲突和目标冲突,破产机制不能有效约束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等。完善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对策主要包括构建国有企业中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非人力资本之间和人力资本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契约关系,以产权契约构建国有企业内外部治理关系,把产权契约治理关系的构建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创新及其制度环境变迁结合起来,把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产权契约治理的动态调整结合起来,以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治理变革。

作者简介

郭金林,1965年12月出生,湖南桃源人。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公司治理研究所所长。1984~1988年于湖南师范大学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1992~1995年于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1998~2001年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博士学位。2004年4月从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出站。1995年6月~2004年9月,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经济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9月~2006年11月,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学术委员,经济学教研室代副主任、支部委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世界经济》、《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1项。已出版学术专著《企业产权契约与公司治理结构》(博士文库,2002年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本书的结构与创新 第二章公司治理的产权契约分析: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公司治理机制 第三节公司治理本质的产权契约分析 第三章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产权契约治理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第一节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概念、特点与发展 第二节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的产权契约特点 第三节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产权契约的治理功能 第四章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产权契约分析:国际比较 第一节发达国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产权契约分析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产权契约分析 第三节转轨国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产权契约分析 第五章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产权契约分析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定义、分类和效率、盈利状况 第二节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现状的产权契约分析 第三节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问题的产权契约分析 第四节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对策的产权契约分析 第五节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企业治理的契约配置与制度配置之非耦合性及其改进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银行治理机制 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主要依据其融资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主要有控制导向型银行治理机制和距离型银行治理机制,即控制导向型融资下“干预性治理”机制和距离型融资下的“目标性治理”机制两种治理制度安排。 主银行相机治理机制是控制导向型融资,属于干预性治理。主银行是指企业借款总额中所占份额最大的银行,即最大的贷款银行。主银行制度包括三个关系:一是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的金融、信息和经营等多元关系。二是银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管制当局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主银行关系。青木昌彦认为主银行相机治理机制是解决团队生产中的道德风险的重要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控制权转移的相机性。企业的控制权安排是公司产权契约治理安排的关键。在主银行相机治理制度安排下,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企业控制权掌握在企业经理人员手中;当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时,主银行行使企业控制权,包括决定企业管理人员的撤换、破产、解散和救助。这种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转移企业控制权的治理安排被称为相机治理机制。②监督的三个阶段。企业监督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全部委托给主银行来实施:一是主银行的事前监督。尽管在企业长期贷款中主银行的比重不超过10%,但只有主银行同意贷款之后,其他银行才能作出贷款决定。主银行在众多银行中处于牵头银行的地位。二是主银行的中间监督。主银行通过企业的结算账户收集监督企业信息。三是主银行的事后监督。如果企业的经营比较顺利和绩效较好,就会获得主银行的认可。当企业经营绩效较差时,主银行就会行使控制权,对企业采取治理措施。③监督者的长期激励。主银行作为监督者本身面临激励问题,主银行的激励来源于保持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关系,这种长期关系是主银行获取租金的来源。只要这种租金足够大,就会促使监督者救助应该继续经营而目前处于困境的企业。如果监督者救助该企业时获取的回报少于获取的租金,主银行就会解散企业。 保持距离型银行治理的监督机制包括三个阶段:事前监督,由承销债券的投资银行实施;事中监督,由评估证券等级的证券专家实施;事后监督,由破产法庭和企业重组专家实施。在英美等距离型融资契约中,银行的距离型治理机制的三个阶段表现为:①事前监督阶段。主要体现为大企业一投资银行(接受债券)、中小企业一商业银行、风险企业一风险资本等相对应的监督关系方面。债券评估机构是重要的事前监督机构,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的意义上起中间监督的作用。②中间监督阶段。银行等投资者作为股东在金融市场上对董事会进行监督,而对企业经营者实施中间监督的最直接机构是董事会。③事后监督阶段。在英美距离型融资契约中,通过破产法院所实施的破产清算手续是非常重要的监督手段。 3.机构投资者治理机制 美国传统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战略主要是一种消极的公司治理战略,即被视为抱怨机制的华尔街投票法则,而积极机构投资者则在公司治理中采取积极战略行动。美国积极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采取积极战略行动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机构投资者所有权不断发展。美国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从1970年的6726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中期的10.2万亿美元,几乎占美国金融资产的22%,占美国总股权市场的50%。二是机构投资者的价值转向。股东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交易价值和投资价值。前者强调短期的利润回报,具有短期性和投机性特点,后者强调持久的利润回报,具有长期性和投资性特点。随着机构投资者所有权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追求持久的投资价值。三是随着高度专用的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如果只满足股东对短期利润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司长期业绩和价值创造。

编辑推荐

《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管理类•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研究:产权契约分析的视角》适合国有、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研究者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