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歧路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卢敦基  页数:213  字数:20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晚清名士李慈铭,在当时身名显赫,死后却渐不彰。处身于时代大变局中的古代知识分子,其人生选择的得失颇可值研究借鉴。《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围绕李慈铭的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贡献、诗文创作等方面,着重论述了李氏在诸方面的重要成就,也解剖了他在选择中的困局,并辟专章讨论了19世纪中期的乡村文学生活。《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由卢敦基所著。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李慈铭生平事略
一 家世
二 早中秀才屡赴乡试(1830~1858)
三 北上捐赀沉浮都城(1859~1865)
四 探母守制考中举人(1865~1870)
五 重回京城高中进士(1871~1889)
六 终成御史寿终正寝(1890~1894)
第二章 李慈铭的学术观与学术成就
一 清代学术界汉宋对峙的真意
二 李慈铭学术观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三 李慈铭的学术成就
第三章 李慈铭的诗学及诗作
一 李慈铭的诗学
二 李慈铭的诗作
第四章 李慈铭的古文批评及其创作实践
一 李慈铭的古文批评
二 李慈铭的古文创作
第五章 从李慈铭看中国19世纪江南士绅的日常文学生活
一 李慈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日常生活
二 李慈铭的日常文学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著作类
论文类
后记

章节摘录

  但靠旁人接济,毕竟而此日正好举人同年赵铭来访,原来赵氏在李合肥幕府,此次随从入京,两人从此接上旧关系。四月十五日,李鸿章遣人送来十二金,然关系仍甚疏远。光绪八年(1882),阎敬铭任户部尚书,以清廉狷介著名的阎开始整顿部务。光绪九年(1883)初,李慈铭妻子到京,和他一起生活,此年八月,李慈铭与赵铭有书信往来。九月,署中通知上班,李慈铭循旧例请病假。不料七日以内,不准请假,次日无奈晨起人署,与同僚晤,下午谒见部长官。十月初二,署中通知,阎尚书定今月起每月接见一司,“凡十四司,皆一月两衙矣”。李慈铭从此每月必须去上两次班,他大为光火。是月十八日,他在署中大发牢骚,并扬言去部。原来此时李鸿章已让赵铭写信来聘他为天津书院主讲,李慈铭本不愿意离京,已写信推辞,但近来部务繁冗,他已有就任之意矣。十一月二十,他一天写就了两封书信,一致阎敬铭,一致赵铭。致阎书,抗议每月入署应卯及被点名,明言署内无公事可办,不必寻此虚文,且以气节相抗上官之威。自云:“自尽其忠,告之道,以酬一日之知。彼之德我仇我,所不计也。”此便是著名的《上阎丹初尚书书》。而致赵铭书则“言问津讲席事,余既决计去官,遂不能坚辞此席也”。  上长官书的结果,是李慈铭始料未及的。二十五日,有同僚来言:那封与阎尚书的书信,“尚书阅之颇动,遂议罢接见之举。且以书示署中诸司。尚书固君子人也”。次月十四日,他收到天津的聘书、聘金,心思又活络了。不过,估计已不好改口,在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二日致书翁同龢后,次日他上车就道,前往天津就讲席。而就在这一天,以恭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尽撤,代之以学养、水平远不如的醇王班底,慈禧独掌大权的格局于是铸成。  高阳解说此事时专门提到李慈铭,“李慈铭为李鸿章聘往天津讲学,馆谷甚厚,自此而甘为仗马;但出都之日适当政变之时,此非巧合”。“为恐李慈铭在京捣乱,所以由醇王授意李鸿章,以甘辞厚币,聘往天津,既以远之,亦以塞口”。但新的军机班底,“自是舆论所不满;李慈铭如果在京,一定会发动清议攻击,这就是要将他'资遣,到天津的原因”。  高阳此论,在没有发现明确的佐证前,似求之过深。我们从日记中看李慈铭的去职过程,颇为自然。如果如高阳所论,有将现代的办事效率移到过去之嫌。但从另一点说,如果李氏未往天津,有没有可能发动清流攻击新的军机班底呢?不能完全否定这个说法,至少精通晚清史事的高阳认为李慈铭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力。  李鸿章的介入使得李慈铭的经济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他以前的经济来源,为印结局钱及养廉银,每月几十两不等,大多在二三十两之间,加上一部分卖文的润笔及他人所馈赠。如今主讲天津问津书院及三取书院,所得每季二百四五十两,加上聘金,年约千两。何况他向户部是请假,极少的养廉银没有了,但印结局钱如故,而由于社会地位提高了,赠金之人更多,数量更大,卖文所得也比以前增加。所以说,到光绪十年(1884)后,李慈铭的窘迫生计得以彻底改善。举一个例,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五十九岁的他决意再买妾,结果是出银一百八十两购得二十岁的王氏。该月他拿到夏季书院工资三百一十八两,跟以前买妾时举债、求助友朋,不可同日而语,尽管他的生涯由此而改变,至少每天不能优哉游哉,必得紧张地批阅课卷。他主讲的三取书院,学生为五十余人,问津书院为一百一十余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彷徨歧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