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孚文集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央编译  作者:罗孚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值此罗孚先生九十大寿之际,随着《北京十年》的问世,《罗孚文集》出齐了,厚厚七大卷,集中展示了罗先生在文学长途上努力精进,不断反思所取得的多方面的成就,不仅为研究香港文学史,也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简介

罗孚,原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大公报》,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大公报》工作。任香港《新晚报》编辑、总编辑。编辑过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的《文艺》周刊。以丝韦、辛文芷、吴令湄、文丝、柳苏等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文论、诗词等。著有《香港,香港》、《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燕山诗话》、《西窗小品》等,编有《聂绀弩诗全编》、《香港的人和事》等。

书籍目录

香港人和事
编者的话
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
话说金庸
一段护书往事——记陈君葆先生
吾家翁——记陈梦因
“云姊姊”和《新儿童》
复观先生与香港
梁厚甫首创怪论
素描黄永玉
统战高手费彝民
嘉道理勋爵二三事
“人间国宝”饶宗颐
香港半世忆群师
我的早年广播生涯
巴金在香港发表《随想录》期间一批信件注释
往事模糊芦花岸——香港九华径的一些回忆
记邓尔雅先生
李先生的迷宫
我的义父和老师林风眠
那天晚上
香港的红酒
说不完的马照跑
狗尾续貂话古龙
旧信封藏逐客令
少芳的故事
李秉仁办《书谱》
钱穆先生——忆旧游之一
《香港人和事》后记
《香港人和事》重要启事
南斗文星高
香港,香港……
文苑缤纷
西窗小品
燕山诗话
北京十年

章节摘录

  《香港人和事》  梁羽生  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  正文之前的闲话  金应熙似乎是一位颇有争议性的学者。比如说他是否“背叛师门”,又比如说他在学术上的“定位”等。  但有一点应无异议,他是地道的“港产”学者。中学读的是“名牌”的英皇书院。在香港高中会考中名列榜首;大学读的更是港人公认为最高学府的香港大学,年年都考第一,获奖学金。用“港话”来说,即MadeinHongKong,货真价实。  或曰:“货真”我无异议,他确是“香港制造”的“好嘢”!但说到“价实”呢——尚无“定价”,“价实”又从何说起?这是内行人的话。金应熙在学术领域涉猎之广,收获之多,单以史学而言,正如“金门”大弟子陈华(暨南大学退休历史系主任)所说:“几十年来,他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哲学史、印度哲学史、中俄关系史、东南亚史、华侨史、菲律宾史、香港史等许多领域都写下大量论著,作出重大贡献。”且还有外文专著《中国古代史纲》、《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等等。但方面虽广,却又似乎都未达到“成家”的地步。  但也并非全无定评,最少在“香港学”方面,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纵然说到“成家”,言之尚早。整个“香港学”都还是“新生事物”呢。这里顺便说说“香港史”和“香港学”这两个名词。“香港史”是总称,包含有研究香港的各门专史在内(经济史、社会史、政制史、法律史、宗教史、文化史、教育史等)。这些多元化的发展,就构成了今天的“香港现象”。香港学是研究“香港现象”的一门学问,它和香港史的研究范围一致。这是依据“历史编纂学”所作的注释。若就一般人的观念来说,把“史”只限于“历史事件”的话,前者的范围就窄得多了。不过对金应熙来说,不管“通史”也好,“专史”也好,每一方面,他大概都可以应付裕如。尤其在香港经济史方面。这有《香港概论》可以作证。  他生前有许多衔头,最后一个衔头是《香港概论》的编撰员。  “香港为何这样香?”自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以来,许多学者都在探讨“香港起飞的奥秘”(借用中国早期的“香港学”学者黄标熊、梁秩秋编著的一本书名),香港在战后的经济发展很快,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期,六十年代的工业大发展,到了七十年代,就几乎全面起飞了(多元化和现代化)。种种“奇迹”,令人目为之眩。一般人对“香港现象”的着重点,也在经济发展方面。  《香港概论》分上下卷,上卷集中在经济方面,主要的编撰员就是金应熙。下卷(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出版时金应熙已去世。编后记最后一段说:“在本书下卷编撰完成的时候,我们特别怀念为《香港概论》的编撰工程鞠躬尽瘁的金应熙教授。金教授是国内和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学识渊博的香港学专家。作为本书的一位主要编撰员,他为本书编撰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古稀之年,不计名利,不避艰苦,夜以继日,默默耕耘,务求高质量地完成极其繁重的任务,不幸因急性心肌梗塞于一九九一年六月与世长辞。”《香港概论》的编撰,可以说是香港学的奠基工程。  金应熙在人生的旅途中本来可以有许多选择,作为史学大师陈寅恪的接班人就是其中一个。如果在学术界作民意调查,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应是金应熙的最佳选择。虽然创建香港学的价值是否就逊于“陈学”的继承,见仁见智,也是难说得很。不过,价值纵难言,心愿终未了。或许金应熙本人也会兴起一点“人生无奈”的感觉吧。  但无论如何,这位MadeinHongKong的学者,得以为香港而终其一生,也总算是和香港有特别的缘份了。  金应熙和香港有缘,我和金应熙似乎也有点特别的缘份。  我在学术上毫无成就,但平生有幸,倒也曾遇过不少明师。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位,一是简又文,另一就是金应熙(为了行文简洁,请恕我省去“先生”二字)。  简又文和香港关系之深,恐怕远在金应熙之上。虽云“宦海飘流二十年”,最后还是在其香港老家——九龙施他佛道的“寅圃”,完成其名山事业。在学术成就上,他是应无遗憾的。  两位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相同之处不是没有,但相异之处,却更大更多。  首先是辈份不同。简又文和金应熙的老师陈寅恪是同辈。我拜他为师时(一九四四),他早已是名满全国的太平天国史学者;而金应熙在岭大历史系开始当上讲师之时(一九四六),还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虽然这位年轻学者,已足以令老一辈的学人刮目相看(简又文和冼玉清都曾向我提过他)。老一辈的学人颇重辈份,所以当后来(一九四九)冼玉清为我引见陈寅恪时,她只介绍我是简又文的学生,却没提及我上过金应熙的课。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罗孚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略知新派武侠小说史的人应该都知道罗孚,是他蛊惑梁羽生和金庸,催生了新派武侠小说。但是大部分人应该不知道他是中共党员,被组织派往香港搞统战工作,但是1982年,受人诬陷为“美国间谍”,被诱捕归京,从此在京城软禁了十年。早期投奔过来的知识分子大多悲剧收场,连远在香港也不例外。
  •   这套书中大多数的事情,在名人的回忆或者转述那里已经有了。但是,这套书的作者的功力在于,他写的东西更饱含了情感,却能在情感之下将事实一一地呈现,并不变形,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人除非圣人或者受过绝大苦难的人,才会认识到事实的珍贵。才会尊重自己与读者,将感情与经验一并呈现给读者。
    这一套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北京十年》,一则因为当时从时间上来说,也是在北京住过那么一年,时间上重合,另外,对于北京的了解更多,那些中国现代史上的名人,我感觉有意思的当时也确实在北京最多,其次才是上海。总之,我的共鸣更多。加上,前不久看过夏衍的一些书,胡风的一些小集子,对于文革前后的事情,包括文革历史的四十年代的根源掌故,有许多接触,我就更喜欢跟着罗孚琢磨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品味人生的简单和复杂。唉,看他一本书,何止胜读十年书,简直是百年么。
    书价格已经上百了,但还是不算贵。希望拿一杯茅台酒的钱,换这一套书的人,多起来。
  •   一个投身新闻事业的热血青年,一个忘我工作的左派文人,一个历经坎坷的散文作家,一个儒雅平和的耄耋老人,他的笔下写了一代人的思考和命运。
  •   以为是精装盒装的,买了一套收藏,没想只是一个简单的封套而已。有点小失望。不过这套书能出版就算很幸运了
  •   好书,值得推荐各位买一本
  •    常言语言文字能力是一种天赋,狄更斯和罗孚都有幸在此方面得天独厚,又加以二人后天功力,遂成就其各自民族语文之大家。近日细读《罗孚文集》之《西窗小品》分集,其中多为相关山川风物、四时代序、高士胸怀等写景、状物、感时等性情之作。其中第二篇《黑暗的日子——重庆杂忆》写于1948年,其时先生未及而立,初入香港《大公报》,观其行文,身为自来生长于中国西南边陲者,而能运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之汉语普通话至如此舒卷自如,实为当时不少已成名南人作家所不及。可憾者,先生对自己早年载于报刊作品疏于留存,故此唯一入录之文情并茂佳作,弥足珍贵。此集中又有数篇写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品,虽其内容带有趋时随潮之瑕,为先生日后自愧自谴,但以纯文体风格论,与集中其他篇章类同,文笔妙曼多姿,色彩丰厚瑰丽,仍不失为美文。由此亦可见彼时先生文笔风格早臻成熟。2011年下半年,再读《罗孚文集》之《文苑缤纷》、《燕山诗话》等分集,其风貌之恣意江洋、剀切辛辣、酣畅淋漓,意韵绵长,则更令人读之如痛饮甘醇。
  •   此套文集还是很值得收藏的,内容很广。全套买下比单本去买还要划算些过瘾。建议购买收藏,看起来很过瘾。
  •   价格不错,书内容尚可,了解若干内幕。
  •   促销入手,对于梁羽生与金庸的催生者,文笔其实也属佳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