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和他的幕僚们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雒春普  页数:291  字数:34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2001年9月,岳麓书社推出近代名人幕府丛书一套五卷,拙著《三晋有材——阎锡山幕府》忝列其中。另外四卷是《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执政幕影——段祺瑞幕府》《伪府群奸——汪精卫幕府》《胡帅班底——张作霖幕府》。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十年过去了!十年来,《三晋有材——阎锡山幕府》这本小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错爱,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远销海外。时至今日,虽早已售罄,仍常有联系索求者。与此同时,反响热烈,好评不断。    《博览群书》2002年第7期发表一组特别推荐的书评文章。    编者的话指出:军阀是中国20世纪前期的特殊产物,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军阀史研究明显地存在着特定时代的局限性。《三晋有材——阎锡山幕府》一书力求新意,在对历史人物——特别是曾经被否定过的历史人物评价上,保持了较为冷静的态度,在恢复历史真相方面,有努力的探索,对于处在复杂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政治选择,有持平之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散木《认识阎锡山》认为:说到幕府,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近年来史学界中对此多有关注(清朝权势人物的幕府和绍兴师爷等都有专著出版)。雒女士条分缕述阎锡山“用人之道”、他统治山西的基本“班底”和幕僚侍从人员以及分领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人才,取材丰富,要言不烦,显然是经过长久的写作准备的。雒女士曾与人合作出版有百万余字的《阎锡山全传》,同她的新作一样,都是力图摆脱陈旧意识形态窠臼、以史实说话、评骘人物亟求公允的力作,有这部书的“垫底”,再细致研究传主的“用人之道”,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赵诚《往日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则强调:阎锡山执政三晋近四十年,使山西成为全国的模范省,一定聚集了相当的人才。笔者作为晋人,阎锡山的传记读过几本,其中包括美国人写的。但从他周围人才群体的角度来看阎锡山的为人、处事和作为,该书是第一本。其次,近年大陆关于阎锡山的评传只涉及到政治和经济层面,未能使人洞悉其思想和文化渊源,也未能更多地涉及他与人共事的相处之道。这本书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欠缺。阎锡山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个著名政治人物,这本书在对阎锡山的描述上,多少有些跳出特定意识形态和政治纷争的迷雾,本色还原的味道。    此外,智效民《寓史德于史实之中》(《往事知多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文进一步指出:阎锡山能够在山西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是依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种说法有失皮相。因为在那战乱不已、政争不止的年代,要想在一个地区有所作为,没有自己的“主义’’即政治主张不行,没有一批各有所长且堪当重任的人才更不行。纵观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于它们的准确把握和巧妙运用。特别是书中那些逸闻趣事,为展现人物形象、烘托人物性格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安慰之余,不免诚惶诚恐。读者的推崇不代表自身的完美无缺,评论者的肯定掩盖不了存在的瑕疵。水平与历史所限,原版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修订。    阎锡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饱受关注的人物。个人的影响力使然,从民国初年开始,学界对于阎锡山的研究差不多延续了近一个世纪。其间,出版面世的相关论著与资料洋洋洒洒,汗牛充栋。仅民国年间印行的阎锡山言论汇编性质的文集,诸如《村政汇编》《六政三事汇编》《言论类编》《治晋政务全书》等,累计即达千万字之多。1978年以来,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学界对民国历史的认识更加趋于客观.从而带来了近代历史人物的研究热潮。鉴于阎锡山这个历史人物的典型性,阎锡山研究也就成了热潮中的热点,出版发行的研究性著作相当可观。粗略统计,当有数十种之多。《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阎锡山评传》《山西王阎锡山》《阎锡山研究》《大三角中的阎锡山》《蒋介石与阎锡山》《阎锡山全传》《阎锡山与晋系》《阎锡山与西北实业公司》《阎锡山与山西抗战》《阎锡山与同蒲铁路》等著述相继出版。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一如既往地围绕阎锡山本人展开。换句话说,就是研究的着眼点还只局限于阎锡山自己的作为与定位。对于在阎锡山统治山西时期起过重要作用的幕僚群体的研究仍然少有涉猎。与此同时,海峡两岸关系的交往日益密切,一批尘封的相关资料得以交流;由于有了互联网的便利,信息的传递日益变得容易与快捷。研究进一步深化具备了客观基础。    适逢其时,团结出版社拟将旧著《三晋有材——阎锡山幕府》改版为《阎锡山和他的幕僚们》,重新印行。不胜荣幸之至!于是,以此为契机,在翻阅新见旧有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先进与便利、广泛吸收阎锡山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旧作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其一,关于阎锡山的“用人之道”,过去主要强调的是它的地域性,客观地讲应该分阶段考察,不能忽视其在特定时期的“五湖四海”。是故,在这方面增加了一些笔墨。其二,对旧作中概念化、脸谱化的用语进行了必要的打磨。其三,对一些所谓的反面人物历史地认识,不全盘否定。其四,对旧作中囿于资料所限,造成的信息不完全,作了尽可能的补充。其五,第十章中增加了“文坛重镇郭象升”一节。其六,加配了一部分相关图片,以收图文并茂之效。    对历史负责与对读者负责,是著史者的出发点。学识所限,错讹与不当之处仍然不可避免,还望识者不吝赐教。    《阎锡山和他的幕僚们》得以出版,团结出版社的领导与责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了许多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雒春普    2011年初冬

内容概要

  阎锡山主政山西的38年中,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人才先后聚集在他的麾下,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襄赞作用。在民国的政治舞台上,相对独立于中央,成为与中华民国相始终的绝无仅有的地方实力派领袖,成为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

作者简介

雒春普,生于1954年。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1985年,调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丰要从事阎锡山及民国山西史的研究。出版《山西通史》(卷七)、《三晋有材——阎锡山幕府》、《阎锡山传》、《阎锡山传》(修订本)等。参与编写《阎锡山全传》《民国十大幕府》《中国名人与山西》《抗战口述史》《晋商案例研究》《王谦——一个省委书记的风雨征程》《民国山西史》等。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
一 盖棺论定“山西王”
二 知人善任与相互制衡——阎锡山的用人之道
三 亦师亦友、首席辅弼赵戴文
四 内襄外助、生死之交贾景德、徐永昌
五 辅弼良才南桂馨、赵丕廉、樊象离、薄毓相
六 政工同志李冠洋、梁化之、智力展、杨贞吉
七 嫡系将领杨爱源、周玳、王靖国、赵承绶、孙楚
八 军事外围张树帜、张培梅、朱绶光、商震、傅作义、郭宗汾
九 经济班底徐一清、贾继英、王尊光、彭士弘、张书田、徐士珙
十 名流侍从郭象升、宁超武、方闻、朱点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三)坚持反共立场的阎锡山 20世纪2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资本主义的链条上诞生了一个社会主义的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新的民主主义道路。1919年中国爆发了闻名于世的五四运动。面对新的世界潮流,阎锡山看到的是由资本主义弊病而造成的社会主义潮流所形成的新的弊端。为了寻求一种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适中”制度,他召集山西学政各界及社会贤达,在督军府进山上的“邃密深沉之馆”举行进山会议。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的例会一直进行了两年又四个月。会议议题由“人群组织怎样?”进一步及于“人生与家庭的研究”、“经济制度的研究”、“教育的研究”、“政治的研究”等。会议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之弊在“资本生息”、“金银代值”,“所谓人群欲成于制度者何也?金银代值,资本生息是也。自金银代值资本生息以来,人皆贱布帛菽粟而贵金银;是以人皆不存布帛而争聚金银;舍耕织而专以掏金挖银是务矣!”共产主义否定了资本主义的资生息、金代值,要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是“违背人性,反乎人情,不适合生产,不利于人生”,是“强人作圣贤,又强人作禽兽”。唯有实行“资公有”、“产私有”、“按劳分配”的“公平制度”,使“劳享合一”,才能既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又预防共产主义之流传。进山会议为阎锡山奠定了以预防共产主义为直接目的,以抵制共产主义运动为出发点的理论基础,使阎锡山成为当时为数很少的几个从理论上否定共产主义的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之一。 阎锡山对于反共理论的探索在进山会议后继续深入。集数年研究之心得,1928年9月,在北平对法国记者提出“劳资合一”问题;1929年9月24日,在太原成立“劳资合一研究会”;1930年1月25日,在劳资合一研究会提出“公平制度之研究标准”。1931年,中原大战失败下野避居大连后,“乃与随行人员及陆续远来相访外客旧属等,屡作研究问答,记录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与各尽所能 各取所值孰好孰坏 孰难孰易之研究》”,提出了“资公有”、“产私有”、“物产证券”和“土地村公有”的阎氏理论。

后记

阎锡山自辛亥起义就任山西都督,历经军阀混战、北伐诸役、中原大战、省政建设、抗日战争等重大事变,在波诡云谲的旧中国政治舞台上,肆应自如,以山西一隅,相对独立于中央,主持山西省政38年而不堕,成为与中华民国相始终的绝无仅有的地方实力派领袖,这在民国历史上可属一个特例,其作为是无人企及的。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不仅取决于阎锡山特有的政治经济天赋和山西独特的封闭型行政地理环境,而且与阎锡山的“善用人为”,在身边积聚了一批党、政、军、经、教各方面的人才不无关系。    山西在民国时期的相对独立,与阎锡山时期政治上另搞一套,经济上自成体系,军事上广泛结盟的“地方发展战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在贯彻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干部的使用就成了决定的因素。阎锡山作为民国初期政坛上的一颗新星,以符合当时主流社会政治诉求的“中庸”面貌出现,吸引了不少有志于民族革命和改造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其幕僚班底,逐步形成了组织、经济、军事等各有所专的幕僚集团,终于得以在山西这块贫瘠的土壤上演出了一幕有声有色的活剧。    作为一个政治家,阎锡山深谙人才的重要,竭力延揽可用之才,“宁可楚材晋用,不能晋材楚用”。辛亥前后,一批具有民族意识的革命知识分子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下聚集起来,为阎锡山所用,因此不仅成功地发动了太原起义,而且在袁世凯的严密控制下平安过渡,并得以独掌山西军政大权;在寇氛日深,面临在“日、蒋、共三个鸡蛋上跳舞”的尴尬境地之际,阎锡山乾刚独断,率先在山西地方实现了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为全国树立了榜样,一时声誉鹊起。这一切的一切无疑是阎锡山用人之道的成功运用。    但是,作为生于斯地长于斯时的地方实力派领袖,阎锡山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才认知上的先天不足。当时山西一句民谣“学会五台话,能把洋刀挎”道尽了其中底蕴。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大权在握之后,阎锡山一方面继续倡导“善用人为”的用人之道,另一方面则把着眼点逐渐转移到同乡亲近一边。正因为如此,“任人唯亲”也就成为其用人之道的必然走向。这样,一些人才的最终离他而去也就成为必然的了。看籍贯用人是当时政坛的通病,蒋介石难出其右,阎锡山不脱窠臼。因此,“宁可楚材晋用,不能晋材楚用”,也就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阎锡山熟读经书,了解中国社会,可以说也通晓用人之道。但是,受山西地方财力的限制,重金吸引人才一途难以施行。因而,阎锡山所惯用的是以“主义”、“理想”相号召,“保境安民”、“新村制度”、“造产救国”、“物产证券”、“守土抗战”等一个接一个的主张,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吸引着一些有志于社会改革的人才加入他的幕僚班底之中,成为政治、组织、经济诸方面的骨干。而对于统兵将领则侧重于以同乡同学等亲缘关系相维系。也正因为如此,军事幕僚以其忻定台小同乡及其外围为主干,有一定军事学术造诣的朱绶光、郭宗汾等虽以外省籍人入幕时间较长,但多半只能担任不直接带兵的参谋长职位。    尽管阎锡山的用人路线存在着种种局限,但是在过去的38年中,仍然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人才先后聚集在他的麾下,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襄赞作用。没有他们的参与,也就不会有这段历史。因史料和篇幅所限,这里所介绍的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难免挂一漏万。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阎锡山主政山西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环顾阎锡山幕僚之中,擅长经济的人才比比皆是,经济班底颇具规模,但是由于资料的欠缺,未能进一步展开,是为遗憾之二。    纵观阎锡山幕僚班底,总结阎锡山在用人方面的得失成败及其缘由,能对今人有几分启迪,余所愿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阎锡山和他的幕僚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套数不错,阎锡山受谁的影响呢?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清楚。
  •   这本书封皮看着很脏,但是内容不错整体感觉还好
  •   序言中的自我吹嘘与内容的平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