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学生最佳散文

出版时间:2004-01-01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作者:谭旭东,谭五昌  页数:2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03年高校散文写作无疑是值得品评的,青春学子用才气和艺术的修养书写了当下散文的亮丽篇章,这是令人鼓舞的。只是散文界或者说当代文学批评界很少关注高校学子的写作罢了!  本书所选的作品有三类:一种是才气写作,一种是经验写作,一种是艺术写作。本书中作品的三个特点:首先是真正体现了多元化的写作取向,其次是具有浓郁的青春气质,第三是主题的多样性和视角的多向性。  读了这本书,浏览了2003年的高校散文写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散文将会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书籍目录

激情书写与文化叙事(序言)   谭旭东文化视线春暖花开(外一章)      徐则臣电影·节          江 峰怀念狼           陈梦婕墙角的           范珑耀激情燃烧的岁月       韦潇潇品乐一心          雁轻盈茶风·茶尚         高 岚点一盏心灯         韩 静沙漠,沙漠(外三章)     李旭林儿童如诗          赵思运伤戏            张 政在“游心斋”听云      王春芳岁月记忆小米            李亚萍记忆碎片          赵莉莉明月何时照骏园    戴桂亮旧日子(四章)     米荆玉旅行         沙 浦美丽的乡间      舒 伟秦淮印象       吴海燕仙居宏村       王莹莹童年的花路      依 然幼年         李傻傻城市的脉络      陈丹青包米花        晋美泉这不过是春天     刘 超青春原色苹果落地     赵汗青只是想想(外一章) 李 燕风华绝代     熊颖超我和我的日本朋友 周慧丽班长       兰美丽旧事       卢瑞霞四月       深深浅浅……情满人间生命感悟后记……

章节摘录

  我一边听讲台上那毫无创意的标准答案似的说教,一边痴痴地望着墙角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渐渐地,麦克风里传出的声波已不能振动我的耳膜,而那团灰色的东西却清晰起来、灵动起来,仿佛是甚嚣尘上的沙场秋点兵;仿佛是停车坐爱的白云深处;又仿佛是催人肠断的古道西风瘦马;又仿佛是宓妃罗袜生尘的凌波微步;……我便盯着这斑驳的图形,一一详加推敲,以看出“像什么”来救济贫乏的精神生活。  中国的象形文化就是这样的无孔不入。因为它具备了强大的历史积淀和普遍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就弄到了“普天之下,莫非象形”的地步。  几年前的石林一游,可谓是始于按图索骥,终于对号入座。换句话说,是实地验证旅游地图、旅游指南的“十八景”,看到底“像不像”。虽然觉得不少景点都是“四不像”,但怕别  人笑我无知,便宽慰自己“有点像”。后来与先驱者谈及时满以为会被讽为上当受骗,岂料他颇为羡慕,原来他也曾按图索骥,但因未能对号入座而“不得善终”。我也同时觉得“真的很像”了,于是便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了。  如今把羞愧埋在心底,冷眼看一看别人的故事,黄山飞来峰便是一例。黄山的所有奇石中,飞来峰最为奇特,它最大的幸运便是什么都不像,并且极难附会,因此没有被象形文化加以“精神污染”。尽管如此,象形文化的迷恋者依然在旅游手册上写道:“远看,石如仙桃,又名为仙桃峰。”为了抹去石头的本形而附会象形文化迷恋者的否定性想象,竟煞费苦心地强调要“远看”——而被这种心理暗示所催眠的旅客,也乐于相信,自愿咬钩。  陈词滥调的“万马奔腾”和“白云苍狗”也永远比喻了黄山的云海,似乎非狗马不足以娱声色。其实,这不过是诗人兴会所至随意为之的比喻,须知“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再巧妙的比喻,也只是语言游戏,即“文”。我们从诗人的游戏中应领悟的是审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自由精神。如果把语言游戏也当做“神”加以膜拜,那么不仅“神”的僵硬空洞会使审美逸兴完全虚脱,连“文”的游戏意趣也彻底丧失了——古人谓之“死于句下。”  这些审美活动决不是找出鸡鸭猫狗,更不是让猴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审美被称之为观照,你从审美对象中观出什么,也就照出自己是什么——美学上称之为“移情”或“心理投射”。观出鸡鸭猫狗的,只能照出自己是美学门外汉的阿猫阿狗;观出猴子的,也只照出自己是在审美领域中沐猴而冠。这实在令人奇怪!一只活蹦乱跳的癞蛤蟆,倒真是大自然的奇观造化,但没人觉得美。而一旦某块石头十分勉强地略具蛤蟆之形,居然觉得美了,就有“天然浑朴”之趣了,竟要大惊小怪一小时了,甚至值得张大嘴巴达半年之久了。  我认为,象形化审美是一种极为初级也极为粗陋的审美——如果它也配称为审美的话。把好山好水弄得恶形恶状,把自然之物弄成人文景观,是对他人想像力的强奸和愚弄。自然之美是本质上抽象而无法规约的美。这种仪态万方、不可规约的美,是任何象形、任何比拟、任何规约都无法穷尽的,因为创造自然的造化伟力并非人格化的上帝,它决不会有意迎合任何人的心理期待,使某些东西像猫像狗来显示上帝的万能或证明大自然的奇迹。而我们必须明白,任何被命名的奇迹,只是佛学中“境由心生”的幻象。撇开佛学对“境由心生”的根本否定,假设它不失为一种审美方式,那也是他人的心境所生。我们应该找到自心,看到自心所生之境——无论是否奇迹,它是自己的。那样的话,我们才会是自己,而非象形文化与范型思维的精神奴隶。  墙角那团灰色已被我“研究”了许久,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老子说“大象无形”。庄子说“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使我恍然大悟:“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而未远,决今是而昨非。”墙角的那团灰色,不过是清洁工打扫卫生时留下的污迹而已。    之后,我们渐渐熟悉起来。第一次去拜访吴先生已是2000年的深秋,落叶纷纷,秋意漫卷,我给吴先生带去了我写的诗。那时他住在山大新校南院的26号楼,这是一座设计很老的住宅楼,门内没厅,仅有一段短短的走廊和三个居室,先生只好把其中的一个居室用作客厅。厅内的陈设极其简朴,壁上有两架书,角落里还有很多堆积的书刊。吴先生那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书房,除了客厅的两架书,另外还有两架书放在卧室里。卧室里有一张写字台,既是休息的地方,又是看书写作的地方。谈起住宅的狭小,吴先生满意地说:“现在已经很不错了,孩子们已先后从这里搬了出去,才腾出地方多放了两架书。在此之前,那些未被‘请’上架的书,只好暂时打包放在旮旯里。有时候,为了找一本书,只好把那些包一一打开,打开了也不一定能找到。没办法,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自己家里有某本书,也只好到图书馆里借,在那里找书要比在家里找书方便得多。”吴先生说:“学校图书馆、系图书馆理论书籍和文学作品在什么位置,我太熟悉了——诗论方面的书籍在校图书馆从东数第六个架子,系图书馆从北数第三个架子则满是现当代文学和诗歌类的书籍。前段时间,有个学生要考研,问我借狄其骢先生的《文艺学新论》,我在家里找了个遍还是枉然;但这都是生活里的小烦恼、小遗憾。我平生与最喜欢的诗歌结缘,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这已经很幸福了。”临别,吴先生赠我他刚出的论文集《当代新诗论。》,嘱我多读一些理论书籍。他说理论和创作是互补的,国外的好多大诗人如艾略特、歌德,他们都有着深厚的哲学与美学修养。我带来的诗歌,他要静下心来慢慢看,看完就会给我打电话的。  回宿舍捧读《当代新诗论》,那些不仅在国内学界,在整个世界华语诗坛也影响深远的论著如《中国当代诗歌与东方神秘主义》、《当代诗中禅道精神与现代主义之结合》等尽在其中。时至深夜,看窗外树枝上的稀稀落落的树叶,我猜测,先生的文章在大江南北甚而全球都布满了如我这般倾听的耳朵。没几天我就收到了吴先生的电话,他说我是吴开晋啊,你有空来一趟吧。还是在上次的那个房间,我看到了上次带去的诗歌,吴先生在认为好的句子前,用圆珠笔小心地点了一些点儿。他说:“你的诗歌感觉不错,已经走得比较远了,以后的问题是:如何延伸自己的情感,使它们具有包括个体之外更广大的普遍性,诗中有我,诗中无我,我与外在的界限应是模糊的。简单地说,你的诗歌应该再宏阔一些,在心力能抵达的地方,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新诗八十年,十分坎坷地走到现在,不容易呀。你们这些默默地诗歌燃烧自己青春的年轻人,是未来新诗的希望。”说着,他从书架上拿出两本自己出的诗集,一本是《月牙泉》,一本是《倾听春天》,他说:“我自己的创作也经历过重大的转变,实现了由以写实为主到以抒发情怀为主的转变,从追求诗歌的思想性,转而追求诗歌艺术上的空灵、人与自然的融合的转变——可能受佛道精神的濡染比较深的缘故吧。”吴先生告诉我,1986年他到海南岛,归途中看漓江周围的阳朔群山,被深深地震撼了。奇形怪状的山,像龙,像狮子,像金鱼,它们是太阳父亲和地球母亲的孩子,各自向往着不同的前景——向往游泳成为金鱼,向往威猛成为狮子,向往腾飞成为雄鹰,成为巨龙……但是,地球母亲不愿意他的孩子离去,于是抛出漓江这条带子,把这些孩子缚在自己身边了。基于这样的想象,他写下了《山之魂》,想象的力量让诗歌空灵起来。在《倾听春天》这本集子里,他也注意用象征和隐喻来作诗,用黄山翠竹、京华碧荷、长白美人松、洛阳牡丹这些当地最美的事物来隐喻四个可爱的女孩……让吴老师深深感慨的是,现在的青年人读书太少,缺乏底蕴,书是生命,是土地,是水源,读书少了不会走很远,也不会建立起自己的风格;不管世界多么热闹,人还是应有自己心灵的静处,在这个静处里体味人生,思考问题,这样不管你身在何地,都会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发现。  “静处”,我体味这个词的含义,它不单单指一处所在,还隐含一个学人应有的生活态度——静谧、深切,不为外界的浮华所动。先生把自己心灵的静处安置在书房这个静处中,怀抱  着诗歌,从遥远的五十年代一直走到今天。如今他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对教育和诗坛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在创作的诗中呈现的情怀是那样伸展、饱满、豁达、年轻,一点苍老的感觉也没有。而这种年轻又与实际青年时代的年轻不同,它隐含着超越,超越了实际人生的芜杂与烦乱,呈现出了简约,澄明与率真。我还读出了一种时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冲动。这可能就是先生所说的创作个体的“延伸”吧。  去年秋天,吴先生喜迁新居,在济南南部辽远澄明的“阳光舜城”,环境优美,住宅宽敞,先生终于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房。书房虽不大,只能容下四个书架,但和从前相比,条件已经大大改观了。窗外群山绵延,树木郁郁苍苍,这对喜爱大自然的先生来说,是何等的造化呀。七月拜谒吴先生,见书案上摆着一本稿纸、一本宋词选、新来的《创世纪》等诗歌杂志,还有一套练字用的墨具,是镶有龙凤、朝阳的青花瓷。他酷爱王羲之、赵孟俯的行书。墙上挂着洛夫先生从温哥华寄来的条幅,写的是王维的《鸟鸣涧》,字如诗一样空灵,很得王维诗歌的禅味。书架里,先生自己主编、编选、撰写的书就占了满满的一格,其中有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新时期诗潮论》等十余种。古代诗词、现当代新诗,中外文学史的各种选本、文学类的各种工具书,琳琅满目,多彩多姿。有南风吹拂桌上的书页,书香、墨香在屋里流荡不止。书架里还有一格珍存着先生为青年诗人写序、写评的诗集,这让我想到,先生在多少人的成长中留下了痕迹啊!我自然也是受益者之一,从相识至今,先生赠与我很多文学方面的书籍,也给了我很多有益的点拨!  先生的书斋被命名为“游心斋”。《庄子·人间世》中说:“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要进入这种逍遥游的境界,诚如陈炎先生所说,“必须冲破功名利禄、人伦情感,肉体欲望三重诱惑”(《积淀与突破》),摆脱名利,摆脱世俗,自由徜徉。先生现在的读书,也终于从“随着兴趣读”、“带着任务读”的阶段而抵达“有选择地读书”的阶段了。有了真正的  书房,也就有了巨大的安定感,先生提到的“静处”,也该更加广阔深沉了。  先生居住的201室取名“听云轩”,那么我想,在“游心斋”听云,听的应该是一种更加静谧、博大、超然、散淡的精神境界吧。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  激情书写与文化叙事  谭旭东  高校一直是文学的沃土。青春的学子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向往,于是,文学女神自然就容易光顾高校这片纯洁的园地。譬如诗歌女神就光临过几乎所有高校学子青春的  心房,哪一位男生女生没有为诗歌感动过或者悄悄写下过诗歌,吟诵过诗歌呢?  高校文学写作,确实是值得重视的,从许多现代文学大师的创作道路和当代的一些作家的成长来看,高校无疑对他们的创作影响至深。其一,高校是文学理论家、作家、诗人和其他  人文学者、艺术家聚集的地方,有良好的人文气氛和学术背景。这对于一个人的文学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学艺术的熏陶,取决于良好的环境,虽然文学创作也可以靠自学,靠自己对生活的历练和感悟。其二,高校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地方,它给文学爱好者许多崭露头角的机会。如高校里的文学社团、诗歌朗诵会、征文比赛等等,都是高校学子发展自己文学能力的平台。其三,高校有图书馆,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对一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的形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文学资讯,最新的文学作品,在高校的图书馆都以古典的形式呈现在写作者面前,文学阅读的快乐带给高校学子的决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离奇与意境的深邃,而是文学舞蹈的酣畅与沉醉。我曾在《诗歌月刊》专门撰文推介过一些高校诗歌作品,希望诗歌界多多关注“高校诗歌写作”。在此,我也希望社会多多关注一下“高校散文写作”。  2003年高校散文写作无疑是值得品评的,青春学子用才气和艺术的修养书写了当下散文的亮丽篇章,这是令人鼓舞 的。只是散文界或者说当代文学批评界很少关注高校学子的写作罢了!上个世纪90年代,当诗歌开始走向萧条的时候,散文很是热了一阵,有人说,这与商业时代人的消闲心理有关。这种看法当然有些道理, 因为散文时代的到来,确实与经济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都市人进入了“小资”阶层,于是休闲文化和娱乐文化会自然而然地走进日常生活。散文当然能够在休闲时代引起人们的注目,但这绝对不能证明散文是休闲文化的产物。相反,我觉得,散文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时段人们所特别青睐的艺术品种,恰恰证明了读者自觉时代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诗歌是激情年代的产物,它往往是与理性时代格格不入的。而散文则呼唤感性,也青睐理性。  散文之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是因为人们不再为政治事件狂热而进入了冷静地思考或者科学思辨的状态,也是因为散文创作在当下已变得越来越讲究趣味、性情和艺术,她既不“下里巴人”,也不“阳春白雪”。  从本书所选的散文作品可以看出,高校学子的散文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种是才气写作。所谓才气就是指作者凭着青春的热情和天赋的才华来写作。这种写作应该是高校多数写作者的不自觉的选择。很难说,这些作者有艺术自觉性,很难说他们会有多高的艺术修养、文学积累,但他们笔下的散文却充满着活力和灵气,让你不得不折服于他们的才情。高校里,无论是重点的或名牌的,还是一般的高校,都多少有一批“才子”或者“才女”,这批人活跃、单纯,他们或奔走于文学社团之间,或特立独行, 以狂放而不乏傲慢的姿态穿梭于孤独的文字舞蹈之中。这些人,如果能言善辩,则能吸引大批崇拜者;即使不善言辞的,也能以诗文让人心动。  ……

编辑推荐

  2003年高校散文写作无疑是值得品评的,青春学子用才气和艺术的修养书写了当下散文的亮丽篇章,这是令人鼓舞的。只是散文界或者说当代文学批评界很少关注高校学子的写作罢了!  本书所选的作品有三类:一种是才气写作,一种是经验写作,一种是艺术写作。本书中作品的三个特点:首先是真正体现了多元化的写作取向,其次是具有浓郁的青春气质,第三是主题的多样性和视角的多向性。  读了这本书,浏览了2003年的高校散文写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散文将会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3年大学生最佳散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