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出版时间:2000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晓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内容简介:建立一种东西方文学传统的双重参照背景是本文考察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一个主导的命意。但是,这种意图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实现,关键还在于对现代作家象征主义创作实践的具体考察。这种考察的目的决不是单纯为了印证西方象征主义的原初形态在中国也存在着翻版,这种简单的指证往往会陷入西方中心主义式的窘境,具体的论证过程也不过是为了证明究竟哪些中国作家以及哪些现代作品是象征主义的。这种现象层面的影响实证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只是立论的一个出发点。而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尚在于考察象征主义与中国作家创作实践相互融合的具体途径,在于辨认象征主义到底为现代文学带来了哪些艺术表现的深层方式以及在于分析现代作家如何在吸收与内化西方滋养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异质的因素转化成自己民族的美学风格。象征主义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实绩正在于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之中。对这种创造性艺术生成的考察是影响的实证描述所无法替代的。基于上述考虑,《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更关注于那些创造性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观和艺术表现方式并在具体的创作中致力于更高的艺术综合的作家。他们并不追求与本原象征主义的“形似”,而是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去融化象征诗艺并进而生成为自身艺术创造中浑然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思索的核心艺术问题不在模仿,而在创造。象征主义诗学在他们这里重新还原为一种艺术把握世界的审美和认知的深层方式,因而他们的成就代表着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学中更深刻的转型,并且力图把这种转型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相互融合。他们的创作实绩充分显示了把象征主义的外来传统纳入民族化进程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书籍目录

总序绪论第一章 象征主义及其诗学体系第一节 “象征”概念的源起及衍化第二节 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第三节 象征主义诗学体系问题第四节 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诗学第二章 象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上)第一节 第一阶段:1919-1927第二节 第二阶段:1928-1937第三节 第三阶段:1938-1949第三章 象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下)第一节 象征主义与哲学艺术思潮第二节 象征主义与诸种文学流派的互渗第三节 象征主义与现代批评实践第四章  中国现代象征主义的诗学范畴第一节 “契合”论第二节 “纯诗”第三节 “诗化小说”第四节 “现实·象征·玄学”第五章 中国现代作家对象征诗艺的探索第一节 象征与小说文本深层意蕴第二节 象征诗艺与现代诗歌第三节 戏剧中的象征表现第四节 散文诗的幻象世界第六章  象征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深层艺术表现第一节 意象性与现代诗艺第二节 梦第三节 象征主义与写实主义的深化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看完前三章,故评价可能有所不准。斟酌很久是给三星还是四星,后来想想,五星若给钱钟书先生,四星给张隆溪先生,那么这本书就真的只能有三星了。
      
      优点:
      1.资料详实,非常有利于按图索骥来查找原始资料。
      2.虽然在序言中说要结合中国创作实践,进行从文本到文本的比较研究,但是整本书的重心还是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层面(或许和作者本身的专业出身有关?),但书中对各种文艺理论、文学思潮、中外相关文学批评实践的厘清非常详细,脉络清晰,象征主义文学本身即和理论、批评联系紧密,中国接受象征主义也存在着概念混杂不清的情况,故该书对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层面的清理对于象征主义这一课题非常有价值。
      3.视野较为开阔,叙象征主义不忘和其联系紧密的表象主义、未来主义等;分析文学也能带入绘画、音乐的角度;且这一开阔的角度背后有理论支撑,即19世纪、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和理论本就存在着不同艺术门类相互渗透,不同文学思潮共时发展的特征;中国在接受象征主义的时候更存在不同文学思潮和文艺理论共时进入的情况。这一开阔视野同样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象征主义的内涵和中国接受象征主义的特点。
      4.作者在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扎实,分析不存在错误,文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均有一定的分析。总的来说,这本书功底非常扎实,对象征主义和中国对其接受情况的描述和分析都有做到相当的程度。对于想快速、准确地把握象征主义和中国接受的全貌的读者来说,是本很好的书。
      
      缺点:
      1.我非常期待的象征主义和中国诗学的理论对接层面的分析让我大大失望了。这本该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领域,虽然中西诗学(姑且认为中国有“诗学”吧)分属两个很不相同的系统(也姑且认为中国古代文批有体系吧),但就现代派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明显体现的中国传统诗歌因素来看,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这种实际意义作者在序言中承认过,但也许这一课题太过困难,作者并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
      这一领域属于比较诗学的范畴,比较诗学也是比较文学中一大方向,我若要在这一方面有更多的理解,首先需要对西方文论史、中国文批史都有相当的了解;再此之上可以读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提升自己的眼光。
      2.正如我在优点的第4点说的,这本书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以及第1点说的”材料详实“,由此可以想到的是,作者在分析问题特别是理论问题的时候眼光不够犀利,思考不够深刻,对概念的把握仍停留在条框较多的”认识“层面,而没有达到摆脱条框,把握概念深层逻辑的”悟“的层面;虽然我们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各概念之间建立相当的联系,但这些联系仍然流于逻辑推导(推导的依据是某个概念的某个特征和另一概念某一特征的对应)层面,而没有从更深的层面把握它们的本质联系。而另一方面,对于某些概念的特征总结有嫌片面和绝对,比如对于法国象征主义,作者认为其核心概念是其“超验本体论”,叙述这一超验本体的时候作者指出这一思维模式的基督教神学渊源,却没有讲清楚象征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之间的暧昧、微妙关系,而这一关系恰恰能解释为何象征主义会引导出后来各种现代思潮。由此一例即可看出作者在基督教神学方面了解不够深入。另一例是作者在分析象征主义和中国传统诗学的联系时,特意强调严羽所谓”不落言筌“的说法和象征主义强调所谓“暗示性”的暗合(51-52页),可是严羽这一说法重在否定文字而强调形而上学的哲理(禅意),象征主义却是自波德莱尔始就极度重视“语言”本身不同于日常交际功能的文学特性,两者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就分道扬镳,这实际上关涉到一个常被讨论的“禅”和“诗”的关系问题,钱钟书先生在其《谈艺录》中就明确说过“若诗自是文学之妙,非言无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能印影”。
      以此两例可见作者在下足了文献整理和基本概念认识的功夫后,还欠缺对概念(尤其是文艺理论概念)的深入和细致把握。也正因为这一不足,才导致行文稍嫌冗长,若能对概念内涵有深刻、精准的把握,叙述自然就会精炼许多。
      
      
      作为读者,我的感受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知识增长居多,洞见启发太少。
      
      小小本科学生,在这里妄论北大教授,实在是惭愧了。只不过看到了些不足,不说不快;可能这些不足反而是我自己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有误,希望得到指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