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万千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湖北少儿出版社  作者:林之光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前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内容概要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一套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幻故事精品丛书。作品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巧妙的艺术构思,栩栩如生的拟人形象,向广大少年儿童普及了基础科学知识和新科学技术知识。   在科学文艺的百花园里,科学童话、科幻故事等犹如变幻无穷、美妙神奇、熠熠生辉的宝葫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少年儿童走进广阔无垠、奇异瑰丽的科学世界,让他们从中获得摆脱愚昧的希望,觅求将来攀登高峰的志向。“知识就是力量”,愿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心想事成的“宝葫芦”!

作者简介

林之光,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1994年任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报》总编辑。气象学专著有《地形降水气候学》、《中国气候》等;有中英文论文70余篇。92万字的《中国气候》曾在上海

书籍目录

总序一、冬冷夏热气候好  从千里冰封到郁郁葱葱  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  我国哪里最冷  我国冬季为什么这样冷  从珠江到黑龙江都有游泳季节  我国夏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比较暖热的国家  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  “火洲”吐鲁番  艾丁湖底是我国真正的热极  应该为“三大火炉”正名  冬冷夏热气候好二、冬干夏雨优越多  从“雅州天漏”说起  我国的雨日和雨时  “蜀犬吠日”和“天无三日晴”  我国的暴雨  我国的雪  冬干夏雨优越多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四季怎样划分  四季哪天开始  四季短长  四季更替我国最鲜明四、雨旱类型,丰富多彩  华北春旱和江南春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  夏雨与伏旱  秋高气爽与秋雨绵绵  昆明和贵阳的地名意义  “风调”才能“雨顺”  丰富多彩的雨旱季节类型五、山区气候奇  从一首唐诗谈起  南枝向暖北枝寒  “天府之国”得天独厚  四季如春的地方  沙漠地区有森林  焚风的故事  地形性夜雨  狭管地形制造偏形树  立体的气候,立体的农业六、青藏高原和珠峰的气象风光  山高空气薄  高处不胜寒  高原降水少  奇异的冰川风和逆温风  攀登珠峰为何最宜在5月  地球上最高的自然风向标——珠峰旗云  热带和寒带的统一  西藏的江南七、荒漠化和沙尘暴的辩证法  什么叫荒漠化  荒漠化是比旱涝更严重的灾害  奇异的沙漠气候  新疆瓜果为什么特别甜美  沙漠气候丰富了世界上植物种类  沙漠植物有大用  沙漠动物抗干旱、高温的绝招  沙尘暴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沙尘暴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灾害  地球上的沙尘暴是无法消灭的八、海洋也多新鲜事  太阳在天空上班的路线  从海冰到珊瑚  冬暖夏凉和“冷在二月,热在八月”  没有海洋的海洋性气候  广阔海洋雨水反少  海中河流创世界气候奇迹  风狮爷和“魔三角”  台风矛盾论  避暑气象学九、中国气候与中华文化  寒寒热热度春秋  二十四节气文化  中国诗词文化  气候与文物的天然保护  中国的迷信文化  中国园林文化  中医与中医养生文化十、人类活动如何制造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为什么造成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的观测结果和预测  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  全球变暖的对策和国际社会的努力  全球变暖的哲学原因  大自然对人类的升级报复后记

章节摘录

从千里冰封到郁郁葱葱在隆冬的1月,如果让我们作一次有趣的旅行,从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镇,一直旅行到祖国的南海诸岛,那么,你就能看到从“千里冰封”到“郁郁葱葱”的大自然的奇妙景色!漠河镇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了,1月平均气温在-300℃左右,最冷的早晨可以到-50℃左右。这里从11月下旬到第2年的4月上旬,地面上积满了白皑皑的雪,地冻得硬邦邦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是这里大自然景色最恰当的描写。1996年11月9日,作者作为科学顾问,随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组到漠河拍摄《正大综艺》第34l集(气象专集),正好遇上强冷空气南下,早上最低气温降到-39℃。-39℃你知有多冷吗?这天清晨,我们首先拍摄“北极村”炊烟。炊烟有什么新鲜的呢?原来这里冬夜很长,地面因剧烈辐射冷却而温度极低,而低空中相对反暖,垂直上下温差极大。因此炊烟冒出烟囱后不易较快上升并混合消散,使炊烟显得既矮又粗,又很浓。许多炊烟并列一起,在夜色晨曦中看起来便十分壮观。但是,这天我们遇到的头一件新鲜事,还是刚出大门时,年轻人们互相诉说鼻子里有喀嚓喀嚓的轻微响声。原来这是从体内呼出的暖空气中的水汽在寒冷的鼻毛上迅速结冰,并随鼻毛震动发声的结果。有位见我不信(因我年老,鼻毛少,未注意到),说他在这里附近上中学时,早起要跑步。鼻子有时痒痒,捏几下竟会有小冰球掉出来。在-39℃低温下工作是很艰苦的。在野外时间稍久,脸上就冻得发疼,脸颊上的肌肉也好像冻僵了。主持人小姐在镜头前说的“冻得说话都不利索了”,确实是真实的感觉。低温把摄像机的润滑油冻了,摄像师就用手动代替自动。工作了一阵子,有人想抽口烟,可是打火机老打不着,原来因为气温太低,热量散得太快,火绳不容易达到燃点。作者一向流利的圆珠笔到这里也冻得写不出字。小伙子漂亮的薄底皮鞋,好看却让人冻得直跺脚。由于低温下水汽会很快凝结,人们呼出的气柱都粗而长。气柱所及,年轻人的黑发立马可以“镀”成白发,姑娘鼻下纤细的汗毛也会变成可见的白胡子。多有趣呀!当时漠河村有2130人,村长叫冯显宗。我们参观了他那能耐严寒的当地木格楞房。那是1969年用五六十方木材造起来的,号称可用百年以上。房屋共三间,两侧是卧室,中间是做饭和吃饭的堂屋。房屋的墙是用粗大的长条方木材,两侧再糊以隔热的泥层。房顶上铺有厚厚的锯木屑,压实后还有约40厘米厚。堂屋两侧中空的墙壁是取暖的火墙,一头通下面的炉灶,另一头通上面的烟囱。炉子中白天烧碎木,但晚间还是要在灶中压煤慢燃,才能保证在那长约17小时的冬夜中温暖如春。严寒天气中从窗户散发的热量很多,因此当地不仅都是两重窗户,而且还要在外窗户外蒙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以增强保暖效果。这里木格楞房的门也是双重的,进外门后先关外门,再开内门,以免损失太多的热量。但是,即使这样,一旦进门不小心,让冷空气吹进来时,常常会立刻生出半屋子云雾来。漠河年平均气温零下4.5℃,在地下约2米深处有一层约1.5-2米厚终年不化的永冻土。因此家家的庭院菜窖都深挖到6米左右。取菜时不得不由另一个人用约十几米长的长杠杆把菜篮子从深深的窖中提上来。因为为了避免蔬菜受冻,菜窖顶部的孔径很小,只够一个人勉强上下。这次漠河之行我们没有遇到降雪。漠河人说,隆冬季节天上下的雪不是雪花而是雪粉。孩子们无法捏雪团,打雪仗。这里的严寒还可把水当浆糊使。附近的边防哨所战士们常把上级工作组送来的春联,在背面刷上水,只要迅速贴到(室外)墙上,就跟用浆糊贴的一样牢。原来是春联被冻在墙上了。我们就从这里出发,穿上皮大衣、棉衣、棉裤,戴上皮帽子,乘汽车从黑龙江里来到呼玛县城。汽车怎么能在江里走呢?原来,隆冬1月,黑龙江江面结的冰足足有1-1.5米厚,甚至还要更厚些,不用说是雪橇、爬犁、大车、汽车,还能在上面开坦克哩!冬季从漠河到呼玛的长途汽车,据说过去就曾从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以南的冰上行驶。到了呼玛县城,我们再换汽车到嫩江,从这里乘火车长驱南下,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19.4℃,沈阳是-12.0℃,气温虽在升高,但车窗外的自然景色却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原野的积雪薄了,少了,仍然是滴水成冰的天气。可是,进了山海关,到了首都北京,平均气温上升到-4.6℃,皮大衣就不用穿啦,光穿棉衣就可以过冬了,地上的积雪也看不见了。因为华北平原雪较少,下了雪,因天气较暖,也较快地融化完了,平均一个月只有4-5天有积雪,田里的冬小麦黝黑黝黑的,它们正在度过越冬阶段哩。到了北京,如果到颐和园昆明湖的冰上去走走,近尺厚的冰,载上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去湖上滑冰,是北京冬季中一项很普及的群众体育运动。走到附近建筑工地,看见建筑工人师傅们正热火朝天地在开挖冻土,修大楼的地基。工人师傅会告诉你,在最冷的年份里,北京冻土可以厚到83厘米左右。1月的北京,微微的南风吹来,风和日丽,中午的气温平均还在0℃以上。要知道,在寒潮南下的时候,北风怒号,北京的气温也曾降到过-27.4℃的呀!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情况了。近二十年来北京和全国一样明显暖冬,近些年来连-15℃左右的温度都没有出现过。湖冰和冻土的深度也都大大减薄了。我们登上火车,继续南下,过石家庄、郑州,窗外景色都和北京相差不多。在河南省的南部,我们过了淮河,这里1月平均气温已经升到0℃以上,所以淮河是我国冬季不封冻的最北的一条大河。从这里附近开始,在背风向阳的坡地上、庭院里,渐渐出现了冬季不落叶的阔叶常绿树,我们以后还会发现,越向南方常绿树越来越多,一直到两广境内,更加郁郁葱葱。我们很快地过了武汉,到了长沙,这里除了寒潮天气以外,冬季都是较暖和的,长沙平均气温已升到4.7℃,田野里除了冬小麦以外,还有油菜、蚕豆和绿肥作物等等,自然界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列车进入广东境内,景色与湖南又大不相同,不仅树木都是全年常绿的,草也都是青的,铁路两旁山坡上,手指头般宽的草长得有一人多高,肥枝大叶的香蕉树,一丛丛,一簇簇,在房前屋后、山嘴、河谷里到处生长;那鲜红色的土壤上生长着苍翠欲滴的青松使我们不禁想起了北方的青松现在正傲立在霜雪之中。这里的平均气温已升到10℃以上。列车很快到达了京广线终点站广州,走出新建的广州火车站,乘上公共汽车,但见马路两旁的行道树——红花羊蹄甲,一团团、一簇簇的红花染红了街道两旁,公园里百花齐放,原来广州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春节花会呢!虽然日历上明明写着大寒节气,时间正是隆冬季节,可是你却毫不怀疑你过的是春天。原来广州1月平均气温已经升高到13.3℃,就是在隆冬季节,蚊子也不会绝迹。在这里,除了寒潮突然袭击的天气,棉衣是可以不穿的;晴天中午前后,高高的太阳会晒得你热辣辣的,还感到丝丝夏意哩!如果你这时再到南海诸岛去旅行,你就会发现那里已经到了真正的夏天。

后记

我很荣幸我的《气象万千》能够成为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建国60周年献礼《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一。我非常感谢丛书编委会。本书是《气象万千》的第四个版本。第一版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少年自然科学丛书》之一于1980年12月出版的,印9000册。第二版是该书入选该社《少年文库》时修订出版的,这个版本我手里只有第四次印刷,1991年5月出版,印数104501-117500册。第三版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丛书之一,于1999年9月出版,共两次印刷,7200册。本书就是它的第四个版本。我一生写了20多部气象学方面的书。但这本对我是最有意义的。因为它贯穿了我科普创作的全过程,包含了我气象学的许多主要研究和思考成果,以及我科普创作思想方法发展提高的全过程。所以,这四个版本之间,不仅有量的进步,而且应该说还有质的飞跃。《气象万千》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版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发现事实,寻找联系”。主要内容是揭露我国气候的许多新事实和提出许多新观点。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可能要算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气候的缺点,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重大事实。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的地理决定论者主观武断地说,中国由于气候不好(指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变化比较极端),在国力上最多只能成为二等强国。我把它视为“国耻”。后来,我经多年研究,从冬冷本身也有好处;夏热使我国水稻、棉花、玉米等喜热高产粮棉作物分布界限之北,世界数一数二;我国雨季在夏,雨热同季,因此夏季中丰富的光照、热量和水分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一种优越的气候资源;以及我国南方成了世界同纬度回归沙漠带上的“大绿洲”等四个方面,论证了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优越性。从而在理论上批驳了地理决定论者孤立、静止、片面和表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指出了他们“虽然根据的是事实,但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的哲学原因。文章最早发表在1963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副刊版,和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气象》和《地理知识》杂志上。第三版本的主要进步可以概括为“豁然开朗,研究文化”。这个版本中放进了我八九十年代中大量新的研究和思考成果。其中最有意义的,便是新写了“中国气候与中国文化”这一章。这个问题过去没有人写过。写这一章的原因,缘于我的一次顿悟,即对中国气候认识的一次飞跃。因为研究了近40年的中国气候之后,顿悟到中国气候不仅对我国植被景观、农业生产、经济建设等物质世界有明显影响,而且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等人文社会方面也都有深刻影响。即把气候对我国的影响的认识,从矛盾的特殊性上升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上来。例如,我认为功同中国四大发明、解决了古人吃饭穿衣问题的24节气文化,就是因为适应我国特殊农业气候而诞生的。只是因为我国气候的特殊性而不能像四大发明那样拿到外国去推广应用罢了。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明珠,古诗词,也深刻地打上了中国气候的烙印。因为冬冷夏热、四季鲜明的特殊气候必然会影响到古代诗人们的创作环境和灵感,他们也必然会用四季气象景物来抒情、喻志、讽刺时弊,以泄愤、发牢骚等。因而实际上几乎每首古诗词中都有风云雨雪,春夏秋冬等气象名词。具体只需举出上世纪60年代大家熟悉的雷锋的座右铭就可以明白:“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请问,如果雷锋不是生活在四季鲜明的中国,他会写出这样的四季座右铭吗? 例如,可以说,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我国的中医和中医养生是中国气候给逼出来的。因为中医认为人体致病因子主要有两类,即外因和内因。外因即“风、寒、热、火、湿、燥”六淫,主要都是气象因素。冬冷夏热、四季鲜明的气候,急剧变化的天气,对人的生理和病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鬣珐调整阴阳,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便是中医诊病和治病鳓领;“顺四时(季)而适寒暑”便是中医养生的总原则。难怪南京中医学院干祖望老教授坦言:“欲知《灵枢》、《素问》(即《黄帝内经》之精华,半在气象”。第四个版本(即本书)的主要进步是“深入发掘,哲理智慧”。因为我认识到,只有提高到了哲理,说理才能既更加深刻又更有趣味。这主要是指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认识。例如沙尘暴和荒漠化,几乎人人都认为它们是绝对的灾害。但我却系统总结它们对人类的许多好处。为它们“翻案”,说公道话。话甚至说到地球上少了它们还不行,人想消灭它也是消灭不了的。台风是我国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但我也给它总结了几大功劳,而且说其水平堪称资源。鉴于台风一生充满了矛盾,我还专门设了一节《台风矛盾论》。最后说说全球关心的全球变暖问题。但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竟然不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巨大热量,而却是工业、汽车排放到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你说它是不是也很有趣呢?所以,如果要简单总结本书的四次修订的进步的话,那就是从纯气象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扩展到和文学、哲学相结合。我认为这是一种创新,一种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虽然我的研究还很初步。最后是表示感谢。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人。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说说这四个版本的责任编辑。1980年出版的第一版本责任编辑叫周光楣,她原来是上海《新民晚报》的一位资深编辑,也是一位领导。大概是因为文革时期报纸停办,出版社才能有机会把她请来当本书的责任编辑。她文字水平极高,责任心极强,不惜花时间把我初涉少儿读物的生硬作品,硬是改得少儿也比较爱看。在1987年国家多部委主办的全国科普第二届评奖中,此书获图书二等奖。她有很大的贡献。她应邀亲自来京参加颁奖会。我有机会亲自向她表示谢意和敬意。第三版本的责任编辑是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刘新民先生。感谢他为本书做了很好的工作。第四版本的责任编辑是湖北少儿出版社的何龙主任。我原来准备为他们的《书系》另写一本,正是他的嘱咐修订为主,才可能使本书得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正像电视台和电台等媒体,播完后要感谢观众、听众一样,我要感谢《气象万千》的广大读者。他们愿意看我的书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他们中有的还给我来信来电,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山西有一位幼儿园的阿姨说,她们几乎每天都给孩子们读一段《气象万千》中的故事。最后要说的是我的夫人、同行张辉华女士,她一辈子支持我的科研和科普创作事业,包括本书的四个版本全过程。她常是我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实际上,有一些作品就是我们两人合作、共同署名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气象万千》是一部力作。是作者自己50年科研和思考成果中的精品。从目录即可见其知识内容之琳琅满目,且为同类书籍所仅见。  ——著名科普作家 李元本书努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从气象学角度解释例如二十四节气文化、古诗词、中医和中医养生文化,以及中国迷信文化等何以能在我国形成。努力发掘哲学智慧,使气象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深刻,更具趣味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 智协飞  《气象万千》是作者林之光先生几十年的心血之作,作者以小心翼翼、耐心细致的写作态度。不断修订、完善此书,使之成为气象学科普读物之精品,也成为中小学生学习地理极好的课外读物。  ——著名教育专家、武汉市名师 王先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气象万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气象万千》一书共分为“冬冷夏热气候好”、“冬干夏雨优越多”、“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雨旱类型,丰富多彩”、“山区气候奇”、“青藏高原和珠峰的气象风光”、“荒漠化和沙尘暴的辩证法”、“海洋也多新鲜事”、“中国气候与中华文化”、“人类活动如何制造全球变暖”10个章节,从气象学角度解释如二十四节气文化、古诗词、中医养生文化以及中国迷信文化何以能在我国形成等,是气象学科普读物的好书,也是较为理想的中小学生学习天文地理的课外读物。
  •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气象万千
  •   一本科普类的好书,语言浅显易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明白了很多气象方面的道理,很适合少儿们普及气象学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
  •   地理和气象是不能分家的,尤其是在给孩子介绍概念性知识的科普阶段。这书挺好的,自己也跟着学习了不少有用的知识。
  •   了解了许多有关气象的知识,非常实用。
  •   好书,少儿科普读物,孩子喜欢。
  •   一套很好的科普书
  •   给孩子买的,我先翻翻,没想到被吸引住了。虽然讲得是科学,但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如果教科书是这样,可能就没有学不会的孩子了吧。
  •   这本书读起来来感觉真实朴实,让人切实了解了科学知识
  •   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写作。
  •   给孩子买的书,她说内容很好,对学习地理有帮助,很喜欢! 不足的是:当当网邮寄的这本书中有二十几页被水浸过的水痕(鸽子蛋大小),虽然不影响阅读,但看到那几十页的水痕,心里还是不很舒服,尤其是对喜欢书的人来说。本想退货来着,稍后想想算了。这个事说明该网的有关工作人员工作上还有疏漏和改善的地方。
  •   孩子的良师益友,很适合作为课外读物。
  •   没有图像适合比较大的孩子看,内容很不错。丰富,我也可以增长知识
  •   书本内容小孩还蛮喜欢
  •   不错,适合高年级的孩子读,知识点很多
  •   书非常好,女儿开心
  •   值得一读的书,很好。
  •   真是不错,宝贝很喜欢
  •   朋友说很受教
  •   小孩大人都喜欢看,值得买
  •   我先看了,很不错,孩子一年级还看不了,屯着大点看
  •   现在读,她还小了点,以后慢慢看。我先看到起。
  •   一套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幻故事丛书
  •   浅显易懂,蕴含知识
  •   个人看着还行,孩子还没看,毕竟一起买的历险记系列更吸引她。
  •   好书,可小孩子没耐心看
  •   中国式的教科书一样的,缺乏趣味性。
  •   看着评论好像很不错,所以就买了
  •   学生反映还行多些插图会让他们更感兴趣的
  •   正需要这类书
  •   孩子自己选得,看好了!哈哈
  •   这书买来也没指望儿子能马上看完,只是想他多了解点些科普知识
  •   小孩子看的书,喜欢科普的居多,增长知识。
  •   内容枯燥,没意思
  •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这本书中的一些例子直接能用于课堂教学;当然,作者的文笔,让孩子能懂,让他们感兴趣。
  •   非常好的书,对中国各地的气候分析具体生动祥实,是一本要找的难得的好书。希望多出售林之光的书。
  •   解答气候的形成,很好的科普书,关键还很便宜。凑单买的。
  •   如题,内容三星,装帧一星半。
  •   作者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万千气象,内容丰富。特别是后面部分介绍的气象与文化的关系,更令人大开眼界。
  •   差不多是20年前,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读的一本书。很好,喜欢作者的文笔,对这本书至今记忆犹新,买来给小孩子们读。2002年在中国气象局大院,还专门去大院宣传栏看过作者的照片。
  •   讲解还是很细致,就是离我们太远,不怎么适用!
  •   气象方面,这本不能算太好,虽然该写的写了,但文字的味道还不算地道的科普,有点像教科书,趣味性少了许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