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台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姚义斌,裘凤 著  页数:191  

前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建筑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内敛与自适,无论是北方雄伟壮丽的长城,还是无处不在的四合院,都充分体现出这种文化内敛;形态各异的廊桥,或者散布于各地的各式各样的亭,其对内的深深的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建筑还体现出传统文化的自然观,无论是住宅建筑、宗教建筑还是园林建筑,无论是建筑的造型、布局,还是建筑材料,无不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崇敬,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上所举,只是传统建筑中所体现的文化思想之毫末,本书中所展现出来的,也只是其中的极小一部分。在世界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文化趋同性愈发明显的今天,重新聚焦、审视、认识和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亦显得更加重要。本书即是以建筑为介质,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变迁,让读者可以比较清楚直观而又生动地了解这种传承和变迁的过程。本书并不是一本建筑专业著作,但是在使用相关术语的时候力求准确,语言上也尽量生动活泼,希望读者看来不觉晦涩艰深。如果读者能以轻松的心情阅读本书,并能够从中得到些许收获,那将使我十分自豪而且备感荣幸。

书籍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言一  柱二  宫殿三  亭四  台五  楼阁六  阙七  牌坊八  华表九  塔十  苑十一  园林十二  陵墓十三 祠堂十四  石窟十五  桥十六  井十七  道观十八 太庙十九  寺庙二十  关后记

章节摘录

  二 宫殿  一说到宫殿,恐怕很少有人不想到紫禁城,想到皇宫内院,想到威严却不免孤独的皇帝,想到华丽却寂寞的嫔妃……  以中国历史之悠久,地域之广阔,朝代更迭之剧,地方政权之繁杂,宫殿建筑之多,到今天应该有无数的恢弘建筑留给我们作骄傲的资本!  然而我们今天却只能在紫禁城里,抚摩着丹墀上的汉白玉云纹柱头,想象着历朝历代宫殿的奢华壮丽和威严,追忆祖先的荣辱与王朝的盛衰更替,在记忆中搜寻先人的惊叹,“览除阁之丽靡,觉堂殿之巍巍;径落莫以差错,编玳瑁之文格;镂螭龙以造牖,采云气以为楣;神星罗于题鄂,虹蜕往往而绕榱,缦倏忽其无垠,意能了之者谁?窃想圣主之优游,时娱神而款纵,坐凤皇之堂,听和鸾之弄,临麒麟之域,验符瑞之贡,咏中和之歌,读太平之颂。” (汉王褒《甘泉宫诵》)  从古人留给我们的诘屈聱牙又富丽堂皇的词句中,不禁感受到与古人同样的神往和对太平盛世的期冀与自豪……  于是,在这样的诗句的挟裹下,自己仿佛在时空中失去了定位,灵魂出了窍,变成了盘古,重新从洪荒宇宙中出发,摸索着悠悠的中国历史,一路走来……  梦醒了!历史却只给我们留下一座紫禁城,留下一个背影,它自顾悠然远行了……  好在毕竟还有雪泥鸿爪,还有一丝丝的踪迹可寻,还可以让我们在弥散的惆怅中寻梦,透过重重宫殿,追寻一个个辉煌的影子!  1  宫殿是中国古代帝王居住的大型建筑组群,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充分发展,宫殿则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同时在很多方面,宫殿又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要了解宫殿的来历,首先要知道宫殿的含义。  其实在古语中,宫和殿并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宫?僦文》解释说,“宫,室也。”意思是指普通的房屋,或者说是房屋的通称。《尔雅·释宫》也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普通的房屋是一回事。《释名》的说法似乎有点不一样,“宫,穹也,屋见垣上穹隆也。”意思是说宫是一种高大的房子。  但是无论如何,在那时候的人们看来,普通的房子也可以称宫。  那什么时候宫成了皇帝或者神明的专用居所呢?  唐代的陆德明给我们道出了原委,他在《尔雅音义》中说,“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为宫也。”  但是这种说法似乎也不确切,因为从战国时期开始,我们就很少能在文献资料中看到平民甚至官员的住所被称为“宫”的了!  所以陆德明所说的时问应该再往前推,说成“西周以来惟王者所居称为宫也”才比较妥当。  ——“西周”,这恐怕才是宫这种建筑被锁进象牙塔、成为显示帝王神明尊贵的专用名称的确切时间。  再看“殿”,它的“出身”似乎比“宫”还要寒酸。  《说文》云,“殿,击声也。”本身是个象声词,是指拍打东西的声音。后来不知怎么地词义就起了变化,专门指高大的建筑——与“宫”的含义相类似了。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御览·居处部》对“殿”的解释是,“殿,堂之高大者也。”再后来,“今惟天子所宸居为殿。”(明·张光烈《正字通》)  ——于是殿也被锁进象牙塔,得到了与“宫”一样的命运。  “殿”成为皇帝居所专称的时间大约也是在西汉以后了,因为《汉书·霍光传》中有这么一段话,“鸮数呜殿前树上”,唐代的颜师古注解说,“古者室屋高大,则通呼为殿耳,非止天子宫中。”霍光遇到的鹗就在他家屋子前面,那么“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战国策·魏策》)中提到的“殿”也应该是指庆忌住的房子吧!  说了这么长时间,算是对宫殿的来历有了初步的交代。但是宫殿起于什么时候?  ——这又是一个问题!  宫殿的出现,大概还不能一刀切到某一个准确的时问,因为它本身就有一个过程。  宫殿这种建筑形式是和集权的出现相一致的,从原始社会到西周,宫殿的萌芽经历了一个合首领居住、聚会、祭祀多功能为一体的混沌未分的阶段,发展为与祭祀功能分化,只用于君王后妃朝会与居住。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半坡氏族聚落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了几个位于建筑群中心的大房子,可能是聚会议事或者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成为氏族、部落的权力中心,这种大房子很有可能就是后来宫殿建筑的雏形。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父系制度的确立,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出现,战争频繁,权力集中的趋势变得明显,无论从建筑技术还是从社会的需要,宫殿的出现已经成了必然。  《艺文类聚》引《管子》中的记载说,“黄帝有合宫,以听政。”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生活在距今大约有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在他生活的年代,各个不同的部族之间进行过多次战争。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黄帝是很有可能组织人力物力修建宫殿之类大型建筑的。  考古学家们通过考古发掘也发现,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南北各地,一系列古城遗址中都发现了被认为是宫殿台基的建筑遗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大型宫殿的出现时间应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2  按照前面的逻辑来推测,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夏王朝应该已经有很多宫殿存在了。史书中也确实有这样的记载,比如《世本》就说,“禹作宫”。说明以前“卑宫室”的大禹一旦得到了政权,当了王以后,也要显示和放大一下自己的权威,建造宫殿了。  ——可惜的是,夏朝的宫殿建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发现,虽然有几个地方声称当地发现的就是夏朝的宫殿建筑,但是至少学术界还没有给予承认。  可以确认的宫殿要晚得多。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是得到确认的最早的宫殿遗存,二里头遗址共发现两座宫殿基址,二号宫殿以廊庑围成院落,前沿建宽大院门,轴线后端为殿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屋顶可能是四阿重屋(也称为庑殿重檐)。整个院落建筑在夯土地基上。这种院落组合和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  周代的宫殿建筑显然比商代要更加进步,形式更加规整,布局也更加严谨。典型的例子是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宫殿遗址。这是一座完整的两进四合院,沿中轴线设置了屏(照壁)、门房、前堂和后室,其间用大小不同的院子隔开,左右廊庑围合。据记载,东周的宫殿布局是在宫外立双阙,有5重大门及外朝、治朝和内朝3座大殿。从凤雏的宫殿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布局的影子。  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燕国下都和赵国邯郸都是在中轴线上串连的一些高台上建筑宫殿。秦国宫殿在陕西咸阳北部高原的南沿,一号宫殿遗址居中,依塬作基筑台,台上构屋,经复原是二元式的阙形。秦始皇还在咸阳仿建六国宫殿,又在渭河以南建阿房宫,规模十分宏大。《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现在发掘出来的阿房殿基址东西长约千米,南北宽约五六百米。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宫殿,类似的宫殿还有数十座之多,阿房宫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所以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中写到,“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虽然未免有艺术家夸张和想象的成分,但是不难从中领略阿房宫的恢弘和奢华。  西汉时期的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当时的首都长安,重要的宫殿建筑有未央、长乐、建章诸宫,每宫各有宫城,主要宫门处建双阙。未央宫是朝会用的宫殿,平面方形,每面二公里左右,四面设门,南面的端门正对着长安城南墙的西安门,是整个宫城的正门。端门的北面为未央宫前殿,依龙首山凿而为基,所以“宫基不假累筑,直出长安城上”。其前为广庭,左右和后方建有一些次要的殿堂。在其西面是园林,有沧池、渐台等著名的园囿。未央宫东与长乐、明光二宫相望,北与东西两市相邻,位置非常适中。整个宫殿沿中轴一线布局规整对称,规模宏大。秦汉之际,皇帝往往广造离宫苑囿,形成了中国宫殿建设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编辑推荐

  在世界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文化趋同性愈发明显的今天,重新聚焦、审视、认识和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显得更加重要。《神祇的脚印 中国符号文化·南方有台:建筑卷》即是以建筑为介质,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变迁,让读者可以比较清楚直观而又生动地了解这种传承和变迁的过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方有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蛮不错的东西 ,基础知识一览。。。吼吼
  •   都是资料性的整理,没有什么学术观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