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拉萨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唐龙  页数:251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放下《独唱团》,拿起《申论》?    2010年2月末,我来到台湾花莲,开始了交换学习的生活。    四月的一天,我蜷缩在医院的手术台上,接受胃镜检查。结果是严重胃溃疡。医生说,必须多休息,不能再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我说:“我报名参加了五月末的铁人三项比赛,我必须训练。”    家人和朋友也纷纷劝我不要逞强,参加过铁人队,也训练了两周,尝到鲜就可以了,别把身体整坏了。只有变态的美国教练说:“How can you believe what the doctor said?Don't make any excuses!Come backsoon!”    五月末,台湾花莲国际铁人三项精英赛。    比赛已经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游过了1500米,骑过了45公里,又跑完了9000多米,终于只剩下不到1公里。天空飘起了细雨,正好为燥热的身体降温。意识恍惚间,我看到了早已在终点等候的教练和队友。我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提速,超越了几个同样疲惫不堪的跑者,冲过了终点线。队友刚为我挂上奖牌,我就虚弱地一头栽进了教练的胸口。“Charlie,good boy!Haha,you made it!”我得到了这个地球上最让我崇拜的人的肯定。    六月,我在花莲接待了从台北南下的交换生朋友。他正在骑单车环岛。我说,我好羡慕你,可惜不久就要回去了,没时间筹备了。七月,我告别闲适且热血的台湾生活,回归大陆,回归现实。    九月,大四刚开学,果然就硝烟弥漫。    这是个必须做出决定的三岔路口,读研、出国或是工作,必选其一。一位和我私交很好的学姐担心我心高气傲,遭人算计,特意提醒我说:“别把保研想得太简单,从成绩到老师,都有很多可操作的地方,而送礼也是有大学问的,比如……”我做好心理准备,等待这一切按部就班地发生,而它也不负我望,如期上演。    我看到同学觍着脸苦苦哀求老师更改自己的综合排名,如果你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报的北大,你就可以对清华说,你是第一;不同的算法也会影响到最终排名,所以我一次次看着排名相近的同学因为算分方式的差异而闹僵;后来,我听说一位同学在酒桌上敬了Ag--~,他已经微醉,他说要向大家道歉,因为在保研期间他做了些手脚,因为自己输不起,最后他“成功”去到了中国最好的科研机构之一。    再后来,我的父母对我说,同乡的一位女孩,本来已经保送本校,却又去参加了北大的面试,被北大录取了,她就要和自己学校毁约,学校不放人,她就威胁校方说要跳楼,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校方终于被迫放人……父母无比羡慕地说:“你看看,人家最终还是去了北大!北大啊!”    2011年2月,春节。    县城里的众亲戚总是很关心我的前途,他们总是用一种表面是询问,实则是建议的口气说:“今后怎么打算呀?该考公务员了吧。”然后如排练过一般,众口一词地告诉我,加入公务员行列的种种好处,不用这个这个却可以那个那个。他们出身农村,通过入城打工或者进入体制,劳苦半生,终于摆脱贫困,立足县城。收入稳定,受人尊重,就是他们最大的诉求。而捧上国家的铁饭碗,正是实现这一诉求的上上之策。为什么要花时间研究文学和电影呢?放下手中的《独唱团》,去学写申论才是正道。    与此同时,台湾的铁人队友们已决定报名参加八月份在加拿大举行的Ironman 226km的比赛(游泳3.8公里,骑车180公里,跑步42.195公里)。面对全队9人总计4万多人民币的花费,他们正全力筹款,包括举办训练营,参加比赛拿奖金,拉赞助,打零工等多种方式。热血不被嘲笑,却被认可。    三月,一些拿到国外牛逼offer的同学开始在社交网站上活跃起来。要么是总结大学四年丰富到爆的成果,要么是相聚纽约,一起租房,或者是相约伦敦,一起购物;那些在国内同样出路不错的同学,也开始秀出在各个美丽景点的留念照……    说实话,我羡慕至极。    这些都是我很佩服的人。他们身上有着各种我所不具备的品质,他们也选择了一条光明且稳妥的出路。只要你进了顶尖名校,在这个用标签看人的社会里,就已经赚够了大拇指;你签约了大银行,即使刚开始是坐柜台,人们也会不禁把你设想成未来的金融骄子;你选择了从医,即使刚开始只是在解剖老鼠,人们也知道日后你很有可能在大医院主刀,35岁之后,肯定有车有房……    在每一个人的出路问题上,虽不分谁输谁赢,却分有解无解。很不幸,我属于无解的那一类:长辈所推崇的路,我不屑走;人各有志,我所羡慕的路,却不是我所喜欢的;而我一意孤行的路,则一片迷茫。    我想试试文字工作,甚至是创作。但别人已经开始采摘第一批果实,我却才刚找到自己那一杯土,种子都还没种。艺术是虚无缥缈的,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谁能保证只要努力就能写出好作品?天赋不够灵感不来怎么办?当你成天鼓捣着并不惊艳的小文章,人们只会觉得你在做一个让人揪心的梦。    在毕业的这个节点,我再也逃不过现实的第一次审判。即便我能无视一些势利的眼光,我也无法忽视父母那望子成龙的期盼,无法给他们一个交代。更不安的是,我连自己都给不了一个交代。这才发现,那些从社会酱缸里沾染上的功利和躁动,从来就没有在我的骨子里涤净过,羡慕嫉妒十艮开始增生扩散。表面的特立独行、清高孤傲,既是在自我保护,也是在自我掩饰。    我的不安越来越强烈。我需要一个速成的证明,来抑制那已经冒出苗头的自我怀疑;即使有逃避现实的嫌疑,我也要摆出热血的姿态,为自己那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理想主义加油打气。    这个证明一定要够快,够灿烂,灿烂到足够让自己、让所有人都炫目——哪怕就那么一下。    这时,我听到了队友的一声召唤。    “我们一起,骑车去西藏吧!”    故事,就此开始。    唐龙    二〇一二年五月

内容概要

  西藏,梦想之地;骑行入藏,心灵之旅。
  毕业季的7个非典型宅男,告别书房和网络,告别熬夜和赖床,骑上单车,直指拉萨!
  这里有,最尽兴的漂泊,最传奇的花甲骑士,最浪漫的路上爱情……
  雪山,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大江大河……
  温泉,美食,月老,情人,劫匪,暴雪,塌方,泥石流,小村庄,西藏美女……

作者简介

  唐龙
  青年写手,中文系毕业。
  对于文学,眼光还停留在娱乐层面;
  对于人生,尚且分不清理想和幻想。
  现居成都。

书籍目录

序 放下《独唱团》,拿起申论?
推荐序 你翻过的,只是心中的一座山……
第一章 梦想的剪影
 1. 私藏梦想:我的318国道
 2. 比到达更重要的,是出发!
第二章 把我的灵魂,带去拉萨!
 3. 谁在为你的流浪而伤悲?
 4. 木格措逃票记
 5. 来吧,折多山!
 6. windows桌面的故乡,新都桥
 7. 把我的灵魂,带去拉萨!
第三章 晨光上路,风光伴行
 8. 崩溃的边缘
 9.华丽的藏居
 10.云游异度空间
 11.晨光上路,风光伴行
 12.第一个西藏温泉
 13. 如美,来自火星?
第四章 投身,圣城拉萨!
 14.红线
 15.69岁的青春
16.东达山没有眼泪
 17.到达暮色中的邦达
 18.然乌,好安静
 19.西藏江南
 20.投身,圣城拉萨!
第五章 灵魂的传话
 21.旅行,距离的美学
 22.信仰的重量
 23.藏民印象
 24.搭车,你输得起吗?
 25. 当川藏成为新的原点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私藏梦想:我的318国道有人说,318国道就是一个梦,承载着理想和热血。这一条起于上海止于西藏、贯穿整个中国大陆的国道,拥有着“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美誉,自然、人文景观的丰富度,世所罕见。从海平面的长江口到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5000多公里的路途上,串联着我们耳熟能详的美景:从东部的黄山、庐山、西湖、太湖、洞庭、鄱阳等,到西部的贡嘎、南迦巴瓦、希夏邦马、羊卓雍错、纳木错;从盆地到平原、高原,从雨林到灌丛、草原、荒漠,从周庄的老屋到丹巴的碉楼,尽览无余。而整条国道的地理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最亮点,则是从成都至拉萨段的川藏线。“为什么要骑川藏线?”“我是一个山地车手。每一个山地爱好者,都会梦想骑一次川藏。就像每一个足球运动员,都梦想捧起大力神杯。”在骑行圈里,川藏线近乎为一种信仰。踩着铁轮由川入藏,直指地球上最接近天堂的土地,不仅可以饱览俊美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澄澈的蓝天、静谧的湖泊,还有机会听到古老的秘闻,遇见最虔诚的信徒,拜访最华丽的宫庙;不仅如此,还能见识最传奇的驴友,经历最炽热的汗与最开怀的笑,最夯实的友情和最尽兴的漂泊……一次次亲手触摸到传说般的存在。用“大气”“壮美”来形容川藏线绝不为过,用“热血”“追梦”来定性骑行也恰如其分。不过,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如果骑行川藏线也是你的梦想,我想,有更多的细节,你应该提前知道:成都至拉萨,全程近2200公里。在近一个月的骑行里,氧气常有不足,偶尔严重不足,因为需要翻越12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两座海拔超过了5000米;在峭壁下面、悬崖旁边赶路是家常便饭,因为需要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湍急汹涌的大河,一个小小意外,就可能连人带车跌入滚滚波涛,无迹可寻;你得应付各种恶劣的天气,诸如暴雨、暴晒、暴雪,冻雨、浓雾、冰雹,逆风、侧风甚至妖风;你得承受身体的各种状况,诸如高反、感冒、疲劳与伤痛;你甚至还得默默祈祷,以求不被落石砸到、不被塌方掩埋、不被霸气侧漏的卡车撞到、不被彪悍的劫匪劫财劫色……即使你不被吓死,也可能被烦死:每次出发,你得装驮包、灌水、清零码表、调车;每次到达,你得拆驮包、洗车、擦车、上油、检车;你得学会补胎、换胎,修理你爱车的各种合情合理的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故障;你要忍受日骑100公里重复几万次的单调踩踏;你要忍受穿着雨衣或顶着烈日骑上坡,臭汗淋漓却洗不了澡,不仅洗不了澡,甚至还洗不了脚,不仅今天洗不了,甚至明天、后天、大后天也洗不了;你得忍受霉味厚重的床铺,忍受老鼠在天花板上窸窸窣窣,忍受漏雨在耳旁滴滴答答;你得忍着用冷冽的井水洗头巾、内裤、袜子,再用电吹风一一吹干;你得忍受没有微博没有校内、没有QQ、甚至没有手机信号;此外,你还得忍受十天半个月看不到一个像样的姑娘,更遑论蕾丝边和黑丝袜了……如果还没被吓退,尚未被烦死,这才配说这是你的梦想。梦想可以分很多种,灿烂或平凡,近期或长远,私藏或共享……但归根究底,梦想只有两种,那就是已圆的和未竟的。来吧,一起出发,别让川藏线沦为你未竟的梦想。比到达更重要的,是出发!曾经有人问我,川藏线上最难的是哪段。其实,路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毕竟我能完成铁人三项,并提前进行了针对性的拉练,生理上不构成什么挑战。回想起来,真正煎熬的却是在出发之前,我被恐惧和内疚反复纠缠。人若无所牵挂,也就无所畏惧,但若有满脑子的眷念,就注定会有满心的踟蹰。恐惧要么源于怯懦,要么源于爱与责任。灰色恐惧一进入六月,就正式开始了川藏线的全面准备。虽然血液开始升温,同时油然而生满腔的期待,可周遭的空气却逐渐变灰、变冷,弥漫着一股死亡的味道。朋友问我怎么断了社交,话变少了,总是突然陷入沉默。我抓抓脑袋说不知道,然后继续沉默、出神。仿佛一夜之间,七魂弄丢了六魄,反应变慢、热情减退、不想看书、看不进电影、不怎么听歌,也无视身边的欢声笑语,电话、网络闲置着,形象颓丧着。满脑子想的只是:什么时候买冲锋衣?我死了怎么办?买不买登山鞋?我死了爸妈怎么办?今晚看攻略还是明晚看?被石头砸到怎么办?这周末去不去练爬坡?被泥石流埋了怎么办?然后在脑海中反复播放臆想中的塌方场面,甚至360度全景描绘自己被掩埋的悲催一刻……和骑友在一起,我总会在大家聊各种轻松话题的时候,冷不丁地发问:“你怕死吗?你们有没有想过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可逆的后果?”他们先是惊讶地看我一眼,不过立刻会了意,眼神旋即闪烁起来,仿佛是我戳到了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却不宜挑明的禁忌。他们说:“有时候的确会有或死或伤的闪念,但没仔细想过,总之去做呗,想那么多干什么?”语毕,他们把话题又转回轻松。没多久,这些人就会潇洒地踏上自己的冒险旅程。虽然在我看来,他们的无畏,只是因为没想清楚,或者压根就不愿意去细想,但我总是如此羡慕他们,何况没有人规定冒险之前必须啰里吧嗦写一篇《生死之我见》,及格通过才准上路。但受困于自己的鸡巴性格,我却做不到。心想不通,事就做不顺。我已经听过太多次诸如“哇,真不知道当时我自己是怎么想的,现在想来却后怕”的感慨。我要的不是后怕,而是“当时已不害怕,所以才去做”。即便迈不过恐惧,也得先看清了恐惧的轮廓,明明白白地上路。我努力琢磨,却对川藏线知之甚少,尽是些主观臆断,加之看过太多好莱坞灾难片,越想越恐怖。就像在泥沼,挣扎得越猛就陷得越深。

编辑推荐

《我去!拉萨》编辑推荐:5000里川藏骑行,700小时苦笑历险!300幅骑行摄影,1部静态艺术电影!随书附赠波尔《川藏南线骑行攻略》!国内著名川藏党波尔手痒序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去!拉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7条)

 
 

  •   书里的这群大男孩都是我同一级的校友,读完后很后悔没有早一点结识这群人,与其他热血的旅行者形象相比,他们在每天嘻嘻哈哈讲段子、骂脏话的同时,体现出更多的责任感和技术能力——他们会提前认真跟父母商讨旅行的可行性,会因为信守与父母的承诺,而自己忍痛中途退出;他们帮落单的骑友上坡,也把路上产生的所有**都带到城镇里集中处理。更重要的是,这群大男孩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在骑行前做足够的体能训练,做详细的路书,带上一切有备无患的维修设备,队员之间设定好规定时间和团队合作的约法三章,有时会忍不住小出格,但更多的时间是尊重纪律。
      
       真正的牛人,不是只有一腔上脑的热血,而是认真学习、踏实准备,带着比其他人更丰富的知识技能,稳扎稳打地将一件事做完美。
      
       去年的这个时候,从川藏线回来,唐龙开始在校内网上发表日志,看了头几篇的编号,当时的我其实很怀疑,这会不会又是一个巨大的坑?川藏线是条神奇的天路,我自认为情绪稳重,但短短一周里,情绪也跟过山车一样经历了大起大落,可惜回来之后一直没有付诸笔端,故事最后仅仅流于饭局上的闲谈,很多细节讲着讲着就变得模糊,也许再过几年,自己也会忘得一干二净。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不声不响的唐龙突然变出了一本书,骑行川藏线的人很多,真正忠实记录完整的人却很少,不沦落于流水账,也毫无吹嘘和自我感动的文字,更是凤毛麟角,和骑行全程相比,写作的完成更让我由衷敬佩,中文系的学生,对文字都有本质上的敬畏,我的表现是被讲述的结构、风格所束缚,最终因为找不好角度而浪费了故事,而唐龙选择去辛勤记录,用文字的方式把年轻的经历定格,这本书必然不会成为经典,作者的年龄、心智、经验、知识背景决定了这本书的深度,但相信时隔多少年,我还会再拿出来翻一翻,因为那些关于中国和美国、新加坡、台湾的比较,关于是考公务员还是选择自由职业,关于对藏地社会生态有限的思考和不解,几乎完全与我在川藏线的话题相同,那些讨论浅尝辄止,而且最终无解,但这就是当下大学生最真实的眼界,我们还有漫长的人生可以去读书、去调查、去丰富阅历来解答,但在大学毕业的夏天,那些乐观、热切又迷糊的状态,何尝不是最应该记录的纪念。
      
       “从川藏回归现实的那种失落,就像打完手枪后的空虚,就像观众散场灯光熄灭之后的冷清,就像卯足了劲夜以继日终于达到一个阶段性目标之后的茫然。”旅行的确会提高精彩的阙值,生活本身是枯燥的,父母支援的钱包也是在日日辛劳中攒起的。旅行作为点缀,应该启发的是我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敬畏,当年的骑行党变成了读研党,现在又马上要被推入社会,就像这本书最后一章的题目——“当川藏成为新的原点”——助跑已足够精彩,愿不平凡的生活由此展开。
  •   川藏行是单车爱好者最伟大的旅途,本书描写了一群宅男的川藏骑行,语言流畅,图文搭配,蛮有乐趣的。但是都是感悟,没有太多对川藏行的沿途攻略,对我这种驴友新手帮助不是太大。
  •   说实话还是冲着波尔的《川藏南线骑行攻略》去的。
  •   “好想去西藏啊。”
      
      这句话已经从身边不下20个朋友口中听到过,其他人相信也大都说过类似的话,估计只是我正好不在现场。作为大学时学校车协的发烧友,骑过长途的我其实并不难理解“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但是却禁不住问自己,
      
      “为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藏”?
      
      合上《我去!拉萨》,我开始想这个答案恐怕不在西藏本身,而要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开始找。
      
      就像唐龙在谈到关于搭车的部分时所说,我们选择去冒险,走出去,或多或少都有装逼的成分。但我要说,我们选择去装逼,去找一件酷的事情标榜自己,或多或少是因为我们想要过一种不同的生活,却又在现实的生活中找不到出口,不知道什么才是一种不同的生活。也许只是不想朝九晚五,或者不想端起根本喝不了的酒去敬所谓的领导,或者不想一直计划着什么时候四环内的房子会降价,但这许许多多的不想之后,又怎样呢?我们根本没有Solution。
      
      于是我们看到了别人写自己的旅行,看到了旅途中的意外和精彩,虽然我们知道那是一个个被夸大的故事,和一组组可能被PS的照片,但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走出去,在路上,也许可以有不同。至少,在这里待着,我们看不到不同。
      
      但这又导致了本书里提到的另一个悲剧:人们总是试图寻找旅行的意义。我并不赞同是我们的教育让我们得了凡事都寻找意义的病,反而是我们的生活,这个由每个人构成的圈子和社会,让我们陷入了寻找意义的命,如果你还会闲下来瞎得瑟的话。
      
      然而意义又并不是总在那里,意义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就像书中他们总是经历了XX公里的烂路、恶心天气或者傻逼上坡,才到达风景壮美的垭口。有的人会说这就是生活,往往经历了苦难以后的风景才倍感珍惜和美好;但有的人会吐槽,如果生活中的美好只是垭口那一点,是否值得去冒险那么长一段。你能说谁对谁错么?生活是他们的。
      
      一直很想去骑川藏,甚至列入自己此生必须完成的事情清单中,但是看完本书,尤其是书中、和昨天在自己身边发生的关于川藏的两个细节,让我突然觉得轻松了。可能还是会去,但不再是“不去会死”,更不再给自己立起某种寻找意义的高期待。
      
      细节一:《我去!拉萨》里,我唯一一次差点哭起来,是看到笔者的母亲在电话的沉默后,说“你卡上钱不够了吧,要给你打多少钱?”
      
      细节二:是几年前一直一直不同意我去骑危险路段的老婆,昨天在看到我聚精会神地捧着这本书看甚至眼里有泪光的时候,突然凑过来说,“其实,我也不是完全不同意你去。要不我和你一起去,要死一起死。”
      
      你说,生活中我们试图寻找很多意义,但意义有时就在身边。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藏。
  •   唐龙上路了,是骑行川藏的艰辛之路。这个决定来的有些突兀,似乎就在一转念之间。这也许有青春张狂的个性,或者由于城市森林无形的挤压,或者说是对循环往复生活的一种反叛。
  •   无意在天涯头条看到了骑行川藏的帖子,因为对西藏的向往,我打开了链接,我不得不说,很少能有一个帖子让我紧追不舍。 于是买了之本书,相当喜欢
  •   书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的看起来,看的时候真的很纠结,不知不觉就完全陷入唐龙的川藏骑行中,急着想要知道后面又发生了什么,但是又好怕立马看完。
  •   感谢很多骑行者给我们留下这类珍贵的参考书,更感谢唐龙,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川藏骑行
  •   除了高考和大学里考试,我已经很久没这样看书了。爱旅行,但是更爱骑行和徒步,去川藏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希望三年内实现。
  •   2009年我走318国道从成都到了拉萨,不过坐的是汽车,一路上走过,皆是美景,同时也感受到了骑行的不易,时间只有短短十几天,还有很多想去却没时间去的地方,西藏,我还会再来! 像唐龙一样骑车来!
  •   骑行川藏 相信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梦想 实现了的 都是勇敢者
  •   对风土人情的描述,看得我激动不已,恨不得马上也踩着作者的脚步去--骑行川藏
  •   看同龄人写的书,像是在面对面谈话。很有趣,很感同身受,也很容易被感动。我们总是说得多做的少不行动怂到死,活该一辈子哪都没去过,活该一辈子后悔一辈子羡慕。
      
      很庆幸搜了作者人人,看到了书里面没收录的终篇。
      
      私以为,实体书里没把这篇收进去实在是可惜。它真实,困惑,但并不消极。很欣慰作者没有拿梦想、人生作为卖点一个劲地强调。当我看到“第一个,竟然是虚荣心。没错,说白了就是装逼”这样的话时,不仅没什么抵触感,反而觉得——蛤蛤蛤果然大家都是这样的啊蛤蛤蛤作者你好可爱!
      
      旅行的意义?
      
      听起来玄乎玄乎的。每年暑假将近人人网上都要疯传起一篇篇攻略,西藏、厦门、台湾、欧洲……看起来好像大家都要提个包裹游遍全球似的。但真实状况却是,分享了一篇一篇又一篇,诺言许了一次又一次,年年暑假刷屏,整天信誓旦旦,最终窝在屋里无所事事地点鼠标一边感叹没钱没时间。
      
      每次看到这样的好友都想骂人。没钱你去赚啊,没时间那你转发说个P啊!好歹人人有个“收藏”功能你们丫的难道不知道么!!!点一下收藏会死吗!!
      
      我从来不信“旅行能改变一个人”之类的说法。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跑到别人活腻的地方,看了几眼风景,就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狗还改不了那啥呢,别把身体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想得太容易,不然这世上最有思想有深度的人就是导游了。
      
      大多数的旅行都带着炫耀的成分,虽然被美化成“分享”:我到了哪哪哪,搔首弄姿拍了张照传到人人上,从别人的赞叹声中获得几分稀薄的虚荣心——哪里是分享,根本就是炫耀,就是装叉。
      
      这样一来,旅行的意义也就丧失了。或者说它本身的意义就是带给你成就感。
      
      真正的快乐,是不需要给太多人展示的。你吃了顿特别好吃的大餐,不会想起来在饕餮时候掏出手机发条状态;你在海边玩闹到被晒成黑炭兴奋得要命,那时候也是不会想起来往网上写的。贴出来的东西,从最初的分享已经变成了攀比。

      或许正像是终篇里写到的,穿越川藏线之后的人生也并没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不是一件事就足以动摇这一二十年来的世界观的。生命轨迹总归还是要回到原处,gap year也会有结束的时候。看过一场风景,走过一段路,真的就会改变命运么?
      
      没那么容易吧。
      
      还是会不快乐,还是会失望,还是会空虚,还是会胆怯。还是过去自己不够欣赏不够喜欢的样子,还是有成堆成堆的麻烦跟向往,还是想逃,还是想放弃……
      
      那么,到底这一趟旅程,意义是什么?比起来整天宅在宿舍不出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其他人,自己又有什么不同?
      
      难道,除了身体里与生俱来的冒险因子和对漂泊的渴望无限膨胀外,别无他物?

      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想作者也不知道答案。
      
      正如豆瓣上那篇《诗酒不只趁年华》中评论到,“作者的年龄、心智、经验、知识背景决定了这本书的深度,但相信时隔多少年,我还会再拿出来翻一翻,因为那些关于中国和美国、新加坡、台湾的比较,关于是考公务员还是选择自由职业,关于对藏地社会生态有限的思考和不解,几乎完全与我在川藏线的话题相同,那些讨论浅尝辄止,而且最终无解,但这就是当下大学生最真实的眼界,我们还有漫长的人生可以去读书、去调查、去丰富阅历来解答,但在大学毕业的夏天,那些乐观、热切又迷糊的状态,何尝不是最应该记录的纪念”。

      那么我想,我能给出的答案就是:有人——比如说像我这种小读者——会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有共鸣,会看到搞笑段落(那个“抖!抖抖抖抖!抖抖抖抖抖抖抖抖抖!”)时候拍着腿狂笑到快飙泪,会在看完书之后跑来搜你的人人搜你的微博满怀兴奋地给你写书评心生崇拜敬意和欣赏。
      
      但凡这一点小小的举动,如果能够给你带来成就跟自豪,那也不虚此行了。

      它确实不能给你带来太多实质上的收获(就30块。你懂的),但我相信至少你可以在以后有了儿子之后跟他得瑟地炫耀——你老子当年骑车穿越过川藏线、出过书、一堆人崇拜我有木有!
      
      不管将来,你有多么辉煌或平凡的生活,不管你还会走过多少地方,看多少风景,写多少字,至少这一段旅程,能让那些怂到不出门的读者欣赏到奇遇、读到传奇、笑到飙泪,再最后发自内心地赞叹一句“你真牛叉”……我想这也能算作旅行的小小的意义了吧。
      
      人生很长,时间很多。我想总有一天,这些看过的写过的想过的,都会融进身体里,潜移默化地对生活产生影响。可能暂时还看不清楚,但总有一天它们会成倍成倍地返还过来。

      坦白说我对川藏线并无热血向往,也并不会看完这本书后被煽动到立刻启程。
      
      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点。“如果你想要,那就去争取”,看完书后这个观念再次被加强。
      
      同龄人的人生,大多数都是平凡单调缺乏勇气和乐趣的,习惯于在网上咋呼几句,现实中却怂到不行。
      
      即便没有焕然一新的生活,却能够认识到不一样的朋友,接触到不一样的事物。人生阅历正是在这样不为人觉察的过程中积累的吧。

      其实哪有那么神乎其神。
      
      旅行的最大意义,就是快乐啊。
      
      在路上,行走着,快乐着。就这么简单。
      
      
      
  •   大四毕业的那年夏天,由于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从6月份开始,校内网上就整日整日地被川藏一线的景色刷屏,西藏就像一场迷梦,所有人都深陷其中,在四川大学尤为如此,它是三流文青口口声声呼唤的纯洁天堂,也是政治迷禁书文件夹中最常出现的标题,摄影协会最喜欢跑藏区,快门一按就是张成品,而对于出行爱好者来讲,没有什么比川藏线更合适的毕业旅行了。
      
       我自己也走了趟北线,可惜同伴发烧,差一只脚迈进西藏的时候,从德格悻悻折返,回来之后,再看到川藏线相关的资讯总会多加注意,不过看得多了,渐渐发现,人们为这条线路所赋予的意义,有时太简单粗暴了。
      
       有太多的游记空洞无趣,除了风光和感叹词别无他物,却一定要为自己安上“青春热血梦想”等等的大帽子,说实话,我并不欣赏现在一些广泛传播的旅行哲学,比如“不去会死”、“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心灵鸡汤有太多的怂恿意味,之所以流行,背景在于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必须停留在正常的生活轨道中,花绝大多数的时间养家糊口、陪伴父母家人。生活的惯性如此强大,只能在电脑前动动鼠标,转发下旅行达人的微博,用羡慕的口气贴上一些诸如此类的话。
      
       然而无论是传奇的旅行者,还是困在办公室里的深夜加班员工,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尊重,并非所有人都有同样含量的热血荷尔蒙,前者用光鲜的经历来实现人生价值,后者的兢兢业业也是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必然动力,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Gap year、去跨洋搭车旅行,出发本身是件好事情,但与推崇“冲动”相比,依然要考虑到自己相关的家庭和责任。
  •   骑行本身很艰苦,何况是艰险的川藏公路,很多人走一段搭一段车,真的佩服不搭车走完全程的骑行朋友!
  •   体验式旅行,发生的时间背景,不可复制的川藏骑行,独特又有指导意义,可以做指导书了。
  •    中国人是有旅行基因的。古人有游记如《周王游行记》、《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
      
      本来是家常便饭的“旅行”,为何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反而变成了一个奇特的、让大家围观的现象?
      
      因为中国人太久没有出门旅行了,这是特殊社会环境造成的。旅行文化、旅行基因已经被大家遗忘了。直到近十年,有点钱了,旅行才重新开始变成话题、变成主流。开始频繁进入各种文艺作品。
      
      《我去!拉萨》也是其中一本,这本书记录的是一群穷酸学生的旅行,一辆车一个背包,就从四川骑到了拉萨。
      
      川藏线,是很多骑行客的目标,但这7个学生的第一次骑行,就选择了极具技术难度的川藏线。这一点让人佩服。庆幸的是,他们胜利而归。
      
      年轻人也可以有旅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正面价值,就是让那些正在宅的男男女女忍不住,忍不住想要出去走一走。出去走一走之后,顺便再出一本书,多好。
      
      骑行,这样的方式,原来是美国人的。他们很会休闲,他们放弃工作到处旅行,现在很多中国人也在呼吁向美国学习休闲文化。
      
      
      户外运动值得推广,年轻人的记录精神更值得推广。
  •   西藏是许多好游者的圣地,因为海拔高和地处偏远,远离都市喧哗。而骑自行车是完成川藏南线旅程的最特别的方式,作者是凭自己的体力进西藏,书描写途中经历所见所闻。很令人期待
  •   去旅行或许可以找到心里缺少的那些东西,但是再也不想去任何一个城市,我向往西藏,向往拉萨,川藏路是我认为最美的路
  •   2003年,自己一个人背包去了西藏,那真是神奇的地方,回来后任虽在北京,但是心却留在了那里。看到作者一路骑行去了拉萨,心中勾起了无限的回忆。
  •   我只想说,这是一本让我失眠的书!看了此书几天都没有睡着,因为同样作为一个骑行者,我深深知道能去西藏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此生。不指望大富大贵,只渴望能到圣城拉萨,足够!
  •   这本书看完很有感触,书写的不错,语言很朴实。整体风格很符合当代年轻人生活,骑行自助游省钱攻略,非常实用。好多西藏风景地区,和发生在旅途中那些有趣的事情,让你觉得年轻真好,年轻人趁着还有时间为自己轻松疯狂一下吧。
  •   记录不错,文笔流畅,骑行中的见闻很有意义,包括旅行攻略,还赠骑行线路,真的不错!
  •   发现果然是一本难得的骑行好书,我非常喜欢,不仅丰富了我的骑行知识,还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拉萨。给力支持!
  •   本书以骑行的方式带领我们领略拉萨。不光领略了风景,更是体会到一路的辛劳与人文气息。
  •   这些都市里的骄子们,有的从未离开过父母羽翼的庇护,没有远离过都市,也从未想象过只身骑行穿越这些神秘的草甸、峡谷、冰川,以及无休无止的长路和永远似乎也翻不完的高山。沿途不止一次遭遇了一日四季的变化,体验到了瞬息万变的人生冷暖与悲凉,忍受过饥饿与寒冷,也享受过来自陌生人温暖的问候与关爱
  •   如果你觉得自己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如果你觉得梦想正在离你远去,请看这本书吧,我不是托,我在国庆加班两天后回家的火车上看完的这本书,有好几次都激动的想流泪。我承认生活不容易,工作不容易,就在我以为自己的梦想已经远去的时候,看到这本书里所写的内容,详细质朴,如同我们也在川藏路上,我喜欢这种纪实写法,让我可以自己去感悟途中的故事。值得一看,热血青年们!
  •   没有名著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一句“我去”,让我觉得就是兄弟之间在吹牛谈天;西藏,承载着梦的地方,没有作者那种骑行的勇气,读一读此书,感触良多!值得一读啊!
  •   川藏行一直以来就是大家关注的。因为在大多人心中都觉得西藏是个遥远的地方,是看了这本书,我感觉它们就在我身边。
  •   我的西藏骑行梦~当你69岁的时候在做什么?是插着食管躺在床还是在颐养天年~
  •   随便翻几页就会有种想去骑川藏的冲动,写的很生动,很好。
  •   图片很多很生动,佩服作者一路的骑行。我也一直想着去西藏,可是还没有做好准备。
  •   我也想骑车去一趟西藏,走川藏路。看沿途的风景,民俗,认识新的朋友,感受不一样的感情。
  •   看了很感动,同时也是骑行攻略
  •   还不错,我的西藏骑行之旅可以借鉴好多经验
  •   七个老爷们儿的骑行之旅,因为是去西藏,所以开始阅读。一路上的艰辛让人畏惧,但同时也得到阅读者的敬佩。
  •   都知道川藏公路很艰险,但是作者骑完全程依旧乐呵呵的,并且把一路的故事都用真诚的语言亲切地记录给我们,有时候很感人,有时候特别幽默,一点都不矫情,这让我很受感动。
  •   318骑行者的梦想,一生定要去一次西藏。
  •   该去走一走川藏路,该去辽阔的草原上,神圣的冰川下,盛放自己们了。
  •   我好想有一天也骑行去西藏呢~
  •   书写的比较平实 只是属于游记 对于没骑过川藏的 帮助不大
  •   作者以一个非专业作者的亲身经历使我们也骑行了一次西藏,很是感动!
  •   我是一个旅行爱好者,但是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没时间,没钱,还缺少点勇气。曾经也和朋友一起在野外扎过营,还徒步到北京郊区的上方山旁边的野山里住过一晚。我和朋友都不是专业的户外运动者,但是一直很向往去户外,尤其是川藏路。
  •   骑行西藏的经历是一生的宝贵财富,受用不尽!
  •   身体素质先练上去才能谈出发骑行去西藏!哈哈,打算买车了,先入门吧!
  •   如果今年还能有机会,我们一起相约,骑行西藏吧!
  •   离开城市,骑行川藏线,并非为了欣赏风景与游玩赏乐,而是希翼在骑行中寻找迷失的自己,也为了契合那来自遥远西藏的神秘召唤。
  •   骑行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特别是在那种山高,坡陡,弯多,路险,沟深,天堑,阳光照,冰雹砸,尘土扬,路程远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完成。可是如果在这样的情况里加上雪山,碧水,绿树,青草,牦牛,骏马,青稞田,藏民家,甜糍粑,酥油茶,玛尼堆,彩经幡那就是享受和陶醉的过程,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不只是路上的美景和坚持,最重要的是路上的人。
  •   通过几个大学生的骑行,让我感受到了在路上的感觉!
  •   作者是亲身骑车去的,一路上发生了很多让人感慨的故事。我跟朋友都说,我们最多能从石景山骑车到通县,骑车去走川藏公路,是不可能的。不得不说,我们缺少的就是作者的勇气和精神。
  •   很多图片代表了他眼里的川藏世界,也许和别人看到的有所不同,但是已经足以唤起我的梦想了。谢谢作者
  •   想想看,在长长的川藏路上,几近绝望与刹那间希望降临,极度疲劳和欢喜忽至,类似大开大合,挺难得的经历了。
  •   轻松幽默地讲述骑车在川藏路上的种种境遇,让人身临其境,就好像跟着他们一起的。
  •   现在飞机旅游已经不难了,骑车去川藏也不稀奇,每年川藏路上骑车子的朋友都越来越多,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们分享这本书。
  •   川藏是中国最美最壮丽的风景了。不能不佩服局中人的勇气!
  •   川藏之旅确实令人神往,因此此书一出,立即下单。
  •   如果说没有走过川藏的人,不算完人,额,那我这种空有梦想的人算不算是残废。。
  •   无论我们身居何位,身处何方,也一定要干点啥。。。真是这个理。看了你的书,我很羡慕你们的自由,你们的坚持。但我也有我的坚持,有我的梦想,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去走一走川藏,但是也是在我这个梦想完成之后了。。呵呵
  •   爱好相同的80后,每一个在这条骑行的道路上都留下了自己珍贵的足迹和美好的回忆,而这些全部都融合在这本书里。
  •   我就是想看很多真实的故事,也希望能为将来去川藏也多一些知识储备。
  •   一直以来的梦想骑行在川藏线上,这本书很有帮助。
  •   没有看过此书的人一定会有疑问?为何要远离都市去骑行川藏线,每一个骑行过的人都可以异口同声的回答他:为了享乐人生!也许没有过这种生死体验的人是无法理解与想象的。
  •   真想骑行到那里 瞧瞧神秘地布达拉宫
  •   写得很好!看完了后真想也去骑行川藏线
  •   决定骑车旅行需要勇气,完成骑行需要坚持,它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但也没有你想的很么难
  •   7月份自己独自坐火车去了趟西藏,想在那个地方呆上两个月,好好去欣赏一下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是刚到拉萨四天就因为家里的突发急事而迅速回郑,这成了我二十多年生命中最为遗憾的事情。感谢唐龙!
  •   就像和作者骑行了一次川藏线一般。
  •   通过作者偶尔文采偶尔调侃的跳跃文字,让我对心神向往的骑行之路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   加油,骑行者,加油,徒步者,加油,作者!
  •   送个朋友的 她很喜欢 ,推荐给喜欢川藏路线的朋友 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   书刚到我核对了下本数,就把这本拆开了,一口气读完!图文并茂,书的质量也没话说!一个字~好!期待,明年自己的川藏之行!
  •   激起了我得 川藏行 的心啊
  •   喜欢川藏的话,看这本书是种享受,随着文字与图片的描述,恍如身临其境,有过那里旅游经验的话更是能勾起那种种动人回忆
  •   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不一样的川藏。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去一趟,最好是和某个人骑车去。
  •   看了许多川藏的资料,再看这书,原来川藏是神秘莫测的
  •   很期待的一本书,因为同样有一个川藏梦,接下来的夜晚就由你来陪我入梦吧
  •   昨晚一口气看到了一点半···对于明年即将川藏行的我确实有了身临其近的感觉····
  •   书很好,希望自己和室友也能完成这一骑行目标
  •   值得购买~ 很实在地记录下了骑行的全过程,书中图文并茂,看后颇有收获~
  •   年轻的时候都该疯狂一回,不然青春就白费了。我对照书中的几位骑行者,感觉自己的青春,真的荒废了。
  •   看过别人青春激扬的骑行川藏线,一路走来,欢笑,坚持,鼓励,痛苦,友谊等,很受感动
  •   骑行的故事十分酣畅淋漓,看得很嗨皮。有时候又很感动,向骑行者和养路者致敬啦。
  •   重要的不是去一下拉萨,而是过程——骑着自行车一路路前行,沿着318体验骑车,体验另一种文化,体验另一种生活,体验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一路前行,鼓励,玩笑,朝着同一个方向……或许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或许没有出发的勇气,或许有太多太多的限制与顾虑,但还是想着走在路上的感觉。以前在车队的群里碰到有人讨论走川藏线,我总是会问大约要花多少钱。我想现在我找到了答案:别老想着钱,你只要知道人在就行。(一学长说的)说实话,其实感觉这本书没什么内容,比那本《走吧,张小砚》内容少多了,感觉没怎么看就到拉萨了。
  •   很佩服骑着单车去拉萨的人们~~总有一天,我也要这么潇洒的走一回~~~
  •   单车去拉萨,最大的收获是一路上遇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在各自的世界里按各自的法则生存,扎扎实实的收入生活。过程惊险了点,收获却格外丰美
  •   触动了对西藏的向往~ 骑是一种状态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个情节 离开圈养的城市 到拉萨去~感受大美西藏~~
  •   单车上路的故事对我实在太有吸引力了。其实我也曾经骑着单车,去过我想去的地方,虽然就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周边,路程没有作者如此的远大,旅途也不及作者那般惊心刺激,但也足够精彩,让自己的内心感到非常开心与自豪,故而这样的经历跟自己的梦想冥冥中有一种共鸣!
  •   我也想去看蓝蓝的天,伸手可及的云,碧绿辽阔的草原,看拉着倒影的牦牛,看冰川,走原始森林。可是我知道我做不到,我只能看这本《我去,拉萨》,找到最初的梦境。
  •   对于西藏,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想买来读的冲动。读了,感动了。他们骑着单车,面临着各种挑战与挫折,还是坚强的前进。这是一群有思想的孩子,他们有着能够折腾的青春。
  •   想去拉萨,先看着这本做攻略
  •   作者活得很精彩,他有这一路的艰辛为证、他有厚厚的文字为证、他有途中的照片为证、他有一段段故事为证、他有帮助过她的好心人为证——他曾单车上路,游遍拉萨
  •   “坚持你的梦想。”这是多少年了不曾再有人对你说起的话。为什么我们忘记了当初的许诺?为什么我们不再追逐自己的梦想?看完书的介绍,有一种很奇怪的冲力在上涌,一年前,我也想踩着单车去西藏啊,我也想过••••••不过很多事情想了,我都没有做。毛垭大草原,我会来的。我再一次被激励了。
  •   青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自己的青春怎么就不知不觉流逝了,再也找不回。现在要像他们当年一样无牵无挂一人单车骑西藏也不可能了
  •   阅读的过程中,我疯狂流浪的野心被一次次勾起,按捺不住。时光蹉跎的无以复加,西藏之行却遥遥无期,看着作者和同伴在拉萨的所见所闻,收获的感受,一次次,我那游走的小宇宙,小心肝,就跟着加速起伏。
  •   古人曾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中国人似乎已经忘记了后半句。这本《我去,拉萨》在中国真是弥足珍贵,唐龙的勇气与梦想更是值得我们敬仰。
  •   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出去走走,窝在一个城市里,每天两点一线地工作生活,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普通样板。K歌、聚餐、看电影、逛街......这些玩法持续半年之后就变得寡然无味,甚至令人厌烦了。
      
       蒙田说“没有人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其实,我们一出生就已经接触到了生活的模样,身边全是样板,可怕的“教育”又一次加深了样板的影响。正是样板,帮助我们如此安全地活在这个世上。
      
       但是,年轻的人们总想逃脱这样的宿命,所以他们选择去拉萨——这是一件他们非常想做的事。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在书中,他们也有这样的失望。他们发现,原来就算去了拉萨,也改变不了什么,生活依旧继续,样板依旧在那里指引着你。你依旧是个俗不可耐的人,没本事的人,自卑的人,渺小的人,被抛弃的人......
      
       显然,去拉萨,去哪里,都拯救不了我们的绝望。绝望是真实的,掩盖绝望也是真实的。这本书,是一本杂糅的书,迷惘,疑惑,吹牛逼,说不清,道不明。只有图片才能给人亲切感和欢乐感,这也是一种不可不有的实感。
      
  •   了解西藏了解拉萨的一次很不一样的旅程,呵呵
  •   向往西藏,向往拉萨。
  •   拿到这本书,我就很喜欢它的名字。我去,拉萨,让我想起了一盘专辑的名字《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虽然可能两者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我无形之中把它们都归结在一起
  •   无意发现唐龙的书,正在读,很不错。给了我信心去实现我的拉萨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