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历史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吕思勉  页数:49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史学家吕思勉倾力著述的断代史,也是史学界关注最高的唐史读本。独孤家族何以飞黄腾达于隋唐两室?唐高祖为何向匈奴称臣?李世民修改国史为哪般?魏徵之墓被掘背后的真相是?李治何德何能竟登上帝位?上官婉儿留宫之谜?女皇之后的夺权乱象?唐皇室的性开放源于鲜卑之俗?谁是安史之乱的最大获利者?玄宗果真赐死了杨贵妃?三百年唐史迷雾将在本书中得到解析。

作者简介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一生著述丰富,在史学界享有盛誉。代表著作有:《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初唐兴,武功盛
 第一节 高祖与太宗:开国定鼎父子兵
 第二节 太宗痛歼突厥
 第三节 在东北的统治
 第四节 平定吐蕃、吐谷浑
 第五节 太宗征战辽东、高丽
 第六节 平定高昌、西突厥
 第七节 威震西南
第二章 武则天过了把“皇帝瘾”
 第一节 高宗李治得帝位
 第二节 武则天变唐为周
 第三节 女皇帝的杀戮一生
 第四节 极盛而衰,边患频生
 第五节 召回京城,中宗复国
 第六节 韦皇后霍乱朝纲
 第七节 唐隆政变,玄宗上位
第三章 开元治,安史乱
 第一节 玄宗之路:从盛世到乱世
 第二节 突厥兴亡
 第三节 西域边事
 第四节 挑起与吐藩的战争
 第五节 反复无常的契丹
 第六节 西南边事
 第七节 安史之乱(上)
 第八节 安史之乱(下)
第四章 大唐帝国自此衰
 第一节 良娣死,代宗立
 第二节 吐蕃横,回纥骄
 第三节 藩镇跋扈内乱生
 第四节 权宦与权臣
第五章 唐德宗无力回天
 第一节 德宗初政,壮志雄心
 第二节 削藩未果致叛乱
 第三节 泾师兵变,朱泚猖狂
 第四节 兴元后藩镇起伏
 第五节 贞元后边患频生
 第六节 德宗的矛盾与无奈
第六章 顺宪穆敬四朝事迹
 第一节 顺宗谋诛宦官
 第二节 宪宗时藩镇叛服
 第三节 宪宗力图再创盛世
 第四节 穆宗时藩镇叛服
 第五节 穆敬荒淫浪荡
第七章 文武宣三宗的抗争
 第一节 甘露之变
 第二节 武宣朝局
 第三节 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
 第四节 回纥之亡
 第五节 吐蕃衰乱
第八章 懿僖无为,唐室衰败
 第一节 骄奢淫逸的懿宗僖宗
 第二节 唐中叶后南蛮之患
 第三节 农民起义拉开序幕
 第四节 黄巢攻入长安城
 第五节 沙陀横行中国
 第六节 僖宗 第二次流亡
第九章 大唐帝国自此亡
 第一节 昭宗征河东
 第二节 河东与邠岐华之争
 第三节 朱温与李克用争霸
 第四节 朱温灭唐建梁
 第五节 唐末割据(上)
 第六节 唐末割据(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汉、唐并称中国盛世。贞观、永徽之治,论者以比汉之文、景,武功尤远过之;然非其时之君臣,实有过人之才智也。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文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若高祖与高宗,则尤不足道。其能致三十余年之治平强盛;承季汉、魏、晋、南北朝久乱之后,宇内乍归统一,生民幸获休息;塞外亦无强部;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唐高祖以勋戚起,论其权略,实出李密之下,所以幸获成功者,据关中,得蓄力以待东方之敝,亦事势使然也。观其刑赏之倒错,即知其实无君人之德。萧铣志复先业,虽不免志大才疏,实不可谓之有罪,徒以见高祖时言稍戆直,遂斩于都市。王世充之罪。殊不可恕而舍之。窦建德实较磊落,反杀之。建德之死也,高祖征其故将范愿等,愿等相与谋曰:“王世充以洛阳降,其下骁将、公卿单雄信之徒,皆被夷灭,我辈若至长安,必无保全之理,且夏王往日,擒获淮安王,全其性命,遣送还之,唐家今得夏王,即加杀害。我辈残命,若不起兵报仇。实亦耻见天下人物。”遂推刘黑闼为主而叛。此非愿、黑闼等之好乱,唐之措置,固有以自取之也。其用人尤为偏私。裴寂不徒无功,且有拒宋金刚之负,乃用为仆射,册为司空。异时太宗数之曰:“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职公之由。”高祖之政事可见矣。刘文静举义首谋,且有致突厥兵破屈突通之功。高墌之败,太宗亦身在行间,史称其卧疾委事于文静及司马殷开山,未必非讳饰之辞也。徒以与寂有隙,兄弟骈诛。此帝之昵于故旧也。封伦在隋世,依附杨素;虞世基尤非正人,且为宇文化及内史令;而帝以伦为左仆射,世基为中书令,可见其好用小人。宇文士及,化及之弟也,虽兄弟罪不相及,其人亦何足取?乃与虞世基同来,亦见亲待,则以其在隋朝,深自结托,且妹为昭仪故也。元吉之在并州,常共窦诞游猎,蹂践谷稼,放纵亲昵,公行攘夺。甚至当衢而射,观人避箭;夜开府门,宣淫他室。宇文歆频谏不纳,表言之,元吉坐免,乃讽父老诣阙请己,高祖又令复职。逮刘武周兵至,元吉弃军奔还,高祖不罪窦诞,反欲斩宇文歆,赖李纲力争得免。窦轨恣意虐杀,为益州行台左仆射,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所斩略尽,高祖明知之,乃一下狱,旋复释之还镇。则以轨为太穆皇后从父兄子,诞则其从父兄孙,又尚高祖女襄阳公主故也。此帝之私于亲戚也。帝性好渔色。其起兵也,实由裴寂以晋阳宫人私侍之。即位之后,嫔妃擅宠,女谒盛行,遂致建成、太宗,争相交结,衅隙愈深,终酿玄武门之变。初篡位时,孙伏伽以万年县法曹上书谏诤,万年县,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帝即擢为侍御史,此盖意在徼名。李纲在唐初,亦称鲠直,帝貌优礼之,一怒则骂之曰:“卿为何潘仁长史,何乃羞为朕尚书?”何潘仁,隋末义帅。此可以用士君子乎?伏伽谏书曰:“近者太常官司,于人间借妇女裙襦五百余具,以充散伎之服,云拟五月五日于玄武门游戏。”其时帝尚未受禅也,而其荒纵已如此。又尝以舞人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李纲谏不听。此与北齐后主何异?世无骤变之风习;唐室之纵侈,实未能大变五胡之旧,特在开国之初,其弊尚未大著耳。然武、韦、开元之纵侈,则有自来矣。 高祖二十二子。正室太穆皇后所生者四人:长建成,次世民,次元霸,次元吉。元霸早卒。建成、元吉,起兵时未尝与谋,时建成在河东,遣使密召之,乃与元吉间行赴太原。案此亦谓起兵之当时耳。至前此蓄谋叛隋,则二人亦必不能不与也。然亦尝身在行间,惟建成既为太子,难数特将,而元吉淫纵,自并州陷后,遂未尝专军耳。高祖起兵置三军,以建成领左,太宗领右,而中军隶于元吉;发太原,建成、太宗从,元吉留守;关中既定,以建成为左元帅,太宗为右元帅,同徇东都;高祖封唐王,建成立为世子,受禅为太子,自此惟武德二年,尝率师平司竹,安兴贵杀李轨,曾往原州应接而已。逮刘黑闼再入,建成乃自请往讨之。《传》云:其计出于中允珪,洗马魏徵,劝其因结山东英俊。盖天下大势,究在山东,太宗威望,亦以平窦建德、王世充而大增,故珪等亟劝建成,起而与之分功。其后王君廓、罗艺皆为党援,盖皆结之于是时也。元吉弃并州,《新书• 传》云:“高祖怒之,自是常令从秦王征讨,不复专军。”原州,今甘肃固原县。 太宗英姿,或非其兄弟所及,然其戡定之功特多,则亦事会为之也。太宗之平东都也,高祖以旧官不称殊功,特加号为天策上将,以为陕东大行台。此时太宗之势,实于建成为逼,而元吉之必与建成合谋,以倾太宗,亦势使然矣。《新书• 元吉传》,谓其欲并图建成。使太宗而败,元吉诚未必不出此,然在当时,则固未暇及此也。《旧书• 元吉传》言建成、元吉谋害太宗,太宗召府僚告之,皆曰:“大王若不正断,社稷非唐所有,元吉很戾,终亦不事其兄。”此非后来归狱之辞,则当时测度之语耳。于是各交结朝士,曲事宫掖以相图。《旧书• 建成传》言:封伦潜劝太宗图之,不许。伦反言于高祖曰:“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若不立之,愿早为之所。”又说建成作乱,此等暧昧之辞,诚难遽以为信。然伦传言伦潜持两端,卒后数年,太宗方知其事。贞观十七年,治书侍御史唐临追劾之,以此改谥。黜其赠官,则伦之首鼠,决非虚语,恐当时如此者,正不止伦一人也。《建成传》又云:太宗每总戎律,惟以抚接贤才为务,至于参请妃媛,素所不行,此亦讳饰之辞。《新书• 建成传》云:高祖幸仁寿宫,太宗及元吉从。建成谓元吉曰:“秦王且遍见诸妃。彼金宝多,有以赂遗之也。吾安得箕踞受祸。”久用兵者必多金宝,此语恐非虚诬。则太宗之曲事宫掖,或且过于建成矣。《旧书• 建成传》又谓建成、元吉,外结小人,内连嬖幸,高祖所宠张婕好、尹德妃。皆与之淫乱。此则玄武门变作时,太宗之奏语耳,恐实诬蔑之辞也。见下。建成私召四方骁勇,并募长安恶少年二千余人,畜为宫甲,分屯左右长林门,东宫门。号为长林兵。又令左虞候率可达志募幽州突厥兵三百内宫中,将攻西宫。时太宗所居。或告于帝,帝召建成责之,乃流志巂州。今西康西昌县。武德七年六月,高祖幸仁智宫,在今陕西宜君县境。留建成居守。建成先令庆州总管杨文干募健儿送京师,庆州,今甘肃庆阳县。欲以为变。又遣使赍甲赐文干,令起兵相应接。使至豳州,后改为邠州,今陕西邠县。惧罪,驰告其事。高祖托以他事,手诏追建成诣行在所,置之幕中,令殿中监陈万福防御。文干遂反。高祖驰使召太宗曰:“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诛杀骨肉,废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太宗趣宁州,文干为其下所杀。太宗之行也,元吉及四妃唐制,皇后而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更为建成内请,封伦又外为游说。高祖意改,复令建成还京居守,惟责以兄弟不能相容,归罪于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及天策兵曹杜淹等,并流之巂州。建成又与元吉谋行酖毒,《旧书• 建成传》云: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亦见《房玄龄传》,疑亦诬蔑之辞。太宗是时,安敢轻赴建成之宴?《元吉传》云:太宗尝从高祖幸其第,元吉伏其护军宇文宝于寝内,将以刺太宗,建成恐事不果而止之。亦莫须有之辞也。高祖乃谓太宗曰:“观汝兄弟,是不和。同在京邑,必有忿竞。汝还行台,居于洛阳,自陕已东,悉宜主之。仍令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今往洛阳,既得土地、甲兵,必为后患。留在京师,制之一匹夫耳。”密令数人上封事曰:“秦王左右,多是东人,闻往洛阳,非常欣跃。观其情状,自今一去,不作来意。”高祖遂停。案果如高祖之意,真所谓自树兵矣,可见其无远虑也。九年,突厥犯边,诏元吉率师拒之。元吉因兵集,将与建成刻期举事。《旧书• 元吉传》云:建成乃荐元吉代太宗督军北讨,仍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又谮杜如晦、房玄龄,逐令归第。建成谓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统数万之众,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于彼宴别,令壮士拉之于幕下,敬德等既入汝手,一时坑之,孰敢不服?”案此计太险,建成、元吉,敢遂行此与否,殊为可疑。然时称兵相攻之局已迫,务弱太宗之兵,则事实也。当时秦府兵力,盖视二人为劣,观二人死后,其兵攻玄武门,太宗兵拒战不利可知。事见《尉迟敬德》、《薛万彻》、《忠义• 敬君弘》、《冯立》、《谢叔方》等传,此太宗所由以数人决死也。昆明池,在长安西南。六月三日,太宗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因自陈曰:“臣于兄弟无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九人之名,诸传颇有异同。《旧书• 长孙无忌传》云: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是无忌在九人之外。《张公谨传》云: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则公谨在九人之外,无忌顾在其内矣。《刘师立传》云:师立与尉迟敬德、庞卿恽、李孟尝等九人同诛建成有功。庞卿恽之名,为《无忌传》所无。《秦叔宝传》云: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程知节传》云: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其名亦在前所列诸人外。《太宗本纪》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则并凡与谋者言之,非尽当时入伏者也。《士廉传》:时为雍州治中,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可见其不在玄武门内。要之此役,定谋者以长孙无忌之功为大,而房、杜次之;武将中当以尉迟敬德之功为大;故论功时,无忌、敬德,各为第一也。事皆见各本传。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观此,知当时建成、元吉,实未亿入朝即有变故也。《新书• 建成传》曰:秦王密奏建成等,张婕妤驰语建成,乃召元吉谋,曰:“请勒宫甲,托疾不朝。”建成曰:“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由知?盖徒以为当廷辩其事耳。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走,尉迟敬德杀之。《敬德传》云: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选于林下,横被所,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敬德奔逐,射杀之。盖事出仓卒,建成未及斗,元吉则素骁勇,故虽坠马犹能步斗。太宗之勇力,盖非元吉之敌,元吉又非敬德之敌,故为所叱遂气慑而走也。《敬德传》又曰:敬德善避矟。每单骑入贼陈,贼矟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矟还刺之。齐王元吉亦善马稍,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矟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稍谨当却刃。元吉竞不能中。太宗问曰:“夺矟、避矟,何者难易?”对曰:“夺矟难。”乃命敬德夺元吉矟。元吉执矟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矟。二人武艺之优劣可见。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陈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接战,流矢及于内殿。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散。盖时称兵之局已成,东宫、齐府,兵力实较秦府为厚,太宗乃与左右数人,出不意冒险先发也。建成、元吉既死,高祖乃立太宗为太子。八月,遂传位焉。建成六子,长子承宗早卒,余五子及元吉五子皆见杀。

编辑推荐

《唐朝大历史》编辑推荐:1.史学界泰斗之作:吕思勉——中国唯一在通史、断代史、专门史领域都有经典著作传世的治史名家。2.百家讲坛推动历史普及度: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历史图书是成功人士的必备读物,读历史也成为现代人消遣的方式之一。3.极具揭秘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朝大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吕思勉的书不错,收藏很久了,活动时买划算。
  •   唐的历史与人物的景点传奇故事。
  •   这本《唐朝大历史》不错。我很喜欢
  •   我朋友最近正在研究中国史 很喜欢的唐朝部分 选择了这本书 不错啊
  •   虽然还没读,但看上去很好
  •   还没开始读,翻开大概看了看,行距不小,则正好适合钩钩画画的,希望内容有所收获吧!
  •   我本意是购清朝大历史,看错了眼,但还行
  •   对没有历史常识的我来说有点难了,哈哈,要补课啊。
  •   厚厚的一本,字体大小比较合适。
    大师的语言的比较精炼,相对来说也比较枯燥,适合有一定阅读基础的人看。
  •   很喜欢,真的很好
  •   还不错哦,值得一看
  •   书不错,当当一直这么给力。
  •   还不错,只是全是文言文啊,有些不太懂
  •   imitation
  •   书是送朋友的,内容没仔细看,书质量不错
  •   书内容挺好,挺满意的
  •   吕思勉是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这本书其实是选自其《中国通史》的一部分。唐代历史是近代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唐代是一个多种族多文明交融的时代,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之国际,于是自民国开始,唐代便被捧到无上光荣的神坛上。吕思勉先生所著通史,对历代政权及帝王常有不落俗套的评价。本书中他便评价李渊“无人君之德”,李世民“不过中材”,而女皇武则天得到的评价则是无与伦比的低,几乎全盘否定。读史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唐代虽然璀璨,但也存在政治暴虐、内乱频繁、统治者穷奢极欲等弊端,更不能盲目以今日之山姆大叔来类比唐代,这也是为什么唐代虽然是中国和异族文明最为交融的时代,西方汉学家和国际史学家对唐代的评价却普遍不高,远在汉代之下,甚至还不如宋代和清代。
  •   ,内容还不错,就是太难读了,全是文言文
  •   文言文看起来比较吃力但还是不错的
  •   儿子自己选的,说是还可以
  •   哈哈,未买之前没有仔细看介绍,到手后发现需要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啊!
  •   是文言文,不太喜欢
  •   么有心得啊
  •   偶然看到,主要是文言文书写!
  •   因为是吕思勉先生写的才会买,但这封面和印刷真有些“看相”“相面”之类书的感觉。虽然很大一本,但是内容不是很完全。全文言写的,对于常看古文的人来说,内容还是蛮好懂的。如果不常看的话,恐怕就不感冒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