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

出版时间:2008-12-01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晓明  页数:304  

内容概要

  为什么要从“心理学”学科领域转向“教育学”学科领域?经常会有人对找的这种选择感到不解和困惑,实际上,这既是由“心理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也是自己研究内容的一种自然延伸,研究兴趣的自然拓展和研究志向的自然追寻。研究内容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到心理教育,从矫正、预防到发展,研究兴趣从微观、可操作的层面到宏观的理论建构,研究志向从解决现实问题到期待形成中国的心理教育学科体系,这一发展轨迹自然需要心理教育的教育学关照,但自身教育理论修养的匮乏,教育科学方法论的欠缺,却与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就在迷茫与徘徊之际,足班华教授的文章、著作中的学术思想使我看到了中国心理教育的发展方向,看到了缩短这一研究落差的希冀。

书籍目录

引言一、问题的缘起二、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第一章 “价值中立”或“价值干预”——心理教育中的价值处理原则一、分析:心理教育中为什么要回避“价值干预”二、追问心理教育中能够做到“价值中立”吗第二章 心理教育的概念辨析一、心理教育相关概念的阐释与分析二、心理教育概念的理解与阐释第三章 价值与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一、哲学范畴内的“价值”二、心理教育中的价值第四章 价值内化——心理教育作用机制中的价值蕴涵门一、心理机能: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内核二、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运行过程分析三、心理教育作用机制中的价值内化第五章 人性预设——心理教育理论中的价值蕴涵一、“认识你自己”人性研究的心理学审视二、人性的心理学整合与心理教育的价值起点第六章 价值导向——心理教育目标中的价值蕴涵一、分析与借鉴心理咨询理论中的目标问题二、人性化教育心理教育目标的价值定位三、价值引导:心理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第七章 价值互动——心理教育过程中的价值蕴涵一、焦点问题解读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价值处理原则二、价值互动:心理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处理方式结语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当个体作出不良行为时就不给予强化,当个体表现出理想的行为叫则给予强化。通过这个过程,不良行为逐渐消失,理想行为得以巩固。斯金纳进一步提出,强化的原则也可以应用于人格发展领域。在斯金纳看来,人的特性同他的强化史是一致的,在人身上保留下来的即是那些受到强化的东西,所谓的个性不过是组反映强化史的行为模式,这一原则也可以扩展到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规范的延续中,用以解释文化和社会规范具有的连续性。假如一个民族具有特定的史化及社会规范,并有一套判断的价值观念,当一个新的个体进入其中时,他所表现的行为若符合该民族的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则获得“强化”,如同他人关系和谐,获得尊重等,这个新进入者就会表现该民族的规范和价值。若违反了该民族的规范和价值则会受到处罚,如受到歧视,剥夺自由,丧失声誉等。因而,这个新加入者会努力克服他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  按照斯金纳的观点,行为的形成与改变,都是强化的结果,即使是一个人的个性,甚至社会规范也是强化累计下形成的定型化的行为模式,良好行为的确定要受到价值规范的左右,反过来,社会规范的形成也是通过强化的方式积累行为经验的产物。斯金纳认为,在咨询和治疗中幻想没有价值影响,或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并不同避对来访者行为的直接影响和对价值的间接干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视域融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