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

出版时间:2008-8-1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金城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研究台湾新世代诗歌的专著。《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采取整体性与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对台湾当代诗歌进行断代研究,突破了海内外学界关于台湾新世代诗歌的“个案型”研究,在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的流变中对其进行“整体性”把握,进而描绘出新世代诗歌在20世纪后30年的主要思想成就、诗学建构和运动轨迹,阐明它在台湾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诗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通过回顾、总结和研究“台湾新世代诗歌”的历史进程、精神走向及其演化规律,把握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进而为两岸中华汉语新诗的最终整合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王金城,1963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先后就读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黑龙江省呼兰师专中文系,现为福建闽江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专著《守望家园:大陆与台湾文学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在《复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台湾研究集刊》、《当代作家评论》、《诗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等转载。曾获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北师大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两次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独立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绪论一、“世代”视角与台湾“新世代”二、诗学传统与“代际”特征三、研究现状及本书理路第一章 文化中国与地理台湾第一节 民族传统与乡土现实第二节 民族与传统的精神根系一、史诗品格与民族精神二、文化原型中的反思三、古意重铸与“乡愁”想像第三节 乡土人生的艺术再现一、土地的坚定守望二、底层民生的人文关怀小结第二章 都市精神与后现代状况第一节 多元诗歌空间的拓展第二节 都市精神的现代体验一、都市诗理论及其评述二、都市生存经验与传达第三节 颠覆中心的文化立场一、消解深度的诗思理路二、多维向度的艺术策略小结第三章 生活美学与身体修辞第一节 颓废思潮的世纪轮现第二节 生活的庸常美学一、消解生存意义二、张扬末世情绪三、认同俗世乐趣第三节 身体的欲望修辞一、男性视域下的身体想像二、女性感受中的身体叙述小结第四章 流变中的诗学建构第一节 艺术思维观念的转变第二节 诗歌语言的变革一、语言风格的变化二、语言资源的开发第三节 形式的实验与创新一、格律形式探索二、视觉美学实验三、诗歌文体革命小结结语参考文献附录 台湾新世代诗人小传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化中国与地理台湾  70年代初期开始,当大陆诗坛还浸淫在伪浪漫主义创作中时,台湾诗坛却再度发生转型,现实主义渐渐取代现代主义而一跃成为诗歌创作主潮。其中,新世代诗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纷纷创办诗社,出版诗刊,发表艺术主张相近却又有所差异的诗歌宣言。他们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集中体现在“文化中国”的书写和“地理台湾”的表现两个精神向度上。  第一节 民族传统与乡土现实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之所以在70年代成为诗界主流,独领风骚,既有外部的社会现实原因,也有艺术创作本身的内部原因。  从外部原因来看,主要是岛内岛外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对诗坛冲击的结果。关于这一点,笔者在绪论中已有详述。从文学内部来说,现实主义诗潮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诗潮的一种反拨。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当某种文艺思潮或文学运动发展到顶峰并开始衰落时,另一种新兴的文艺思潮或运动便会涌起并取而代之,这是文学史上常见的规律性现象。欧洲中世纪文坛经过一千多年扼杀人性的神学统治之后,于13到16世纪出现了强调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运动,但因其过分张扬人性特别是人的感性欲望,于是17世纪又出现了主张理性的古典主义思潮,接下来便是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等。就20世纪中国大陆诗歌发展而言,文言诗衰而白话诗起,白话诗过于浅白,则出现了追求谨严的新格律诗和以意象象征为架构的象征诗。30年代现代派诗脱离现实的纯诗和淡化艺术的革命诗走向极端后,又有九叶诗派综合人生和艺术的诗歌出现;50年代以降粗浅平白的诗风压倒一切,于是又孕育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含蓄委婉的朦胧诗,而“第三代”(先锋诗歌)又对朦胧诗进行反叛和超越。这种后浪推前浪的方式既符合事物发展的运动规律,也有利于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编辑推荐

  如何一种快乐,转变成哀歌?如何一种欣愉,转变成寂寞?自空间里回首,找不到自影;自时间中前瞻,照不见前尘。我是谁,何处是灵魂的归宿?谁是我,何处是诞生的源头?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以台湾新世代诗歌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颇为扎实的理论著述。作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史料整理基础上,显示出严格的学术训练的根柢和严谨的学风,开拓了台湾诗歌的研究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博导 吴思敬  对台湾新世代诗歌这一诗歌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台湾诗歌乃至汉诗的发展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沈阳师范大学博导 孟繁华  对“台湾新世代诗歌”进行系统性整体研究,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论题。作者的论述无疑具有相当的新意和概括力,显示出作者较为广阔的文化和理论视野,良好的学术训练以及对诗歌形式的敏感性。  清华大学博导 格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