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华东师大  作者:黄俊杰  页数:130  字数:13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所探讨的是在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中,儒家经典及其价值理念与日本及朝鲜之地域性特质的互动、冲突或融合之问题,尤其聚焦于儒家经典的阅读者之“自我”与“他者”之互动,以及经典中的知识与东亚各国权力结构之互动。

作者简介

  黄俊杰,1946年生于台湾高雄县。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东亚儒学”研究计划总主持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中山学术著作奖(2006),以及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授予的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和第55届学术奖(2011)。著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2010)、Taiwanin Transfor
mation(1895-2005)(2006)、Mencian Hermeneutics:A Histor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等书。

书籍目录

自序
导论
第一章 作为区域史的东亚文化交流史——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
一 引言
二 方法论的思考
三 问题意识
四 研究主题
五 结论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
第二章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类型及其涵义
一 引言
二 类型一:“政治自我”与“文化自我”的张力
三 类型二:“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的张力
四 类型三:“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的张力
五 类型四:“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的张力
六 结论
第三章 十八世纪东亚儒者的思想世界
一 引言
二 十八世纪东亚儒学的同调(一):通过反朱子学而反形上学
三 十八世纪东亚儒学的同调(二):在“存在”中探索“本质”
四 十八世纪东亚儒学的异趣:中、日、韩儒者主体意识的比较
五 结论
第四章 论中国经典中“中国”概念的涵义及其在近世日本与现代台湾地区的转化
一 引言
二 “中国”作为中国的“自我形象”:“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的合一
三 近世日本世界观中“中国”概念的重构
四 现代台湾地区世界观中的“中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与撕裂
五 结论
知识与权力的互动
第五章 论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
一 引言
二 作为体验的东亚儒者解经途径
三 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方法论问题
……
结论
引用书目
外文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东亚文化交流史中“文化产品”儒家经典之经历“脉络性的转向”,最具关键性的人物是儒家学者,而儒者在中、日、韩三国社会之中,却各有不同之角色与功能。中国的儒者自宋代以后在社会及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经科举考试后在朝为官成为士大夫,退休后则在地方上成为乡绅。朝鲜时代(1392—1910)儒家知识阶层逐渐壮大成为世袭的“两班”阶级,而德川日本的所谓“儒者”则是社会上的一般知识分子,并不分享政治权力。这种“脉络性转向”最具代表性的个案,就是中国经典习见的“中国”词称。在中国文化脉络中,经典中的“中国”一词兼指“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两者融贯为一。但是,当德川日本儒者研读中国经典遭遇“中国”一词时,就引起他们自身的“政治身分认同”与“文化身分认同”的剧烈拉锯,因为“中国”对日本儒者而言既是他们的精神的、文化的故乡,又是他们的政治的、现实的异国,所以他们常将“中国”一词解释为指日本而言,主张日本得孔子之道,所以才配称为“中国”;而“中国”一词在近代中国台湾则又一分为二。

编辑推荐

《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互动、转化与融合》先后分析了“东亚文化交流史”领域中的问题意识及其研究主题、东亚儒者解经之途径、经典解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没看完,看完之后会来评论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