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监狱史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志亮 著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前言

2005年6月,我院法学专业(刑事司法方向)被上海市教委批准列为上海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为推进项目建设,学院确立了一批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中国监狱史课程于2008年3月被批准立项。为配合中国监狱史核心课程建设,适应教育高地建设以及监狱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编写了这本《中国监狱史》教材。本教材的编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介绍了中国监狱的产生发展与沿革演变。力求给读者提供一部系统连贯、内容详实的中国监狱史,并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的中国监狱工作提供历史借鉴。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学院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并参考了与本教材内容相关的著作、教材和论文等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由衷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中国监狱史是一门基础知识性的学科,研究并阐述中国各个历史朝代的监狱制度。《中国监狱史》于丁破以往教材编写的体例,借鉴国内优秀教材编写的经验和国内中国监狱史教材的体例,采用整体分章节的结构体例,体现了中国监狱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及水平,内容更趋充实、完善、合理。    《中国监狱史》由十章组成。第一章中国监狱史概述,阐述中国监狱史的研究对象,中国监狱历史发展简况,学习中国监狱史的目的和意义,学习中国监狱殳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第二章原始社会监狱的孕育,介绍原始社会的习俗和原始社会的监狱雏形。第三章奴隶制社会的监狱,叙述夏朝至春秋时期的监狱。第四章封建制社会初期的监狱,阐述战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监狱。第五章封建制社会中期的监狱,介绍隋、唐时期的监狱。第六章封建社会晚期的监狱,叙述五代的监狱,辽、金、宋朝的监狱,以及元朝的监狱。第七章封建社会末期的监狱,阐述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监狱。第八章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监狱,介绍半殖民地化的清朝监狱制度和清朝末期的监狱改良。第九章中华民国时期的监狱,叙述北洋军阀政府的监狱和国民党政府的监狱。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监狱,阐述新中国监狱的孕育、创建和发展的过程。

作者简介

王志亮,男,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9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刑法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在读博士,讲授刑法学、监狱学基础理论、中国监狱史等课程,侧重刑事一体化和刑罚方面的研究。参与1995年司法部部级科研项目《中外监狱行刑制度比较》、1996年司法部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现代世界监狱》、1997年司法部第一批部级科研课题《现代化文明监狱问题研究》、2001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刑法学教学改革教程》、2003年司法部重点课题《监狱工作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研究》,发表文章115篇。 
副主编《罪犯改造过程方法论》(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新编法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监狱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主编《中国监狱新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分则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独著《美国、英国监狱暴乱及对策》(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外国刑罚执行制度概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独译《美国监狱百科全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国监狱史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中国监狱历史发展简况  第三节 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学习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第二章 原始社会监狱的孕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习俗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监狱雏形第三章 奴隶制社会的监狱  第一节 夏朝的监狱  第二节 商朝的监狱  第三节 西周的监狱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监狱第四章 封建制社会初期的监狱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监狱  第二节 秦朝的监狱  第三节 汉朝的监狱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监狱第五章 封建制社会中期的监狱  第一节 隋朝的监狱  第二节 唐朝的监狱第六章 封建制社会晚期的监狱  第一节 五代的监狱  第二节 辽、金、宋朝的监狱  第三节 元朝的监狱第七章 封建制社会末期的监狱  第一节 明朝的监狱  第二节 清朝前期的监狱第八章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监狱  第一节 半殖民地化的清朝狱制  第二节 清朝末期的监狱改良第九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监狱  第一节 北洋军阀政府的监狱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的监狱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监狱  第一节 新中国监狱的孕育  第二节 新中国监狱的创建  第三节 新中国监狱的发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原始社会监狱的孕育约两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向源头方向追溯,经历了大约五十万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里,基于生活需要,中华民族的先民有诸多发现和发明。这些发现和发明,是从原始社会的思想幼苗中发展起来的,在经历了一个累进发展的过程后,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孕育了监狱的雏形。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习俗一、地理环境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就像三级巨大的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在东南沿海和近海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和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丘陵部分也多在500米以下;第二级台阶包括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新疆和内蒙古高原等,平均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台阶就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边境还有世界最高的山脉即喜马拉雅山脉。因此,整个中国地形的态势是背靠亚洲腹地而面向浩瀚的太平洋。可见,中国不但是一个有着广阔腹地的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面向海洋并且拥有广大海疆的海洋大国。由于地域辽阔,南北纬度相差甚大,最南是北纬4°的曾母暗沙,最北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跨越了49个纬度,气温差异大,从北往南跨越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降水量因为距离海洋的远近也有很大的差别,从东南往西北可以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等。加上地形复杂,所以各地的自然环境很不相同。根据自然环境最主要因素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大自然区,就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自然环境虽然是经常变化的,但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在史前时期,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地区,事实上只有华北和华中两个地区,它们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特点的形成以及往后的发展道路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地理环境中还有一个特点是不能忽视的,就是在国境的周围有明显的天然屏障。最西部有帕米尔高原,从那里往东北走有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戈壁沙漠、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接着往南有长白山等;从帕米尔高原往东南走有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和与中南半岛交界的一系列山脉;东部和东南部则是广阔的海洋。在史前或上古时期,这些屏障都是难以逾越的。加上世界上其他几个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离中国都较远,同距离最近的古印度文明中间恰巧又隔着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同中华文明的核心区仍然很远而难以沟通。因此,中华文明只能是从本地起源的,在早期的发展中也很少与外界文化发生关系,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之一。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北抵黑龙江边的漠河,南达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雄踞东亚的神州大地,依托大陆与面向海洋,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内部复杂的自然环境,典型的季风气候,黄河与长江流域成为了文明的摇篮,伟大的中华文明就诞生在这一片美丽又富饶的大地上。二、神州大地的古代居民两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在中国的这块大地上。中国古人类的演化呈现出以地区连续性为主、与周围地区的基因交流为辅位的模式,他们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承袭性和连续性。从最早的元谋人,经过北京人、金牛村人、丁村人到山顶洞人,都是一脉相承的,具有重要的相同的体质特征,考古学上称为中国的早期智人。人类进化到晚期智人,就进化到了现代人,而现代人是有人种区别的。人种的区别主要是根据肤色、发色、眼睛、发型、脸型、头型和身高。世界上有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鲁人种。从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国是蒙古人种的故乡,从古至今,中国的居民都是以东亚和南亚蒙古人种为主,兼有少量北亚蒙古人种,相互之间有不少混血的情况。在人种的问题上,中国从来都是采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态度,而不是相互排斥。如果说人种主要是依据人类体质特征来划分,那么民族则主要是依据语言和文化等特征来划分,与种族不是一个概念。中国现在是以汉族为主体,结合55个少数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费孝通曾经把这种关系形成的格局称之为“多元一体格局”。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国的古代文明是在同其他人种成分相对隔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而后中国古代文化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监狱雏形一、原始社会的战争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极大发展,当时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一个充满创造发明、神话传说的时期,一方面生机勃勃,充满着创造发明;一方面社会剧烈动荡,冲突不断,英雄辈出。传说时代的创造发明,最集中地见于《世本·作篇》。大致有伯余做衣裳,史皇作图,诅诵仓颉作书,大桡作甲子,鲧作城郭,尧作宫室,化益作井,祝融作市,仪狄作酒,夔作乐,昆吾作陶,芒氏作罗,棣首作算数,容成作调历,伶伦造磬作律,蚩尤以金作兵,巫咸作筮,巫彭作医,奚仲作车,共鼓货狄作舟,垂作规矩准绳,咎繇作耒耜,挥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胲作服牛,相土作乘马,宿沙煮盐,等等。在传说时代,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文物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已略具雏形,从而为文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物质财富有了一定的增加和剩余。氏族、部落的人员逐渐增多,根据神话传说和后人研究,主要有四大部落:炎帝族、黄帝族、东夷族、苗蛮族。为了发展壮大本部落,维护部落利益,互相争夺地盘、物质资源和妇女,四大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我国的古文献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传说。例如,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曾“战于阪泉之野”,黄帝取得胜利。黄帝部落又和东夷部落“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亦取得胜利,蚩尤被杀。黄帝族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东夷族、炎帝族和黄帝族之间的循环战争进行了很长时间,而战争的结果则是黄帝族进入中原,与炎帝族和东夷族的大部结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建立了“万部和”的新秩序。战争促进了各个部族的融合,华夏族也由此而产生。随着华夏族的逐步形成和地域性部落联盟的日趋稳固,地处南方的苗蛮部族又成了他们的主要敌人。华夏族与苗蛮族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尧、舜、禹时代,尧曾在丹水一带打败过三苗,“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吕氏春秋•召类》)经过尧、舜、禹时代的战争,苗蛮族大部退向更南的地区,而其中的一部分也融入了华夏族。二、原始社会的监狱雏形(一)刑始于兵上古的氏族战争与刑的起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兵刑同一”和“刑始于兵”的说法。所谓兵刑同一,在古人看来,是说战争与刑罚或刑法是一回事,二者在本质上相同。所谓刑始于兵,则是说刑罚即杀戮起源于远古的氏族战争。“刑也者,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辽史•刑法志》)第一,有关文献明确记载了“兵刑同一”与“刑始于兵”。春秋时期,鲁国的臧文仲说:“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国语•鲁语上》)这里,甲兵指披坚执锐的士卒,斧钺既是兵器又是斩杀俘虏的工具,而刀锯、钻笮、鞭扑都是施以各种刑罚的工具。臧文仲把用于战争的兵器和惩罚犯罪者的各种刑具相提并论,并以大刑、中刑和薄刑划分其等级,显然是说“兵刑同一”。晋国的范宣子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夫战,刑也。”(《国语•晋书六》)战争是杀戮,刑罚也是杀戮,这样就把刑与战争等同起来了。上古时代大规模的氏族战争始于炎黄时期,终于夏朝。传说中最早的法律产生于这一时期,据《汉书-胡建传》,黄帝时有《李法》。尧、舜时有苗民制五刑(《尚书•吕刑》),还有“皋陶作刑”(《世本•作篇》)、“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尚书•吕刑》)等一系列记载。后人也认识到了上古“兵刑同一”和“刑始于兵”的事实,汉代的王充进一步阐述了兵与刑的关系,“夫刑人用刀,伐人用兵,罪人用法,诛人用武。武法不殊,兵刀不异,巧论之人,不能别也。夫德劣故用兵,犯法故施刑。刑与兵,犹足与翼也,走用足,飞用翼,形体虽异,其行身同。刑之与兵,全众禁邪,其实一也。”(《论衡•儒增》)

编辑推荐

《上海高校本科法学专业刑事司法方向教育高地建设系列教材•中国监狱史》的编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介绍了中国监狱的产生发展与沿革演变。力求给读者提供一部系统连贯、内容详实的中国监狱史,并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的中国监狱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监狱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监狱的发展史,以及从古到今的刑罚执
    从监狱的起源到当代的监狱设置,看过本书后,一目了然
  •   关于监狱史是比较全面的一本书~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