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所的图景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全峰梅,侯其强 著  页数:217  
Tag标签:无  

前言

我长期在高等院校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与教学,同时在大学设计院主持建筑设计,对于身兼理论研究与设计创作两个领域工作的难度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当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原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东南亚建筑研究”的成果之一——《东南亚建筑与城市丛书》书稿摆在我面前时,的确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建筑要有整体观、可持续观,建筑创作要有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我将几十年的实践总结为“两观三性”,并努力将这种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运用到建筑创作与建筑文化研究当中。在我看来,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化性是建筑的内涵,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任何时代的优秀建筑都是“三性”的综合反映,只是具体的表现各有不同,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两观三性”基础上的综合创造。《东南亚建筑与城市丛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实的思考,揭示了各种建筑背后的“三性”,比如《王权的印记——东南亚宫殿建筑》所说的“集大成”、《神灵的故事——东南亚宗教建筑》提及的“本土化”、《转型的足迹——东南亚城市发展与演变》明确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文化的烙印——东南亚城市风貌与特色》展现的“影响力量的综合作用”等等。可以说,《东南亚建筑与城市丛书》生动地诠释了建筑的这种“两观三性”。同时,建筑应该是可持续的,我注意到《东南亚建筑与城市丛书》普遍重视这一点,其中《居所的图景——东南亚民居》一书认为民居是生长的建筑,并以此来研究建筑的可持续性,是有助于正确观察和理解建筑与城市的。

内容概要

人类的先祖在辽阔苍茫的大地上不经意地为自己寻找或建造一个栖身之所时,民居的雏形就诞生了,这样的人类居所就是后人称之为“家”的原型。人类正是以居所为中心,逐步建立和确立了“我”与外在世界的复杂关系。从开始确立与自然的关系到后来确立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他复杂关系,居所成为了“我”与外界对话的中介,同时也成为了抵御外来侵害的庇佑所。因此,人类毫不吝惜自己的语言天赋和隐喻才华,将“家”的诸多意义赋予这个看似简单也很简陋的物质架构之上,经过复杂的心理作用和文化积淀,以致人们每每听到“回家”的呼唤时,心里总会轻轻地泛起涟漪,充满了温馨的情愫。这是民居带给世界的一个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全峰梅,1978年10月生于广西桂林。科技哲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曾著《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象学考察》、在《规划师》《华中建筑》《中外建筑》等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Ⅰ序Ⅱ总前言前言第一章 东南亚民居建筑的生成背景  1.1 环境的限定:东南亚民居生成的自然背景  1.2 历史的作用:东南亚民居生成的社会背景  1.3 族群的影响:东南亚民居生成的民族背景  1.4 文化的认同:东南亚民居牛成的人文背景第二章 东南亚民居建筑的类型特征  2.1 因构成型:东南亚民居的基因类型  2.2 因地制宜:东南亚民居类型的地形划分  2.3 因民而异:东南亚民居类型的族群划分第三章 东南亚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  3.1 房屋的构筑  民居的空间形式  3.2 居所的延伸庭院的空间布局  3.3 空间的拓展聚落的结构形态  3.4 宇宙的图式聚落的空间意象  3.5 家园的意义:建成环境的文化特性第四章 东南亚民居建筑的营造技术  4.1 天然的建筑材料  4.2 简明的构造特征  4.3 民族的装饰艺术  4.4 生态的建筑技术  4.5 典型民居分析第五章 殖民时期及全球化影响下的东南亚民居建筑  5.1 殖民建筑文化的嵌入  5.2 东南亚民居建筑的调适  5.3 全球化时代东南亚民居文化的变革  5.4 全球化时代东南亚民居新貌主要参考文献图片来源后记

章节摘录

东南亚由嵌入海洋的半岛和一系列岛屿组成,除中南半岛外,其他地区的陆地颇为细碎,这种由高地、平原和交错相间的海洋构成的地理状况,决定了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理条件在定程度上决定了民居的大致分布,即民居大多数建在地势比较平坦、土地比较肥沃且地质条件较好的安全地带。东南亚大陆主要是由大体上南北走向的盆地和与盆地相间的高地组成。盆地由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昭披耶河、湄公河和红河及其支流流域所形成,山地则包括长山山脉、他念他翁山脉、中国横断山脉无量山的延续等。因而,这一区域的主要环境特征就是地势较低且地形开淘的河谷平原、冲击高原与山地、高地相互间隔。人类学家往往把东南亚大陆国家的社会分为海岸、河流低地文明和内地、高地山民文明,这种划分与该地区显著的环境特征密切关联(图1-1)。文明总是体现在一定的物质上,民居是这些文明的建筑体现,这就决定了民居的地形划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东南亚民居分为山地民居、平原民居、滨水民居和水上民居等类型,这样的类型划分是民居适应地形的突出表现。在东南亚岛屿区,由于海洋的阻隔,岛屿上的先民独自发展了自己的建筑文化。也就是说,相比之下,民居建筑形式在嵌入海中岛屿地区的民居更为丰富,例如东马来西亚的长屋、印度尼西亚的船形屋等。在印度尼西亚这个千岛之国,它的民居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这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塔曼微缩公园(Taman Mini)里可以看到,公园里展示的传统民居富于热带建筑特征,在建筑上充分表达了岛上先民对当地环境的认识,更显示出地理条件对民居的限定作用。另一个显著的环境差异是这一区域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的地带:一种是稳定的、火山不活跃跃的地带(马来半岛、婆罗洲、东苏门答腊),另一种令人生畏的火山活动地带。这样的地质情况使得安全地带的民居建筑极为丰富,而近火山活动地带则不见人迹。

后记

虽充满了劳绩,但人还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经过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解读,诗句成为了文雅而简要的名句——“诗意地安居”,它也成为当代中国的流行词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研究东南亚民居建筑的时候,我们心里常常想起这句诗。不是受到时尚语汇的影响,而是出于对建筑的哲学思考。海德格尔在谈及“建筑”时,认为“建筑就是安居”,对建筑本质的追问将人们导向对“安居”的探寻,而安居的本质又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人存在的价值在于人处在无穷无尽的“烦”之中,所谓“烦”就是以“我”为中心,与外界的交往关系,也就是说,“打交道,就是'烦'”。撮要论之,“烦”有“烦神”与“烦忙”两种,与人打交道日“烦神”,与物打交道就是“烦忙”。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是:“通过'烦',人把自己的存在完全消融到他的诸种烦忙形式中,于是就有了人的'世界',有了'在……之中'。人的本质,完全体现于他的存在的展开状态,体现于他的'烦',体现于他'在世界中存在'。”我们的理解是,人有了这样的“烦”,就会“充满了劳绩”,进而才能自由地处于一种“存在的展开状态”,人的存在才算得上是“诗意的”。这里的“诗意”就不是或者不完全是唐诗宋词或史诗戏剧那样的文学境界,而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种直接而深刻的思索和体验。东南亚民居建筑文化的研究恰恰给了我们接近并接触当地人“存在状态”的绝好机会。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我们分四次到东南亚九个国家实地考察。置身于风情别具的东南亚,亲眼看到形态各异的东南亚民居,确实是开阔心胸、恢张耳目。我们惊喜地看到,东南亚民居如此丰富,它们朴实而执着地在东南亚大地上展开着它们自己,将当地人们的各色的生活充分地显现出来,让我们这些外来的“研究者”感受异域风情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的本真含义。

编辑推荐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为频繁,合作更加紧密,国内各界对东南亚国家的研究也愈发重视。同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不仅在地理、气候、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而且在城市发展和建设等诸多方面也面临相近的问题,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可以相互借鉴各自的经验教训。全峰梅、侯其强所编《居所的图景(东南亚民居)》通过研究东南亚建筑,来发掘东南亚建筑资源,总结东南亚地域文化特性,认识东南亚建筑内在品质,探索东南亚建筑演变规律,以应对全球化给东南亚和中国建筑文化带来的冲击,促进东南亚和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研究东南亚建筑,可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城市风貌特色的营造提供参考,搭建与东南亚国家建筑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沟通的桥梁,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同行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合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居所的图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对于民居研究有益
  •   有些房子,和我们贵州,广西,云南那边的少数民族的房子一模一样,交通不便的山里乡里林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也显示了当地人的智慧。问题是密闭性差隔音差,虫子啦,气味啦,咯吱咯吱的声音啦,住起来舒适感欠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