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群言  作者:(美)康拉德·希诺考尔//米兰达·布朗|译者:袁德良  页数:312  译者:袁德良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成果,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    作为一本献给大学生的课程性读物,《中国文明史》着重于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史的变迁。在10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本书也论述了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

作者简介

  康拉德·希诺考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深研究员、教授,纽约城市大学荣誉教授。他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巴黎从事中国和日本方面的研究。他发表过大量关于宋代思想史的报告和论文,还与罗伯特·海莫思主编过《世界的秩序:分析中国宋朝国家与社会的方法》。曾在纽约大学讲授日本和中国文明史。作为一位教科书作者,他还出版过《中国和日本文明简史》、《中国文明史》和《日本文明史》。

书籍目录

《中国文明史》前言致谢第一部分:中国古典文明 第一章:上古时代的“中国”   1.新石器时代   2.中国文字的的起源   3.青铜时代的出现   4.商朝   5.西周王朝   6.《诗经》 第二章:动荡的时代和古典思想   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3.百家争鸣   4.孔子   5.墨子   6.孟子   7.荀子   8.老子与庄子   9.韩非子 第三章:帝国时代早期   Ⅰ秦朝     1.资料来源和历史形象问题     2.重新评价   Ⅱ汉朝     1.汉朝前期     2.汉朝统治的状况     3.匈奴和其他周边民族     4.知识的进展     5.诗歌     6.性别     7.两汉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     8.汉王朝的衰落第二部分:佛教时代的中国 第四章:分裂时期的中国   1.佛教的基本理论   2.天下大乱   3.南北割据   4.北魏政权(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5.北方的佛教   6.道教   7.南方   8.诗歌   9.书法   10.绘画   11.南方的佛教   12.重新统一前夕的中国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世界性文明:(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1.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7年)   2.唐朝:创建和巩固   3.高宗与武后   4.盛唐   5.首都长安的城市生活   6.佛教的盛行     制度上     审美观点上     知识上     净土宗与禅宗     中元节   7.道教   8.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公元763年)   9.李白与杜甫   10.晚唐   11.晚唐的诗歌与文化   12.天朝的崩溃第三部分:帝国时代晚期/现代早期 第六章:两宋时期的中国(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1.宋朝的建立    2.新兴的精英集团    3.科举考试制度    4.北宋    5.政府与政治    6.王安石    7.经济状况    8.宗教状况    9.儒学复兴    10.诗歌与绘画    11.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12.南宋的城市和商业    13.文学与视觉艺术    14.“新儒学”    15.价值与性别    16.结语 第七章:蒙古帝国和元朝    1.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    2.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早期岁月(公元1211年—公元1260年)    3.忽必烈与元朝早期    4.元朝的继续发展时期    5.经济    6.社会    7.宗教    8.文化与智识生活    9.杂剧  10.绘画  11.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瓦解 第八章:明朝    1.明朝早期(公元1368年—公元1424年)    2.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公元1433年)    3.明朝中前期(公元1425年—公元1505年)    4.明朝中后期(公元1506年—公元1590年)    5.经济与社会    6.教育与文学    7.小说    8.戏剧    9.绘画    10.明代思想:王阳明    11.宗教    12.王阳明以后的明代思想    13.董其昌和明代后期的绘画    14.晚明政府(公元1590年—公元1644年) 第九章:东亚和现代欧洲:初次邂逅    1.葡萄牙人在东亚的活动    2.日本的耶稣会士    3.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    4.日本的“闭关锁国”    5.中国的耶稣会    6.礼仪之争    7.基督教在中国的衰落    8.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和广东贸易体制 第十章:清朝    1.清朝的创建    2.清朝前期的思想家和画家    3.康熙王朝    4.雍正    5.乾隆    6.18世纪的统治    7.18世纪的知识文化    8.小说    9.经济繁荣    10.社会变迁    11.生态环境    12.天朝的衰落第四部分: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第十一章:中国:内部危机与西方入侵    Ⅰ.鸦片战争及其起因(公元1839年—公元1841年)     1.《南京条约》及条约体制     2.国内危机     3.太平天国起义(公元1850年—公元1864年)     4.曾国藩及其对太平天国的镇压     5.从《南京条约》到太平天国失败期间的中国和世界    Ⅱ.公元1870年—公元1894年     1.太平天国以后清室的“中兴”     2.自强运动——第一阶段     3.自强运动——理论     4.慈禧太后与清朝政府     5.教育     6.经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7.传统经济部门     8.传教士的活动与基督教的影响     9.旧体诗词中的新汤旧药    Ⅲ.对外关系     1.不断的外来压力     2.越南和中法战争(公元1884年—公元1885年)     3.朝鲜和中日甲午战争(公元1894年—公元1895年)     4.《马关条约》(1895年4月) 第十二章:中国:终结与开始(公元1895年—公元1927年)    Ⅰ.末代王朝的最后岁月     1.维新运动     2.对华的强权政策     3.义和团运动     4.风气转变     5.抗议浪潮与革命运动     6.晚清“新政”改革     7.辛亥革命    Ⅱ.从袁世凯到蒋介石     1.袁世凯     2.军阀割据时期     3.新文化运动     4.思想论争     5.艺术文化     6.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7.国民党与孙中山(公元1913年—公元1923年)     8.国共合作(公元1923年—公元1927年)     9.国共决裂     10.国民政府的创建第五部分:建设一个新中国 第十三章: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1.南京政府的十年统治    2.南京政府的十年统治——国内政策    3.中国共产党(公元1927年—公元1934年)    4.长征    5.联合战线与抗日战争    6.抗日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    7.太平洋战争的进程    8.战争时期的中国    9.战争时期的日本    10.二战的结束    11.台湾    12.国共内战和共产党的胜利(公元1946年—公元1949年) 第十四章:毛泽东时代及以后的中国    Ⅰ.政权巩固与建设中的苏联模式(公元1949年—公元1958年)     1.经济政策     2.思想改造与知识分子  Ⅱ.继续革命(公元1958年—公元1976年)   1.大跃进   2.中苏关系破裂   3.文化大革命:激进阶段(公元1966年—公元1969年)   4.文化大革命:平复阶段(公元1969年—公元1976年)  Ⅲ.毛泽东以后的中国   1.80年代的知识生活和艺术   2.对外关系和香港回归   3.90年代和新世纪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编后记  1.经济全球化  2.不同趋势间的冲突  3.文化全球化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动荡的时代和古典思想: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的550年间,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出现了诸多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在传统的学者看来,已经不复西周初年的辉煌鼎盛了。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延续了这一时期绝大多数说客士人的看法。这些杰出人物经历了这一激荡变化的岁月,却没有认识到,他们生活在出现这些翻天覆地变化的岁月里,实在是三生有幸——这些变化,产生了一个更加有力、更为广泛也更加繁荣的文明。他们对未来会怎样茫然无知,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困惑而烦恼的年代。这一时期,过去的信仰和设想都遭到了质疑,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情况推动了士人们对方方面面的知识进行探索。这其中,有些新学说后来被摈弃了,而另外一些则成为以后千百年来中国思想的指南。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被称为“东周时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都城,位于东方的成周城。东周又被进一步分为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一公元前453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53年一公元前221年)。“春秋”得名于《春秋》一书(《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编年体史书,起止年限是从西周国都的陷落到战国纷争的开始)。而战国则得名于这一时期各国间长期的混战不休。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周天子的威望和权力继续衰落。周天子不仅无力自保,还逐渐受到强大“诸侯”国的君主们的摆布(或受其保护)。西周的末代君主(公元前781-前771),就是被诸侯国(申国和异族犬戎)的联合力量所驱逐和杀死的。继任的周平王,也是在两大诸侯国(晋国和齐国)君主的救援下,才得以幸免于难,并将国都从西方的渭河流域迁到成周。这两个事件,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潮流趋向:周王室的衰落和强大诸侯国的崛起。这一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包括山东的齐国、陕西的晋国;还包括楚国(位于长江流域)和秦国(位于陕西地区)。这其中,秦楚两国国力虽强,但在文化上却与中原迥异。到公元前667年,周王室衰落后的权力真空,被一种诸侯国间新的政治制度所填补——这种制度称为“霸”。霸主们都是最为强大的诸侯国的君主。他们不仅是周王室的监护人和管理者,也是诸多弱小国家联盟的领袖。霸主们有时会召集联盟中的各国君主,并要求人人歃血为盟,宣誓相互间开诚相待。理论上,同盟关系是由神灵见证作为保证的,但实际上,这种保证并不可靠。后来的历史记载显示,那些同盟国相互之间常常大打出手。这种同盟关系的失效,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紧张;也使得到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各个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相互猜疑。霸主中最著名的是晋文公(约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他又被称为“重耳”。晋文公的人生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多数传统学者所描绘的道德沦丧和政风日下的状况:父亲和儿子的关系疏远;而偏室和庶子们则篡夺了正妻和嫡子的权位。晋文公和他的哥哥,都是晋献公(约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与其正妻所生的儿子。要理解他的故事,我们要记住,在中国的早期阶段,统治集团的男性们一般都是一夫多妻,但只有一名正妻或王后。其他的女人都被视为姬妾。而只有正妻所生的儿子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尽管晋献公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且都英名能干,但他在晚年却迷上了一名年轻貌美的姬妾。虽然这名新纳的姬妾知道将由他们这些嫡子来继承晋献公的爵位,但她却希望由自己所生的儿子取而代之,成为晋国的下一任君主。结果,重耳的哥哥遇害,但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却幸免于难,流亡国外。他在国外流亡多年后,得以重返晋国,并对其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兄弟施加报复。晋文公登上晋国的国君之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吞并晋国周边的小国;控制主要的贸易路线和盐池;此外,还吸收那些受到晋国同化的戎人、狄人和夷人部落。在拥有了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后,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尽管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动荡不安。但是在经济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重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引进了大豆的栽培——大豆起源于满洲地区的西北部。在公元前七世纪的后半叶,大豆的栽培传到了现在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地区。大豆中富含蛋白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此外,这种新型的农作物还含有固氮菌,可以使其生长的土壤变得更加肥沃。另一个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展是与税收制度相关的。在山东地区的一个小国——鲁国,统治者在公元前594年实行了一次改革:要求农民将田租直接上交给公室,而不是交给低层的地主。这是最早的直接税制度。虽然人们常常将春秋时期同周王室的权衰位轻联系起来,但我们要记住,实际上,这一时期,社会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经济进展。第一点是,伴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出现了一批强大且逐渐趋于中央集权的诸侯国。第二点是,大豆栽培的出现,这不仅改善了人们的饮食,还增加了农业产量。第三点是,出现了新型的也更加有效的税收方法。这一方法后来被证明对于中央集叔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已经出现的一系列趋势发展得更快了。有些国家,如楚国和秦国,日趋强大,并且不断吞并周边小国;而另一些国家,如先前强大的晋国和齐国,则衰落下去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楚国还是秦国,都不是位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在春秋时期是周文化的中心地区。秦国位于西北部的陕西地区,这里也是周人的发源地。陕西的渭河流域,为秦国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和军事机构,提供了经济基础。秦国的这一地理位置,在战略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这一地区与关东诸国间有崇山隔绝,而其中的关口则易守难攻;但秦国若要进犯东方,却又轻而易举。秦国在关东邻国看来,属于夷狄之邦,只算个半开化的国家。而考古发现也确实证明了秦国的文化在不少方面与中原地区的文化有所区别。例如,中原地区的死者,其墓穴一般都是土坑竖穴,葬式则为仰身直肢。而秦国死者的墓穴则常常采用横穴洞室,葬式则常为屈肢葬。尽管如此,秦国的统治阶级显然吸收了周文化的许多方面,包括文字书写和礼仪制度的某些方面。楚国与秦国类似,它的崛起也受惠于其诸多的自然条件优势。楚国位于亚热带的淮河地区和长江地区,土地适宜种植水稻。稻米和鱼是楚国人的主食。他们的技术水平也与北方不相上下:他们使用铁器和铜器,制造精美的陶器,使用青铜铸币。楚国和秦国一样,位于周文化的边缘地区;但像秦国一样,楚国的贵族们也借鉴和吸收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贵族们的诸多生活习俗。而楚国贵族和北方贵族间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其中有一项就是语言。据说,中原人根本听不懂楚国的语言,有一种观点甚至将其与鸟语相提并论。还有一种区别在于楚人的葬制葬俗。墓葬中随葬漆器,随葬品绚丽多彩。是楚国贵族丧葬的一大特色。楚文化的一大成就是《楚辞》。《楚辞》是一本诗集,虽然诗集中的这些诗歌的准确年代难以断定,但其中最早的可能会早至公元前四世纪。《楚辞》中的许多诗歌,特别是《离骚》(意思是“遭遇忧愁”),传统上被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离骚》的特点在于它与《诗经》间的显著差异。正如大卫•豪克斯所指出的,被认为可能是源于北方的《诗经》,其中的个人角色并不明显:在305首诗歌中,仅仅只有三名诗人提到了他或她自己的名字。而《离骚》则与其形成鲜明对照:在这首诗中,屈原在诗歌中多次出现,是诗歌的核心人物。他“毫不遮遮掩掩,剖析他自己的动机,承认他的疑虑,展现他的渴望、主张,并引经据典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而实际上,在传统的观点看来,《离骚》实际上是一部自传性的作品。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认为,《离骚》反映了屈原自身的忧愁失望。屈原竭诚尽忠以事其君主,结果却为谗言诽谤所陷害,这令他痛心疾首。《离骚》中写道: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被从宫廷中流放出去以后,在绝望中自杀(“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他怀抱大石,跳入了泪罗江中。战国时期,在新的大国兴起的同时,还出现了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变化,这其中就包括战争办式的变化。春秋时期,军队由战车和步兵构成,军队人数不超过三万人,战争都是在平坦地形上某一确定的地点进行的。而到了战国时期,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军队人数大增,可以达到六十万人(尽管有些对此持怀疑态度的历史学家认为,军队的人数不会超过十万人)。此外,还有一点则在战国时期显得更为常见:春秋时期的战役有时会持续三个月,但没有超过一年以上的;而到了战国时期,军事冲突常常会延续一年以上,有时会长达五年。军事技术也发生了转变,有时还会发明新的武器:除了使用从公元前6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的铁质兵器外,战国时代的军队还配备有许多新设备,诸如弩机和盔甲。最后,春秋时期的军队主要是由上层成员所组成的;而到了战国时期,军事人员则来自社会的各个等级。根据某些学者的看法,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的作战方法,是社会变化的反映。春秋时代与西周相似,社会等级明显。不仅普通民众与贵族间泾渭分明,就是贵族集团内部,也等级森严。周天子的下面一个等级是“卿”,“卿”常常是一国的诸侯,或者是诸侯的直系亲属。而“卿”的下一级则是“士”。“士”是一个后来被用来表示贵族的术语。这些士人们即便生活在各不相同的环境中,但相互间常常是同宗共祖。春秋时期的“士”,常常是诸侯的远裔或远房亲属,地位要远远高于平民。许多士人都拥有文化、学识甚至是财富。然而,只有“卿”才能担任高级官职和掌握军事指挥权。到了战国时期,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开始崩溃。一名士人。甚至是出身地位低微的人,通过才能和运气,也能够成为手握重权的大臣或将领。出身低微而又身居高位者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吕不韦(卒于公元前235年)。吕不韦是一名商人。随着战国时期道路的修建和通讯体制的完善,各国间的贸易不断增加,得此便利,他从中获利非浅。吕不韦曾长期担任秦国国君的顾问,并谣传是后来秦王朝始皇帝真正的父亲。尽管战国时期社会具有流动性,但仕途并非全无风险。根据历史记载,吕不韦就是被后来的秦始皇杀死的。具体的原因并不清楚。虽然传说是因为秦始皇对这位大臣和其母亲间的暧昧关系深感不悦。另外一些看法认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因而杀死了吕不韦,他实际上是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然而,最大的可能性在于,这位年轻的君主感到吕不韦的权势过大。实际上,在这一方面,吕不韦也不乏先例。秦国的另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商鞅(卒于公元前338年),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商鞅来自楚国,以在秦国变法图强和实行严刑峻法而著称。商鞅在担任大臣期间,据说坚持不论身份等级,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坚持这一信条,惩治了违法的太子,并将太子的老师施加黥刑。然而,当这位太子成为国君后,商君就遭到了报复:据说他遭受了车裂之刑——他的身体被几辆驶往不同方向战车所肢解。秦国是诸侯国增强国力、巩固中央集权的典型。商鞅引导君主,实施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首先,秦国的统治者实行了全民兵役制度,其结果无疑是增加了秦国军队的兵员数目。其次,在公元前350年,他们收夺了由封君贵族们控制的领土,将秦国的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直接统治,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由封君贵族们统治。这一措施。增加了中央有效控制的领土的面积,同时又削弱了封君贵族们发动叛乱的能力。第三点,他们以个体家庭,而不再是家族。作为税收和兵役的基础。此外,他们还强制规定,一户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不得超过一人。这样做的后果是增加了税收,因为这样就扩大了可以被征税的家庭的数量;同时,又瓦解了大家族,这些大家族是封君贵族们发动叛变的经济和军事支柱。虽然秦国变法的成就斐然,但是我们要记住,秦国的许多治国技术是从其他地方借鉴而来。首先,郡县制就不是秦国的发明创造。实际上,郡县制度是源自楚国,即商鞅所来自的那个国家。楚国一惯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度,没有强大的封君势力。秦国统治者限制封君家族的权力和影响,在诸侯国中也并非独一无二。晋文公也曾采取措施,限制封君贵族的成员。他还禁止贵族成员占据政府高位,并早在公元前534年就采用了县制。到公元前四世纪末期,秦国已经准备征服整个中国。在达到这一目标前。先有几次重大进展。公元前316年。秦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位于今天四川地区的蜀国,结果元气未伤而国力大增。灭蜀给秦国统治者带来两大优势:第一,这一地区高山环卫,易守难攻;第二,这里土地肥沃,特别是秦国修建郑国渠后,更是如此——郑国渠是古代世界最重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公元前312年,秦国在丹阳之役中,打败了南方的劲敌楚国。但是,秦国要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必须等到下一个世纪。百家争鸣:东周传统上被称为“百家争鸣”时期。后来的学者认识到这一时期的重要性:这一时期是中国知识史的形成时期。丰富多样的思想伴随着这时诸多重大的社会和政治剧变。这一部分将探讨七部著名的文献:《论语》、《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选择上述思想家非其他思想家的著作,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个原因是学者们认为,这些思想家对四大著名学派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四个学派是:儒家,这是中国传统的经典表述)或孔学(confucian,这是欧洲传统的名称),墨家,道家和法家(在第三章中,我们将提到,新近的观点认为,将这些思想家分门别派,不利于进行研究)。第二点,所有这些思想家,在其著作中,都详尽地探讨了他们那个时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诸如:当前政局混乱的根源何在?怎样挽救这种局面——是回归鼎盛时期的传统,还是采取激进的文化或政治变革?理想的个人是怎么样的。这对人类又意味着什么?

编辑推荐

《中国文明史(第2版)》养生于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只的变迁。在10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在10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中国文明史(第2版)》也论述了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米夫林出版公司编辑推荐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明史的教程,她图文并茂,思想通达,脉络清晰,我将这《中国文明史(第2版)》推荐给我的学生后,受到他们的广为好评。——龚启圣(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作为一位亚洲史的教授,我发现这本教程作为无数学生了解中国文明的学习工具是无价的。她利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方法完整呈现了中国从古代直至当今的变迁过程,每一部分简明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历史趋势。——R•巴南(北卡罗莱那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一本我在上亚洲史课时的首选读本。——G·莱昂拉多(旧金山州立大学人文学教授)我认为《中国文明史(第2版)》对于中国和日本文明研究均有帮助,她应该被许多老师作为学生的教科书。——R·索托(夏威夷大学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明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一本外国人写的非常好的中国文明史的教程。
  •   述史最忌讳罗嗦与繁杂。该书由资深专家和年轻学者合作完成,脉络清晰简明而气息生动!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有滋有味的好书啊。
  •   非常好的一本书 很喜欢呢 !!!
  •   好书适合爱好历史的人阅读
  •   通俗易懂,别具风味,不像国内多数历史著作的刻板和观点陈旧,愚弄人心。
  •   视角并不与我们平时的完全一致,引人思考
  •   “新石器时代”好多成了“新时期时代”,估计是“穿越剧”看多啦。
  •   这是在美国比较流行的一部本科通史教科书,目标读者是对中国或中华文明一无所知的人。从这本教科书中,我们可以透视中华文明对异域文明最为重要的内容。
  •   外国大学的中国历史书,跟我们的的确不一样。没有框框条条的定论,没有5W的考试要领,只是一种记录和解读。从别人的视角看已熟知的历史,感觉不一样啊,有些点滴能触动一些思想。
  •   怎么说呢,感觉大部分内容跟以前看到的观点还是很接近的,但老外对“中国”的理解毕竟跟我们自己还是有些不同的。。。有兴趣的人可以买来看下,内容还是很通俗易懂的,毕竟是老外学习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嘛。
  •   比较适合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简单的叙述,让读者易懂。
  •   是入门级的书
  •   对于老外来说,能把中国历史理解到这个程度就不错了。
  •   老师推荐的,帮朋友买的,所以我不太清楚状况啊,呵呵
  •   不建议国人购买。
  •   我也是学文科过来的,感觉这里所谓的中华文明史,已经渗入不少外国人作者主观评断,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点,我比较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上大有疏漏,对于割据政权介绍太少,甚至不介绍,其实像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那样的历史也有不少文化痕迹.大概是割据时期的历史太乱了吧,咱们的外国人作者无法理解,所以就CUT掉了.高中生千万别看这本书,免得影响考试,我们的高中课本虽然很无语,但是对待自已民族的古代历史还是比较客观的.
  •   书本身不错,买来第二天发现学校图书馆居然也有一模一样的书,泪奔。。。感觉老外的视角不一样,换个视角看中国史也不错
  •   书运输过程中弄破了点,不过还好,凑合看吧
  •   一本300多页的书,写中国文明史,而且写到了2000年,肯定是很简略了,写现代中国,却没有了对80年代后期中国的深思。
  •   不错的书唯一遗憾的是插图不是很清晰
  •   超喜欢!!极力推荐这本书!值得收藏!
  •   还可以,但感觉日本那本写得更好些
  •   写中国史的书很多,但很少有像这本书那么具有人文关怀的,看了以后,让人真正感到历史的震撼.
  •   本书可以让人更大致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
  •     翻译跟著者都错漏百出 有些想法还是挺有意思 时间的分法挺好玩。从中还能看出西方受宗教影响太深 感觉好像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先秦时代没有确定的、统一的宗教信仰表示理解不能 并且对于中国这个“天”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一个神。。。。。按我的理解 中国的“天”不是神 而是神话了的社会规则跟道德礼仪
  •      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新书,看到是美国人写的,以为可以有外国人的观点来看我们国家的历史。今天翻阅了第一章,感觉有点找不着重点的样子,虽然是以时间为主线,也有重要事件,但是感觉有点散乱,文化,史实,考古等等参杂在一起,看起来有些不是很舒服。
  •     不可否认,存在一点错误。
      不过还是一口气看完了。
      高考以前看分数一定会更高。
      以前高考是加历史的,历史书从来也不想看。
      有兴趣的都是选读--
      看这个觉得对朝代时间概念比较清楚。
      也有比较有意思的例子。
      加历史的同学值得看。
      
  •     差
      太差了
      作者不是中国人,写的不好也就算了
      翻译仿佛也不是中国人,错字、误导......既然中文不好,历史又不好,干嘛来翻译这种历史书籍骗人呢
  •   没看完,还了。。确实写得比较烂。。。
  •   上网订了一本
    本来想买《剑桥中国史》太贵了 呵呵
  •   错误让人很不爽
  •   其实这本书写的还算是好,给我们提供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中国历史,还是值得一看的
  •   写的和翻译的还是不错的,都是专业人士。建议还是认真看完,不要想当然。
  •   楼上对啊,我看了后半本书,感觉虽然没有惊喜,但也中规中矩,实事求是,毕竟这是写给外国学生看的嘛
  •   同意楼主,就看了一点,二里岗是晚商时期,说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即便是拿商代地图也算不上西北啊,后来春秋就写晋国位于陕西了。。。。
  •   我还差点以为是我对细节太挑剔了呢,果然有人比我看的还仔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