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智慧今说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作者:巨天中,李放  页数:261  

前言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耕耘,这套凝结着主编和作者汗水的《北大周末国学课》丛书终于即将付梓问世了。在如释重负的同时,除了对同仁们表示感谢之外,还想就今日“国学热”的流行阐释一下自己的管见。  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国学热”也得以复兴,不仅是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而且许多大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都开办了“国学”课程。尊重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在经历了近代两百年的落后和屈辱历史之后,终于恢复了民族自信心,开始步入新的文化盛世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国学”是以伏羲炎黄哲学为源头,以易经和儒、道、墨、法等为主干的中华优秀文明的总称。“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东方汉学文化的本体和源泉。西方人出于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建立起了“汉学”这门学问,这与我们今日所称的“国学”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然而,由于“文革”的影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强盛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再次陷入了岌岌可危之中,面临着文明失传的危险。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西方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物质文明的强大诱惑力,使得传统文化的魅力下降;二是由于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成有余创新不足所致。  所谓“国学”本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自古以来中西文明便循着两条不同的轨迹演进。“国学”的本质是修身做人的智慧,而“西学”的本质是修身做事的智慧。“国学”主要是沿着“伦理学”的方向演进,发展出了强调修身做人的“道德学”,以及封闭落后的农业文明社会。而“西学”则主要是沿着“自然哲学”的方向演进,发展出了“自然科学”和开放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两者相较之下互有短长,但是总体来讲“西学”优于“国学”则是不言而喻之事。因此,“国学”若想继续被中华民族发扬光大,就必须走一条文化创新之路,才能得以发展延续下去。  下面,我就简略介绍一下本套丛书的情况。本套丛书一共五卷,分别选取了儒家的鼻祖孔子和孟子,道家的鼻祖老子和庄子,以及中国哲学的源头《易经》等著作。从体例上讲,采取了先贤格言加白话翻译加现代解读的方式,以便能令大家既看的明白,又能学以致用,充实和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儒家是指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儒者本是古代从事相礼和祭祀的职业,后经孔子及其弟子们发展成为儒学。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思想,主宰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其言行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孟子》两部著作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以“仁义礼智信”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战国时期的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将之发扬光大。如:孔子讲“仁政”,他说:“政者,正也。”孟子则强调“民贵君轻”。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思想相较孔子无疑更进步了一些。  道家是指春秋时期由老子创立的一个学派。老子曾做过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扬光大了老子的思想,著有《庄子》一书。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从其思想主张上看,道家比儒家的视野更加开阔,近似于一种自然哲学,而儒家只是一种伦理学,其思想深度赶不上道家。老庄对儒家思想一贯持批判态度,如:老子说过,“智慧出,有大伪。”意指儒家思想会教人变得虚伪,对于此点,孔子也承认:“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老庄对儒家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中国历史上的奸恶之人不胜枚举,无论是秦始皇还是袁世凯均属于此列。但是,老庄的思想与几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始终未能发展成为真正的自然哲学,而是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教之路。  《周易》又称《易经》,是比儒家和道家著作更加古老的中华文化典籍。相传伏羲氏画八卦,首创了《易经》。后来,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文王八卦,故称《周易》。《易经》由此被誉为中国哲学之源和中华文化之源。《易经》中具有一些朴素的哲学思想,“易”的本意就是“变化”的意思。但八卦占卜预测又走向了“不变”,无疑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对《易经》的学习一定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态度,不可盲目迷信和崇拜之。  以上就孔孟、老庄和《易经》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简略点评,目的是让大家有所鉴别,有所扬弃,从而更好地为我所用,帮助我们成长。  由于时间和作者水平所限,文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李放  2008年仲秋于北京

内容概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国学”是以伏羲炎黄哲学为源头,以易经和儒、道、墨、法等为主干的中华优秀文明的总称。“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东方汉学文化的本体和源泉。西方人出于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建立起了“汉学”这门学问,这与我们今日所称的“国学”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  《北大周末国学课》丛书一共五卷,分别选取了儒家的鼻祖孔子和孟子,道家的鼻祖老子和庄子,以及中国哲学的源头《易经》等著作。从体例上讲,采取了先贤格言加白话翻译加现代解读的方式,以便能令大家既看的明白,又能学以致用,充实和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孟子智慧今说》为丛书之《孟子智慧今说》。

作者简介

  巨天中,哲学与企管双科博士,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执行会长,中华国学文化促进会会长,巨天中国际机构董事长。主要专著专集有《好风好水好运来》、《取名宝典》、《吉名如意》、《点名成金》、《巨天中说易经》、《鼠年吉祥运程》、《国学吉祥文化万年历》等三十余部专著专集。2007年初,巨天中在山东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学奖“天中国学奖”,作为有突出贡献人士,巨天中获得了中华国学文化最高奖“中国国学特别贡献奖”。

书籍目录

推荐语序言1.诡辩无处不在2.君子不怨天尤人3.仁者爱人4.不失赤子之心5.百善孝为先6.得饶人处且饶人7.以诚待人8.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9.忠孝难两全新解10.滋养你的心性11.养心与养气1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3.记住自己是常人14.享受人生之乐15.孟子的为官之道16.做官、做人、做事17.牢记身份,明确职责18.因材施教19.孟子的就业观20.求教一定要虚心21.做人最怕老乡原22.领导者的大世界观23.孟子的教育大智慧24.人生没有“攻略”25.害人之心不可有26.人生要随遇而安27.学会打破常规28.古来兵者为凶器29.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3D.人皆可以为尧舜31.善于保护自己32.领导的民众世界33.与时俱进的孟子思想34.善不可失,恶不可长35.恶有恶报36.流言止于智者37.和谐的关系就是仁政38.识人善任是关键39.摒弃小聪明,培养大智慧40.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41.民心远去,大道绝传42.常思贪欲之害43.权力缘于恐惧44.尊重自己的天性45.孟子的抒情言志46.位卑未敢忘忧国47.品德是自己的自留地48.凭什么五十步不能笑百步49.智仁难辨,当务之急50.生命永远需要拥有自信51.孟子的教育思想52.文人要有社会责任感53.人生的境界54.培养仁爱之心55.想象也能快乐56.克服偏见57.重视德性养成58.孟子的浩然之气59.呼唤善良6D.警惕你身上的兽性61.仁者无敌62.仁政思想与民主政治63.是员工首先要有点精神64.求名先要求实65.小勇与大勇66.孝是仁的一种67.历史的力量68.孟子仁义新解69.学会求人70.有趣的两极思维71.警惕伪善之人72.做不了圣人就做个好人73.孟子与领导力74.智者无敌75.赔你一个好儿子76.以道殉身77.始作俑者,其无后乎?78.荒年不困,乱世不迷79.应重视人际关系80.走路快慢的艺术81.人格的感染力量82.孰轻孰重说百姓83.领导者易犯的十大错误84.智慧如水心如途85.人之患在好为人师86.睹物思人心忧伤87.白马非马说关卡88.尽信书不如无书89.人生要慷慨进取90.做人要贵真求善91.处世要达观圆通92.孟子的礼学思想93.非礼之礼94.天下一统95.作官莫作怪96.孟子的机锋后记

章节摘录

  1.诡辩不处不在  孟子谓齐宣王日:“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日:“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日:“已之。”日:“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在心里盘算好了一套话,找个机会就给齐宣王下套了:“大王,您手下有个小弟,他要到楚国旅游去,去之前把老婆孩子都托付给了一个朋友。等他从楚国玩完了回来一看,老婆孩子又没饭吃又没衣穿。您说,对这种朋友该怎么办?”  齐宣王顺口一答:“绝交呗。”  孟子接着说:“如果司法官管不好自己的下属,那该拿他怎么办?”  齐宣王又顺口一答:“撤职呗。”  孟子笑道:“那,如果国家治理得不好,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听罢默不作声了。  孟老先生又给我们贡献了一句名言:“王顾左右而言他。”其实呢,齐宣王脑子慢,他明明是可以不用“顾左右而言他”的。孟子的这三句话看起来丝丝入扣,其实呢,嘿嘿,有毛病。

编辑推荐

  解读国学大师经典名著中蕴涵的深邃人生哲理,与圣哲心灵智慧沟通和碰撞透彻领悟生命真谛! 《北大周末国学课》是将学术与普及相结合的典范之作!《北大周末国学课》是每位炎黄子孙必读的人生智慧课!孔子直系第75代孙孔健、易学大师巨中天、创新大师李放等联袂推荐! 本书为丛书之《孟子智慧今说》。从体例上讲,本书采取了先贤格言加白话翻译加现代解读的方式,以便能令大家既看的明白,又能学以致用,充实和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孟子智慧今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