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传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当代中国  作者:李静萍  页数:339  字数:29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   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陈永贵传》经中共山西省委批准立项,由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组织编写。作者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记述了陈永贵从一个穷苦农民成长为全国劳模,直至升任中央高层领导的非凡人生。生动展示了他带领大寨人艰苦创业的感人经历,记述了大寨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后,学大寨运动对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同时也记述了“文化大革命”中大寨推行“左”倾路线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陈永贵晚年的反思。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山村苦娃 一、凄惨童年 二、崭露头角第二章 最党革命 一、闯荡战乱 二、翻身解放 三、组织互助组 四、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担任党支部书记 六、试办农业合作社 七、厉行统购统销 八、经历大社风波第三章 艰苦创业 一、率领农民闸沟造地 二、坚持科学试验 三、号召干部带头劳动 四、坚决不放高产卫星第四章 一举成名 一、组建人民公社 二、支援困难社队 三、轰动全省 四、六三抗洪第五章 政治挂帅 一、夜释自力更生好处 二、改变劳动管理模式 三、强调思想领先 四、大会堂作报告第六章 走向全国 一、引起高层重视 二、跨步出山西第七章 面对压力 一、抵制“四清”工作队 二、接受五级丈地考量 三、迎接周总理参观 四、不断鞭策加压第八章 主敢昔阳 一、专程向周总理讨教 二、投身“文化大革命” 三、总揽昔阳大权 四、稳定昔阳政局 五、受困龟城平遥 六、泛化大寨式样第九章 策马扬鞭 一、在北方农业会议上 二、搬山填沟造平原 三、经受大旱考验 四、进入中央政治局第十章 费心国事 一、各地调研 二、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三、搬出钓鱼台第十一章 因时达变 一、言唱斗争哲学 二、选派农业干部第十二章 梦天求成 一、启动西水东调工程 二、提出“五点建议” 三、躬行普及大寨县 四、越力过渡第十三章 思真还璞 一、感触真理标准讨论 二、面对改革大潮 三、在批评中反思 四、出任农场顾问第十四章 魂归大寨陈永贵生平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山村苦娃一、凄惨童年陈永贵,1914年农历正月初一,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沾城镇小南山(今属大寨镇)一个雇农家庭。父母为他起名荣贵(后改名永贵),乳名金小,为的是图个吉利。然而,陈家既没有因“荣贵”一名而荣华富贵,也没有因“金小”的降生而带来钱财,反倒多了一张嗷嗷待哺的嘴,生活变得更加艰难。陈永贵祖籍是沾城镇西的石山村(今属巴洲镇)。祖父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民,虽有几亩薄田,却难以养家糊口,只好为人做牛做马,饥寒度日。到了他的父辈,境况更加凄苦,命运更为悲惨。兄弟五人竟没有一人顺利走完一生。陈永贵的父亲陈志如,又名陈科妮,。排行老二,从小在大寨一带扛长工,勉强度日,直到30多岁时,才在穷伙计的帮助下,和小南山李拐旦的女儿李小妮成了亲,在小南山的一眼破土窑里安了家。成家后,先生一女,又生二子,长子即陈永贵。随着三个孩子的先后降生,陈志如靠扛长工再也无力支撑这个家了,妻子只好带着孩子去讨饭。1919年,“松溪河暴涨,冲毁两岸粮田甚多”,庄户人颗粒无收。为了糊口,陈志如只得挑起一副担子,带着老婆孩子一家五口返回了老家石山村。然而,翌年全县普遍干旱,从春旱到秋,直到9月14日才下了一场透雨。庄稼绝收,饿殍遍野。面对饥饿的一家,陈志如别无活路,他所能做的只能是鬻女卖妻,把他们卖到有粮吃的人家去。他先含泪将女儿卖到了本县窑沟村做了童养媳,又忍痛将妻子和还在襁褓中的幼子卖给了和顺县固壁村一个姓杨的农家,只留下等几年靠“卖一点力气还能弄个吃喝”的陈永贵。6岁的陈永贵亲眼目睹了一家人的无奈离散,母爱和姐弟亲情的骤然丧失,凄惨的遭遇对刚刚懂事的他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就在这一年,陈志如在卖掉妻儿后,一担箩筐挑着陈永贵和全部家产逃荒到了大寨。大寨,位于昔阳县城东南五公里的虎头山下,地处太行山腹地,背负太行余脉虎头山,山岭沟谷相间,平均海拔1000米。大寨何时起有人居住,已不可考。相传,北宋年间,宋军为抵御金兵,曾派兵把守距大寨东北约五公里的虹桥关,当时守军建有两个营寨,大的叫大寨,小的叫小寨。大寨由此而得名。自那以后,每遇战乱,广大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不断从四面八方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20世纪20年代的大寨,村前是一条深沟,村后是光秃秃的虎头山,连绵起伏,半山腰铺着一层夹沙带石的薄土层,山脚下是被七条大沟和几十条小沟分割开来的不齐不整的土圪梁。再往下,有一个较大的土寨,人们大多栖息在这个土寨的周围和深沟的坡上,依山凿洞,就是所谓的“家”,只有少数有钱的人家盖得起砖房或用石头垒起窑洞。大寨的土地非常贫瘠,人们形容这里的土地是:土块打不烂,风吹遍地干;地边白草绣成团,地墙荆棘围个严。这样一个人穷、地穷、村子穷的地方,尽管距离县城只有五公里,但除了官府催粮逼款,30里外竞无人知道有个大寨。民国年间编修的《昔阳县志》,竟连大寨的村名都没有记载。大寨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文牍报端是在陈永贵当了劳模之后。到大寨后,陈氏父子在三岔沟一眼破旧窑洞安了家,算是有个了遮风避雨之所。然而,苦难并没有解脱,陈志如仍在为生活奔波,为活命挣扎。他把骨瘦如柴的儿子寄养在大寨贾姓人家一位好心老太太李月妮家里,就独自到离大寨一公里的武家坪当长工去了。这位老太太李月妮大概是待人处事稳妥周严吧,村里人习惯称她为稳周老人。陈志如常年在外辛苦扛活,这家干干,那家干干,却终究没有找到一个能养家糊口的人家,始终无力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来养活儿子。心力交瘁、走投无路的他,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独自跑回了老家石山村,在祖坟前痛哭一场后,用一根绳子吊死在坟前的一棵老松树上。稳周老人得知陈志如寻死后,看着孤苦伶仃的陈永贵,满腹辛酸,拿出攒在米罐里的几个鸡蛋,换了一尺白布,缠在陈永贵的腰上权当孝服,拉着他朝着石山村方向,含着眼泪说道:“金小,俺孩给你爹磕个头吧!”算是给陈志如送了终。从此,稳周老人承担起了照顾陈永贵的重任。老人心地善良,有一个儿子,但她从来不分远近,待陈永贵有如亲生,甚至对这个外姓孤儿有时还要格外照顾。贾家有几亩薄地,家境并不富裕,只是有口粗糠淡饭而已。陈永贵和所有的穷孩子一样,从小就去给地主放羊,稍大一些,开始在大寨给人家当小长工。秦怀录曾这样描写稳周老人给予陈永贵的爱:每当稳周老人见汗流满面的陈永贵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的时候,总是十分亲昵地向他打招呼,叫他放下锄,先洗一洗脸。然后扭着那双封建礼教留给她的“金莲”,把自己特意烧下的几张糠面饼子给他吃,陈永贵便要皱着眉头埋怨:“看俺婶婶这人,今年年景不好,我吃假豆腐还不行?总不能让我吃得饱饱的,你们娘俩紧紧扎着裤带吧!”稳周老人也拉下了脸责备道:“哎哟,叫你吃你就吃,俺娘俩还有吃的。”……8岁的陈永贵给地主家放牛放羊,可东家只管用人,连遮羞的裤子也不给一条。稳周老人把自己一条八成新的裤子裁短,叫陈永贵既能遮羞又能避寒。10岁上的陈永贵就成了财主家一条“小觅汉”(长工)。在东家吃不饱时,回到稳周老人身边,老人就是苦菜稀饭也要给他熬个一碗半碗。陈永贵12岁那年,在其父5周年忌日那天,稳周老人把他5年前裹过的那条白孝布重新缠在他腰上,装了一块糠面窝头和一封五色纸,送陈永贵出了村,让他回老家给父亲烧纸。陈永贵这次回石山,有幸打听到了母亲的下落,丧父失母的他决定翻山越岭去寻找母亲。母亲是找到了。母子相见,抱头痛哭,有悲无喜。按照母亲的嘱咐,陈永贵也找到了嫁到窑沟村的姐姐。姐弟相见,以泪洗面。但她们各自寄人篱下,生活困难重重,自然无力负担得起一个正值长身体的“半桩小子”。一场悲欢离合后,陈永贵只得又回到了大寨,继续和稳周老人相依为命。陈永贵的童年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涩。从他降生的那一刻起,饥饿就威胁着他的生命,是饥饿使他失去了温情的母爱和姐弟手足之情,是饥饿逼死了他的父亲,还是饥饿迫使他早早地就开始给地主干活。正是这种植根于幼年的对饥饿的恐惧和对粮食的渴望,使得后来翻身做主人的陈永贵干出了一番敢叫山河易色的宏图壮举。另一方面,困境中的陈永贵也得到了人问难得的真情,从稳周老人那里,他得到了从父母那里也不曾有过的善待和温馨。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组合式家庭里,陈永贵深切体会到了穷苦人之间蕴存的纯情实意,真实感受到了互帮互助产生的力量源泉。这种幼年的体验,推而远之,也使陈永贵后来对共产党倡导的互助合作和集体化一往情深。二、崭露头角在稳周老人的悉心呵护下,陈永贵逐渐长成一条五尺多高的汉子,犁耧耙种样样都会。那时,他一面在武家坪为地主家扛长工,一面照料着老人的十几亩薄地。贾家稳周老人有一亲一干两个儿子糊口养家,生活还说得过去。但不久,贾家遭遇了一场痛失爱子的打击。老人的儿子刚娶了媳妇不几天就命丧黄泉,留下了大个子儿媳守节。失去独子的老人悲痛之余,越发把希望寄托在养子陈永贵身上,并嘱咐儿媳妇:“你就安安心心地开着贾家这道门吧!有金小给咱养种那几亩地,弄个吃吃喝喝,你给他做饭缝衣,好歹也能往人前走。”儿媳妇也够识礼,对老人孝顺有加,对陈永贵也格外关照。他们三人相处如初,彼此关爱,日子过得安安稳稳。然而,陈永贵强壮如牛的身体,出色的种地本领,却引起了贾家族人的疑心,他们担心稳周老人百年后,陈永贵这个外姓人会顺手牵羊,独占了老人的家产。同住一院的老人的小叔子贾四元就曾几次想把陈永贵排挤走,但由于陈永贵品行端正,又有老人和大个子寡嫂的坚决反对,贾四元也就不再多找陈永贵的麻烦了。以后,陈永贵逐步成长为一个敦实而机灵的小伙子。他力大如牛,得了个“个半驴”的绰号。据说,有一天,在地里干活,小伙子们比谁的力气大,就在陈永贵和一头壮年驴身上分别放了75公斤的东西,他走,驴也走,然后又各加了50公斤,结果,毛驴倒下了,而陈永贵却昂然挺立着。加之,陈永贵精通农活,所有的活计,没有一样不会,没有一样不通,样样拿手;他干的庄稼活,没有人不夸奖赞扬。凭着这副好身板,借着这些好手艺,他当长工一点儿都不愁找不着东家,甚至有时还有择主的余地。更为重要的是,陈永贵头脑灵活,又敢说敢为,敢作敢当,这就更令村里人佩服,自然也就成了村里左邻右舍穷哥们的头儿。在长期的长工生活中,陈永贵实际上对那种地主高高在上、农民忍辱负重的封建礼法和剥削制度已产生了厌恶。他冒犯地主迎灯规矩一事,就是典型的一例。

编辑推荐

《陈永贵传》:陈永贵(一九一四-一九八六)山西省昔阳县人,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历任中共昔阳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昔阳县县委书记、山西省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他带领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促进山区农业生产建设,贡献了毕生的力量。他和大寨人焕发的战天斗的精神,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和表彰,“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是对他和大寨精神的最高褒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大寨运动的一些“左”的作法及其后果进行批评。陈永贵在批评中开始反思,他衷心牛脾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诚恳地总结了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无论是担任副总结,不审在其他岗位上,他始终保持了中国农民的本色和朴实、节俭的美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陈永贵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大寨是干出的,不是吹出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