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帮”兴亡(全三册)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叶永烈  页数:1435  
Tag标签:无  

前言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以明朝顾炎武的《海上》一诗,来形容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6日这创巨痛深的十年。是非常妥切的。“文革”十年,中华民族的大灾难,哀鸿遍野,冤狱遍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正因为这样.“文化大革命”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史,是中国当代史研究工作中一片荆棘丛生、暗雷四伏的处女地,一片忌讳甚多、禁规甚多的是非之地,一片浓雾迷茫、“透明度”甚差的“百慕大”,却又是泪流成河、尸骨如山的“重灾区”。

内容概要

  《四人帮兴亡(套装全3册)》是纪实长篇,作者花费二十多个春秋,经过广泛采访,终于完成的长篇新著。全书共二十五章、一百八十万字,分上、中、下三卷。作者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写作此书。希望通过对于“四人帮”兴亡史的深刻揭露,批判极左思潮,防止“文革”卷土重来。《四人帮兴亡(套装全3册)》是今日中国关于“四人帮”的唯一鸿篇巨作,是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史著,是一部常销性的畅销书,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著作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记录;《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还有长篇自传《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以及《陈云之路》、《胡乔木传》、《美国自由行》、《俄罗斯自由行》,《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记述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等。1989年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2005年10月,荣获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书籍目录

四人帮兴亡(上卷)第一章 把结尾当作序幕世界各报竞载《毛的遗孀被捕》“四人帮”中的“四结合”粉碎“四人帮”成为中国转捩点以“非常手段”解决“四人帮”“四人帮”暗中调兵遣将9月30日:天安门城楼上10月2日:王洪文急拍“标准照”10月3日:王洪文在平谷县“吹风”10月4、5日:上海异常动向北京西山:悄然的搏斗叶剑英决策:快打慢玉泉山上叶、华、汪密谈10月6日: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天张春桥第一个落网王洪文被捕时挣扎了一下姚文元束手就擒张耀祠将军说出“拘江”内幕吴德说出了内幕华国锋谈粉碎“四人帮”郭沫若欢呼“大快人心事”第二章 江青之初拨开云雾探真容李家是个不安宁的家庭李云鹤的学戏生涯成为梁实秋的部属最初的爱侣黄敬十九岁的江青加入了中共借住在上海田汉家中在晨更工学团当教员黄敬前来上海寻找江青江青和“阿乐”接头时猝然遭捕徐明清带江青到临海老家躲风头孙达生介绍江青重新入党第三章 张春桥之初“华蒂社”的中坚“文坛恶少”张春桥眼高手低的“前进的作家”《小晨报》出了张春桥的丑崔万秋其人作为作家的崔万秋崔万秋的真面目“狄克”成了崔万秋的打手泄露“狄克”底细的是张春桥自己鲁迅再驳“狄克”红皮白心的张春桥第四章 “影视明星”蓝苹改名蓝苹主演《娜拉》崔万秋晚年忆蓝苹和赵丹领衔主演初露头角进入上海电通影业公司从《蓝苹访问记》看蓝苹唐纳其人沸沸扬扬的六和塔婚礼婚变使唐纳在济南自杀王泊生使蓝苹大失所望蓝苹想以“得脑膜炎死了”赖账“旗手”的心病所在蓝苹终于与唐纳重回上海“唐蓝事件”满城风雨和王莹争演《赛金花》主角蓝苹、狄克和崔万秋蓝苹终于离弃唐纳秦桂贞是历史见证人蓝苹成了破坏章泯家庭的“第三者”“蓝小姐”受到社会舆论谴责蓝苹终于告别大上海第五章 成为“第一夫人”千里迢迢到西安找徐明清博古同意蓝苹进入延安黄敬先去了延安江青的党籍问题受到了审查江青成为中央党校第十二班学员“他乡遇故知”——康生江青初识毛泽东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吴莉莉”风波贺子珍一走使江青得以“趁虚而入”江青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关于毛、江“约法三章”江青终于和毛泽东结婚生了女儿李讷江青第三次面临审查康生成了江青的“护身符”江青变娇变骄了江青与周恩来的“惊马事件”江青借牙病飞往重庆唐纳在重庆拒见江青江青写信慰问赵丹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城南庄的惊险一幕第六章 张春桥的发迹“狄克”钻进延安张春桥告了邓拓一状晋察冀之恋张春桥喝下了苦酒与柯庆施共事于石家庄取恽逸群而代之张春桥坐镇《解放日报》成为柯庆施的智囊第七章 江青“偶尔露峥嵘”江青飞往苏联疗养贺子珍顾全大局住进中南海菊香书屋江青第一次重返上海出任“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批判《武训传》江青“露峥嵘”又一次飞往苏联治病“匿名信事件”和“游泳池事件”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政治夫妻”成为毛泽东“五大秘书”之一保健医生眼中的江青“骄杨”风波“桂花酒”之谜毛泽东在庐山会晤贺子珍-江青之兄李干卿惹风波江青的“体育疗法”和“文化疗法”跟王光美比高低康生开创“索隐式”批判恶例第八章 “姚莲子的儿子”姚文元姚文元在批胡风大会上一鸣惊人姚文元结识张春桥文坛上冒出长角带刺的脑袋姚蓬子被捕使姚文元跌入低谷姚蓬子本是阔少爷象征派诗人姚蓬子潘汉年深刻地影响了姚蓬子对诗集《银铃》的自我否定姚蓬子出任“左联”执委与丁玲创办《北斗》鲁迅写诗《赠蓬子》出任《文学月报》主编转入秘密战线——中共特科姚蓬子在天津被捕发表《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丁玲笔下的姚蓬子与徐恩曾攀上“干亲”假钞票帮助了作家书屋精明的投机商姚蓬子为姚文元操碎了心姚文元披上了革命外衣令人寻味的姚文元道路长篇《百炼成钢》成了“废铁”“我已变成一棵墙头草”姚文元跨进《萌芽》编辑部第九章 毛泽东注意起张、姚上海的那个“好学生”毛泽东注意起“姚蓬子的儿子”姚文元发表一系列“右派”言论突然跃为“新星”姚文元发迹史上的里程碑一抹脸成了“反右英雄”横扫“右派”姚文元“双喜临门”“金棍子”讨伐文坛老将姚文元的“诗传单”一度“失业”的“棍子”批判巴人的“人性论”出任《解放日报》编委“出气简报”大骂姚文元巴金怒斥“姚棍子”“骆漠”是谁《杂家》事件持箭找靶闯进音乐王国贺绿汀迎战姚文元张春桥是一位化名的“反右英雄”柯庆施差一点取代周恩来张春桥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张春桥的“成名作”《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毛泽东嘱张春桥与陈伯迭同行干掉陈其五四人帮兴亡(中卷)第十章 江张联手抓“样板戏”江青成了上海的“女客人”柯庆施提出“大写十三年”柯庆施介绍江青结识张春桥在上海发出“有分量”的第一炮给《红灯记》打上“江记”戳号树《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为“样板”江青发表演说《谈京剧革命》张春桥成了“两出戏书记”江青剋了张春桥一顿柯庆施之死张春桥提携于会泳江青伸手“抓”《海港》第十一章 江、张、姚密谋批《海瑞罢官》张春桥介绍江青结识“青年评论家”姚文元密谋批判《海瑞罢官》看中“民间报纸”《文汇报》姚文元的“宏文”拉开“文革”序幕张春桥成了《文汇报》的“太上皇”中学生马捷成了批姚先锋大学生王复兴奋笔批姚张春桥终于“引蛇出洞”“围城打援”——打北京援军四人帮兴亡(下卷)第十八章 王洪文横行上海罕见的“半周年”纪念冒出了新对手——“支联总站”充满辣味的“全向东”静坐于上海市公安局前王洪文后发制人震动上海的解福喜之死冒出了“压勿煞战斗队”“888”秘密会议大战的前奏上海血泪横飞的8月4日张春桥“完全支持”王洪文毛泽东的“最新最高指示”“王司令”乔迁“上只角”马天水卖身求荣上海“市革会”的“三驾马车”王洪文的“小兄弟”成了“纳新”对象“先进典型”陈阿大入党“草包司令”陈阿大其人“小兄弟”们“布尔什维克化”王洪文跃为中共中央委员张春桥拿“上海党”炮轰陈毅王洪文成为上海“中南海”的新主人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把结尾当作序幕世界各报竞载《毛的遗孀被捕》“新闻记者的耳朵.连睡觉时都是竖着的。”此言不假。1976年10月12日清早,英国《每日电讯报》送到订户手中时,一条10月11日发自北京的电讯,一下子便轰动了伦敦。这期编号为37752的《每日电讯报》头版头条位置,以三行通栏大字标题报道了来自中国的重大新闻。那醒目的三行大字标题,把读者镇住了:眉题——华粉碎极左分子主题——毛的遗孀被捕副题——四个领导人被指控策划北京政变报纸都很注重“抢”新闻,尤其是“抢”重大新闻。《每日电讯报》在全世界报纸面前,“抢”到了一个“第一”:第一次独家披露了中国政局的重大变化。《每日电讯报》所载是独家新闻,首次在世界上报道了中国政局的突变!其他报纸郡晚了一步,在翌日才竞相刊载《毛的遗孀被捕》的新闻。《每日电讯报》那独家新闻,是该报驻北京记者尼杰尔.韦德从北京发出的。他并非“老北京”,四个月前,他才从驻华盛顿记者调任驻北京记者。据韦德说,他最初注意到,9月16日,中国各报都在显著位置刊载所谓的毛泽东“遗言”,即“按既定方针办”,可是9月18日华国锋在追悼毛泽东的百万人大会上致悼词,却没有提到这句话!当时,韦德在收看大会实况转播电视,他注意到,王洪文站在华国锋身边,不时不安地从华国锋的肩膀后看着华国锋的手稿。仅仅凭借这两点,韦德机智地发现了中共高层领导人之间“步调不一致”!韦德作出自己的判断: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华国锋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政见分歧。不过,作为一名外国记者,在当时的中国,活动深受限制。他设法向英国驻华大使馆里的中国雇员打听消息。终于,在10月10日,韦德从英国驻华大使馆的中国雇员那里获知重要信息:北京大学出现大字标语,热烈欢呼“两报一刊”当天的社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韦德立即找来这篇社论,细细琢磨,发觉社论有几句话很值得玩味:任何背叛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篡改毛主席指示的人,任何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是谁在背叛毛泽东?是谁在篡改毛泽东指示?“两报一刊”的社论虽然没有点明,显然是有所指的。“两报一刊”社论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最权威的地位。韦德断定,中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韦德使出浑身解数,很快就打听到“毛的遗孀被捕”!“两报一刊”社论中所说的背叛毛泽东、篡改毛泽东指示的人,就是指“毛的遗孀”及其同伙。于是,韦德在10月11日写出独家新闻《毛的遗孀被捕》,并立即发往伦敦《每日电讯报》。韦德写道:据北京可靠消息,毛泽东主席的遗孀江青和她在中国政治局的三名追随者被指控策划政变而被捕。这一逮捕行动是在周末特别会上向工厂和附近单位的政工人员宣布的。首都昨夜没有发现骚乱现象。拘捕包括毛夫人江青在内的所谓“上海帮”是1971年前国防部长林彪企图发动政变后,中国最大的爆炸性政治新闻。翌日,《每日电讯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推出韦德的报道,世界为之震惊了!10月13日,世界各报纷纷转载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消息,使这家报纸和韦德出了大风头韦德由于第一个报道江青被捕,受到了国际新闻界的赞许,成为“新闻界的新闻人物”。“四人帮”中的“四结合”本书为《“四人帮”兴亡》,理所当然在本书开头,对于“四人帮”的来历以及“四人帮”中的“四结合”,略表几句。“上海帮”,是对于“四人帮”的最初的叫法。这样以地域定名,未免使上海人反感。于是,又有人称之为“四联帮”。最后,人们称之为“四人帮”。所谓“四人帮”,也就是指江青及其同伙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这四人所结成的帮派。“四人帮”一词,是对于江青反革命宗派集团的一种简明、通俗的称呼。在“四人帮”中,最年长的是江青,最年轻的是王洪文。江青,生于1914年;张春桥,生于1917年;姚文元,生于1931年;王洪文,生于1935年。在1976年,这四人的年龄分别为:江青,六十二岁;张春桥。五十九岁:姚文元。四十五岁;王洪文,四十一岁。在这四人之中,江青是首领。但是,在四人之中,江青的职务并不最高。她只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由于江青是毛泽东夫人,亦即“第一夫人”,所以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使她成为“四人帮”中的首领。在四人之中,职务最高的是王洪文,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洪文虽然职务最高,但是在“四人帮”之中,资历最浅,年纪最轻。“四人帮”中的“智囊人物”是张春桥。他是一位摇鹅毛扇的城府很深的人。他的职务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姚文元,人称“无产阶级的金棍子”,在中国文坛上以“大批判”起家,进而成为中国的“舆论总管”,是一个“从墨水瓶里爬出来的大人物”。他的职务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宣传工作。“四人帮”中的四人,通常按王、张、江、姚为序,称之“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兀‘四人帮’”,那是按职务高低为序排列的。实际上,“四人帮”是这样实行“四结合”的:江青的“旗子”;王洪文的“位子”;张春桥的“点子”;姚文元的“笔杆子”。“四人帮”的确切的“排名序列”应该是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独力难当,四人结帮!在“中央文革”的旗帜下,张春桥与江青、姚文元实际上早已结成一伙。在“四人帮”之中,善于出“点子”的张春桥,其实处于核心地位。说实在的,张春桥在江青面前,虽然总是装出一副顺从的姿态,但是打心底里,他并不把这个女人放在眼中!在张春桥看来,江青不过是个草包,如此而已。他处处“敬重”江青.全然因为她是“第一夫人”,她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在两次炮打的危机中,都是这位“第一夫人”拉他一把,才使他脱离险境。至于姚文元。向来对他言听计从。姚文元是他一手拉扯上去的。在姚文元面前,他永远是“老上级”。王洪文虽说有着俊俏潇洒的外表,张春桥却知道他的底细——绣花枕头而已。此人胸无点墨,在张春桥掌握之中。尽管有时也与张春桥闹点别扭,毕竟畏惧张春桥三分。“四人帮”曾筹划着一旦大权在握,将作如下“分工”:江青任中共中央主席;张春桥任国务院总理;王洪文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姚文元任全国政协主席。“四人帮”最初被称之为“反党集团”。这表明他们是中共党内的反对派。后来在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时.被定为“江青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一词是精确的法律名词。第一,以江青命名,表明江青是首领,而不是最初称之为“王张江姚‘四人帮”’,容易给人以王洪文是首领的误解。第二,指明性质是“反革命集团”。“反党集团”要受党纪处置,而“反革命集团”要受国法制裁。“四人帮”一词,最初是谁首创,不得而知。“四人帮”最初被叫做“上海帮”。“上海帮”一词,最初是谁首创,也不得而知。有人说,首创权属毛泽东。固然,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记录上,可以查到是毛泽东最早提到“上海帮”、“四人帮”,但未必就是毛泽东首创的——因为极有可能是毛泽东听了某人反映的情况,这四人关系不正常,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内拉帮结派,人们称之为“上海帮”、“四人帮”,于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这四人提出了批评。这“某人”已经很难“考证”,但是毛泽东的讲话记录倒是可以查到。常在一些书籍、报刊上,写及1966年“文革”之初“四人帮”如何如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文献纪录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中,也说老帅们在“二月逆流”中如何跟“四人帮”作斗争其实,在1966年、l967年,还不存在“四人帮”!“四人帮”是在王洪文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之后才形成的。毛泽东本来寄希望于王洪文,把这个年轻人提拔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谁知王洪文到了北京,就被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拉了过去——他们本来就是一伙。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里,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一帮。就在王洪文当上中共中央副主席还不到一年,毛泽东便对这个接班人失去了信心。毛泽东已经察觉了王、张、江、姚的不正常的活动。1974年7月17日,毛泽东当着中央政治局委员们的面,指着江青说:“她算上海帮呢!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警告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这是迄今有案可查的毛泽东最早批评“四人小宗派”——“上海帮”的话。毛泽东最初称他们为“上海帮”,显然是一个不恰当的名词。因为“上海帮”带有鲜明的地域概念,容易造成混淆,把在上海工作的干部都算进“上海帮”;再说,有了“上海帮”,就容易引出“北京帮”、“山东帮”、“广东帮”之类,更会造成混淆。另外,“上海帮”给人的印象是由上海人组成的帮派,而江青是山东诸城人,张春桥是山东巨野人,王洪文是吉林长春人,姚文元是浙江诸暨人一一他们四人之中,无一上海人。除了姚文元能操上海话之外,王洪文、张春桥、江青连“阿拉”都不会说。他们只是在上海生活过,或者原本在上海工作。所以,称他们为“上海帮”,并不太确切。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关于“四人帮”的唯一鸿篇巨作,揭示“四人帮”兴亡的历史教训。张春桥、姚文元青云直上的道路我看得清清楚楚。路并不曲折,他们也走得很顺利,因为他们是踏着奴仆们的身体上去的。我就是奴仆中的一个,我今天还责备自己。我担心那条青云之路并不曾给堵死,我怀疑会不会再有“姚文元”出现在我们中间。我们的祖国母亲再也经不起那样大的折腾了。有有牢牢记住‘文化大革命’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化大革命’的再来。  ——巴金

编辑推荐

《四人帮兴亡(套装全3册)》是关于“四人帮”的唯一鸿篇巨作,揭示“四人帮”兴亡的历史教训。张春桥、姚文元青云直上的道路我看得清清楚楚。路并不曲折,他们也走得很顺利,因为他们是踏着奴仆们的身体上去的。我就是奴仆中的一个,我今天还责备自己。我担心那条青云之路并不曾给堵死,我怀疑会不会再有“姚文元”出现在我们中间。我们的祖国母亲再也经不起那样大的折腾了。有有牢牢记住‘文化大革命’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化大革命’的再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人帮”兴亡(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四人帮兴亡
  •   正版,值得一读的好书
  •   本书我还是推荐的
  •   喜欢作者的作品,也香了解一下文革
  •   书很厚,貌似还不错
  •   感觉不如书店的质感好
  •     四人帮的兴亡,不在于理论,毛主席说的,帝王将相统治舞台,现在不也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了荧屏,三反五反,现在不也是,贪官污吏横行,就算四人帮的理论,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样板戏,三突出,有何不可,那也不过是理论问题,问题是四人帮是借理论来打倒别人,消灭异类,这就和理论无关了。现在一句话,认定你反对伟大领袖,就给拘禁,毒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政治斗争未必就能结束,还是能找各种理由进行残酷的斗争,反腐败其实就是,真心希望反腐败是民心所向,而不是政治斗争的新工具
  •      叶永烈先生一直研究“四人帮”那段历史,试图将历史真实展现给世人。他从1988年四个人的分别传记到1993年修订版的《“四人帮”全传》,再到200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四人帮”兴亡》,他作为一个上海作家,对在上海发迹的,甚至有“上海帮”之称的“四人帮”做着尽量靠近真实的叙述,一百五十万字的《“四人帮”兴亡》当得起劳心劳力。
       对文革的书写并不只这些。叶永烈在1980年写过小说《黑影》,那是文革过去四年的时候,小说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看待文革,既然仅仅是一个个体,就注定离文革的核心远一点。所以当1986年,文革结束十周年,叶永烈关于文革的《浩劫》即将出版却被拿下,因为“有人”要淡忘文革。1988年,宽松的政治环境可以让“全传”陆续出版,却不免让人唏嘘。文革中死去、老去、绝望的、挣扎的、莫名其妙的、欲哭无泪的、自我解决的、受到良心谴责的、疯狂的、至今不知悔改的……那么多的人生百态过去了十几年才重新被提起,一时之间,盗版猖獗。或者猎奇心理,或者求真心理,或者为了纪念,或者为了忘却,总之,人们想看这本书。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里引用了桑塔亚的格言:“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在我看来,凡是假设历史的人注定因悔恨交加。但这个世界上,只有历史无法假设,所有的假设注定已经不能成立。倘若四个人不曾想聚?假如,黄敬没有离开江青,假如江青没有到延安,假如重庆谈判坠机的飞机上没有叶挺而有江青,假如在苏联治病的江青没有被治好,假如毛泽东和自己的夫人江青早早决裂,假如根本没有江青这个人出现,或者假如主席不承天佑,早去世了10年,那会怎样呢?“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顾炎武的《海上》,回答了所有的假如,巴金的《随想录》深思了那些假如,“伤痕小说”的伤口撕裂了那些假如,是的,四个人,把历史当做麻将台,拿家国当赌注,打起了文化的十三番,消遣自在而又烽烟四起。
       四个游戏中的人,彼此分工明确。江青的旗子、王洪文的位子、张春桥的点子、姚文元的笔杆子。彼此之间的堡垒却不是牢不可破的,比如张春桥私下就认为江青不过是个草包。江青那些膨胀的官太太病已经让她目中无人。有这样几个细节,江青要求安静,要求室内的装饰以绿色色调为主,因为小保姆与自己重名,就强迫小保姆改名字……最有意思的是为了体现亲民要工作人员同她一桌吃饭,工作人员怕发出声音竟然顿顿吃豆腐,以至于,过后还要补一餐。
       江青的举的旗子自然跟毛泽东紧密相连,这并不证明两个人就是亲密无间的。也许在延安窑洞的时候,两个人是相爱的,那时候的江青给所有人的印象都很好,连厨师都觉得这个上海来的演员没有架子,很好伺候。当苦日子结束,建国后,两个人却分居了,毛泽东也多次后悔,抱怨自己的婚“结得草率”。被骂“土气”的毛泽东当然和上海的洋演员生活不到一处,于是衣、食、住、行,两个人没法同步,江青这杆非要镀金的大旗怎么也不会跟毛泽东的艰苦朴素相适应,两个人只不过是碍于特殊身份无法离婚,但实际上已经分开。
       但请不要忘了,分开并不代表其他合作关系的结束,江青已经把结婚时候关于不参与政治工作的“约法三章”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她早就憎恨这种约法。她像个叛逆期的少年,偏偏不做合理的事情,她所想的很大程度上是任性的,可是中年的她早过了撒娇的青春少艾,也离老顽童似的戏谑远很多,这样一个不前不后的尴尬年龄,自然比任何妻子都恐慌没有了丈夫的靠山,该怎么办?政治在很多时候成了她们的一种保障,这大概也许就是汉朝的窦太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太后,近到林彪夫人叶群这样的女人为何倾心于政治的原因。在这种博弈当中,历史上不乏表面的赢家,但是往往都用感性都输了民心。
       王洪文的位子是突然高上去的。毛泽东在林彪死后需要一个接班人,他选了两个,王洪文和华国锋。王洪文像是坐着直升飞机来到中央的,但是却没有确定的目的地,一时之间,从上海革命委员会主任成为副主席的王洪文多少有些不知所措。这种巨大的升迁带来的快乐,随着毛泽东的不信任又下降到冰点,一个经历冰火两重天的人自然趋向颓废,抑或是他本就是颓废的,享乐的,犹如上海十七国棉厂里建设的“红色堡垒”本就是嗜血的,接下来的颓废只剩下奢靡。1992年,因为肝病去世的王洪文,大概死于他早在成为接班人时就埋下的抑郁,权利真是个难以捉摸的东西。
       张春桥的点子始终带着他的阴鸷和沉默。张春桥显然对王洪文被信任,甚至会成为接班人心情复杂,即使一个“自己人”当上接班人,总比他人当上好很多,然而张春桥自己何尝没有接班的可能?况且,他也能写,曾经化名狄克攻击鲁迅等人,上世纪30年代的老旧上海,一时间因为狄克是谁?颇费思量。一个再聪明的人也会在爱情中不那么有原则。野心家一般不会为自己留下把柄,但是妻子文静曾经是叛徒,想与这个女人厮守终生的张春桥还是选择了为她掩饰。或许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他无数次地后悔自己的轻率,但是,后悔是一回事,有时候爱情中的“非你不可”却跟毛泽东的选择一样,身不由心。
       姚文元呢?姚文元死的时候已经是2002年,他已然出狱。青年的姚文元跟父亲姚篷子一样,是个写东西的。两个人不愧是父子,他们的气节都没有他们用的笔杆子硬,但人世间就是有那么多不公平的事情,有那么的偏见,也就有那么多投机之事。无论父亲还是儿子,都没有原则。比如“反胡风”吧,本来姚文元是要好好写点东西赞扬胡风的,不料政治环境转了,他也就因为对胡风的了解批判的更加炽烈,不留余地。
       叶永烈的文章以“四人帮”被捕开头,种种关于四个人被捕的资料书籍与历史史料都被铺排开来,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之后选择如何相信,然后在从每个人的发迹开始写起。我以为全书的上册是最具可读性的,一来四个人年轻时候的经历本就丰富,其中不乏风流韵事、花边新闻。二来,妖魔鬼怪年轻时比起做千年老妖的时候更像是人。或者刚刚在山东实验剧院学习的李云鹤是可爱的、勇敢的,在夜晚降临的破旧孔庙宿舍,展示着由自己取下,至圣先师头上的“平天冠”,江青那个时候,只是爱张扬自己的勇敢吧?或者在青岛和黄敬相爱同居的李云鹤是真心实意的,爱情让她入了党,也让她知道了痛苦。或者在上海和唐纳结婚又离弃唐纳,导致唐纳两次自杀的蓝苹只是个带着为爱情受的伤戏谑爱情的伤心人。谁知道呢?可不可以只是这样呢?或者,江青在牢狱里决定自杀的那一刻,也会突然后悔,当初,倘没有去延安,那是不是更好?我想在叶永烈的书里看到这些关于普通人日常的心理与生活,我始终不愿相信有人天生就叛逆、邪恶、是非不分。一个女孩的童年常常受打骂和贫穷,大概多少会立下再也不要受气受穷的誓言;一个女子的青春有着不能结婚的怅然,大概多少会对爱情再也不报希望;一个女演员,常常做不到女主角的位置上,因为不够漂亮或者演技不够好而得不到自己的女一号,多少也会心里扭曲吧?这些扭曲与苦难之后,把人生交给一个权力在顶端,但年龄差距二十余岁的人,有幸福吗?权力是不是就成为唯一的幸福呢?
       我记得书中有个片段,可以看出江青想对毛泽东好。建国后,江青为喜爱游泳的毛泽东动用公费修建了一个泳池,毛泽东却很生气,批示费用在自己稿费里出。英雄从来没改变过他的本性,只是美人有一天发现爱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他的光环,想必也迟暮了吧。
       我想这紧密结合的四个人就在对江青的探讨中这么结束吧,这三本书厚厚的,一口气读下来真的有点累了,四个人的几圈麻将下来,我和所有普通的读者一样,渐渐离这个疯狂的年代近了一些,但这距离似乎还不够,因为离真实或许还远一些。
      
      
      
      
      
  •     依然不能完全避免一些时代性比较强的词句:像四人帮骂我们一样的骂四人帮。
      
      当然,这类文革语气,已经减退了非常多了,只是确实还不够年份,完全减退。
      
      确实时代变了,现在只要是以“全国人民”、“全体”的名义,说一个人是英雄,或者说一个人是罪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实际吗?确实存在这么件事吗?真的有“全国人民”这么个主体吗?
      
      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然后,除此之外,这已然是很有质量的一部大书了,很好了。
      
      读后感?
      
      这么说吧,人们真的可以一起这么2,而且2那么久。真耐人寻味。
  •      作者大幅引用了当时留存下来的资料以证明所叙述之事的真实性,这些留存的资料有报纸、内参、当局者的回忆,是研究历史问题的重要资料,比较客观的揭示四人帮兴亡全过程的历史事实,然个人觉得有些评论可能鉴于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未表达。。。。然读者也心中有数。。。是一部适合80 90后以及00后的人观看,从中体会当今幸福的生活。。。。
  •      个人感觉比市面上很多书客观得多。但既然经过审查,且很多资料尚未公开,所以未必完全属实。
      
       不过,有些措辞偏见太明显,让人不舒服。比如写到四人帮的成员,他们的思考是在“谋划”什么,“阴险”;或者“想了半天,冷冷地冒出一句...”;姚文元也总是“瞪着金鱼似的眼睛”......
       好多“反面”人物其实也有过充满热血和奋斗的爱国历史,书中往往一笔带过。对于正面人物,思考总是“冷静地”、“缜密地”;汪东兴在抓捕四人帮时对手下说,如果有人拿枪抵抗,“就往死里打!”,是“不愧为军人出身,做事情干脆果断”......
      
       不管如何,这本书对很多史实进行了考证,未有定论时也把各种版本一一呈现,不会一口咬死,如果想了解文革历史特别是四人帮各个成员的历史,本书值得一读
      
      
  •     同事看完了以后借给我的。前两卷一口气读完。第三卷左等右等不来,便有点疲了。等到手后,因为工作忙的关系,拖了一个学期才有机会读完。
      
      读完以后就到台北了。经常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形形色色的建国后历史,立场左中右都有,冷眼旁观有之、讽刺谩骂更多,与老蒋老毛的各色传记秘闻放在一起,《四人帮兴亡》(台湾版是四卷本)相形见绌。
      
      但是对大陆的民众和学子来说,如果想了解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50-80年代的中国史,本书还是一本容易拿起、很难放下的入门书。
      
      作者叶永烈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的小学时代)就已经是著名的科普小说家,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和《十万个为什么》相信读过的“小朋友”都记忆犹新。后来叶永烈的写作兴趣转移到传记领域。他在《四人帮兴亡》中用一种平实而不平淡、生动而不夸张的笔法,清晰地勾勒了“四人帮”的形成和瓦解过程。
      
      本书对于平素热衷战争史、中共党史的读者当然是小菜一碟。但哪怕对天生反感“帝王将相弄臣政治经济军事”题材的读者,本书也值得推荐。以四个反面人物为线索,难懂的历史变得清晰、简单而引人入胜。读罢掩卷时,相信大部分读者都能对文化大革命的这几位核心人物有比较明白而直观的印象。
      
      本书值得赞扬的是对史料的运用。据说这本书是大陆唯一一本广泛采纳官方档案和个人直接访谈的材料而写就的文革史。(如果事实确实如此,这与其说是对本书的赞美,还不如说是对文革史研究的叹息。)材料的真实使得本书在颇具文学性的同时,又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在很多地方,作者直接引用了档案材料或被采访者的原话,给人一种历经风雨的沧桑之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他是从《第三帝国兴亡录》得到了启发而写下的本书。
      
      本书全然没有其他文革秘闻那样耸人听闻,给人一种平实、可信之感。但我想叶永烈还是对相关史料有所保留,这使得全书的基本结论仍可商榷。——毕竟,能够在整个中国大陆兴风作浪这么多年的并不是“四人帮”,至少是“五人帮”。
      
      
      
      
  •      终于看完叶永烈的“鸿篇巨著”《四人帮兴亡》,虽然“老太婆”确实有点啰嗦,不仅整篇整篇的引用原文,而且很多话讲了一遍又一遍,真有点怀疑他是不是凑字数赚稿费。然则仍然可以看出老家伙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光是这么多资料的阅读和整理就够花好多年时间的了,更别说好多资料一般人还真弄不到手。看了这部书,对神秘的文革时代和中共高层确实增加了不少认识,原来就在三十年前我们身边还发生这么荒唐的事情,虽然那些口号、罪名看上去是如此的荒诞不经,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它们的影子。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应该是目前市面上了解文革的最好的书籍之一,里面资料详实,甚至可以作为关于“四人帮”的工具书,值得收藏。
  •     感觉不裁的书评意见还是挺对的,但是对叶永烈的要求未免有些高。
      
      叶毕竟不是专业史家,写作对象也不是历史学同行。他一贯的作品,无论是科普类还是传记类,读者对象都是面向从小学到高中生水准的读者。就这些读者对象而言,《四人帮兴亡》的可读性是非常强的,很能引起读者对这段历史的兴趣。
      
      国内的历史研究,缺少的就是这类科普性读物。须知历史著作虽用人人都认识的汉字表达,没有费解的公式和符号,但过于专门而精深的著作也不是人人都能懂。传记是比较能够写成普及型历史研究的题材,因为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言行总是比对那些看不见的社会结构变迁、思想的内在理路等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产生兴趣。
      
      叶永烈很好地把握的读者的水平,把四人帮各自的发迹史介绍得很清楚,同时又能勾勒将他们彼此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受牵连的人物。我个人觉得读了本书就对文革的历史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以后再读其他文革著作至少不会觉得很困惑了。
      
      我也不认为全文引用材料有什么不好。专业研究者也许对某些史料非常熟悉,一个脚注就能解决问题。(顺着脚注去查原文甚至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但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他们不会专门花时间去读史料集,更不可能去档案馆翻档案,把重要的史料引用在原文中,可以让读者窥到历史的原貌,对历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对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十分有利的。
      
      更何况,叶永烈虽然不是专门的历史学家,但他利用档案材料和口述史学的方法即使从历史学专业角度来衡量都堪称十分地道。因为充分利用史料,书中即使是合理想象的成分也给读者有史料基础的感觉。这在很多“文革秘闻”等不入流的畅销著作中是非常少见的。爱好历史的读者看看叶永烈的书,就可以了解好的历史是怎么做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     刚看到叶永烈的这部书名,就想到这是模仿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之作。按现在时兴的话讲,叫叶永烈向《第三帝国的兴亡》致敬。
      
      书名是像了,但是其他方面呢?夏伊勒当年曾是驻德记者,是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再加上盟军将缴获的大量文件供其写作之用,所以其掌握的资料可谓浩如烟海。此君对资料的处理也值得赞许,只是从资料中提炼精华,并没有长篇累牍地照搬照抄。
      
      但是,叶永烈为了写这本书找资料可是费了大力气了。据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为看档案等事很是费了一番功夫。与夏伊勒多达几吨的资料相比,叶永烈的参考资料就少得可怜了。也许是因为资料来之不易,所以他在书中大量成篇成篇地加以引用,有时读着让人不胜其烦。
      
      此外,叶的行文有些过于芜杂。可能是为了体现自己花了功夫的缘故,他在介绍某个人物时恨不得把他的七大姑八大姨都给写一些。细致倒是细致了,但有些很次要的人物就不用把他的底都给翻出来吧?结果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串串的人物简介就那么出炉了。而且,叶永烈还要详细地把如何采访到此人的经过也向读者一一道来。有时候就感觉他成了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婆,而不是一个靠写科普作品起家的作家。
      
      在资料处理方面,叶的这本书有堆砌材料之嫌。其实,这部多达180万字的书完全可以删节掉不少内容。有些事情前面讲过不久,后面又出现一遍。这可不是前后呼应,而是有些骗稿费之嫌了。好在此书讲述的事情对人很有吸引力,所以我还能饶有兴味地通读下去。
      
      至于真实性方面,感觉里面有合理想象的成分;或者就是叶的采访真的很到位,能让人吐露这么多的细节内容。佩服之。
      
      偶然间看到一篇介绍叶永烈书房的文章,说此君书房里是现代的文房四宝,保证他成为一个拥有2000万字作品的高产作家。由于他是写文革反面人物的专业户,此前出过“四人帮”每个成员的传记,所以这部作品中有不少可能是原样粘贴复制过来的。看过这些传记的同志,也就没有多少必要再看此书了吧。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
      
      上面对此书提出了这么多缺点,但是对于想要了解文革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也许它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看得出来作者是花了很大心血的。鉴于这段历史的特殊性,目前市面上也没有比较合适的书籍还取代它。不过,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读者还是要睁大眼睛才好。
      
  •     
      断断续续看完三大厚本
      像看推理悬疑小说一样带劲
      
      看完唯一的收获就是,想升官,一定得受上级领导赏识
      甭管干了多大错事儿,只要大领导肯定,就是成绩,就能升官
      这一路,王洪文、姚文元傍张春桥,张春桥傍江青,江青借势林彪
      最后几个人都得靠老毛点头
      
      另外,如果大领导死了,争权的时候一定要下手快、下手狠
      最后给对方一个大帽子戴
  •     因为在国内出版,所以并没有对这本书抱太大的希望,
      
      很多禁区,作者要么回避,要么遵照官方的口径
      
      不过因为作者多年来采访过很多当事人,查阅过很多档案,掌握很多史料
      ,这本书还是可以看看的,
      
      作者在序言里提到过,会继续采访、补充、修改这部书。
      
      真诚希望作者能出版一本海外版的《四人帮——兴亡》,不受任何组织的干扰
  •      现在看书要强调一个前提:同时代,或者相似年龄和相似经历。社会已极为多元,听纷繁论争,其实很多已呈风马牛不相干之态,只冤了白费口舌的。
       言归正传。此书不错,不错在帮经历过那个荒诞年代的人们再一次条分缕析地回顾十年动乱以及前后不止十年的错乱。“文革”似乎总有人要淡化它,对年轻人而言早已成为化石,这块石头对国人而言到底是轻松还是沉重,现在尚无结论;集体遗忘对国人而言是喜是悲,也无可奉告。所以,这“再一次”或许成“最后一次”回顾。回顾是痛苦的,也是有益的,特别是看到那曾至高无上真理竟然那么无理,并欺骗亿万虔诚人民到无知程度,怪不得刘心武在思想启蒙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我有意问一些年轻人“四人帮”是谁?江青倒都报出,另外三个就几乎难讲出了,当然更讲不清“四人帮”做了哪些坏事?尤其可悲的是大多数人都不关心那段对中国影响重大乃至深远的历史,真正到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地步。
       此书不错。世上野史大行其道,大师讲坛遍地开花,免不了哗众取宠。但此书还是依据史实,令人可信,可供读者观照。
       厚厚三大本,还是值。化几周业余时间细细看看,来回思考,“提高认识”,呵呵,也值。
      
  •     此书所写的事件都知道,惟有细节值得关心.由此生发开关于细节的考量.事件叙述还是容易些,无非能否写,是否真实,哪个角度写的问题.但是,细节却难以编撰,张冠不能李戴,甚至无从想象.所以,尽管叶永烈的真实常遭人臧否,我仍想看看他掌握资料到啥程度,自然也就引向真实程度.
  •     看题目有点吸引人,后一看介绍中语:。《“四人帮”兴亡》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来一本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还是不买了。
  •     读《四人帮兴亡》,详见:http://picc.blog.sohu.com/110104031.html
      
      《四人帮兴亡》是叶永烈的新书,上中下三卷,180多万字,100多元。
      
      漏鱼之网不想费银子去看这劳什子长篇巨著,便在新浪读书上浏览了所谓的精华部分。
      
      叶永烈的书,最出名的大概是《十万个为什么》了,那是漏鱼之网那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前些年,在一个书市上,老婆还非要再买上一套做纪念。当然,这个版本是改革开放后的,与文革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大不同。文革版《十万个为什么》,漏鱼之网还收藏了几本,里面有很多毛主席语录。顺便提一句,《毛主席语录》是史上图书发行量的亚军,冠军是《圣经》。
      
      四人帮,如今的青少年知道的可能很少,连四大天王都已经过气了,更遑论四人帮?可是,在不远的30年前,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大名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亲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对四人帮的仇恨刻骨铭心,以为是这四个人夺走了他们的自由和幸福。其实,仅仅这四个人哪里有这么大的神通?
      
      有人说,谈四人帮要伸出五个指头,漏鱼之网以为,谈四人帮伸出五个指头远远不够,一手遮不住天,四人帮乘势而兴,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
      
      为何英美出不了四人帮,为何斯大林、霍查一抓就是一堆反革命,这绝非历史的偶然。
      
      四人帮中的四位早已作古了,他们的确是干了很多坏事,但是,干过坏事的却不仅仅是他们,很多人寿终正寝,很多人功德圆满。
      
      从某种意义上看,四人帮也是可悲的,他们只不过是历史大剧中的几个演员、几个道具而已。这一点从江青在法庭上的一句话就能看出来:“你不要装腔作势演戏了。没有我这个道具,你这场戏就演不成!”
      
      四人帮可悲就可悲在这里,早知道自己是个道具,又何必投入、何苦做绝呢?
      
      人生大戏,一幕功勋,一幕狼藉。
      
      几人看透,几人叹息,皆随风去。
      
      读《四人帮兴亡》,详见:http://picc.blog.sohu.com/110104031.html
      
  •   客观地评论了此书
  •   说得对~
  •   呵呵,四人帮真是文人闹革命啊。下手不快。而且事前居然找了摄影师拍摄那么多准备“登基”用标准照……
    幸好,有叶帅、有老毛钦定的接班人华国锋,有办公室主任汪东兴,真是幸好,如果不是他们拔得头筹,现在的中原大地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汪东兴因为是老毛的办公室主任,肯定是在文革期间也做了很多事情,肯定也知道很多很多内幕,现在都很少提到汪东兴了。
  •   如果……现在的中原大地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可以合理想像一下:农村的集体化组织不会解散,不会有三农问题,几亿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不会有南方的血汗工厂,不会有娼妓遍地;
    国企不会破产,不会有三千万工人下岗。中国有竞争力的产品不会停留在衣服裤子的层面,早就有大量工业产品出口。
    不会有如此乖张的房地产市场,人民不需要付出三代人的积蓄才能换来一套房。
    不会有现在以赢利为目的的医疗体制。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公费医疗。
    不会有假冒伪劣产品。你不用担心转基因食品,不用担心地沟油,不用担心三聚氰胺奶粉
    ……
  •   2010-07-28 19:18:24 宋山木
    也有可能就是今天的朝鲜思密达
    --------------------------------------
    菲律宾Copy了美国的民主政治,但并没能像美国那样发达。相反,只能将自己的女大学生派出国给人家当家佣。
    政治制度相同,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就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     如果……现在的中原大地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可以合理想像一下:农村的集体化组织不会解散,不会有三农问题,几亿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去打工,不会有南方的血汗工厂,不会有娼妓遍地;
      国企不会破产,不会有三千万工人下岗。中国有竞争力的产品不会停留在衣服裤子的层面,早就有大量工业产品出口。
      不会有如此乖张的房地产市场,人民不需要付出三代人的积蓄才能换来一套房。
      不会有现在以赢利为目的的医疗体制。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公费医疗。
      不会有假冒伪劣产品。你不用担心转基因食品,不用担心地沟油,不用担心三聚氰胺奶粉
    ----------------------------
    大概跟东欧国家一样,因为后面这帮人镇不住“全国人民”
  •   应该会有的,叶和海外的出版社关系都不错
  •   你的评论只剩下亮点了
  •   个人看了之后觉得书中的文字还是比较客观的,对历史的评价也是比较中肯的
  •   写这个题材,那署这司都批了,能客观公正,我才不信呢
  •   我个人觉得,作者写的很客观的,像我这种没经历过文革的人,看了都明白,四人帮其实没那么大力量,关键是有“人”支持。
  •   只是文学作品
  •   书道低如何呢?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编篡
  •   一般吧,有些史料。
  •   一直以来想找一本能公正客观反映那场号称文化大革命的书,能让偶真正明白那场所谓的革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人写么??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可以一看。
  •   随便买了本盗版的,看看还不错
  •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从时间来说我们离那个时代太近太近了,有时候想想觉得毛骨悚然,就在我出生十年以前中国人竟然处在那么荒诞的环境中。这本书中倾注了作者的巨大心血,但有些地方写的还难以脱离八九十年代纪实文学的套路。
  •   佛曰:发生过的,过去了,没了。还会发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