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自己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英] 朱利安·西蒙斯  页数:178  字数:100000  译者:赵文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被公认为胆小怕事的阿瑟·布朗约翰,有一天决定,要谋杀自己的妻子,结果最终却因为杀死了自己而被捕。在这中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作者简介

朱利安·西蒙斯,在推理文坛上,能囊括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推理大师奖”、英国犯罪作家协会颁发的“钻石匕首奖”,以及瑞典侦探学院颁发的大师奖三个重量级奖项的作家,  只有朱利安·西蒙斯一人。
朱利安·西蒙斯出生于英国伦敦,原名朱利安·古斯塔夫·西蒙斯,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十四岁离开学校,二十五岁创办了一本诗歌杂志,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九四七年开始专职写作。
西蒙斯一生创作了三}余部侦探小说。他的作品结合了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的特点,并在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上下足了功夫。其中最能代表其特色的当属金匕首奖获奖作品《谋杀的颜色》,爱伦·坡奖获奖作品“犯罪升级》,以及《杀死自己》和《梦想成真的男人》。朱利安·西蒙斯曾在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间,任英国侦探俱乐部(Detective Club)主席,并于一九八二年获得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最高荣誉——爱伦·坡奖终身成就奖。
朱利安·西蒙斯的成就不仅限于侦探小说创作领域,在评沧界更是独树一帜、无人不知。他于一九七二年创作的《血腥的谋杀》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犯罪小说评论作品。至今已增订多次。成为全球侦探文学研究及爱好者的必读资料。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行动之前  第一章 布朗约翰先生家  第二章 易森比·梅隆少校的情事  第三章 骗局的背景  第四章 维皮特克莱  第五章 正确的方式?  第六章 错误的效果  第七章 UGLl来的人  第八章 解决方法  第九章 准备工作  第十章 收尾工作  第十一章 行动第二部分 行动之后  第一章 发现  第二章 与科弗代尔谈话  第三章 生活继续  第四章 与科弗代尔  第二次谈话  第五章 一辆车和一栋房子  第六章 阿瑟·布朗约翰的真实身份  第七章 旅程结束  第八章 与科弗代尔最后一次谈话尾声

章节摘录

  反之,一大片杂乱无序的砖房,像红色的植物爬满了整个山坡。他早就料到会是这样,但仍然心绪烦扰。如今的乡下属于新型住宅区和汽油泵。他童年的世界,他母亲画中的世界被毁灭了。回到平房,他凝视着这些水彩画,好像它们能给他的生活一个答案,后来他意识到自己错了。他读过的一本有关苏塞克斯的书中说过,他母亲画的那片魔鬼崖的草地上应该有一条铁路。她没画那条铁路,因为这样会破坏整幅画的美感。另外那些画也离现实很远吗?他查阅了其他书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皮斯黑文和她画中描绘的样子也不同。这种怀疑延伸成他对整个童年生活真实性的怀疑。他记忆中的事情真的存在过吗?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母亲死于心脏病。他对她究竟了解多少呢?这个头戴松软大帽子的女人,这个纵容他的母亲的形象是不是为了让他远离这个真实而严酷的世界?当她发现他没有聪明到可以获得大学奖学金、必须中学一毕业就开始找工作时,她到底有多失望呢?在生命的最后那几年,住在瑞士小屋的小公寓里的她都在想些什么呢?在母亲的葬礼上,他又一次见到了父亲,那时他纳闷自己怎么那么害怕这个英俊、坦率、打扮得一丝不苟的男人。他们彼此没什么话可说,但是他们每年会见上两三次,像陌生人一样礼貌地交谈。他父亲在克莱尔死后曾经给他写过一封慰问信,但他到现在也没回。  这些事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他总是拒绝和自己讨论这些事,看来他的余生都要和这些没有穷尽的讨论为伴了。他对他母亲去世前的那几年失去了记忆,他只记得,中学毕业后他就去一家保险公司上班,直到应征入伍。是不是每天回家都有做好的饭等他,他们一起出去过吗?

媒体关注与评论

  西蒙斯改变了侦探小说的命运,使其在文学领域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泰晤士报》  能得到西蒙斯的赞赏,我受宠若惊。  ——埃勒里·奎因  朱利安·西蒙斯每一部新小说的面世都是犯罪小说领域的大事。他为他的同行设定了一个不可企及的标杆。  ——《爱尔兰时报》

编辑推荐

  唯一一位包揽  美国侦探作家协会大师奖、瑞典侦探学院大师奖、英国侦探作家协会大师奖的作家  侦探文学史上最权威的评论大师  英国侦探作家协会主席朱利安·西蒙斯代表作  我本想杀死妻子,最后却只杀死了自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杀死自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英国侦探作家协会主席朱利安·西蒙斯代表作,我本想杀死妻子,最后却只杀死了自己…… 好书
  •   大师终究是大师,不动声色却令人毛骨悚然。
  •   窃以为这个故事的看点在于反向伸延。一个合理而严谨的小误解导致一幕大戏的败亡,而这大戏里凶杀色情双重身份这些好莱坞元素基本不缺,最终扣到看上去令人费解的题目之上&;mdash;&;mdash;&;ldquo;杀死自己&;rdquo;与&;ldquo;自杀&;rdquo;的区别终究还是不小。
  •   比较典型的黑色幽默,所以不难猜出结局。然而过程比较让人纠结。看似很简单的事,被主角越弄越复杂,着实替他着急。
  •   很有悬念的一本书,很不错
  •   真的不错,虽然他的书不算多。
  •   一次囤了太多还没来的急看,活动时买的价格比书店便宜多了,质量也挺好,有独立的塑料封皮。快递服务态度很好。
  •   他的游戏与玩家之前看过,这本书依然有那本书的影子,他描写的手法比较特别吧.总之很好,喜欢大家都能喜欢
  •   很有逻辑性的故事!非常棒!翻译也不错!
  •   的确感觉到一个黑色幽默。消灭一个个体,并不能将过去消除。不管做了多么细致和精心地策划,都免不了露出破绽。这就是当一切按照计划发生时,那个原本的对立面消失了,所有的原来的目的或许开始变得那么虚空。结局似乎尽在不言中。
  •   是的 黑色
  •   很好看,,,质量也不错
  •   比较便宜,书内容还好
  •   值得一看。不错的
  •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唯一一位包揽,美国侦探作家协地大师奖,瑞典侦探学院大师奖,英国侦探作家协会大师奖的作家,侦探文学史上最权威的评论大师。英国侦探作家协会主席朱利安·西蒙斯代表作,我本想杀死妻子,最后却只杀死了自己……
  •   阿瑟是个柔弱、孤僻到心理出现异化的人,西蒙斯入木三分的笔调把人性写得鲜活逼真,没有真正的恶,也没有十足的善,这本书里很多的人都值得我们去同情。起初,我并不看好西蒙斯,初读之下,甚至产生过“不过尔尔”的感叹,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地步入阿瑟的内心世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读完之后,更是心潮起伏,掩卷深思。其实,这本小说推理的成分并不浓郁,反倒更像一本心理小说。
  •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书不在厚,好看就行。实在是一不小心才买的这本书,估计是缘分,不然这薄的小说我是不会关注的。看着看着,有心慌慌的感觉。推荐
  •   感觉纸张都挺薄的 不过性价比还不错吧
  •   帮同事买得书
  •   有点意思,一口气读完,把书送给了东方航空。
  •   以为是女儿要的侦探小说,可惜不是,不知道她对这本是否感兴趣?
  •   名头很大的作者
  •   一个小误解导致一幕大戏的败亡
  •   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     读此书前,最感兴趣的就是书名“杀死自己”。人为何杀死自己,又如何杀死自己,这和自杀有区别吗?朱利安·西蒙斯的名字,以前曾在一些作品的推荐栏中读到过,不过他自己的作品,这还是第一次接触。
      
      书一上来,第一句话就有点让人费解“最终阿瑟·布朗约翰杀了他自己,但起初他决定要杀死的是他的妻子,他是在易森比·梅隆遇到帕特里西亚·帕克那天作出的这个决定”。布朗约翰和“梅隆少校”是什么关系?为何梅隆遇到了某人,阿瑟就做出了决定呢?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些答案自然也就得到解决:梅隆其实就是阿瑟的“另一面”。而当他最终对自己的妻子忍无可忍时,便决定以这个虚拟身份“杀死”妻子,然后彻底回归抹去这个身份。计划执行称不上天衣无缝,但也颇为凑效。警方始终没有识破他的计谋,然而阴差阳错,却让他背负了杀害“梅隆少校”的罪名,于是他“杀死了自己”。全书篇幅不长,但叙事结构颇为完整。以犯罪者为视角展开的叙述,对主人公微妙心理的细腻描绘,以及结局的出人意料和黑色幽默,但是给作品增色之处。
      
      读罢全书,不禁再次寻思书名涵义。何为“杀死自己”?表面上,这自然指阿瑟被警方认为“谋杀梅隆少校”的罪名,然而细细品味下,还有另一层意义在其中。阿瑟在生活中是个逆来顺受,胆怯坚忍的人,对专横的妻子百般忍让,但心中的怨毒也随之与日俱增。他把自己生活的失败归咎于自己的妻子,认为是她的吝啬、蛮横、颐指气使,害得自己一事无成。为此,他不惜塑造另一个人格身份“梅隆少校”来宣泄压抑的欲望,甚至另行组织一个家庭来满足自己。而当这一切都因为财务危机岌岌可危,他便下定决心杀死妻子,去除这个他生活中的“障碍”。然而,杀死妻子之后,他的生活真的如他所愿回到正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其实并没有“自己的生活”:妻子死后,原先的中产阶级社区和住房让他感到憋屈和格格不入;他原先的那些兴趣如模型赛车和发明,也失去了吸引力,似乎原先这些兴趣就只是为了对抗妻子而产生的;他没有朋友,也难以融入社会,想要躲进心目中“世外桃源”的愿望也是事与愿违;甚至连“梅隆少校”这个曾经让他无比满足的身份,也失去了光彩……说到底,扼杀他的自我的,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他自己。因此,即使妻子不在了,他却依然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而是生活在空虚、焦虑、失望、寂寞之中无法自拔。即使最后警察没有找到他,他的悲剧也是注定的。
      
      这个故事对我们又有何意味?也许,在阿瑟的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自己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情绪。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走到双重身份,阴谋杀妻这一步,但许多人恐怕多少会有“如果……我的生活就会不同”的想法。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说:“每个人都曾这样幻想过,都觉得别处才有最完美的生活”。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是对自身责任的逃避而已。生活并不在别处,而只在这里。也唯有做真正的自己,才能够领略生活的真谛吧。
  •     一言概括之,主人公就是一个谨慎的傻逼。
      幸运的是,他最后竟因为精神问题没有被受审。
      其实他这不能算精神失常啊,他是有计划的在杀人。
      书挺薄的,所以看起来不心急。
      故事写的挺好,但也没有封面吹的那么好。
      
  •     事实上整部小说中 琼的个性是最琢磨不定的,即使主角自己也没有猜透她的心态,或者说她可能根本就没有性格,她只是想有个男人,然后给他做饭,听他讲愚蠢的故事,相信他是什么间谍。第一次看琼相信主角那个蛋疼的故事的时候我感觉这个女人很弱智,但是转念一想她恐怕是看似最普通,却又最难找到的完美太太了。
      
      她所做的就是不断的信任主角,并不是她不能拆穿这个愚蠢的谎言,她只是在相信,相信自己男人所说的一切,甚至到死都相信这男主人公。我相信 很少有人可以找到这么信任丈夫的妻子。
  •     相比起朱利安•西蒙斯的故事,我倒更想看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评论真面目。
      不过虽然用到的元素很朴素,但这个故事讲的的确确讲的很顺溜,这大概就是所谓顶级“评论家”应该具备的功力——如果你们实在都达不到我的要求,那么我干脆示范来看。
      
      窃以为这个故事的看点在于反向伸延。一个合理而严谨的小误解导致一幕大戏的败亡,而这大戏里凶杀色情双重身份这些好莱坞元素基本不缺,最终扣到看上去令人费解的题目之上——“杀死自己”与“自杀”的区别终究还是不小。
      失去身份在纯文学故事里常常被写得沉重如山,而在童话里又轻忽地像打嗝,在这本书里,作者为这件事情找到了推理的趣味。一个成功的身份操控者并不等同于一个成功的罪犯,你分身完美,合并亦完美,但仅因为追寻幻影者的执著就落入了窘境。你的阴谋未曾败露,却仍然要自己买单,这不能不令人想起死囚悖论类的小故事。相信每个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乐于看到这种纠结的简单发生。
      
      这是一个很接近推理小说本来面貌的小故事,它教导我们:杀死自己这件小小事情交给警察和倒霉头就好,莫要亲自出马。
      
  •   整本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人物就是琼。纯粹的女子。
  •   写的是你自己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