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史料学

出版时间:2002-12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黄永年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唐史史料学》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史史料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因为辛德勇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常常提到他的恩师黄永年先生,我也时常找来黄先生的书来看,比如《学苑零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树新义室笔谈》(上海书店出版社)、《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有如探宝者发现了宝藏埋藏的信息,感到又找到一个可以通过读书得到指点的博学深通的老师,一如过去读到陈垣、钱穆、余嘉锡、陈寅恪、柴德庚、史念海诸位先生的著作时的感受。
      对于中国传统学术,黄先生可谓博学深通,凡是目录、版本、碑刻、校勘、隋唐史、书法、诗词、小说等等,无不精通。然而第一次听到《唐史史料学》这书,还是去年从先生的亲炙弟子董运来兄那里听来的,运来兄屡屡提及先生此书,我也就开始留心去在网上旧书店找,可是这样的好书在网上往往刚上书就被人订走。
      偶然找到《唐史史料学》,一读之下,欣喜异常。前面讲到纪传体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为细致、到位的对于学术门径的指点。
      《唐史史料学》其实是合著的书,另外一个作者是陕西师范大学贾宪保先生,1989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的时候,由二人共同署名。为什么后来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修订本只署黄先生之名呢?原来贾宪保先生已经移居国外,且不从事史学工作,黄先生此次修订无法同贾先生商议,出于文责自负的考虑,就单独署名。其实,这部书的发凡起例均出于黄先生,但初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贾先生所做,黄先生自己做的,主要是纪传类和书目类,篇幅不过占五分之一强。但后来的修订工作,则全由先生所做,这些在先生的《自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这书的体例,是把唐史史料分类介绍,共纪传类、编年类、典章制度类、职官类、仪注类、法令类、诏令类、地理类、谱牒及职官姓名类、杂史杂说小说类、诗文类、类书类、金石类、书目类、敦煌吐鲁番文书类,最后还附有书名索引。具体到介绍某种书,则先谈作者的生平事迹,再谈书目著录和流传的情况,重点则是讨论其史料价值。比如诗文类中的《唐黄先生文集》,乃黄滔所著,《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别集类著录《黄滔集》十五卷,已散佚,其后裔辑得八卷。史料价值,从集中的书信、碑铭祭文等还可以查考昭宗朝一些官吏的事迹。附录有《唐昭宗实录》一段,记载乾宁二年殿试进士之事。最后会提到现在此书最好的版本。对于整个有唐一代的史料介绍,全面而细致,着眼于史料来源和价值的介绍。此书对于研究唐史的价值,于此可知。另外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书中附有不少珍贵的善本书影,比如讲到北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就附上明万历刻本《新唐书纠谬》序的那页,极为亲切有味,而且同时可以学习到具体的版本知识,特别是对那些很少读线装书的朋友来说,尤其新鲜。
      如果我们介绍这部书仅此而已,似乎也难以令人真正觉得有什么味道。下面我们详细介绍此书由先生自己精心撰写的纪传类部分。如果要了解此书的妙处,只需看前面纪传类部分就是。
      此书纪传类的体例是,先讲纪传类史书的来龙去脉、价值和缺点,算是一个小序。后面再分别介绍重要的正史,以及相关的注疏、研究著作。包括《旧唐书》、《新唐书》、《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旧唐书合钞》、《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新旧唐书合钞补注》、《唐书注》、《唐书兵志笺正》、《新唐书纠谬》、《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新旧唐书互证》、《唐将相大臣年表》、《唐功臣世表》、《唐边镇年表》、《唐镇十道节度表》、《唐宦官封爵表》、《武氏诸王表》、《唐诸蕃君长世表》、《唐藩镇年表》、《唐方镇年表》、《唐折冲府考》、《唐折冲府考补》、《唐折冲府考校补》。
      以《旧唐书》为例,按照黄先生的体例,再介绍更为具体的内容。
      书名和篇目
      黄先生指出,《旧唐书》原本就叫《唐书》,《旧唐书》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名称。
      唐代记述史事保存史料的制度和成果
      黄先生利用《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说明撰写起居注的起居郎的职责所在。又利用《唐会要》卷六十三“诸司应送史馆事例”条,讲明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定期向史馆送纳史料,已经成为制度。还通过《唐会要》及修史诸人传记,探讨了如何修实录以及《唐历》等史书。这是唐代史料的来源。
      《旧唐书》的撰修
      此节专讲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梁、唐、晋诸朝如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纂修唐代历史。并指出今天我们看到的《旧唐书》的著者是刘昫。但实际上贡献最大的是后晋的赵莹,刘昫不过最后编成后领衔进上的人。
      史料来源和价值
      这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把《旧唐书》各个部分的史料来源和价值,都尽可能地找到。 比如,唐代的实录在修《旧唐书》的时候,还保存完好(从高祖至武宗)(见《五代会要》卷十八“前代史”条),其实一直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唐代的实录还基本能看到。虽然实录也会有很多做手脚的地方,但事情发生的年月日一般不致有太大的误差。因此,就这点来说,实录和实录的节本《旧唐书》武宗以前的本纪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武宗以后的本纪,没有实录可据,只好根据残存的日历、制敕册书、诸司吏牍等,史料价值相对较低。(见《廿二史札记》卷十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把自己根据什么书得来的结论的出处详细告诉读者,我以为这是黄先生最为了不起的地方,比如这里的《五代会要》和《廿二史札记》,不但讲明了出处,而且也让后学可以循此以进学,真切了解学术方法。先生通篇都贯穿着此种做法和精神。
      《旧唐书》的志,会参考一些唐人的志书,比如《通典》和苏冕的《会要》等等,但肯定还有很多直接采用诸司的档案史料,其价值不亚于这类专书。
      列传有四个来源。一是实录,实录中本附有重要人物的小传,比如今存《顺宗实录》(韩愈撰,见韩集)就附有张荐、张万福等人的传。二是国史中旧有的列传,赵翼《陔余丛考》卷一“《旧唐书》多国史原文”条从“今上”等称呼可以证明。三是征集到的私家传状、谱牒。证据在《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和《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杂录”条载史官李翱奏章。四是文武显贵官以外的列传。
      当然,周边少数民族的列传,则不同于此。
      怎样阅读
      这些都是黄先生作为一代文献、唐史大家的经验之谈。
      (1)先读列传,不要一上来就读本纪。原因是本纪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列传可以分单元阅读,比如高宗、太宗时代的人物可以作为一个单元,其他依此类推,这样可以细致了解当时历史的全貌。同时边读列传,可以边与本纪对读,其他外戚传、宦官传,也应该对读。最后,再去全面读两遍这时的本纪。
      (2)有区别地读志。职官志、地理志、食货志最为重要。官制、地理几乎每篇列传都遇到,必须反复通读,并随时翻检查阅。
      (3)阅读的同时就进行研究,这样既易产生兴趣,又易读得深入。可以先从记述史事的矛盾入手。由于《旧唐书》本纪多出于实录,列传多出于行状、家传,而此人的行状、家传与彼人的又互不相谋,再加上各种途径的采访,《旧唐书》本身讲同一件事就往往有出入,有矛盾此外《新唐书》、《通鉴》以及其他记载与《旧唐书》也有矛盾。除了考辨史实外,还可以选择专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这样在研究中熟悉史料、驾驭史料,将会产生最佳的阅读效果。
      版本
      这是最后谈到的问题,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比如对于《旧唐书》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先生指出,《旧唐书》点校底本不用保存旧刻面目的百衲本,而用经沈德潜等改窜过的殿本的岑建功重刻本,已是失策,而且点校也极为草率。校的问题一是并无严格的校例,比如竟然引用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考证来校李白传。二是继承了殿本改窜文字的坏作风,根据《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随便改动原书。此外,校点分段之错误失当就更常见,个别地方还出现整个句子被漏掉未印的情况。书前出版说明大讲“儒法斗争”则是“十年动乱”中司空见惯的官样文章,不足为怪。
      
      以上的抄书,是早就想做的,可惜一直没有时间。今天勉强把黄先生如此精妙的读书门径大略介绍,算是作为后辈受到先生恩泽后的一种回报,希望朋友们能够重视黄先生的学术贡献。当然,要了解更精细而广阔的唐史史料学,还是要读原书。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黄先生此书的体例,基本上是继承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体例和做法,当然还有王鸣盛、赵翼等清代大儒的成果,是有所本的。由此可见成就学问与继承前辈学术贡献之间的关系。
      
  •   黄永年。原来如此。
  •   读过辛德勇教授谈元白的文章,很有见地。
  •   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版本问题极其重要。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极为糟糕。刚好是文革时期,找的是教育系工农兵学员搞的。
    《北齐书》是唐长孺先生点的,都有错误,非历史专业工农兵学员点校的成果如何,可想而知。
  •   黄永年有些被抬得太高了,他的学问还是在文献学,历史研究不过尔尔
  •   不过尔尔的评价,是不是又太低了?比如,黄先生对陈寅恪先生关于陇西、山东集团的区分的质疑和考证,对玄武门之变的宫室、地形以及职官的考察,都识见非凡,很见功力。
  •   黄先生在中古政治史我看是首屈一指的,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实际政治操作有如此清晰概念,真是很罕见。中国多数政治史家都是隔靴搔痒,痴人说梦
  •   黄先生对于具体情境下的细节很关注,又能超越细节,通观史事,的确让人佩服。
  •   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实际政治操作有如此清晰概念,真是很罕见。
    ————估计是黄先生在师大派系斗争中体会不少,郁郁不得志。从当时学术环境来说,显得还是很边缘与寂寞的,文中经常出现“北京某些学者”怎么怎么,不屑溢于言表。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幸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弟子,否则估计身后也不会目前这样“热”。当然热一热是学界幸事。黄先生翻案文章多,但是确实比较有新意,读来别具一格。
  •   考拉这篇评论尽管写的比较平实,其实算作一个摘要比较合适。
  •   有時候學界如政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